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锦集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1
典源出处
《后汉书 ·梁冀传》:“ (孙) 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 (xi) 然,诸夏皆放效。此近服妖也。”
释义用法
汉代梁冀的妻子孙寿容貌艳丽,善于在化妆、发式、姿态上创出妖媚的式样。后用此典称女子妖冶的`妆饰或或姿态。
用典形式
【孙眉】 隋 ·卢思道:“楚腰宁且细,孙眉本未愁。”
【啼妆】 宋·辛弃疾:“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
【折腰行】 宋·刘筠:“折腰行太缓,连琐语何频。”
【堕马妆】 明 ·陈子龙:“袖分鸭绿盘龙绣,鬓压鸦青堕马妆。”
【孙寿愁眉】 宋·李清照:“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龋齿孙娘】 金 ·元好问:“画眉卢女娇无奈,龋齿孙娘笑不成。”
【妆浅休啼脸】 宋·刘筠:“妆浅 休啼脸,香清愿袭衣。”
【鬟非堕马偏】 宋·杨亿:“织为回文乱,鬟非堕马偏。”
成语典故2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內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內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成语典故3
典源出处
《战国策 ·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 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释义用法
龙阳君是魏王嬖幸的'内宠。有一次因钓鱼有感于自己以后可能会象得到大鱼后要抛弃前所得的小鱼那样被抛弃,而流泪泣下。后用此典表示感叹恩宠衰退,而被抛弃的苦衷。
用典形式
【前鱼】 南朝梁·刘孝威:“后薪随复炽,前鱼谁复怜?”
【龙阳恨】 唐·李贺:“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泣前鱼】 南朝齐·陆厥:“子瑕矫后驾,安陵泣前鱼。”宋·黄庭坚:“安知冶容子,红袖泣前鱼。”清 ·王夫之:“同彼柔曼子,犹知泣前鱼。”
【泣船鱼】 唐·长孙左辅:“重远岂能惭沼鹄,弃前方见泣船鱼。”
【弃鱼感泪】 明 ·高启:“弃鱼感泪多,当熊惭力弱。”
【安陵与龙阳】 魏·阮籍:“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怀猜非后钓】 梁·简文帝:“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
【娈童泣垂钓】 南朝梁 ·何逊:“娈童泣垂钓,妖姬哭荡舟。”
成语典故4
成语典故
1《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 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谓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后谓尚能令人满意。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我得了这一封信,似乎还差强人意,谁知偏偏把他丢了,你说可恨不可恨呢!”
3李大钊 《新纪元》:“ 欧洲 几个先觉,在那里大声疾呼,要求人民的平和……要欧洲联邦,做世界联邦的基础。这都是差强人意的消息。”
4《周书·李远传》远曰:“......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太祖喜曰:“李万岁所言,差强人意。”
典故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地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只有吴将军率军有方振奋人心,有他就算有一国了。”[1-2]
词语辨析
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勉强还行”,差:稍微,大致,比较。
但这个词语绝不是“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à)了。
相近似的说法的不同例句,即“甚强人意”(《朱文公文集》)、“殊强人意”(《朱子语类》)和“粗强人意”(宋人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可见“差”并不是个否定性的语词。
成语典故5
喋喋: 说话多的样子。“喋喋不休”是由“谍谍利口”变化来的。“谍”与“喋”通用,《汉书·张释之传》即写作“喋喋利口”。利口,嘴头快的意思。指很能说,可以没完没了地讲。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西汉时,一次,廷尉张释之随汉文帝游上林(皇家园林之一)。文帝问上林尉有关禽兽的情况,一连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视,一个都答不出来。这时,虎圈啬夫(官名)从旁代尉回答,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位管虎圈者也早想找机会在皇上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所以这次他是没完没了地讲。但文帝听了还颇表满意,同时对那位上林尉很生气,于是让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尉。对此,张释之考虑了好一会,上前问文帝道:“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文帝回答说:“长者也。”张释之又问道:“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文帝也答道:“长者。”尔后张释之说:“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意思是: 像周勃、张相如这些有突出贡献的长者,其实他们都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去效法这位能说会道、唠唠叨叨的'虎圈啬夫吗?最后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决定不提升啬夫。
后人由此引出“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典故6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陶公 (侃) 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县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外出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 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释义用法
晋陶侃少时家中极贫,来客人后,陶侃母亲剪发卖掉,得米,又砍屋柱作柴禾,剁草荐为马草,尽力款待客人。后以此典称誉他人母贤。
用典形式
【陶家客】 宋·苏轼:“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断发人】 宋·陈师道:“断发人何在,捐金事已空。”
【剪髻鬟】 唐·杜甫:“自陈剪髻鬟,市鬻充杯酒。”
【待宾截发】 元·谭处端:“东里死生俱忘,待宾截发,陶母款贤友。”
【剪髻事客】 宋·陈师道:“昔闻杜氏子,剪髻事尊客。”
成语典故7
1、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引证:近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完璧归赵。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2、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引证:近代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3、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引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译文:已招东床佳婿般的'女婿,怎么能像用羊来代替牛样;西部邻国如果责备,最终难以指鹿为马。
4、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引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5、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引证: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成语典故8
成语名称:满城风雨
成语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满:全;满城:指全城各处。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后比喻某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成语来源: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第四卷:“昨日宵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寄举。”
成语造句:老舍《且说屋里》:“理想的家庭,没闹过一桩满城风雨的'笑话,好容易!”
