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时间:2021-04-02 15:50: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在讲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过程。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学生零碎而平常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师身上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教室与操场原来有如此大的差别。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

  一、认识教室里的不良现象。

  为何孩子们在教室里没有操场那么活跃,操场上总是热闹非凡,课堂上却总是死气沉沉?雷夫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室都存在很多不良现象。

  (一)教室里被害怕控制着。

  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

  (二、)教室中的“贿赂”行为

  “如果你今天背过了课文,我就奖你一个练习本。”语文老师经常这样说;“这次球跳绳比赛,我们班能够获得冠军,我就给每隔同学奖励。”班主任经常这样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家长们也经常这样说。这种以奖励作为“诱饵”来让学生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达到要求的现象,在如今的教室,谁也否认不了它的大量存在。所以,孩子背书不是真正掌握文章的优美词句、体会感情、练习语感,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练习本、一次参加活动的机会”。孩子完成作业,考个好成绩不是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物质奖励。

  雷夫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教室贿赂行为”!其实,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这种做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因为这种做法否认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变现。

  (三、)教室里的讨好之声

  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可是这种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一个孩子在一边卖力地读书,一边用眼瞅着老师。这时老师如果点头微笑,孩子就会读得更卖力;如果老师不予理睬,孩子读书的声音马上就会小下来。这个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奖赏,他大声的读就是为了取悦老师、讨好老师。其实,在教室里,很多时候也存在着老师“讨好”学生的现象:这次考试大家考得好,我就带你们去春游!老师为了让学生考好成绩,就用“春游”做诱饵,来“讨好”学生。雷夫老师并没有否认教室了里这种“讨好”的作用,无论是谁,在这种“讨好”中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教育不是为了相互讨好,而是要学生内化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二、信任的重要性。

  从第一章中我读出了信任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例如:我们答应学生表现好就带他们去游玩,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取消;我们给学生说好了今天中午来学校后就听写、背书,结果自己因突然的原因却没有到。用雷夫的一句话来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这一章里雷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案例:一个年轻教师班里出现了一位邋遢的孩子,书包整天都是乱糟糟、脏兮兮的。为了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年轻教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这位学生的书包抖搂出来,并拿出相机拍照,扬言要在家长返校日公开,还说出了“谁那里有垃圾,就丢到这位同学的桌子上,反正他那里已经是垃圾桶了。”的话语。其结果是,家长十分的气愤,告到了校长处。最可悲的是当事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做的对,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知道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了。雷夫先生却认为“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是呀,大人拿出一些手段和恶语,是会吓着或唬着孩子的,但是这不是教孩子们学好,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怎样吓唬人,怎样用暴力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够让我们的班级和学校充满着“害怕”,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怎么会有效率,怎么会快乐,孩子们怎么能够主动的学习和生活呢?另外,害怕也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

  接着可能有教师会问,那学生要是犯错误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雷夫老师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不当行为的处罚,应该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例如一名学生在做实验时不当操作,教师就告知他离开座位停止实验,看其他同学实验,明天有机会再做。打棒球不按照规则,没有竞技精神的,雷夫老师也会让他们坐冷板凳。而不是,班里一人捣乱,其他所有同学都被株连不允许到操场上打球;没有写数学作业,就惩罚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下课不准离开自己的座位。

  最经典的一幕就是,雷夫老师对班里一位不交作业的孩子的教育:丽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作业,并当着老师的面到处翻自己的书包和资料袋。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我们有时可能就忍耐不住了,会大发雷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变成一位“大恶人”的形象。但是雷夫老师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这就是信任和不走捷径的教育。这也是没有害怕和榜样的教育。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他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正如伊建立在为本书写的序中提到的,“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老师就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我们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们的教师要抛弃“贿赂”,就要让学生明白“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教育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教室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教育才会变得真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雷夫老师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我们要时刻牢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努力改变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教室,一定能创造属于我们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2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全面而详细地阐述和介绍了雷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雷夫倡导“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取悦某人---我要遵守准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第六阶段的道德要求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不谋而合。在每项教育活动中,都充满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学生和他在一起快乐无忧,每项学习学生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旅行两项活动,更让学生全情的投入和无限的热爱。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3

