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鸡兔同笼》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鸡兔同笼》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课的教学与其它解决问题的课的区别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特点:
1. 注重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材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同时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 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生
鸡兔同笼”问题,思维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但是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在奥数班里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而一部分学生对于解方程的基本功比较差,有一定难度。三班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四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但很多学生不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会好于三班。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问题的优劣。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的目的,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这也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所要求的留有空白和师生对话所要求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利用课件,从《孙子算经》导入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学生尝试探究
出示例1,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情况,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分析可能产生的差异。根据两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6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预设。
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思考来研究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问题导学,以学生为主。
解答《孙子算经》的原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带有普遍性,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古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应用练习。目的是让学感受《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如在学生能够自己想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以假设法和列方程为主,凸显两种解题方法。
通过本次的网络研讨活动,使我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1、“数学广角”不等同于“奥数”。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 “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但是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广角”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在学习“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有幸借这次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112-115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以此为理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1.对教材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逻辑推理性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表、假设、列方程等解题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把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自主探究法,其次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以问题引领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从理解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鉴于数学广角这一特殊课型,我将本课分为复习铺垫、情境导入、尝试探究、应用练习、总结收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尝试探究,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 (3只兔,2只鸡)图片,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 + 兔的只数 = 总只数 鸡的脚数 + 兔的脚数 = 总脚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效提取素材中的数学信息,学会分析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的数学素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谈话: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
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2)学生自主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 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孙子算经”,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一) 化难为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变换条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依据。感受猜测的无序、零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1. 列表法。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总脚数有16只;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总脚数是18;计算依据还是数量关系,如果鸡有6只……由慢逐渐到快,由计算到直接报出结果,立即反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些学生在填写时早就发现了规律,他们知道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鸡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两只脚。
【设计意图:列表法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习列表法后,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有些题目数据比较大,用列表法比较麻烦,不科学。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又激发学生寻求更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2.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
(1)假设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解题的思路,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假设法时,我是采用课件展示与学生讲解同步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脚的变化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思考,说出每一步的意思,从而化解矛盾的症结。
如假设都是鸡时,比实际少了10只脚,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兔看成鸡时会少10只脚?计算方法是:10÷(4-2)=5(只兔),8-5=3(只鸡)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说理。假设都是兔时,有32只脚,比实际多出了6只脚,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3只鸡。那么就有5只兔。
(2)方程法。分析列方程依据的数量关系,每一个分式的具体含义。
如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4X+2(8-X)=26
(2)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有(8-X)只。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2X+4(8-X)=26
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只要明确等量关系,就能正确列出方程,只是设鸡有X只方程不易解。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产生新算法的愿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发现的内部规律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假设法解题适时演示,数形结合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及关键点,总结出解题的方法。最后又引导学生采用列方程的方法顺利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
3.解决趣题,尝试应用。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古代趣题。
4.对比分析,方法优化。
(1)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列表法:有序思考,列举麻烦。
假设法:解答简便,推理复杂。
方程法:便于理解,过程复杂。
(2)假设法、方程法解题的异同。
假设法:假设鸡求兔,假设兔求鸡。
方程法:设鸡求鸡,设兔求兔(设兔解方程较容易)
5.阅读资料,理解古人假设法——抬腿法。
【设计意图: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知识拓展
1.停车场有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2.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5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一共栽了50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设计意图:应用练习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在学生知识生长点上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识别题型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发展思维,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有效地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获得成就感。】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激励提高
学生总结谈收获。课堂要讲求实效性,既需要学生的广度参与,又需要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深度参与,最后的总结收获才能验证是否实现较好的效果。
四、说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本节课我从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课堂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结合本节课的备课和授课情况,我再补充四点个人想法:
1.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思维连接点)。当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因不自信二乱了阵脚,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炼数量关系,架起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的桥梁,以获得问题结果或解决程序,逐渐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2.方法优化、简化。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虽好,但不是学生人人都能全部掌握,而是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才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因此一定要对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简单方法才是好方法。
3.认真书写,完整、准确过程的好习惯。想的再好,说的再有道理,最终还是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和强调,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注重数学化的书写过程,既要完整、准确,又要简明扼要。
4.不断提升自我。总的来说,这堂课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好多地方只是蜻蜓点水,理解不深刻,练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有依葫芦画瓢的现象。不过,对我来说通过对这堂课的研究,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颇深,收获较大。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如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不够灵活,松弛度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到位,激励性语言贫乏;语言还不够精准、风趣;对细节的把握还未发挥到最佳效果。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我愿意与大家一起——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说的不到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鸡兔同笼课件
