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有感》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话有感》读后感

时间:2023-11-16 12:05: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对话有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话有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话有感》读后感

《对话有感》读后感1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我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明白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样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坚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向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正因外公危在旦夕!

  此刻想想,自我有一段个性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此刻回想那段时刻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正因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因此他一向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父亲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性命怎样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刻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联,两性关联。。。。。。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兄弟姐妹们买来看!

《对话有感》读后感2

  窗外,雨哗哗的下,屋内灯火通亮。我读了一个故事,仿佛看到了:

  一个老人,一个青年:

  青年抱怨说:我一无所有。

  老人羡慕说:你应有尽有。

  青年否认说:你在安慰我。

  老人说:那用你的眼睛换东西吧!青年说:不!老人说:那用你的手换黄金吧!青年说:更不!

  老人说:看见了吧,力量和健康—-这是无价之宝,是金钱难以买到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掩卷沉思,不禁为老人揭示的真理而激动:原来我和那个青年一样,已经有了金钱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力量和健康了。

  我们不能没有眼睛,也不能没有手—-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健康的保证。我们通过眼、手学到知识,积累智慧从而得到力量。

  由此我想: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可惜呀!中国当代十佳青年张海迪,由于高位截瘫而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50多岁因病去世,著名诗人李贺,27岁便被病魔夺取了生命……

  我想:一个有着健康身体的人,如果没有真实才学,是多么的可惜呀!

  这种人只能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八个字来形容。健壮而愚昧的人不但可悲,而且可怕。

  鲁迅先生就是在日本看见那些健壮而麻木的中国人后,才决定弃医从文的。由此我想到愚昧比体弱更危险。

  想到这里,我抿嘴笑了,为我有健康的身体和强烈的求知欲而自豪,并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身体,不断积累知识,让自己充满智慧,充满力量,还要……不知不觉中我伏在桌上睡着了。

  迷糊中一阵微风吹过,灿烂的金光刺得我不敢睁眼—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坐在一座金山上,俯视金山下的一个老人,邪笑着说:我应有尽有。

  老人回答说:你一无所有。

  中年人狂怒地吼着:我没有什么?

  老人悠悠地说:你没有品德!

  啊-中年人从金山上的顶峰跌落到谷底。那一瞬间,我认出了他是不久前在电视上被公开的大贪污犯……

  我一下子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梦中的大贪污犯跌落谷底,使我想到了世纪贼王张子强,他绑架、诈骗、勒索……无所不为,得到了数不清的钱,可最终还是死在正义的枪口下。

  由此我想到:我们拥有了健康和力量还不够,高尚的品德才应该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中最宝贵的。因此,我为自己定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得、智、体、美全面发展。

  由于三者缺一不可,我不自觉地写着:3—1=0

《对话有感》读后感3

  《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是作者给予教师、父母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提问题的一些探讨!作者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性的意见,每一章读完后就好象上了一课,受益匪浅,读《与幼儿老师对话》有感。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专业名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

  作为一名新的幼儿老师,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幼儿的行为,自己应该如何回应?是温和的?还是严厉的?本书中清楚的以幼儿为主体来思考,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如果教师无论何时都给予幼儿温和亲切的态度,那幼儿反而会感觉虚伪,不真实。从而不会产生安全感,认为老师并不是真心在意自己。其实,这样的理念一开始让我感到十分惊讶,但是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我还是一个实习生的时候,遵循指导老师意见,面对幼儿要和蔼可亲、满脸笑容,可到最后幼儿还是与我保持距离,幼教之友《读《与幼儿老师对话》有感》。现在我才知道,幼儿的安全感并不是你对他亲切就可以建立的,而是要在他做出举动后立刻回应他,或许回应发方式会比较强烈,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幼儿会认为你是真正在意他的。