  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被雷夫老师的那种对教育的执着和付出感动着。

  这是一个让美国家庭无比感动的教育奇迹!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所带的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生活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但就是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竟然高居全美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给我讲述了在这间教室里发生的事情。

  雷夫老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能力、超自觉的守纪能力、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超专注,他实践道德六个阶段,来挖掘学生们的潜力……

  特别是雷夫老师在测试学生是否爱阅读的试题,我感到很有趣,他没有要求学生摘录多少页,也没有必须写够多少篇等,而是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看本质,他的试题是这样的:

  1、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凡是答三个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我看了这些题目后暗自兴庆,我回答的也是三个“是”。

  在雷夫看来阅读并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及时,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彼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这使我明白了阅读不只局限于文学方面,它适应于个门学科和社会生活。

  在培养写作能力上,雷夫老师要求学生要完成每周作文和每月读书心得,最后装订成平装书。雷夫老师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学生辅导,可见雷夫老师的独具匠心与呕心沥血。想想自己离雷夫老师的要求还差很远。我想最起码我得每周一稿要坚持下去,每月的读书心得要补上。

  雷夫是位睿智的老师,他用智慧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我要向雷夫老师致敬。理解了老师们的好意,明白了学生时期我该怎么做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4

  一间教室,成就了雷夫的一个梦想,一间教室,有了雷夫老师的出现,产生了一个奇迹。我是在惊讶和感动中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我没想到大洋彼岸的一些教育现实问题与自己身边的教育竟然如此的相似,自身的一些困惑,在这本书里针针见血的剖析,让我不时的发出赞叹!

  读完这本书,他让我感到小小的教室存着的巨大魅力,让我看到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原来可以如此幸福的去做,他更让我认识到学生所需要的原来如此,而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创造,在于他比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爱,还有教育热情 。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成功无捷径的道理”!

  这是一块充满欢乐的园地,雷夫老师用创新的方式,把孩子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把小小教室变成温馨的家,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沉迷于沙士比亚戏剧,感受古典音乐与经典文学之美。翻开《成功无捷径》吧,请“听听从教室墙面折射而出的充满笑声的回音吧!”

  这是一块洋溢着奋斗的园地,雷夫老师使“成功无捷径”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平常都是8点上课,而雷夫老师从早上6点就开始上课,下午5、6点学生才离开教室。学生们还自愿要求牺牲业余时间,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错过最喜欢的演出,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而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成功无捷径”成为这里的个性标志。

  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和挑战的地方,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引领学生编演莎士比亚剧,雷夫老师创立了包罗万象的班机经济体系,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们有利于塑造其性格和未来的价值技能,使孩子们从小接受面对社会生活挑战的锻炼。

  这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雷夫老师认为无论什么都比不上阅读更重要,千万不能取消阅读时间,因为阅读和写作能力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雷夫老师用自己对阅读的热情促使学生们也能好好阅读,他说:“如果您希望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阅读潜力,就必须要以身作则。请你先做一个表率,制定一个让人兴奋的、挑战性的、同等重要且与己相关的阅读计划。”因此,他每天都带孩子阅读,而且,要学生们充分理解,做到和作品同哭同笑,因为他已经努力让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这是一个洋溢着艺术的殿堂,雷夫老师认为,艺术总能为同一间教室里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们搭起一座桥梁。每天中午,他教20个孩子学吉他;每天下午5点钟,他和50个孩子一起排练沙士比亚的戏剧;在带孩子们参加音乐会之前,他要让孩子们熟悉整台晚会的曲目,还教学生弹奏其中的部分篇章,使他们能在晚会上,极为用心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他组织学生表演沙士比亚剧,学校长官看了流下了眼泪;他组织学生举办音乐会,学生精湛的技艺震惊了人们。

