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
导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了推广儒家文化,他周游列国进行宣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吧!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也很热衷于政治,尽管他在从政的道路上苦苦地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甚至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但其政治理想终究只是个美丽的梦。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的尼丘(今山东曲阜东南尼丘山)。父亲叔梁纥是位年近古稀的乡邑大夫,母亲颜徵在却是个妙龄少女。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们老夫少妻前往尼丘祈祷山神,在山洞中休息时生了孔子。因为孔子出生在尼丘山,又加之出生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形同于丘,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姓孔氏。当时,这老夫少妻哪里知道,他们生育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名人。
叔梁纥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孔子可谓祖出名门,家世遥远。当商朝土崩瓦解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成王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本该继承王位,但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因此弗父何的子孙便在宋国世代为卿。弗父何的五世孙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杀,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定居,子孙后代以孔为姓。叔梁纥是木金父的四世孙。孔氏出于殷商贵胄,先祖弗父何又有谦让宋国君位的美德,尽管流落鲁国,但受到鲁国的尊重,鲁人以贵族相待。
叔梁纥先娶一妻施氏,生九女,后又娶一妾,生一子孟皮,是个瘸子。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娶了颜徵在,生孔子。按照当时的礼俗,年逾花甲的人是不适合再娶少妻生子的,但是叔梁纥却做到了。他之所以能娶少妻颜徵在,除了背景比较特殊的贵族身份,可能和他的战功有很大关系。据史所载,叔梁纥是位力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曾在鲁国立过两次显赫战功。一次是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倡阳之战,鲁国伙同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逼阳国。当鲁军攻破逼阳城时,逼阳城的守城士兵突然放下悬门,拦腰砍断鲁军,已经进城的鲁军面临灭顶之灾,就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叔梁纥奋不顾身,英勇地用双手托起城门,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鲁军。第二次是在逼阳之战七年后的鲁襄公十七年。这年齐军攻打鲁国,包围防邑,防邑城中的鲁大夫臧纥、臧贾、臧畴和叔梁纥都成了瓮中之鳖。迫于齐军的强大,救援部队始终不敢靠近。叔梁纥见救兵无望,自率三百甲兵护送大夫臧纥及其兄弟杀出重围,然后又杀回重围固守城池。齐军久攻不克,士气低落,被迫解围退兵。当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虽然两次战功没能给他挣得什么政治财富,但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他的名望和地位,他能娶到颜氏少女为妻,与此不无密切关系。
孔子的降生给年老的叔梁纥带来了莫大的心灵慰藉和生活希望。但叔梁纥毕竟年事已高,孔子三岁时,他便抛开少妻幼子撒手归天了。叔梁纥的死带走孔氏没落贵族家庭的最后一缕余辉,留给孔子的只有家庭曾经辉煌的记忆和母子度日的艰难。颜徵在见自己孤儿寡母无所依靠,便带孔子从邹邑搬回娘家阙里居住。
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孔子自幼酷爱礼仪,尤其是对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礼仪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常做这方面的游戏。“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常常模仿大人的样子摆设礼器,操作礼仪,以为小儿游戏。幼年孔子这种对古仪礼的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后来成为中华文化伟人的巨大身影。母亲的精心教育、家庭的深远影响,使年青的孔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一个士必须精通的礼、乐、射、御、书、数诸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了格外好学的求知欲望。他热衷于政治,有自己的从政理想,崇拜郑国的子产,决心中兴家业,出人头地。
