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13:20: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课程标准把“式与方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及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学习内容,《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方程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容易将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混淆起来,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的贴纸。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1分钟)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边放上一个梨,另一边放上两个西红柿,展示梨比西红柿重,两边一样重,西红柿比梨重,三种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况,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天平感兴趣,进而也会对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些认识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将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6分钟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一个50克的砝码和一个1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三个20克的砝码,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50+10=20x3)

  根据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让学生继续看课件写出算式来。在这里将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式,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板书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活动二:引导分类 5分钟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我会说这些式子有些凌乱,同学们能不能掌握一个分类标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采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交流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根据板书,我会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

  学生会回答有,然后学生边归纳我一边板书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会追问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会回答它们都是等式,它们都含有未知数。我会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表扬,并强调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们数学王国的新朋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此时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强调含有未知数和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第三环节: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活动1:找方程(出示课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虽然概括出来了,但是理解消化它还需要继续学习。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中看出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找出课件中的等式与方程,并详细解释有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后通过画图用2个集合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关系,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这一步,才能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乐趣,也掌握了这个知识。 等式 方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灵活运用20分钟开始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展示课件,我说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根

  据题目列出相应的方程来。

  (1)马老师坐大客车前往重庆办事,客车准载45人,坐了x个座位,还有10个空座位。 10+X=45 45-X=10

  (2)从石柱坐到重庆,总共240千米,马老师坐了4个小时,找出图中的相等数量关系。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时,题目难度升级,题中数学信息增加,我首先请学生齐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5)

  我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新知,明确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标》中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找结果、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孩子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说出等式的特点,并由分类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点几不同点,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之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最后,来和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附:板书

  方程的意义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数 无未知数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日积月累中,已经对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词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词牌名、词题、上片、下片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古诗文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城区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想像丰富,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想、说、议等方式充分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导入课题:

  1、竞背诗词,引入课题。

  2、读题,解题,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了解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初读课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价。

  3、看着屏幕齐读。

  4、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来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间隔,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小组交流。

  4、师生对话,全班围绕重点词句交流,并指导朗读。

  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用书上哪个词说?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感悟作者情感。

  3、跟着音乐齐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

  2、课后练笔:改写这首词。

  五、说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能借助画面与注释,通过多种手段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课文。

  2、了解了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说课稿 篇3

  一、说活动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阳光”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做一名阳光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知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阳光少年。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说活动准备:

  1、 收集相关案例素材

  2、主持人培训

  3、自编话剧:《小明的一天》

  4、了解班上涌现出的一批思想端正、行为积极的学生的先进事迹。

  三、说活动过程:

  1、出队旗,唱队歌,主持人宣布队会开始。

  2、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日照方阵车出行,(日+阵—车=阳)

  当头一棒儿警醒。(“当”的头+一+儿=光)

  (2)、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打一自然现象)

  设计目的: 通过竞猜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阳光”的含义,水到渠成的导入新课。

  3、心灵补给站:(1)、别样的乞丐

  设计目的: 他,是那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对他而言,献了爱心就会对他的生存形成挑战。但他没有犹豫,坚定地靠近了通往灾区人们的希望和幸福。“我要捐款!”“我还有钱!”简短、质朴却又是那样掷地有声!结合图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在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更希望能引起他们心灵的触动。让学生明白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

  (2)、双脚演绎的精彩人生(A、音乐欣赏;B、个人经历简介)

  设计目的: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他用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当双脚熟练地按出一个个琴键,他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的生命的旋律,震撼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睛、耳朵,更是他们稚嫩的心灵。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从中让学生感悟到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坚强、执着的人,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4、我来当编剧:《小明的一天》

  设计目的: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的情节,让他们学会选择,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成为一名阳光少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心动不如行动:

  (1)、我来赞一赞

  (2)、我要表决心

  设计目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经过了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积淀、内心的思考后,再化为外在的行动,我想,这节主题队会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6、激情结束新课。

  阳光,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开花、结果,指导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在阳光下庄重承诺:今天,我还是一株幼苗,明天,我会是一棵栋梁;今天,我还是一名阳光少年,明天,我会是一名有为青年!

  设计目的:既是与“导入”遥相呼应,更是升华主题,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呼号,退旗,主持人宣布队会结束。

  四、引导要点:

  主题队会课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的队会课能解决很多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怎样合理利用好这堂班会课,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在活动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材料、所有活动均本着为主题服务的原则。

  2、形式多样化。通过心灵补给站、我来当编剧、心动不如行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3、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激励他们,震撼他们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得到感悟。

  五、说评价方式:

  要真正发挥主题队会的教育作用,千万不能把主题队会开成“检讨会”、“批评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本着“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尽量不用指令性、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烈性评价。此外,为了防止学生建立起自卑,自负和自私等错误的自我观念,我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采用接纳性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引入:

  同学们,在开学的时候秋姑娘就来到我们的身边,今天,秋姑娘请老师为大家带来几幅图片,可是忘了取名字,你愿意帮秋姑娘给这些图起个贴切的名字么?