满城风雨的成语故事
宋代黄州有位诗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曾写过不少好诗。
满字开头的成语
满肚疑团 满城风雨
包含有满字的成语
满城风雨 满肚疑团 潘郎车满 山雨欲来 桃李满天 恶贯满盈
成语典故9
【拼音】jī shān guà piáo
【成语故事】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典故】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示列】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挂瓢,缑山弄箫,幽怀尽付闲花草。 明·王錂《春芜记·访友》
成语典故10
古人认为在心之下有小块脂肪叫膏,膈之上有一片薄膜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现代医学认为“膏肓”就是指心脏,“病入膏肓”即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典出《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个典故说的是: 春秋时代,晋国国君晋景公梦见大鬼,吓得生重病,便派人去秦国请医生。秦桓公就派了著名的'医生缓前去为景公治病。这时,晋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子在说话。一个说:“缓的确是个好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而我们又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就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他就没办法了。”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脉后,沉思半晌,对他说:“这病没法治了,它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灸攻,攻不到;用针刺,刺不到;吃药更不行,实在无能为力了!”晋景公联想到梦中所见,很佩服缓的诊断。
“病入膏肓”即由这一典故而来,指病势严重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亦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又因晋景公病中梦见两个孩童,古称“竖子”,后人因此把生病也称作“二竖为虐”。
成语典故11
【成语】弃暗投明
【读音】qi an tou ming
【解释】离弃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公既与 曹公 有旧,何不弃暗投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公何不弃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明;梁辰鱼《浣纱记传奇;交征》:何不反邪归正,弃暗投明。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不但骨肉可以保全,实是弃暗投明,从顺弃逆,天下无不忻悦。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展爷道:我看众弟兄皆是异姓骨肉。今日恰逢包公在此,虽则目下革职,将来朝廷必要擢用。那时众位兄弟何不设法弃暗投明,与国出力,岂不是好?王朝道:我等久有此心。老爷倘蒙朝廷擢用,我等俱愿效力。
成语典故12
屣: 即鞋。本义是穿倒了鞋子,形容出迎的急促、匆忙,引申为热情迎接。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期人,他的诗歌写得好,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王粲到长安后欲拜访当时的文坛巨擘蔡邕。
蔡邕,字伯喈,比王粲大许多,诗、赋、文章都写得很好,又官至左中郎将,朝廷内外都很尊重他。他的住处常常是车马盈门,宾客满座。
有一天,蔡邕席地而坐,与宾客们正谈得高兴,忽然门人传报: 王粲前来拜访。蔡邕一听,急忙答道:“快请,快请!”立即站起来,穿鞋去迎接。由于起身太急,连鞋也穿倒了(“倒屣”)。看蔡邕那急切的样子,宾客们以为是去迎接一位有名望的贵客,可进来的`却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少年,宾客感到诧异。蔡邕介绍说:“这位少年叫王粲,是汉王公的孙子,他的才能,连老夫都比不上啊!”大家一听,都把惊异的目光投向王粲。从此王粲的名声就渐渐地传开了。
后人由这段故事引出成语“倒屣相迎”,用来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也表示对来客非常尊重。
成语典故13
兵不血刃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释读】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典故14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 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 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 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 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 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 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成语典故15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9-08
成语典故06-25
得鱼忘筌的成语典故07-19
筚路蓝缕的成语典故10-12
曾母投杼成语典故11-14
江淹梦笔的成语典故10-13
江郎才尽成语典故07-25
白驹过隙的成语典故08-31
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