孔子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并想早日跻身于名流社会。一次,鲁国权门显贵季氏设宴款待天下名士。十几岁的孔子自认为已够资格,所以不顾母亲刚刚去世,系在腰上的麻绳还没有去掉,就满怀希望地去了。在季氏门前,孔子遇到季氏的家臣阳虎,阳虎向来看不起家运败落,且父亲早已亡故的孔子,迎面拦住他说:“小子,季氏设宴款待名士,并没有请你。”孔子当众被拒之门外,少年的自尊第一次碰到一面冰冷的墙壁,但他没有发火,而是彬彬有礼地退走了。这次挫折并没有浇熄他的追求信念,反而更坚定了他努力自强的学习决心。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立志学习,17岁时他已经学有所成并获得一定的名望。鲁大夫孟厘子病危,临终之际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后代即使没坐上国君的位子,也一定会有显达的人,孔子年纪轻轻就喜好礼仪,将来必定显达。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好好向他学习。”孟厘子死后不久,懿子便遵从父嘱,与鲁人南宫敬叔一同师从孔子学礼,成为孔子较早的`学生。
孔子19岁时娶亓官氏为妻,20岁时儿子降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时孔子已经小有名气,不再是十几岁时扎着麻绳赴会吃闭门羹的那个毛头小子。为了庆祝孔子喜得贵子,连鲁国的国君也派人送来了贺礼——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孔子感到无上的光荣,于是便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虽然有了国君送鲤的荣耀,但是并未给孔子的政治生涯带来实际的变化,当时孔子仍不过只是季氏门下一个卑微的小吏,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了谋生,他做过许多贵族看不起的卑贱工作,其中有“乘田”(管理畜牲)、“委吏”(管理仓库)等。不论做什么,他工作得都很卖力也很出色。后来他还颇为自豪地说:“叫我去管理仓库,我就把计量搞得公平精确;让我去管理牛羊,我就把牛羊养得又肥又壮。”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反映了生活艰难的心理状态。可见孔子青年时期的辛勤劳动情况,绝非时人评议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进入而立之年以后,孔子无论是在学术思想还是知名度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跟从他学习的弟子也在他去周向老子学礼后与日剧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随着学识和名望的提高,孔子长期以来孜孜不倦的政治理想追求,现在已经升华,已经不仅是重返贵族家庭昔日辉煌的奋斗之旅,而且还在胸中装了整个天下。他希望整个天下也恢复到尧舜时期的“大同”社会。那是—个彻底实现“仁”的美好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在那个美好社会,人们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每人都忠守于自己的责任归属,整个人间就像一个美妙的天国。而要达到如此境界,首先要达到文武时代的那种小康社会。那是一种“天下为家”,有阴谋、兵战,同时又拥有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这是他的一种理想,他也在为这种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孔子35岁这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亡。面对着鲁国这种混乱局面,一向讲究“忠君尊王”的孔子也打算离开鲁国去找新的出路。他首先选中了齐国。因为齐景公带晏婴访问鲁国时曾和孔子有过一席谈话,双方都很满意。当时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地处偏僻,国家狭小,为什么能够称霸呢?”孔子说:“那是由于秦国的志向远大,有着正确的行政纲领,并且能够任用贤才。”齐景公表示赞同孔子。孔子认为齐国有可能给自己提供用武之地,因此投奔齐国。