( 一)直入课题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 多个调整: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根据鸡和兔的总只数,列举出一些可能,通过验证和调整,总能找到一种情况符合题目要求。这种方法可以叫做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4)师:在刚才的列表法里边,我们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师:刚才我们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解决我们前面的那个《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6、师:同学们请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把笼子里的鸡兔都假设成鸡,除了这种假设,我们还可以怎么假设呢?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7场的3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鸡兔同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属于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教材中借助古代课堂情境对《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探讨,以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为契机,帮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而把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也能通过这节课的安排,一方面在生动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中感受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状况,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更有效的开展双边互动的教学。这一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基于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说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制定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并会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而教学重难点方面,我将能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设计为教学重点,而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设计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实现突破难点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的理解巩固,我将采用情景引入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六、说教学过程
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之后,再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媒体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将课本中的主题图情景展示出来,再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古代课堂中夫子与学生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故事,并提问学生: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是什么意思?大家能不能算出各几何呢?相信学生结合语文的字意理解,基本能读懂题意,如果不能理解古文的意思,我也会适时引导并加以讲解。就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导入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的创设和问题串的展示,不但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揭示了课题,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
对于导入中35个头、94只脚这一数据可能偏大,猜测、验证起来有复杂度,所以我会调整策略,首先从简单问题出发,顺势提出例题1的问题:8个头,26只脚,鸡和兔子各几只?让学生猜测一下。这时学生将会得到五花八门的回答,比如3只兔子,5只鸡,22只脚;4只兔子,4只鸡,24只脚等内容,但是会有较多的回答与正确答案有出入,所以我会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保证猜测过程不重不漏,咱们可以按顺序列表填写一下,应该是各有几只?(板书:列表法)
学生通过填表,将能较快得出结论有3只鸡,5只兔子。以此解决例1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通过列表法解决了例1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小组轻声讨论一下解决办法吧。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聆听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若是学生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看学生谈论的差不多的时候,我会随机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呈现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一起对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充分讨论和分享,我们将能得出共同的结论:可以运用假设的方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子就能解决了。(板书:假设法)如果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板书:8×2=16)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板书:26-16=10)多出的10只脚均为兔子的,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所以算得有10÷2=5只兔(板书:10÷2=5),3只鸡。我也会针对假设全为鸡时的计算过程进行板演,以达到示范的作用。再引导学生自己假设均为兔子的情况进行求解,组内相互校对,实现互帮互助。
这一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出了“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环节,我会再次通过多媒体出示导入中的问题“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之后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在结束后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不清楚的我再加以辅助说明。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能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表达的能力,让有趣的知识在同学们积极主动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四)小结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以分享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更好的调整教学节奏。
在作业布置上,请学生课下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鸡兔同笼的问题去考考自己的小伙伴或家人,促进家校合作。通过这样题目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的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更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框架清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4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同时,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在各种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课时安排在六年级,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而在苏教版中,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针对不同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情感目标: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够准确的计算。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为了便于学习,我为为学生准备了两份表格。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重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减少学生对于不同列举法的陌生感,为学习各种不同的枚举方法铺垫基础,初步感受中列举的科学性。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借用兔和鸡这两种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引入课题,同时借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说明:这就是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列表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中列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通过在本校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列表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调试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2、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很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3、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列表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5
《鸡兔同笼》是师大版的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郭**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教学时直接引课,在列表解决问题前先鼓励学生猜想、尝试、猜测,通过学生的经验猜想可能的情况,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借势再设计表头进行列表。让学生经历猜想、列表、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优点有:
1、数学思维缜密。
在教学过程中环环想扣,引导学生思维有序,在列举完猜想情况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应该有序排放,列举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排列的规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熟练地应用规律。
2、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思维活跃,老师课言和谐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应战,达到了运用多种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将多种列举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
教学建议及改进措施:
1、课堂评价学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树立学生的.信心。
2、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让学生自已列举出一些现象,全班判断,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掌握“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1、说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一下对教材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刚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我第一次出示的尝试题把原题中的数据改小了,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2、说学情
接下来是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强,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对于已是六年级学生的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方法,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3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新课程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过程,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理解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和讨论交流法,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数学广角这一特殊课型,我将这节课分为引入、展开、提升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在这三部分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展开”这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情景。
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书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头足,问雉兔各几何?请一位同学尝试说出这道题的意思,然后根据学生的的回答出示数学史上鸡兔同笼的问题。为了便以研究先让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把原题改为例一,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
【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出问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用猜测法大胆猜想,有的猜:有3只兔,5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二、展开。
1、列表法。
⑴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最多是8只,最少有0只兔。鸡的只数最少是0只,8只都是兔。这里也为后面的两种假设法打下基础。
⑵尝试。接下去应该怎样做呢?我会发表格给学生让学生填写完整。
通过表格都得出一个答案:3只鸡,5只兔。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提问:怎样计算脚的只数?