  雷夫老师说:“成功无捷径——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试错,以及大量努力得来的。” 他用自己对教育对孩子的满腔热爱,坚持并不断地付出,创造了教室里的惊人奇迹,成就了一名普通教师的生命精彩。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5

  这样共读书的形式虽然不是第一次搞,但是感觉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的。之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实施的,这一次全体老师共读一本书才真的拿起了教育界都在推崇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谢这一次共同体验的机会,更感谢给了我们如此多宝贵经验的老师。今天的读书仅仅读了期中的一个章节,感触很多,然而有些无从下手。

  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教师存在的价值,他可以把自己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打工挣“外块”,而这些“外块”居然是用来带着学生周游世界和参加户外活动而准备的。他的理念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所以他愿意与学生一起去探索自然界中的奥秘。尽管为了实现这些他很辛苦,但他从来都没有怨言,他认为:只要带着学生去参加户外活动,他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直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在妻子的一番“教育”之下才“幡然悔悟”:空有一腔热血,但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如何在户外活动中照顾与他并肩作战的孩子们呢!从此他便踏上了要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教师的艰辛旅程。

  反之,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同样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我们有没有想过要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生活?我们有没有想过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学生去参加户外活动?我们又有没有勇气拿出自己的积蓄去支持孩子们的体验活动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现在的老师功利性很强,我们也愿意去奉献,但是奉献之后就要问问看自己换来的报酬是多少呢,能与付出成正比吗!这就是现在的老师与雷夫老师的区别。然而,我们能说现在的老师有错吗!不能,我们只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已!

  做出这样的事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要从自身着手,找出适合孩子发展的所有途径,哪怕是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教书原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做到尽善尽美的,别给自己的教学留有空白,我们做不到像老师一样“忘我”,但是我们可以像他一样一切为了孩子!我们也可以为了成为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老师”去奋斗不息!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6

  第56号教室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因为有一个能创造奇迹的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因为雷夫老师不但担负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还有一颗与学生平等的心,能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信任的人。

  可能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自序,我想也是作者为什么给书取这个名字的缘由。作者在上化学课的时候,班里有位女生找不到灯芯点燃酒精灯。作者不想把她落在后面,于是亲自去帮这位学生找灯芯点燃酒精灯。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灯芯没有它原来应该的那样长—几乎都看不到了。作者尽力的试图用一根长长的火柴杆点燃酒精灯。他距离火柴太近,甚至都能感受到试着点燃酒精灯时产生的火焰。他在点着酒精灯的同时,那个女孩也惊恐的尖叫起来。原来他在点燃酒精灯的同时也点燃了他的头发。而他自己却因为专注于要帮那位女孩点燃酒精灯而没有发现头发被点燃了。就是因为这件事,使作者发现自己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他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作者就下定决心永远全新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者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对啊,教育的是没有捷径的。只有我们全新全意的投入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真谛,发自内心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可能老师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付出的努力往往要大于自己的预计。也可能在努力超出自己的预计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产生放弃的心理。这本书则是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且要全心全意的投入教学,这样你才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成长,是每个老师感到有成就感的源泉。我们要获得这种成就感,就要使自己更加有耐心的对待各类学生。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彼此的信任是教与学的延续的纽带,要以信任取代恐惧。教师要做学生可靠的肩膀,教室里的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同时老师也是就是榜样。你要做好榜样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我们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同样这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座右铭。教育源于耐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7

  之所以选择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书名时让我十分好奇,这间教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至少从结果来看,确实是让人惊讶的。因为学校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学生就读的教室又小又破,还会漏水,但是在雷夫老师的带领下,在56号教室上学的孩子成绩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有这样好的结果,这不得不说是奇迹。

  那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就跟本书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有关。说起来,雷夫老师是一位普通但又非凡的教师。雷夫就是一名洛杉矶市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但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里,年复一年的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并获得了不计其数的荣誉,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美国,并被拍成了纪录片。