  2、口语训练:

  图片美,大家起的名字更美。秋姑娘为了感谢大家,又用神奇的画笔为大家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大家想知道她画了什么?

  3、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四页,你在秋天的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

  秋姑娘又是怎样介绍这幅美丽的图画的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四人小组学生字:

  教师看到大家已经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了出来,也发现同学们的预习做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发挥四个小组的作用,互相帮助。把秋姑娘带来的这些生字都变成自己的好朋友。

  (教师积极的参与小组内的交流,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

  3、教师出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认读,(有读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出示拼音,通过组词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认识,也可以用猜一猜、想一想、连一连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你还有好的记字办法与大家分享么?

  4、教师总结:

  秋姑娘的阵阵掌声,看来她已经彻底相信了大家。同学们已经把生字真的变成了自己的好朋友。

  5、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生子,请你再把课文读一读,如果有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几遍,看谁把课文读的最正确、流利。

  6、指名读课文:

  发现难读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反复地指导学生读,指导能读正确、读流利。

  三、精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的美好

  过渡:

  大家把生字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秋姑娘为了感谢你们,为大家每人发一张精美的贴画。

  1、秋姑娘这么热情,我们再来进一步的认识她好么。同学们刚才读了几遍课文了,我已经读了几次了为了公平请大家再读一记。好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文,想一想,课文中的那些句子写了图画中的景物?看看课文中的那句话写了图上的内容,有不明白的吗?

  2、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你就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你在读的时候,能加上这句话么?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⑴ 这里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一定引入评价,让学生自评,互相评:

  评价时一定要具体的如何读好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好的大家都效仿,不好的提醒大家都克服。

  ⑵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采用一些激励措施,比如:

  男女生赛读、组与组之间的赛读等等。

  ⑶ 注意学生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范读。

  ⑷ 难读的地方不只是让一两个学生读,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读一读,注重整体学生的提高。四句合读,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景物,老师也有呢。不过教师四种都喜欢,所以想四句连读,可以么?

  ① 还有同学喜欢这四种景物的么?我们一块来读一读吧!

  ② 面对这么美的情景,你现在想说些什么呢?

  ③ 如果这四句改成:

  梨树挂着灯笼,苹果露出脸颊,稻海翻起波浪,高梁举起火把。

  ④ 你再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呢?

  4、设问:

  ⑴ 是谁使秋天的景色这样美丽?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最后两句。

  ⑵ 勤劳的人指的是谁?你现在想对勤劳的人说什么呢?联系自己。

  ⑶ 同学们是聪明的,秋姑娘想让你们也来说一说:是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

  四、回归整体,扩展思维

  1、回归全文:

  让我们带着对勤劳的人的感激和赞美,想像着秋天美好的景色,再美美的读一遍课文吧!

  2、扩展:

  能告诉大家,你的眼前还有哪些秋天的景色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秋天的美呢?

  五、学习生字

  1、秋姑娘也被你们的热情感染了。又带了几位生字朋友,问问你们能不能写得正确美观?你们能么?

  2、谁来读一读呢?想怎么读。

  3、这几个字按结构可以分成几类呢?

  4、学习左右结构的字,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每个个字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5、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老师来帮忙呢?

  6、师范写、生写、展台展字、师生共评。

  六、小结

  同学们请坐好。秋天的景色很美,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儿歌,古诗,短文呢?

  请大家课下收集一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么?好,那我们就暂时和秋姑娘说再见吧!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手抄报版面设计》,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点,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设计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以此形成艺术设计方面的美术素养。

  板报是一种常见的群众性宣传工具。形象直观地介绍了节庆、活动时以图为主的板报形式。让学生了解一般手抄报的内容、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设计的形式和规律。本课绍了三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提供学生作业参考,引导学生创作思路的多样化。

  课 时:一课时

  课业类型:创作设计课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两种版面布局格式;

  2、过程与方法: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版面设计的两个设计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步骤,理解版面设计两个重点。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两种布局格式。

  教 具:微机、网络资源库、实物投影、课件、学生例作;

  学 具:微机、粘贴材料、剪报、手抄报材料、网络资源库;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已学内容,利用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课件1)

  2、评价虚拟社区内各部分版面的风格及特点。

  3、利用学生对报纸版面的选择、评价,增加学习兴趣; 展示四幅手抄

  报图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的设计重点。

  A、由评价版面图样、色彩的优劣,引出重点一:装饰美化

  B、由评价版面分割、规划优劣,引出重点二:布局编排

  教师小结:

  我们所看到的黑板报或墙报、手抄报,除了文字稿件质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编排设计好坏也直接影响它的宣传效果。(板书:版面设计)