在齐国,孔子做了高昭子的家臣。虽然高昭子的名声不好,但是他却极有可能向齐景公引见孔子,所以孔子暂且做了他的家臣。当时齐国政权落在大臣陈恒手中,是一种“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也就是说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大臣没有大臣的样子,君尊臣卑的社会秩序有所破坏。孔子如愿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请教政治,他果断地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闻听很高兴,说:“讲得好!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有饭也轮不到我这个做国君的吃了。”孔子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都体现了“敬德保民”、“忠君尊王”思想。齐景公对孔子很满意,打算把尼溪地方的田地封给孔子。这个想法遭到齐国大臣晏婴的激烈反对。晏婴指出儒家四大弊:首先是圆滑善辩,不守法度;其次是高傲自大,不甘为臣;再次是重视丧葬,铺张浪费;最后是四处游说,寻求高官厚禄。因此不能用儒家来治理国家。接着他又说:“孔子重视外表服饰的华美和行为举止的繁琐礼节。他那些学问几代人也学不完,他那些礼节一年的时间也学不会。您想用他的主张来改变齐国风俗,那是不可能的。”齐景公闻听有理,便再也不向孔子询问政治礼仪方面的问题。于是,孔子在齐国从政的美梦化为泡影。孔子在齐国逗留了一段时间,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成为齐国大夫的眼中钉、肉中刺。齐大夫们扬言要杀了孔子。迫于威胁,齐景公也害怕地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随后不久,一天有人告诉孔子说情况危急,当时孔子刚淘好米,还未来得及做饭便仓促地逃离了齐国。
在齐国碰壁后,孔子返回鲁国,隐居家中教授学生。
这时取得“陪臣执国政”地位的阳虎气焰嚣张,四处招揽名士。多年前曾因不够名士资格而在季氏门前当众受阳虎羞辱的孔子现在成了他的重点邀请对象。这是一个难得的从政机会。但是孔子认为到阳虎的门下做官是种不义行为,因为阳虎是个不守本分的家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孔子总是躲着阳虎。阳虎想用孔子,就想方设法地逼孔子同他见面。他把一头蒸熟的小猪作为礼品送到了孔子家中。按照当时的礼节,孔子必须亲自登门致谢。孔子无从回避,只好千方百计地打听阳虎何时不在家,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去道谢。不料冤家路窄,孔子在路上恰好碰到了阳虎。阳虎站在路边招手叫孔子,要同孔子说话。孔子无处躲避,只好走过去听他说什么。阳虎说:“你说,有一身治国的本领却听任国家混乱不堪,这能叫仁爱吗?不能叫仁爱吧!热衷于做官却白白地让机会溜走,这能叫聪明吗?不能叫聪明吧!时光飞逝,是不会等待我们的,我劝你还是抓紧时机来做官吧。”孔子无奈地说:“好吧,我就去做官。”
事后,孔子并没去阳虎那里做官。他继续隐居家中修订《诗》、《书》、《礼》、《乐》,教育学生,为他实现政治理想培养人才,积蓄力量。当时孔子已经颇有声望,弟子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越来越多,据说孔子家乡远近的人没有不向孔子请教问题的。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鲁国乱臣公山不狃在费城反叛季氏,派人来请孔子。孔子研究并拥有一套治国理论已经许多年了,年近半百却还没有机会试验一下,这次机会来了,难免有点动心。他说:“当初周朝文王、武王能够据区区丰镐而称王天下,如今费城虽小,但是也应该会大有作为的。”学生子路听了很不高兴,气哼哼地对孔子说:“您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非要到公山不狃那里去呢?”孔子回答说:“人家既来请我,就是想重用我,难道我还能去了无所作为吗?如果真能用我,我将在东方重现西周文武时期的盛世辉煌。”话虽如此说,但公山不狃毕竟是个不光彩的叛乱之臣,所以最后孔子并没有成行。
自从逃离齐国回乡,一晃十几年过去。十几年来,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总是徘徊在政权边缘而无缘介入,总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经过充满追求、挫折、企盼和等待的漫长岁月后,51岁时,正值壮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他从政生涯的灿烂春天。
鲁定公九年,孔子51岁。这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县县长)。孔子到任一年,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各地的学习典范,各地都纷纷效法他的治理办法。不过史书没有记录孔子治理中都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由于政绩卓著,孔子任了一年中都宰便提升为司空,随后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主管鲁国的公安司法工作。短时间内连升三级,孔子的从政活动可谓时来运转。
鲁国重用孔子,引起了齐国大夫的警惕和担忧。齐大夫黎钽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势必危害到齐国。”于是齐景公采纳臣下建议,邀请鲁国君在夹谷(今山东莱芜)举行一个友好会晤,目的是想借会晤机会压制鲁国。
