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观后感【精品】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校共育观后感

时间:2024-06-23 10:33:0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家校共育观后感【精品】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校共育观后感【精品】

家校共育观后感1

  在当今中国社会,父母应怎样教育子女呢?依我看:在世界冠军的家庭教育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严教不出格,人性动真情,这是历来父母所追求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著名世界长跑冠军王军霞在他十一二岁之时,上学离家路程有四公里远,她的父亲王有馥对他说:“你既然那么喜欢跑步,那就每天跑着上学!”于是幼小的王军霞便背着书包不论严寒酷暑,坚持终日跑来跑去,小时锻炼为他日后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1992年9月,她终于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中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万米长跑冠军。

  王有馥的家庭教育看似残酷,其实她的父亲却未超过其“承载力”,巧用条件让她在生活中得到锻炼,跟现实生活中“暴风雨式”的教育形成强烈反差,这就是严教不出格。

  著名黑人足球王贝利的家庭教育也对我们处理“父母与子女”关系极有借鉴意义。在贝利十三四岁之时,他与朋友在路边学抽烟,被职业足球员的父亲发现,他怯怯的回到家中,等着父亲的严斥,但他父亲却用朋友式交谈与其谈心,问他吸过几次烟,感觉如何等,小贝利也一一回答,父亲晓之以理,只是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了一句:“你虽有几份踢球天份,但如果沉迷于吸烟喝酒,你在比赛的九十分钟里是不能踢出最好的水平的`。”小贝利极其惭愧,日后便洁身自爱,终于也成为“黑人足球王”,可见,父亲教诲对他作用之大,他也曾经说过:“如果当日父亲是打骂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抗,我可能成为恶习难改的烟鬼。”如果真如这样,今日足球王会是贝利吗?世界足球桂冠会落在他身上吗?

  “严教不出格,人性动真情”,这是两位世界冠军的家教,我劝仍在现实中探寻“父母与子女关系应如何”的父母,希望这两句话能给你们以启示,真正对子女教育做到——严教不出格,人性动真情。

家校共育观后感2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承担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教育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健康成长的源泉。家是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的健康;父母需要承担起责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不只是物质资源的提供者,做到成才之前必先成人。

  培养优良品德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是家庭教育的关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才能让孩子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还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制订一些小目标,鼓励孩子一步一步地达成目标,收获成功的体验,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作为父母,往往我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往往忽视家庭生活的仪式感。其实家庭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加热爱家庭,通过家庭融入的过程,让孩子心中充满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活动中,坚持让孩子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

  动,提升家庭责任感;同时,家长应重视陪伴,有效陪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不要只关注分数,而是帮助孩子在小挫折中不断成长,直面问题,克服自身的不足,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鼓励孩子正面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劳逸结合,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本次学习,让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受益匪浅,感觉需要学习提升的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相信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育人,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家校共育观后感9

  双减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正如专家所说的:爱孩子是家长的本性,而如何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听完专家的解读我感悟颇深,我们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在国家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我想这正是“爱孩子”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我价值,少一些批评和唠叨,多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存在,慢慢地他就会用高标准去要求自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期望的,一个好的自我感受才会让孩子懂得约束自己,逐步建立自律的习惯。 第二,要保护好孩子的意志力,我们大人总是随大流地不断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忙了一天学校课程后,孩子放学后还要上其他课,这些是都会消耗孩子的意志力,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很崩溃,这种的崩溃会不断摧毁他本应慢慢建立起来的自律。 第三,给孩子制定一些学习上的小目标,这种带着可及目标地学习,家长和孩子彼此之间都会感觉到进步,而目标的达成会让孩子有成就感,成就感是自律培养的催化剂,会让他朝着下一个目标去努力,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自律并不会自我养成,他需要依靠家长不断地引导而形成,国家倡导的双减,减掉的是压力,增加的是快乐,是为了孩子全面综合素质的有利形成,我们只有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才能在双减的大洪流下,不断勇于挑战、挖掘优势,全面发展。

家校共育观后感3

  为解决家长教育孩子中的困惑,积极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教育活动,近期,青岛上清路小学邀请了中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亲子教育师,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郑喜峰教授,为学校家长带来了《家校共育赋能成长》的线上讲座。讲座引起了学校家长们的积极反响,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引力课程栏目,将家长们的心得、经验、感受进行分享。希望能和家长携手共同培养孩子成才!