  二、新授版面设计知识,承前启后;

  1、解释版面设计包含内容:以课件演示为主,通过一幅作品进行分解。 版面设计就是利用报头、文稿、各级标题、栏图、题图、插图、尾花、花边等内容进行布局编排、装饰美化的过程。

  2、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

  (1)第一步:根据文稿主次进行版面分割布局。 首先,同学们讨论一下,根据你们的经验,进行版面设计要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学生讨论,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播放课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报的文稿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占的块面较大,次要的文稿占的块面较小,我们在进行版面设计时,首先要针对文稿的主次进行大块面的分割布局,这样才能达到界面编排合理、块面活泼统一的效果。

  A。讲解第一步的两种布局方式:

  a.对称式布局

  b.均横式布局

  在版面设计的整体布局方面,我们经常运用的有两种布局,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幅事例,观察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师出示课件3、4演示,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观察结果的概括能力)

  c. 请看第一幅作品,从布局上看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出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及这种布局的设计特点。

  d. 生观察并自行给第二种布局格式起名字。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运用学过知识概括能力。

  B。利用两个事例,辨别两种布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设计报头、栏图、题图及标题字体。 (课件5)在第一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前几节课所掌握的报头、题图、栏图及标题字体几方面内容,在版面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誊抄文稿、画插图。 (课件6)誊抄文稿时,字迹要工整,插图要与文稿相辅相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看看我们的版面上还缺少什么?

  (4)第四步:画尾花、花边、总体调整。 (课件7)当所有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时,就要看看有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添加润色,修修补补,让你的作品更加优秀。 好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篇目层次分明,文、图块面活泼多变、而又有统一感,色彩协调、醒目。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六年级上册67——69页的内容:《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三节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特征和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学生已经掌握了用转化法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本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应该能很顺利地掌握本课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节课,我以"猜想--估算--合作探究----验证"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使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曲线图形,很难理解圆等分后的转化过程和"极限"的概念,所以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又借助教具和挂图直观性,在演示中进一步观察、体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出示帮助公园的叔叔阿姨怎样计算这块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的问题的挂图。启发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此处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单调的复习,融新知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格图,让学生在图上随意画一个圆,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学生汇报后,激励学生评价哪种估算方法最好。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第二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用桌子上的卡纸,做个实验,在硬纸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发现什么?一会向老师汇报。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三步,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后,我又用教具演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地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出示填空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特点

  (一)教材简说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

  (二)设计理念

  在这一堂课中,我力争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生字及词语,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三)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我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并感知课文。今天我主讲的是第一课时,用不同的方法,领读,齐读,开火车,猴子过河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语进行反复的学习和巩固,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识记本课“我会写”的生字,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大胆、独立,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朗读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注意的时间短,所以我采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这堂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的识记本课生字及词语。

  三、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在识字认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写生字。

  教学难点:分析易错的生字,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呢?首先要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运用小组合作,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小组的力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2.结合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方法,逐步提高。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简析

  《生命桥》这篇文章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尽管该故事的情节完整,独立成篇,但编者把它与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安排在一起,构成一篇课文起名叫《生命的壮歌》,是颇具匠心的,其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相关措施。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保,正确的价值取向等人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顺学生思路,组织读书交流。

  2、学法:自读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以利自学。

  1、继续学习18课“生命的壮歌”。这节课学习这课的第二个故事“生命桥”。

  2、这课的第一个故事“蚁国英雄”,我们是怎么学的?

  ①先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②反复读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感动的原因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3、下面我们就用前面的读书方法来读“生命桥”这个故事。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①请几个同学上黑板把自己认为同学们难读或可能读错的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让这些学生检查、教学有关字词的读音。

  (注: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别人可能读错或难读的字词抄在黑板上。这样做,第一,这种资源来自于学生,同时又服务于学生,资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让学生发掘资源,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第三,既处理好了字词读音这一知识点,又巧妙地让学生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注:把课文读通,整体感知课文大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现在我们进行读书学习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待会儿汇报、交流。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一些汇报交流。

  ①第一节的第4句。“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让学生通过朗读谈感受弄清老羚羊跃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愿的而并不是其他原因,同时交流读书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内容。

  A:先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

  B:评读,重点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猛蹬一下…”年轻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后果。

  师(指图):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一刹那间它就要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这时老羚羊飞跃到年轻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撑年轻羚羊作第二次跳跃。年轻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却永远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让给了________、把死亡留给了______,这是多么伟大而神圣的壮举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

  C:学生试读。

  D:指名读后齐读。

  ③第三自然段。

  “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读读议议,教师也可讲讲自己的感受。

  “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教学策略:

  A、指3人连读这句话。

  B、教师作简笔画并激情讲述。

  这是一座悬崖,这是悬崖的对面,年轻的羚羊快速向对面飞跃,可是它只能飞跃到这里,眼看就要摔下山涧,此刻老羚羊纵身一跃,飞跃到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飞跃,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坠入山涧,摔得粉身碎骨。顿时——(学生接读)

  C、这已不是一道道弧线,它是——(学生接读)

  D、读题:生命桥。

  E、透过这座生命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注:繁琐的分析,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只能让生动的语言变得生硬,让充满情感的语言变得麻木,这里通过简笔画和教师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那些悲壮的场面,进入那让人荡气回肠的境界,通过学生进入情境的想象,不仅使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义,更主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从而丰富个人的生命体验。)

  师:谁先飞过山涧谁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机会,谁落在后面就可能遭到猎人的枪杀,在这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群羚羊决不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有秩序地飞跃山涧,以一个个老羚羊的死亡换来一个个年轻羚羊的生命,这简直是一首——生命的壮歌(读题)。

  3、配乐朗读全文。

  (注:这部分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设计的,在这活动中力求让学生把自己读文本的体验通过和同学及老师读读议议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语感,内化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或倾听学生的体验,或表达自己的体验,或引导升华学生的体验。)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

  (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一设计在培养学生把学语文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关注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感受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引向课外,拓展阅读。

  师:有一件事,我必须要告诉同学们,这一群羚羊并不是偶数,是奇数,这就意味着有一只羚羊并没有对子,而这只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挥这场战斗的羚羊头,此时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悬崖上,没有年轻羚羊需要它的帮助,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它飞跃山涧,后来这只羚羊怎么样了呢?请同学课后阅读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3课《斑羚飞渡》。

  (注: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强调课内和课外的联通,这种设计不仅是应对这一要求的,而且这种阅读更是对本节课的阅读体验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附板书设计:

  生命的壮歌

  生命桥

  一前一后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说课稿 篇9

  一、设计意图

  1.教材分析:《梨子小提琴》这则童话故事篇幅相对适中,语言简洁优美,从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讲述了小松鼠做小提琴后的故事,,这则童话故事优美的意境和音乐的熏陶教育幼儿与同伴之间要和睦相处和友爱。

  2.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配乐讲述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时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等待能力的培养;故事中的词句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年龄判断: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为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内涵奠定了基础,而且大班孩子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幼儿学说故事语言能力的提高,另外,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这能够促使幼儿在故事表演中的角色分配,能够促进表演活动有效开展。因此我将本次活动放在大班开展。

  二、教育目标

  根据所选内容,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之下,我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五大方面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温馨、友爱的情感色彩。

  (重点:倾听故事是理解故事、学习表演的前提,而且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的理念。)

  2.尝试用与故事想匹配的语言和动作表演故事。

  (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是进行表演的基础,在表演中需要幼儿和同伴合作、商量分角色来进行;由于故事中没有直接的对话,需要幼儿自己来组织语言并表演,这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懂得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幼儿不懂得与他人有好交往相处,这则故事可以让幼儿感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睦友爱。)

  三、教学准备

  我遵循实效性、简约性、重复利用的理念,准备了小动物头饰、音乐、故事挂图。

  1.小动物头饰:是为了让幼儿在表演时用来区分各自的角色,促进幼儿表演。活动后可以丰富区域角,让幼儿利用头饰再次进行表演。

  2.音乐:结合故事内容,教师配乐讲述故事,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容易感受故事美的意境。

  3.故事挂图: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故事内容,为角色表演做铺垫。

  4.梨子:以梨子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梨子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配乐完整讲述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三)结合挂图再次讲述,进一步了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挂图再次讲述故事。(挂图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为故事表演做铺垫。)

  2.师:小朋友听出来了吗?小松鼠是怎样拉小提琴的?(当幼儿回答之后,我会请幼儿学习拉小提琴,我故事表演做准备。)

  3.师:狐狸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狮子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

  4.小提琴上掉下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生什么事了呢?

  (四)组织与故事相关的语言及肢体动作进行故事表演。

  1.师幼表演

  2.同伴表演

  3.集体表演

  (五)活动延伸。

  师:故事中的小松鼠做了梨子小提琴,用优美的音乐感染了同伴,使森林里充满了友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和同伴有好相处、和睦友爱呢?

  五、结束部分

  1.效果预测:通过这样的设计,我相信基本能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幼儿一定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2.亮点介绍:活动中我充分以幼儿为主体,而且从引入主题--欣赏故事--感受故事内涵--故事表演--延伸活动五大环节来开展活动,其环节清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使整个活动有效的开展。

【【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03-15

文言文《山市》说课稿汇总04-15

《苏州园林》说课稿汇总两篇05-25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范文11-08

【精选】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07-16

【必备】励志名言汇总65条07-06

【必备】励志名言汇总80条07-06

【必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08-31

【必备】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08-16

【必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