  本书中再次让我感触很深的是第六章“是教育,还是让孩子兴奋。”以前评价一次活动的好坏,我总是会把孩子是否感兴趣作为一个标准,这是没错,可是感兴趣却常常理解为孩子是否开心、很兴奋的参与一个活动,这样就认为应该不错。可是,这样的想法非常缺乏知性内容。幼儿老师应该设计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活动,要拒绝依赖外来现成的商业化统一交材,自己设计能培养幼儿兴趣并使其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要使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适度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养成专心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活动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幼儿是投入的。

  幼儿教育是一个令人骄傲的专业!但有些时候我们却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忘记了它的专业性。读完本书后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作为教师,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具有专业性。我们班是一个男孩子比较多的班级,平时纷争比较多,挣抢玩具的想象比较普通,告状的现象更多。有时候怕麻烦,自己就以平息战火的方式解决,却忘记了其中的教育意义。每一次的纷争,老师都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特性,从而给予正确的指导,为他们将来的长远发展考虑,慢慢减弱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对话有感》读后感4

  第一次捧着《教师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本书,还带着一丝“支差应付”的心理,可读了一个章节之后,书中的内容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起了我的深思:要营造轻松的课堂,创设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我们该如何去做?我想,我应该学会与学生对话,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我才能切实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帮学生打开心窗

  教师与学生要对话,要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效,需要先把学生的心窗打开。

  首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说话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这是了解学生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与学生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只有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才肯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甚至包括一些错误的观念。这是对老师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使学生把心窗打开,使老师的干预成为可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是学生的朋友,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哪怕是错误的观念,只要是他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思想,老师都要平心静气地倾听,然后决定如何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使其对学生成长的'引导成为可能。

  二、与学生平等相处。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改变纯粹“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对话有感》读后感5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对话有感》读后感6

  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他提畅中小学生要“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1999年8月21日,小学生苗苗访问了德高望重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他们从四个方面交流了看法:一是阅读闲书,说明阅读闲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偏科问题,季羡林老先生教导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学习外语的问题,季羡林老先生认为,学习外语早学比晚学好;四是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季羡林老先生倡导多背诵古诗文。

  读罢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平易近人、关爱少年的品质,每一棵小树都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苗壮挺拔,但不要忘记,大树也是从小树成长起来的,小树只有历尽艰辛,努力生长,日后才能蔽日遮天。因此,我们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广泛阅读、勤于积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就一定会茁壮成长的。

  对于苗苗与季羡林老先生所谈论的话题,我有自己的看法。对话题一,我认为多读课外书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只有多读课外书,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来的文章才是佳作。对于学习偏科这一个话题,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若真的像季羡林老先生一样做到文理贯通,那么,我觉得,他一定都不专通,这个社会需要长,“全才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是古代,不需要即会泼墨又会兵法,这个世界是信息世纪,数据在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我们的“大脑”。所以,英语很重要,数学更重要,语文最重要!不是有句话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季羡林老先生说外语的,我认为,我们只要掌握好世界通用的.英语就好了。对了,还有我们的普通话是一定要学会的,毕竟真正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人太少太少了,再说,就算我们真的想要架一条船环绕世界的话,我想会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应该是能够走遍天下的。

  但总而言之,季羡林老先生对我们青少年的帮助是很大的。

《对话有感》读后感7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该文章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二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苗苗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季羡林认为,小孩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季羡林还鼓励小孩多积累古诗、古文。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对话有感》读后感8

  最近在看李继宏翻译的《与神对话》,充满了哲辩思维,看得似懂非懂,到却强烈的吸引着我,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如此强大,如果把人存在的一生放在时光的长河中,那个存在甚至比落叶的梗更短,在那么短的经历里,我们到底追寻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当然想快乐幸福地过圆满的人生,但这也只能作为我们的愿望,因为快乐,烦恼像一切情绪那样它们会伴随着我们,形影不离。

  沮丧,自卑,难过,消极,嫉妒,愤怒,绝望,这些不好的情绪,在人生中时不时地出现,作为人类当然知道这些情绪负面的那一部分,可有时候,你就会不经意地被他们左右,驱使,像坏情绪的奴隶,也曾奋起反抗,对那些负面的影响说不,让它们别再跟随自己,让自己尽快从那其中逃离解脱出去,有时候成功了,甩掉了坏情绪,长叹一声的如释重负里有莫以明状的解脱和轻松,也有被情绪俘虏,束手无策的时候……那些时刻都是无比真实的我们。

  对那些负面的感受说:请你离开我。那时清醒的自己在奋起抵抗,像极了分裂的自我。那一切像影子,但凡有光的地方,就摆脱不了,很小的时候,看到书中的一句话:人问神,你是无所不能的,为什么还要让人经历苦难?神回答:没有苦难,人就不会知道何为幸福!