一向积弱的鲁国突然受到强大齐国的邀请,颇有点受宠若惊。鲁定公欣然决定轻车前往,并让孔子担任鲁君相礼(司仪),负责会晤礼仪。孔子建议说:“我听说办文事的时候一定要有武力准备,办武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随行。古代诸侯只要走出自己的疆土,都会带着自己的官员。臣请你带着左右司马,以防不测。”定公听从孔子建议,带着足够兵力前往赴会。在夹谷,双方首先举行简单的会见礼仪,各自通过三层台阶登上事先修好的高台,彼此赠送礼品。赠礼完毕,齐国乐队开始演奏一种夷族乐曲,舞蹈队员身穿皮衣,头插羽毛,手拿矛、戟、剑等武器,用旌旗开道,一拥而出。他们想借舞蹈机会逮住鲁君,要挟鲁国。担任鲁君相礼的孔子见形势危急,当即飞奔向前,连跨两个台阶,举起手来大袖一挥说:“我们两位上邦国君在这里友好会晤,夷人的野蛮乐舞为什么到此捣乱,请立即叫他们撤下去!”齐景公觉得自己有些失礼,忙命令撤下。随后,齐国又开始演奏宫中之乐,涌上来一群艺人与侏儒。孔子再次跨步上前说:“小人作乐迷惑诸侯,按罪该杀。请主事官员行刑!”主事官员行刑,顷刻之间,艺人、侏儒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震惊,觉得自己道义上已经败给鲁国,心里难免有些害怕。会后签订条约时,齐国提出齐国出兵时鲁国要出兵车三百乘随行,否则便是违约。孔子当机立断,要求齐国归还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三个地方。齐国本打算压制鲁国,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退还了鲁国的土地。
在这次齐鲁会盟中,担任鲁君相礼的孔子初步展现了干练的政治才能与英雄胆识,为鲁国赢得了这次外交活动的胜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了“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是三桓领地的三个城堡:费邑属季孙氏,邱邑属叔孙氏,成邑属孟孙氏。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根据地。同时又往往被家臣盘踞举行叛乱,很不利于鲁国的太平稳定,所以孔子要拆除三都,消除不安定因素。三桓很支持,因为他们都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主管,家臣常据以叛乱也成了他们的心头之患。叔孙氏第一个拆毁自己的城堡郈邑。在孔子派人拆毁费邑时,季孙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兵反抗,袭击鲁国国都,鲁国君被迫躲到季氏的家中。孔子派人出击,打败公山不狃和叔孙辄,成功地拆除了费邑。只要再拆掉成邑,“堕三都”的计划就彻底完成了。但是,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不肯拆毁成邑,对孟孙氏说拆了成邑将对孟孙氏不利。公敛处父的抵抗,孟孙氏态度暧昧,阳奉阴违,从炎炎夏日到寒冷的冬天,成邑依然耸立未毁,虽然鲁定公亲自出马进行围攻,但终究没有攻破。这时季氏与叔孙氏也对“堕三都”扭转态度。当他们逐渐明白孔子“堕三都”的真正目的是削弱三桓势力时,他们与孔子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由大司寇摄相事(代理宰相职务)。当时鲁国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孔子身居相位,不禁飘飘然面带得意之色。他的弟子们看见他这样,就问:“老师,听说真正的君子遇到危险的事不害怕,遇到开心的事也不表现出过分的高兴。”孔子说:“是有这话。但是你不知道还有句话吗?那就是身居高位而能礼贤下士,乃人生一大快事!”据史书记载,孔子管理国政三个月,鲁国的社会生活气氛一片祥和。
齐国既不肯重用孔子,又怕孔子使鲁国强盛而不利于齐,就想方设法离间鲁公与孔子的君臣关系。还是那个齐大夫黎钽为齐君出谋划策,他说:“让我试试排斥孔子的方法吧。”于是几天之后,齐君送给鲁君的80名美歌女、30驾文马车到达鲁国。这些美女、骏马和彩车令鲁君爱不释手,神魂颠倒,再也顾不上与孔子处理政事。孔子见鲁君沉溺声色不理政事,觉得自己应该辞职离开鲁国,到其他国家去寻找用武之地。临行前,正值鲁国举行郊祭,孔子希望鲁君能够给他送来祭肉和礼器,那表示鲁国还有重用他的意思,他就可以留下来继续为父母之邦效力。但是,祭肉和礼器竟无踪影,最后的一丝幻想破灭了。孔子率领弟子离开鲁国。从此,孔子结束从政生涯中短短4年的黄金岁月,开始了他长达14年之久的列国周游。
孔子周游诸侯,出入卫国最多。离开鲁国首都先去的是卫国,后来结束14年流浪生涯时也是从卫国返回鲁国的。由于鲁、卫是姬姓兄弟国家,且卫又近鲁,所以孔子对卫情有独钟。
孔子在卫国,先住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中。卫灵公对这个曾在鲁国轰轰烈烈、远近闻名的孔子的到来很高兴,给了孔子在鲁国时的同样俸禄。不久,有人在卫灵公的耳朵边上进谗言,孔子马上就受到监视。只要孔子出门,就会有兵士前呼后拥,名为保护,实为监控。如此住了10个月后,孔子离开卫国。
经过卫国的匡地时,孔子坐在车上用鞭子指着墙上的缺口说:“以前我来这个地方,就是从这里进去的。”孔子貌似阳虎,阳虎曾经带兵攻打匡人。匡人见状,误以为是曾经带兵攻打匡人的阳虎又来了,因此把孔子包围起来。匡人久围不去,要抓孔子,弟子们都有些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上天是要保存礼乐文化的,我们承担着保存的责任,匡人不会把我们怎么样。”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在旁应和,曲调很悲伤。此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倒许多匡人。匡人中有人说孔子是圣人,于是自动解围而去。解围后,颜渊来见孔子。孔子说:“小子,我还以为你早死了呢?”颜渊回答说:“老师您还没死呢,弟子我哪里敢死。”