  “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面对全新的挑战,家长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压力。11月18日郑喜峰教授的《家校共育,赋能成长》线上培训课,让我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通过郑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我清晰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做孩子的“人生规划师”,做孩子的“学习引航者”,做孩子的“成长引路人”;家长要做终身学习者,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

  郑老师的讲座,让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让我想起奥利弗·布朗关于教育的观点。

  1950年,美国的一位黑人父亲奥利弗·布朗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到家附近的白人小学上学,而向法院,并起诉获胜。这个案例后来成为了美国司法系统里反对种族歧视的一个经典案例。

  奥利弗·布朗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观点,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培养一颗合适的螺丝钉。请记住,这是在上个世纪就提出来的,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寻求自己的幸福,记住不是别人,不是社会,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

  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之后,才能依据孩子自身的'优势,着重培养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不仅包括终身学习的习惯,还有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他软实力的塑造: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全球视野、适应性和探索能力、决策能力、创造力,抗挫能力等。家长要真正以欣赏、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一切,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分数上,着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孩子的习惯越来越好,能力越来越强,“不用扬鞭自奋蹄”,从而成长为孩子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次家长学校线上培训,是家校共育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更是一场及时雨,化解了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更加自信从容。

家校共育观后感4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这次的《家校共育大课堂》开学第一课,我有很大的感受和启发。从中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我明白了如何在开学前快速的让孩子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21天养成学习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新学期的'期待,看到了老师对新学期的充分准备。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让我们沉下心来,迎接新的未来!

家校共育观后感5

  8月27日晚,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公开课“孩子要上小学一年级,你准备好了吗”请来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报首席家庭教育专家赵石屏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院副院长、附属幼儿园园长王异芳,一起讨论如何“怎么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衔接”,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概念:是指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游戏为主的生活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的过渡期。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学前;一个是小学一二年级这个部分。重点是一年级,为什么幼小衔接那么重要呢?就是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差异大,幼儿园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的方式学习,而且它要求是在生活里面学习,小学就不同了,它是以课堂班级授课为主,而且它是以符号学习为主。赵石屏教授认为,在所有学习阶段的衔接中,幼小衔接对能力的跨度是最大的。所以,家长要格外重视入学前的准备。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普遍担心,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去学习一年级的知识。他们怕孩子语文识字量小,数学口算能力差,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是否有必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赵石屏教授说:“教育部门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坚持小学一年级必须从零开始,因为提前教学会严重干扰儿童正常的智力发展,有些孩子提前学了,到一年级再重新学的时候,他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会认为学习任务没有挑战性,导致他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从而引发它自身一些不好的课堂习惯,导致他在低年级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因此,赵石屏建议家长在幼小衔接的准备上,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自主意识、适应能力、自理能力等。

  其实,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特点,不知道怎样帮助还在不在起步阶段打好基础。对此,赵石屏分析说,一年级孩子学习的特点有两个“不可能”,一是不可能考虑问题周全,二是不可能长时间专心。还有三个“容易”,那就是容易忘记任务,容易被打扰,容易缺乏自信。这些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

  那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入学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

  第一点:自理能力和习惯,孩子一进入学校大门就是一个人独立面对学校的全部要求,家长是帮不了忙的,如果家长平时在家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了,那么他到了学校就适应不了,所有的都跟不上。所以,家长要逐渐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点:用脑习惯。进入小学以后,他的这个学习方式跟幼儿园是不同的,其中的一个就是专注力,他要集中听老师讲,能够跟上老师,跟上班级的节奏。还有就是耳朵听的能力。

  第三点:智力启迪。我们在学前要对儿童的这个智力包括感觉知觉,数学还有口头语言,这些都要进行一些准备。

  做这些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家长在行为上怎样去做,而是在心理准备上,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的压力会增加,耐心会降低,所以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扛住压力,对孩子多一些耐心。还有要克服自私的准备。孩子一旦上小学,家长就要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

  家长要给幼小衔接的孩子提要求时,要做到:第一,提要求要具体明白;第二,提要求时一次不能提多个;第三,提要求重在完成;第四,提要求要注重方法艺术。

  幼小衔接阶段孩子要养成好习惯:一、是“紧跟老师”的习惯。二、是“自己做”的习惯。三、是“赶紧做”的习惯。四、是养成“规矩意识”的习惯。五、是建立“良好社交性”的习惯。