按规律填写的学生会说出:
因为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鸡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两只脚。
还有的学生会说出:用鸡的脚数+兔的脚数=脚的总数。
这两种计算方法为后面理解假设法和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作铺垫。
⑶ 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叫一一列举法。也叫列表法。
【板书:列表法】
【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会了不同的合作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习列表法后,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有些题目数据比较大,用列表法比较繁琐,不合适。有必要研究更便捷的解决方法。接下去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利用以点带面的策略,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在巡堂时进行指导。而在一般情况下我则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
2、假设。
⑴引导:观察表格第一列,小组讨论:
提问:假设都是鸡时,脚的只数与实际的脚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假设都是鸡时,比实际少了10只脚,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把一只兔少算2只脚,那么几只兔会少算10只脚呢?怎样计算?鸡又是多少只呢?
⑵让学生尝试把这个过程用式子表示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表演并讲解过程,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种方法,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图边分析。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表格的最后一列,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假设都是兔时,有32只脚,比实际多出了6只脚,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3只鸡。那么就有5只兔。
⑶小结: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鸡,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兔,因此这样的方法叫假设法
【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经过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突破了难点,掌握了方法,体验了成功。】
3、让学生用列方程尝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设兔是x,鸡的只数为什么用8-x来表示?这个方程依据什么等量关系?学生说出等量关系。(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脚的总数)。同样地,设鸡的只数为x,也可以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板书:方程法】
小结: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可以用方程法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三、提升。
1、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首先是猜,发现比较乱,不科学,需要有序地思考,引出了列表法。但又发现对于数据较大的题目并不适用,有必要寻求更具有逻辑性和一般性的解法。根据推理得出假设法,还利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法解决。
从而得出结论: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2、尝试练习。
引入古题让学生去帮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用哪种方法合适?为什么?解题汇报。
【这个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小结:通过对这堂课的研究,你们是否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今后大家一起——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但其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学生初步已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虽说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者数学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但在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经历和体验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奥数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一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规律,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学法
两点想法:
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伊始,我让学生钱的数额和张数。数据比较小,学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学例题时,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解决时,方法多种多样,列表凑数的、画图的、假设法、列方程解决。
巧突破:重点就放在假设法的教学上,先通过表格初步感知规律,再借助图形结合来攻破学生学习中思维中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六、说理念
遵照新课标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老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七、说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知道信封里放的是什么吗?
师:这里放着5张钱,猜一猜是多少?
师:都是5元和10元的,可能会是多少钱?
2.尝试列表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充表格。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准确说出:
信封里有35元钱,你知道5元的几张,10元的几张?
3.及时小结
教师出示信封里的钱,你为什么能很快的说出钱数?(突出表格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规律,彰显表格法解决问题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解题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自主探究,尝试方法
1.出示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生审题)
2.揭示课题
这类题目大家熟悉吗?(板书课题)
师:题目你能读懂吗? 生:能。 师: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1:共有八个头,二十六只脚。
生2:还有两个条件: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 师:很好!还隐藏着两个条件!
3.学生尝试
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经验尝试解决。(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5.即时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列表法,主要是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模拟操作,再探思路
1.提出问题
如果笼内的鸡和兔的只数较多,想想看,用刚才列表的方法去解决,方便吗?
我们在一起探究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2.适时指导
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⑵脚的总只数每次减少2只,这个2是怎么来的呢?(强调兔多2只脚,4-2=2)
⑶出示课件,提示兴趣活动——让兔子站起来。
3.兴趣活动
⑴教师提示:课件演示,并提示用符号表示。
⑵学生尝试:画一画,用简单的图示法,让笼内的兔子都站立起来。
汇报展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5.探究思路
想一想:从下面看,每只兔子少了几只脚?一共少了几只脚?这些脚是怎么来的?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独立计算
自己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想法,并引导学生口头检验。
7.及时小结:,给这种方法取名,并提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四、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 师提示用方程方法解决。
2. 合作探究:
⑴集体讨论: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⑵出示导航:你想设谁的只数为X?那么另一种动物的只数如何表示呢?他们脚的只数又是分别如何表示?