不久,孔子又回到卫国,住在遽伯玉的家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见孔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的君子想与我们国君做兄弟,都要见见我们夫人。我们夫人也想见您。”孔子先是不肯,但后来还是去了。子路听说这事后很不满,孔子给他解释缘故并指天发誓说:“如果我做的不对,上天是会厌弃我的!”后来,灵公与南子同车招摇过市,让孔子作为一个坐在后面车上的高级随从,孔子感到很丢面子,生气地说:“我还没见过谁好德能达到这样好色的程度!”于是再次离开卫国。
在宋国,宋大夫桓魋为自己造了一口石椁,花了三年时间还没造成。孔子批评说:“如此浪费,还不如早点死掉好呢!”这话传到了桓魋的耳朵里。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派人把大树砍倒,孔子只好离开。到了郑国,孔子同弟子们失散,独自一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说他像条丧家之狗。当弟子如实转告有人说他像丧家之狗时,他自嘲地笑着说:“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太对了!太对了!”孔子后又去陈国,在那住了三年。当时正值晋楚争霸,陈地也时遭战火。寻找不到从政机会的孔子再次返回卫国。
经过卫的蒲地时,正值公孙氏据蒲叛乱。公孙氏害怕走漏风声而围困住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带人誓死奋战,迫使蒲人妥协。他们对孔子说:“只要您不到卫国去就放了您。”孔子赌咒发誓,说不去卫国,蒲人便解围放了孔子一行。刚出蒲地,孔子就急命弟子赶奔卫国国都。子贡问:“发过的誓能背弃吗?”孔子说:“那是受到要挟所发的誓,神明不会听从。”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忙出来迎接。他问孔子能否攻打蒲,孔子说可以。灵公说:“蒲是卫国用来抵御晋、楚的一道屏障。如果用卫国的兵去攻打蒲,那恐怕不可以。”孔子说:“那里的男女老少都愿意保卫卫国,我们所讨伐的不过是几个叛乱的头目。”卫灵公最终还是没有伐蒲,也没有任用孔子。孔子悲叹说:“如果有人重用我,一年就可以推行政治主张,三年后就可卓见成效。”但是卫灵公还是不用,他只好失望地再次离开卫。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晋国的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中牟宰佛胖叛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亲自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那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叛乱,你为什么还要去呢?”孔子说:“是有这话,可是,不是还有一句话么,说是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不薄,真正雪白的东西染不黑。我又不是匏瓜,哪能只挂在一个地方而不吃呢?”不过他并未前往。后来他又想去见赵简子,中途听说窦鸣犊、舜华两个曾在危难中帮助过赵简子的人竟死在赵简子的手下,认为赵简子是个恩将仇报的不义之人,于是返回家乡陬邑暂作休整。
不久,孔子又回到了卫国。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关于行兵布阵的问题。孔子主张仁德治国,讨厌战争,便回答说:“我没学过兵法,只听说过些关于祭祀的事。”第二天,灵公再和孔子谈话时就有些心不在焉,而是仰望天空飞行的雁群。孔子见灵公不理自己,再次离开卫国。灵公去世,其孙辄继位,孔子才又回到卫国。当时,辄的父亲因故长期流亡在外,辄继位后父子争夺王位,所以辄的王位继承颇受非议,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孔子回到卫国后首先提出了“正名”的问题,主张为辄的王位正名。不久,孔子竟名正言顺地成了辄的“公养之仕”。
孔子在卫出出进进,逗留卫国的时间最长,总计约有10年之久。因此,卫国可谓孔子14年列国周游生活的一个最主要的落脚点。然而这里并没有成就他的理想,卫灵公只给予他足够的尊敬却没有加以任用。周游多年,孔子始终没有找到政治用武之地和展翅腾飞的空间。
彷徨于卫国之外的时候,孔子曾去过蔡国。在蔡住到第三年的时候,楚国派人来请孔子。陈、蔡的大夫们害怕孔子一旦为楚所用将对自己不利,便派人围困孔子。孔子师徒断粮多日,许多人饿得卧倒在地爬不起来。孔子照旧弹琴、唱歌、诵诗。弟子们很生气,孔子逐个耐心开导。子贡问他为什么不肯降低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说:“一个好的农民,能够种好却不能保证收成好;一个好的工匠,能够很巧却不能令每个人都满意;君子能提出自己的主张,却不能保证被社会接受。现在,你不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追求被别人接受,志向未免太不远大了。”当颜回表示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时,孔子高兴地说颜回有钱的时候他一定要去给颜回管账。
后来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脱围。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并想封给孔子七百里土地。楚国的令尹子西激烈反对,认为如果重用孔子,孔子讲究忠君尊王,也就是说要求楚国忠于周王室,这意味着楚国必须放弃目前统辖的几千里土地而回到当初分封时的五十里。况且,如果楚国给孔子七百里土地,让孔子手下这一批有才德的人占据其中,那将威胁楚的统治。昭王闻听,便放弃了重用孔子的打算。