  王异芳园长指出,一年级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不自信,他不知道自己在班上的表现是怎样的?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对他评价影响最大,评价要讲究方法,对一年级的孩子夸奖一定要多于批评,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他的错,但是你得把它转换成一种夸张的语气。这样更有利于他的自信心。夸奖还要具体化,一定要说清楚到底哪个细节做得好,孩子在这个家庭环境中会特别放松,所以他会把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跟你分享。

  孩子上小学以后,家长要怎样做?

  1.要重新建立家庭生活秩序;

  2.家长要认识到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复杂化;

  3.要保持和老师沟通并达成一教育致的;

  4.要增加孩子的参与度。孩子上学的物品可以跟孩子一起准备;

  5.家长要多学习家庭教育。学习家教知识,多了解孩子的特点,多学一些教育的能力,能够让孩子在学之初就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育孩子。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获益良多。

家校共育观后感6

  XXX“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心得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因此每对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责任心给予关心指导。但是尽管望子XXX是每个父母共有的希望,但并不一定都能够如愿以偿。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刚刚听了XXX的报告,感觉有很多收获。在座的老师也都是教育专家,你们关于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的实践都比我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我深知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专家面前谈谈有关孩子教育的感受,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一、创造温馨环境

  (一)达成教育共识。尽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我们对教育都很重视。我们购买或借阅过有关教育的书籍,在一起交流对教育的认识。当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后,我们能坐下来坦诚交谈,直到达成共识,这样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对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决办法,不至于今天告诉她这样做,明天告诉她那样做,让她无所适从。

  (二)营造研究氛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在我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研究。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研究,她也就很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后来我就鼓励她自己阅读。慢慢地,她的读书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起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现在每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培养良好惯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惯,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但培养孩子的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通批评或在训斥就能实现,必须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把决心、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一)鼓励少说多做。经常教育孩子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事上,告诉她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二)重视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孩子背英语单词的惯,一开始只能要求背23个,以后惯养成后,可以慢慢增加量。女儿4周岁就开始学钢琴,前2年都是我陪着学,但我工作愈来愈忙,经常不可不及陪她,于是她渐渐放松了研究。我想,必需培养她独立学琴,否则极有可能半途而废。我把独立看谱、练琴的想法与她以及钢琴老师举行了沟通。一开始,可想而知,回课的质量非常差,不是节奏不对,就是曲谱看错,但我没有XXX,她愿意本人练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我和钢琴老师不断鼓励她,并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使她渐渐适应了本人联琴。半年之后,我们已经把教育速度提高到原有的水平。从此,她进步非常快,而且在烦恼的时分她会用弹琴去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我偶尔也会站在她旁边听她练琴,但已经是带着欣赏的心情去听琴,再不消愁没有陪练时间而内疚万分了。

  现在我开始动员她写日记,也不是每天都要求她写,而是告诉她把每天感兴趣的工作写下来,长短不限,她坚持得也不错。

  三、勤于沟通,多加鼓励

  (一)平等沟通。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孩子去拒绝父母宽广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稍微懂事时,我就告诉她:“你和妈妈是平等的,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但你必须把你遇到的.或是高兴、或是委屈事情统统告诉妈妈,这样就等于妈妈陪着你又长大一次,我会很开心的!”的确,我非常乐意与她谈天,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尽量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与她无所不及的交流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她也就非常愿意听我的评价,很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观点。

  (二)真诚鼓励。我深信: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善于发现她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着她一点点进步,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并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简单呵斥或冷言冷语,而是耐心开导,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得一天晚上,我和她爸爸还没有回家,她给爸爸打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情绪不高,似乎有心事。我们赶回家后,耐心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今天数学考试没考好,只考了92.5分,她看着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说XXX发下试卷后,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成绩。我一方面暗自为女儿有强烈上进心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认真看过试卷,与她一起总结分数低的原因,不仅有粗心的因素,也有她本身没有理解题意的因素,她同意了我的看法,接着针对她理解错误的地方给她进行了讲解,最后,我告诉她:分数不能代表全部,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题意和解题方法,考试是一次检验,问题总是提前暴露出来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人才能不断进步,我带着轻松的语气让她慢慢恢复了快乐与活泼,事后,她认真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如果我当时皱紧眉头,严厉批评她,可能会让她更难过,而且会暂时怀疑自己。