⑶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学生尝试列出方程。(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师生讨论解方程的思路。(强调将方程化简)
6.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7.检验,并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和便捷性。]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相关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情况。
2.学生运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独立解答“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3. 组织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知识信息,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悄然激发学生课下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为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将鸡兔换成龟鹤,巩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反思,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巩固学生的数学模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寻求更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方法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将数学的学习延伸课外,利于再次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突出课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安排1个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三、说学情
1、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精讲释疑——巩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教学媒体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准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一、教材、学情分析首先我进行一下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我班共33人,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与重点难点。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三.教法和教学手段分析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根据优中差生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学法指导由实例引入,
在借助学习例1同时,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使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并专门为学困生创设他们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每小组一份按顺序填写的表格图。
六、教学流程:
本课我共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课堂小结、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每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首先用课件出示第112页的情境图,我引导:“看,图上的个个学生紧锁眉头,还有一个学生急得头上都流汗了,他们正在为一个什么问题冥思苦想呢?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情境图旁边的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题的意思,再课件出示这道题的今意: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目的是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保持对该问题的好奇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样就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探索新知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我为了体现化繁为简的思想,我提出:“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我们把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改成8个头和26只脚。这样就变成了例1。(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题意: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这道题,思考一下:从上面数,有8个头是什么意思?(指谁的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是什么意思?问题是什么?这里还隐藏了什么条件?(目的是引导学生说出鸡两只脚,兔四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呢?我们不妨猜想看看。(我随着学生的猜想板书)接下来介绍列表法:刚才我们是随意猜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有顺序的猜。我课件出示113页的表格,并指出:老师给每个小组也发了一张同样的表格,我让学生先进行分工,再共同完成表格,并指名学生汇报。
我总结:这其实就是按顺序列表的方法。这样我们也就用列表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同学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学生的发现我预设了4种情况:
1、鸡在减少,兔在增加,脚也在增加。
2、每减少一只鸡,增加一只兔,脚的总只数增加两只。
3、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减少两只。
4、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为了引出算的方法,我作了如下导语:如果头数太多,还用猜的方法和列表的方法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用算的方法呢?小组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在讨论期间,我在组间巡视并加以适当引导。如果有的学生茫然无绪,我启发学生:“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也加入了孩子们探讨的'过程。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点拨。)先让用算术方法计算的学生汇报。我要求学生清楚的表达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先让小组长说,再让中等生说。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预设到会有几个学困生还是弄不明白。所以我采用画图的方法特定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我边作图边讲解)我先画出8个小圆圈就代表8只小动物,假设全是鸡,每只鸡有两只脚,这样就先画16只脚,指一名学困生列出算式:8×2=16(只)而题目中说共有26只脚,还少多少只脚,再指一名学困生列出算式:26-16=10(只)这说明有一些兔子被算成了鸡,而每只兔子算成了鸡就少了两只脚,列出算式:4-2=2(只),10里面有几个2,列式:10÷2=5,于是我们就给其中的五只鸡都添上两只脚变成兔,这样就有26只脚了。5只鸡变成了5只兔,这里的5就是兔的只数。这里我预设到学生解答时很有可能把鸡和兔的只数答反了,所以我着重强调这里的5是兔的只数。假设8只小动物都是兔,怎么办呢?(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我的设计意图是对于学困生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掌握方法,体验成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感觉不出自己是学困生,因为课堂上也有他们的精彩表现,只是和优等生的难度不同,他们只是老师心目中的学困生,而不是学生眼中的学困生。)我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假设的,一种假设的全是鸡,一种假设的全是兔。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它“假设法”。接下来我让用方程做的同学说出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再让学生说算理。(设计意图是因为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基础,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个方法数量关系明确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三)小结:用多种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不同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对策略作出选择,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感受到方程法的一般性。)(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以致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的原题.
(目的是一方面《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解题方法。)出示公园划船的图片和题:“做一做”中的第2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并汇报思考过程。(设计意图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假设法和方程法有了初步体验,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必做题练习二十六:1、2、3、5题选做题
课外阅读:阅读课本114页内容,了解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古代趣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七、板书设计分析:
除课题外,其他板书都是随学生的汇报而写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回答和尝试竟能成为老师板书的内容,激发学生勇于发言的信心。)
【《鸡兔同笼》说课稿】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12-23
数学日记鸡兔同笼(精选17篇)03-18
人教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19
比的应用说课稿比的认识说课稿11-15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3-02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3-28
比的说课稿05-26
精品说课稿精品说课稿范文03-28
幼儿说课稿范文 幼儿说课稿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