孔子逗留楚国时,遇到并肩耕地的隐士长沮、桀溺。当时子路向他们二人问路,当他们知道车上坐的是孔子时,便趁机奚落孔子和子路说:“孔丘是个应该知道路的人呀。你跟随这个避人的人四处流浪,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安守田园呢。”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要是天下太平,我也不用去费力地改变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遇到个扛蓧的老者,问他见到自己的老师孔子没有。老者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谁是你老师。”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表示自己追求从政是在尽道义,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在楚国,孔子还遇到一个名为接舆的装疯狂人,迎面对孔子高歌:“风呀风呀你何品行?政治美梦没做成。从前追求倒也罢,今后且莫再逞能。如今从政太危险,不若退隐度余生。”孔子想与他说话,他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经历了14年的流浪漂泊、多次碰壁以及路人的诸多风言冷语后,孔子始终没能找到一席用武之地。这时孔子已经是67岁的年迈老人,眼见从政无望,便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后,鲁国当局向他咨询田赋问题。所谓田赋,简单说就是增加一倍的赋收。季康子想实行田赋,派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对冉有说:“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然而不久,鲁国还是实行了田赋。这件事情说明鲁国当局对孔子仍然不予重用,向他问政只不过装装样子。在孔子而言,风雨几十年的生活磨练,依然固我地保存着耿直和坦率的性格。据史书记载,鲁哀公亲小人远贤臣,当他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治理国家首先要选择贤臣;季康子以盗为患,问孔子如何防盗,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如果季康子没有贪欲,即使鼓励偷盗也没人去偷,偷盗成患完全是当权者季康子的贪欲造成的。孔子如此直率地批评鲁国当权者,所以“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便不再去追求官位。他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认为从政并非一定要踏入仕途,只要能把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也是一种从政。因此放弃仕途的孔子隐居家中整理古籍,培养学生,专心于另一种形式的从政。据说,孔子到这时所收过的学生已有3000之多,著名的有72位。在古籍整理方面,孔子完成了对《诗》、《书》、《礼》、《乐》、《易》的修订,并写出《易传》和《书传》。孔子整理的古籍一方面用来做学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世道衰微,道义不行,社会一片混乱,“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面对这样一个秩序混乱的局面,孔子有感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一生而没能实现,于是在垂暮之年打破“述而不作”的旧规,“作”了一部寄托其政治思想的著作——《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狩猎时,叔孙氏的车夫猎获了一头麒麟,孔子认为麒麟是种吉祥物却被杀死了,这预示着自己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于是痛哭流涕,《春秋》也就此搁笔。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已是年逾古稀的垂暮老人,在经受了理想的破灭和爱徒颜渊、子路等相继去世的打击后,终于病倒了。一天,子贡前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前散步,刘子贡说:“赐,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接着长叹一声,悲吟曰:“泰山就要崩毁了!梁柱就要摧折了!哲人很快也要枯萎啦!”吟毕,潸然泪下。7天后.伟人孔子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孔子生平及其周游列国的故事】相关文章:
有关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10-19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03-30
关于孔子的生平故事08-12
孔子周游列国名人故事11-05
孔子周游列国01-09
读《孔子周游列国》有感08-10
读《孔子周游列国》有感04-20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典故04-29
孔子周游列国历史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