家校共育观后感7

  时光匆匆,转眼间,同学们结束了快乐的寒假时光,迎来了新的开学季。

  通过观看《家校共育大课堂》第一课“开学啦!向未来出发”节目,让我和孩子学到了很多,制定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积极调适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以下是我和孩子看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1、正衣冠,明事理。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正衣冠就是穿戴仪容要整洁,扣好衣服的纽扣,袜子穿戴平整,鞋带也应该系紧。正衣冠同时也寓意着要做堂堂正正的人。

  2、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读书为例,制定一个月的读书习惯养成计划。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之下,每晚固定时间阅读书籍,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家长多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帮助孩子积极调适情绪,并与孩子一起坚持下去。当孩子完成了阅读,家长多表扬,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建立自信心,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勇于挑战,勇敢向前。

  3、作为家长,要当好“守门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当好“成长教练”,耐心陪伴、沟通引导;要当好“啦啦队”,倾听孩子的心声,多鼓励表扬孩子,允许孩子试错。

  新学期,新气象。让我们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激励孩子们以更自律更高效、更积极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学期,努力进取学习,不负春光。

家校共育观后感8

  通过学习蔡雅清老师关于健康的相关讲解,健康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的心理才是孩子幸福的保障。这让我想起了曾经有一个朋友问过我,他说:“我感觉你们两口子整天过得挺和谐,从没见你们吵过架,红过脸。”我笑着跟他说:不是不吵架,而是不管啥事儿我都尽可能的让着她。尤其是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更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闹矛盾。”对于这一点,我是时刻放在心里最重的位置。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陪伴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和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密不可分的.。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环境,它虽是无形的,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父母总是三天两头吵架、暴力处事。孩子每天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可怕的、是恐惧的,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长大后他也不会去经营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宝贵的财富。为了孩子,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去努力创造一个有爱、有亲情、好的家庭氛围。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都会迷茫。但我们唯一可以坚持做的,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家校共育观后感9

  通过本期《“双减”之后家庭教育的所思所为》线上公开课的学习,我的收获颇丰。我更全面了解到“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本真。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已有一年了。我很认同“双减”政策带给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面。“双减”保证了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并把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都提升上去了。“双减”创造的是长远的教育生态,让孩子扎实的一步步成长,保证孩子是健康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和谐的。我们作为家长应减少对孩子考试和排名的`焦虑,要多与校沟通,达到家校协同,来了解孩子的优势与短板在哪里,让孩子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潜质。

  不管教育政策如何变化,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是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们家长要善于蹲下来,向孩子学习。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家长要与孩子共成长。

家校共育观后感10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四

  下面我来谈谈在家里是怎样辅导三门主课的。

  首先,我先说语文。低年级的语文不外乎就是把学到的生字记住,再慢慢扩展成词语,词语学多了就会造句。基础一定要打好,每天的生字和词语一定要默出来。这样日积月累,她认识的字多了阅读能力也会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分析和作文大有帮助。还要多看课外书,刚开始可以看一些注音课外书,有助于拼音的提高。还要多带小孩出去看看大自然,让她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这样等到高年级写作文时,就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写进去。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阅读的增加,要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就轻而易举了。在加里我也经常买一些开放阅读,阅读分析的书,让孩子在家多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分析,也可以让她读到好的文章,这真是一举两得。

  关于数学的学习我没有特别的绝招。孩子小的时候,大脑语言功能的发育大过逻辑思考。就是说小孩子对逻辑思考比较的迟缓。所以说,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你要用简单的方法告诉她。不要你以为很简单的题目轻描淡写地跟她一说,可她还是不理解。一定要根据小孩的思维去想,去理解。为了使教育符合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可以重点的训练她对于数字的敏感。用做游戏的方法,用扑可牌一张一张出出来,来训练她的计算能力。等她学完了加减乘除还可以和她一起玩24点的游戏。这即能学到知识,又能和孩子增加感情。有一次,学校举行亲子活动,我和女儿拿到24点PK赛的冠军。等到孩子她逻辑思维有了飞跃前进的时候,对数学的学习会更加迅速和轻松。