  至今我都清楚记得我当时看到它时我自己的震撼。快乐当然美妙,痛苦难熬,有时候我突然想,痛苦和快乐是情绪的两个感受,他们的本质是不是一样的呢?是不是痛苦也是快乐另外的表达方式?快乐中也有痛苦的一面?为什么我们会喜极而泣?为什么极度悲伤会进入到一种空洞的状态中?我尝试过在难过的时候把它当成快乐另外的.表达方式,这样处理情绪后,那份痛苦就会变的微不足道。在很快乐的时候,有轻飘美好曼妙感觉的时候,我也曾对自己悄悄说:其实,这一切并不真实,是万千环境中一个微小的片段,那份快乐就被谨慎地克制了。当学会这样处理情绪的时候,那些负面的影响就会变的很淡,它不强大便无法伤害到你,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爱,试着启动它,去试着爱你拥有的一切。

  感恩你的遭遇让你成为不同的自己。那些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试图唤醒你身体深处的知觉,那些对一切的感受,它们在启迪你的心智,让你在另外的视角看待你的人生,命运,你得以审视自己漫长人生的种种遭遇。

  我写下的所有文字,像是一种神启,我只是负责挥动手指,那些灵性的星星之光便洒落在文字之中,智者最终会发现它的玄妙。

《对话有感》读后感9

  《发现语文—--孙建锋对话教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孙建锋老师的一本新作。孙老师抓住“对话”这一现象,深度解读,让老师回归教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学生学习的快乐感。

  师生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对话?孙老师说:“课堂上,师生既是一种生命相遇,又是一种精神相遇。”“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内在诉求,对话是一种语言的诗意馈赠,对话是一种心灵的深度倾听,对话是一种分享的存在讲和,对话是一种人权的良性恢复,对话是一种唯美的精神相遇,对话是一种艺术的生命唤醒。”这种对话是必须的,是重要的,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双向互动,教学分离的状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这本书里,孙老师分得特别细:上篇主要是抓住课堂现象进行对话,而下篇则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谈谈对话的意义,更方便教师操作,更有实用性。

  在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点头称赞,时而陶醉其中,时而被震撼到,时而因新奇而瞪大双眼……读完之后,对孙老师是满满的佩服:一个“对话”怎能有如此全面深入的`分析?在这么多的对话中,我想就“静课对话”“自我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我对话”,书中指出:“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从别人课中收获到的经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返回内心进行自我对话,进行整合,从而以学生易学、乐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都是需要老师静下来,沉进去,把自己当成学生,反问内心,这样的投入,在课堂上展现的效果肯定是精彩的。

  而“静课对话”则是课堂的归属。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模式,个人见解的抒发,最终都要回归到“静”:静下心来写好每个字,静下心来读好每篇文章,静下心来写出自己的心声,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正是有了这样的静心过程,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提升。并且从我的感受出发,一堂热热闹闹的课堂下来之后,会让我感觉到疲惫,而一堂有动有静的课堂,会让我觉得舒服,回味无穷。

  我希望今后在教学中,能够像孙建锋老师一样,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享受教学,让学生爱上上学。奔向这个目标,乐此不疲。