  雷夫老师究竟采用了哪些方法才让这些孩子有这样非凡的成就?这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的地方。书本封面醒目的地方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应该就是雷夫老师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追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其实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然后拥有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的灌输知识。与内在动机相对应的则是外在学习动机,也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读书。比如说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读书,或者为了考个好大学,以后能有份好的工作而努力读书。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当这些外在激励消失后,孩子还愿意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吗?怪不得雷夫老师并不赞成简单的物质奖励,这样的物质奖励会慢慢掩盖孩子学习真正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德西效应):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了,依然这样,这让老人难以忍受。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转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一旦外部动机改变或者消失,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也会发生改变或者消失。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的,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这也正是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所在: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除了帮助孩子们找回学习的真正动机,更重要的是,雷夫老师还送给了孩子们受用一生的礼物:“如何做人”。雷夫老师成功的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应用于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的学业和人格成长。更甚至将其应用于家庭教育,均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是依靠惩罚来引导孩子们拥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但我们让孩子拥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不想惹麻烦才做作业。所以这样的方法是无效的。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励——这是依靠“贿赂”来起作用,比如书中提到的,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让两个班级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度最高,获胜的班级将获得奖励。其实该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

  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个人——孩子们会做取悦老师或者家长的事情,比如,“妈,你看这样好吗?”。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做的一件事,为了让爸爸觉得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获得爸爸的喜欢,尽管我很想买零食吃,但我并没有花掉爸爸给的零花钱,而是还给了爸爸。取悦,这更多的与老师或者家长的魅力有关,孩子们更愿意取悦有魅力的或者受欢迎的老师。取悦,有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考虑他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这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自律,明确规则,并身体力行的执行规则。规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限和期待。但是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一味地遵守规则,不懂变通,就是死板的代名词。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个阶段不论是对于孩童或者是成人而言,都是很难企及的。体贴人,应该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换位思考”。当我们能将换位思考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时,我们会更体谅别人的不易,能更容易的理解他人,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能帮助孩子们对周遭的人产生同理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雷夫老师做到了。他的学生会因为不想吵到别班的同学而自动的调节说话音量;会在老师很热时,自动拿出放在教室小冰箱里的瓶装水给老师喝;会礼貌的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如饭店员工,机场工作人员。这和我们遇到的成人的一些粗鲁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会对饭店服务员大呼小叫,呼来喝去,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孩子都能达到的一个阶段,我们成人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这与他们从小的教育应该是有关的,学校里面,老师可能是没有特意教过这些的。有些老师铃声响了就去上课,再次响铃了就按时下课,并不会教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个阶段是最高层次,不但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内。雷夫老师用了很多方法教学生第六阶段,比如帮孩子们从其他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能达到这个阶段的人,他已经处于一种更高的境界,他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就是在理解各种规则的基础之上,将规则内化于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然,雷夫老师的学生也是有达到这个阶段的,布兰达就是。

  大学时我就学习过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但我从未想过要去这样应用,把它教给我的学生们。我想,这将是我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雷夫老师也很看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他倡导要善用图书馆。在雷夫老师看来,阅读不是一门科目,而应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他认为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思考、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放、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现代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多看书的人很少,但这是应该也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我想,除了这本书,我将会利用我的闲暇时间看更多更有用的书籍,将阅读培养成我的一个习惯,一个终生的习惯。我还会帮助我的学生建立真正的图书角,让他们可以相互推荐有意义的,有趣的书籍,并彼此分享阅读的乐趣,而不是简单的在墙角贴上“图书角”三个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也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去学习。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09-05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五篇09-08

奇迹美分的励志故事11-17

本田的奇迹之路励志故事10-22

红楼梦第14回读后感03-10

简爱第5章读后感300字03-09

昆虫记第25章读后感03-09

奇迹美分励志故事11-07

教室的标语12篇09-13

冷教室散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