  现在的英语比我们小时候难的多了,我也是跟女儿一起从头学起,白天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晚上在复读机里多听几遍,让她会读,读熟了再让孩子把单词背出来,并且默出来。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读,背,默这三样是基础,基础扎实了,对今后的辨音,语法等都能应付自如。再让孩子在家多做一些课外作业,巩固一下,这样的英语成绩肯定OK。

家校共育观后感11

  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正伟老师的讲座,我深切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有爱心,治班有方的班主任,同时为他的“五个一”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深有所感。

  一、爱心是所有教育艺术的源泉。

  杨老师对学生是深深爱着的,要不然他不会对班里两位同学的心理理解那么透彻。杨老师对学生的爱,换回来的也是学生对他深深的信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就有了基础。从杨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是爱心。

  二、别出心裁有方法。

  从杨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开学制作一份档案,还是写好一封书信,都是杨老师在工作中精心设计的好方法,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受益无穷。作为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会包容、感恩,引导家长要努力平衡子女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

  家校共育是源于同一颗爱孩子的心。如何正确、有效地指导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这需要班主任多研究学生、多学习理论,需要作为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家校共育素养,继续寻求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的观后感家庭教育公开课,学习朱永新、李文道俩位专家的讲解,在以下方面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首先,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要有意识地观察、看见自己孩子的个体实际情况,成为“研究自己孩子的'专家”,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孩子和自己的美好相遇,收获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隐私。孩子是独立个体,青春期孩子更是有强烈的独立需求。由于自身成长体验和时代背景,年少时的自己并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故而在父母私拆信件并没有引起自己的不快;现在,自己的孩子对隐私和独立的需求,自己经常是迟钝和意识不到的,这方面需要注意和真诚沟通。另外,应该经常有意识地换位思考,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做到共情,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因为家更应该是讲情、包容情绪的场所。

  最后,遵循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是鲜活的生活化、场景化的生活体验教育,通过丰富、具体的日常活动来实现,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情感化,更具有包容性。

  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需要家长不断学习更新才能跟进,感谢这个时代,能为家长赋能,与孩子共同进步。

家校共育观后感12

  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对于教育孩子,我也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多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维护孩子积极向上的`上进心。

  一是注重多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在孩子开始写话训练和写简单的小作文时,他感觉是个难点。于是我结合老师布置的作业,分人物描写、参观游玩等不同题材,逐步引导孩子第一段要写清时间、人物、地点,中间一段写过程,最后一段写启迪和感想。这样孩子慢慢地不断练习,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对她每门功课也起到很好的帮助。

  二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我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养成好的习惯就好比往银行里存钱,你一辈子都会享用它的利息;而坏的习惯犹如从人生的银行里贷款,一辈子都要为之还债。刚开始孩子对写作业不是很认真,总是不积极完成作业,我就会陪在孩子旁边和她一起看书学习,给她做榜样,慢慢让她养成学习的兴趣,养成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是维护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我常常告诉孩子,只要自己努力了,即使没有成功也无怨无悔。在学习上,要向成绩优秀的同学看齐,不断进步,人人都知道世界上峰是珠穆朗玛峰,而知道世界上第二高峰的人寥寥无几,屈居第二就等于默默无闻。孩子心中一个学习有追赶的目标,不管结果怎样,但心里是坦然的,因为自己努力了。

  有人说:中国父母是不经过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对教育子女问题上,一定要多学习、勤反思、常改进。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也会收获到过程中的充实和快乐!

家校共育观后感13

  认真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双减”之后家庭教育的所思所为》让我感受颇深。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双减政策,最大的核心是教育提质增效,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家庭教育时间更充裕,父母在子女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双减”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要大力强化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一名家长,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克服焦虑情绪,不能一味地催促孩子学习,希望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多方面发展,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质,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并且尊重孩子独一无二的天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年。

  当家长也是一门学问,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和孩子共同成长,彼此适应、彼此融合、共同进步。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观后感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双减”之后家庭教育的所思所为后,首先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对教育改革的深思与举措,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切之爱。