《对话有感》读后感10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用心来创造的,正是因为那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才是我们最可珍贵的!教育的故事,更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的,正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使我们的创造有了意义!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自己并没有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只有融入民族的生命,才会获得自己的生命。我想,我们教师自己也并没有生命,教师的生命是以学生的生命为生命的,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才会获得自己的生命。————当然,我这里的“教师”并不是指一名教师,而是指“教师”这么一种特定的身份。没有了学生,教师自然不复存在。教育的快乐,或者说我们教师的快乐,也正是我们的学生给予的,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在研究学生,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到处可以看到他对于学生的记载。名师如此,我们平凡的教师也是如此。只要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他(她)必然是热爱学生的,只要一谈起学生来,就会滔滔不绝,就会神采飞扬,当然也会“恨铁不成钢”。但我们至少看得出,他们对于学生是了解的,是理解的,是深深地关切的。当然,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仅有关切,是不够的,我们知道了“已然”,还必须设计出对策,还必须有方法,去发展他。见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二位教练用二个月的时间训练40名学生跳高,一位是懂教育心理学的,一位不懂。学生分成二组。不懂教育心理学的教练,就要求学生拼命地跳,越高越好。懂教育心理家的教练,先是观察每个人的跳高,然后进行个别谈话,给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先提了二个星期的要求,然后再根据他们发展情况提出新的要求。结果二个月下来,二组的效果是大不同的。研究学生的已然,研究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这样的一个度,我们的教育才是植入学生心灵之中的。我们教师的最大成功也就在于能够对于学生的发展给予艺术的影响,教师之最大快乐正是学生给予了的学生的快乐。

  在新课程的保护下,我们能做,我们敢做,做了一些我们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我们都在追求变化,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追求新颖,但我们要从新颖走向深刻,从新颖走向深刻的中间环节是迷惘与困惑!没有经过迷惘与困惑,我们不能走向深刻!掷一块石头,激活一池水,流动的水,永远充满活力。

《对话有感》读后感11

  看完《非暴力沟通》之后,紧接着就来看了《关键对话》。初读一点之后,感觉两者聚焦的点略有区别,前者是在一个更广义的范畴上解决问题,后者更加聚焦于特定的一种对话;然而再仔细想想,会出现暴力情况的场景其实正是这种关键对话的场景,此时往往我们的大脑不再思考,而靠本能行事,更容易造成暴力行为。感觉有一点点递进的意思,更多的应该还是互相印证。

  第一章主要是在揭示什么是关键对话,它们往往有三个特点:1、双方观点背道而驰;2、对话具有较大风险;3、双方情绪激烈。主要在阐述其重要性,为什么我们会应对不好这种情况,以及争取应对后我们能获得什么。

  第二章告诉我们需要摆脱“傻瓜式选择”(即要么倒出良药苦口的实时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的困扰~营造安全氛围,让双方向共享观点库中添加信息,加强沟通真实想法,让意识更统一,行动更有力。

  第三章,正确认识自我,从“心”开始,这章的重点在于关注自己真正的需求,你唯一能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在有可能有暴力行为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并拒绝“傻瓜式选择”。

  虽然书中多次表明确实有“傻瓜式选择”之外的选择,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习得,但总还是会有一点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学会,总有点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学会的技巧~嗯,非常期待后面的内容!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安全”在对话中的重要性,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畅所欲言;而营造安全的氛围首先就是需要觉察,需要注意观察,观察别人的状态、觉察自己的状态,用以确认现在的氛围是安全的`、可以正常交流的。观察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我们必须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第五章教我们如何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在觉察到对话出现问题时暂停对话。

  第一,需要判断哪种安全因素出现了危机,首先是共同目的,当别人相信你的目的是为了他好时就会有很大的安全感,反之就会用暴力或沉默来抵触~然后是互相尊重,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尊重别人找到共同目的。

《对话有感》读后感12

  说起读诗,也还是学生时代的事情了,那时候虽然只是浅浅地读,浅浅地理解,但也别有一番情感在里面。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花时间去静下心来读诗,书柜里的诗选、诗集也都已经落上了一层淡淡的尘灰,我也仿佛忘记了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个爱读诗的文艺青年。而如今,身边一位同事出了本诗集《戈壁与城市的对话》,这书名够抢眼的,重新唤醒了我年少时读诗的那种久违的感觉,让我再一次陷入了诗歌的海洋。

  《戈壁与城市的对话》是孟杨与好友共同出版的一本精美诗集。其中,收入了阳飏、杨小青、孟杨3位诗人的诗歌百余首。既有对江南小村的怀念,对过去往事的回望,更有对城市与戈壁的歌唱。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对生命和生存环境的思考,对人生历练的感悟。

  翻开尚存墨香的扉页,“心已远游、书海荡舟”的印章跃然纸上,据孟杨师傅介绍,这是他用戈壁滩特殊的石头雕刻而成的,又翻过千山万水,送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寄到了好友心已远游的手中。或许,这就是戈壁与城市的第一次友好会晤吧!

  在静静的秋夜,柔和的灯光下,认真品读着这本诗集,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孟杨及其好友都有着不同的文风,但又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语言朴实,感情真实,毫无哗众取宠之心。孟杨的文字,犹如一幅唯美的、描绘西域风情的风景画在读者的眼前徐徐展开,尽显了大草原的'宽广辽阔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又如一本厚厚的历史书籍,记载了戈壁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跌宕起伏的沧桑岁月。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西域人的粗犷与豪放,同时也感受到了孟杨对西域、对戈壁的深厚情感,令读者心生敬意!而其好友的文字,犹如林中小溪清澈见底,却又隽永深刻,令人深思。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以及明锐的洞察力,诠释了生活和对生活的热爱、细腻深厚的情感缱绻于字里行间,又缓缓地淌入读者的心中,产生心灵的共鸣。

  书中有静有动、有柔有刚,既向我们读者展示了来自戈壁大漠的那种辽远、苍茫,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来自大城市的那种细腻、安静、祥和的声音,他们对话没有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融,相反,他们的对话却如此和谐,让人心旷神怡。

  “读书涤心,品墨闻香”,这近乎禅一般的境界,是每一个文字爱好者所追求的,让我们抛开世俗的牵绊,共同携手,认真倾听这戈壁与城市的对话吧!

《对话有感》读后感13

  很早的时候冯老师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们,而再此之前就已经多次听到冯老师有说起过这本书,所以虽没拿到书,心中却已经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觉得它肯定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非常适合于我们目前状态的书。好书大家都喜欢,所以未阅读放在桌上,便给谢抢了先,我在十二月的时候也终于看上。读阅这本书,感动于伊老师对于自我专业成长的渴望,感动于伊老师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感动于伊老师坚忍不拔的工作韧性。读后感的题目也由书中而来,书中有一篇为“与专家对话:感受心灵的激荡”,我套用过来,有偷懒之嫌,却也实实在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书分四篇:春之篇、夏之篇、秋之篇和冬之篇。春之篇中展现的是伊老师刚刚迈上教师之路的迷茫、羞涩,以及对职业的深思考,尽管艰难、不知所措,但伊老师终究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夏之篇中呈现的是伊老师经过一篇迷茫之后的的专业发展道路,期间与同伴的互助、研讨,以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秋之篇描述的又是伊老师担任骨干教师之后在教研活动中的做法,体验式教研、主题案例式教研等等,一个又一个巧妙而又富有生机的教研活动在伊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得以实施,并收获成绩;冬之篇则是伊老师在又迈上一个台阶之后的学习和心得,并总结了自己的管理经验。

  读阅这本书给自己的启发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该幼儿园以及伊老师所策划的一些教研活动,那么生动而又有趣,借助着一些游戏,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又借用案例、情景表演等模式,将枯燥只有文字呈现的教研活动,变得丰富而又深入浅出起来,既瞬间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又让教师真正成为研讨的主人。读阅了这本书,知道了体验式教研的内涵,了解主题案例式教研的精髓,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有些方法及内容也会经过自己的整理与思考之后,用于自己的教研管理之中。