  非常认同课中张教授所说的“要守住教育的三条底线”——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这三条底线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守护,这也是“双减”政策的长远意义,让教育回归常态化的本真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家长要尽快从对“双减”政策的焦虑中醒悟过来,思索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积极配合学校,配合政府关爱好我们的孩子。家长们要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昂贵的补习班和学区房替代不了的,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家长对孩子的用心和耐心、默默地陪伴、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可能是他们最需要的。缓解教育焦虑我们可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缓解焦虑我们需要放弃原本秉持的完美条件和固定目标去框固孩子;缓解焦虑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家庭的和谐,家长的自律,民主的作风,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大的助力。令人欣慰的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笑容多了、长高了、睡饱了、学习多样化了。孩子们正在健康的全面的蓬勃成长。

家校共育观后感14

  今天晚上听了家校共育大课堂,第一课,感受深刻。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目标、让我认识到,给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坚持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榜样,给孩子鼓励支持,做孩子的拉拉队,配合老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给孩子树立目标理想,学习更多的知识。

家校共育观后感15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期观后感心得1 一个人的成长,父母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做为家长,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有目的地系统性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

  个人只有学会了爱,才会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也只有有了爱,他才会处处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的过度呵护使孩子以我为尊,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管吃呀玩呀,都只想到自己,这样下去,将来不堪设想。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我将街上一只没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对孩子说:“人要学会同情,看到那些贫穷的、饥饿的、挨冻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们有能力,就要给予帮助。这只没人要的狗很可怜,你要好好爱护它。”儿子给小狗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黄”。

  儿子每次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小黄吃了没有?”他常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火腿让小狗吃,给他订的奶也让小狗喝,还经常自己收拾狗窝。下午放学后,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喂养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壮。儿子在养狗过程中,变得细心了、勤恳了,学会体恤别人了。过去从不干家务,现在回家吃完饭后主动抹桌子、扫地、倒垃圾,能够体贴爸爸妈妈的辛苦,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非要爸妈尝了以后才肯吃。

  在学校,同学的笔、橡皮丢了或有了什么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夸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们都乐于和他在一起玩。看着这一切,我们喜上眉梢,看来对孩子一番爱的教育还颇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掏给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讨的残疾乞丐。我深深体会到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使他们具有爱心,这样他们才会爱周围的一切,一个有了爱心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一定也会有孝心。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少给孩子一些溺爱。

  二、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当今孩子,我们家长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心肝宝贝,事事依从,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会不堪忍受,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有艺术。我们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使用的口头禅就是“不”、“不要乱扔东西”、“不许骂人”、“不许、”,其实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不”,对孩子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效果并不好,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时候你越是说“不”,他就越唱反调。

  因此,我们对孩子说“不”,应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我们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可采取比较委婉温和的说法。如把“不要撕坏了书”改成“你小心一点翻书”,把“不准大声喊叫”改成“小声点说话才有礼貌”,这样委婉地说,可说“你再看10分钟,然后睡觉。”提前告诉他关电视的过程,他心里有个接受的过程,即使不情愿,也不会反应太强烈。总的来说,我们对孩子说“不”,要注意艺术,但最好别让你的话里经常充满“不”字,要适度。

  三,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疼爱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办,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如孩子1岁多,刚会吃饭时,别怕他弄脏了,弄洒了,让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满嘴满脸,甚至弄倒了,没关系,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吃饭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让他自己洗脸,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样他就会自觉养成动手能力,以后也能适应了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

  现在孩子虽生活很好,但没人和他玩,长时间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或跟着大人转,只能使孩子不合群、孤独,影响孩子今后的交际,我们应有意识多引导孩子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如让他把小朋友引到家里玩,不要怕弄脏了、弄乱了家里的东西,这样的活动会使孩子学会团结,学会和别人交际,学会处理问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期观后感心得2 怎样搞好小学生的教育呢?关键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小学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对小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爸爸跟你一起想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长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否则,对他们不感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切莫把工作生活当中遭遇到的烦恼向孩子倾诉,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家长无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给两巴掌。当然,这时做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家校共育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校共育心得03-29

家校共育心得04-22

家校共育学生心得01-23

家校共育的活动总结05-27

家校共育的名言标语11-20

家校共育家长心得09-01

家校共育的活动方案02-05

家校共育活动方案03-26

家校共育工作总结03-17

(优)家校共育活动方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