  二是文中的一段话也再三被自己所咀嚼。文中是这样说的: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一次次的教科研活动看似平常,一遍遍的实践反思看似在做重复劳动,收效甚微。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付出多而收获少就放弃努力,因为一点点超越的往往是一群人,一线之隔往往决定着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我喜欢这段话,也折服于伊老师的胸襟和对事物的看法,更欣赏伊老师对工作的韧性和对专业发展的执着。

《对话有感》读后感14

  本书与《追风筝的人》同是李继宏翻译。我有幸与李继宏先生在网上取得联系,他推荐了这本书。这大约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买来读完。虽然此书十多年前在美国是畅销书,我仍然怀疑在中国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国总体哲学都是更关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为了求得个人福祉,而非心灵启迪。

  当下中国,经济翻滚,人们的生活理念更为实用。因此哲学在中国目前成了个很尴尬的话题。人们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不敢谈哲学,生怕谈多了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和恐惧兼而有之,甚至产生排斥心态,一听哲学就避而远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类是遇到问题需要哲学,却懒得多思考,于是干脆找个东西钻进去,这大多成了迷信,稀里糊涂,人家怎么说,就怎么信。人家说的真道理未必听得明白,人家说错了也跟着来,这类人在各宗教的'道场随处可见。第三类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愿意开放地讨论和思考,愿意并且有信心通过思考不断改进认识和重新了解世界与人生。(那些把哲学当学术的我没有归类,他们拿哲学搞饭吃而已,对他们而言,哲学和锄头计算器没什么区别)本书作者当然属于第三类。

  但他讲故事的方法类似宗教,所以第一类的人不会看,第二类的人若看了此书,要么不信,要么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过思考的确有很多收获,我们分享他的收获;但文中的矛盾和牵强也随处可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下不妨简单列举和分析。1、作者说本书是神所写,即写作过程中神操控其笔写就。这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你理解他说的神其实就是宇宙统一的东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们任何人写作其实也都可以说是神在写作,这样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话小说的逻辑,那就错得太多了。2、作者的逻辑融合了各个宗教和哲学,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乱。所谓超越,是他没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视,而是与耶稣、佛陀等古代先知们平视,因此他敢于指出他们并不十全十美,也敢于称自己为神的使者,这不是神话,这是一种逻辑,我也有时候半开玩笑。

《对话有感》读后感15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明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世界充满了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你去深深地思考,像有什么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有些问题,像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对于这些问题你可能会不屑,或许你只会说: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上班是为了挣钱能生活下去……至少在我还没有读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之前是这样想的。而当你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时,你就会发现:小问题蕴含大奥秘。

  我的第一眼落在这本书的目录上,看到了这些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提出的问题时,觉得真是幼稚可笑,觉得这些小问题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回答得出来。可当我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所认为的这些“幼稚”的问题的回答时,才发现我的看法更可笑——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不知道小问题的背后竟是那么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语言非常独特,但也是只有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完全解开这些小问题,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了,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得出的答案。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回答,再“小”的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变得神秘。也就是这个的吸引,让我想马上把所有“为什么”的道理吸干,浸到心里。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布丁的分子连接的.不紧密,并且很快便又互相分离;而石头的分子已经连结成坚固和有规格的晶体。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一种外在的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毒物,和人的易感性两种因素的同时存在……一个个深奥又易懂的回答,使我心里的问题有了“家”,有了答案。同时,又使我的知识接触的范围更广阔深远、让我学会了思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通过大人物的解说,让我知道了:什么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就算再愚蠢的问题都有它准确、有道理的答案。这也激发了我探究问题答案的激情与动力——我也要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学会从全方面思考与探究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是愚笨还是聪明,我都要找到它最精准的答案。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再深入下去,就算是一块干涸的土地,我也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清泉。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值得我去细细地、慢慢地、用心地去品读。并且每一次读,都能从里面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我永远也读不尽书中的道理,读不尽书中的奥秘,读不尽书中的“玄机”,读不尽书中的精华。

【《对话有感》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04-29

对话05-10

对话04-29

对话05-10

对话04-28

《关键对话》读后感(精选19篇)12-07

溪和小树的对话读后感08-28

课间的对话04-17

与嫦娥对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