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典故

时间:2024-06-25 14:37:59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典故都不陌生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典故1

  “李膺和郭太并肩站在船上,看上去像神仙一样。”

  这是“李郭仙舟”的本义。

  “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这是“李郭仙舟”的比喻义。

  《后汉书·郭太传》曰:“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这是“李郭仙舟”的来历。

  羡慕吧,以后你和朋友坐船,并肩站在船头看风景,兴致来了,也可以用“李郭仙舟”来臭美,只要你们知识足够渊博、气度足够不凡、品行足够高洁,或者脸皮足够厚。

  李、郭二人最被人推崇的`,就是品行高洁。

  李膺“素怀刚正”,刚正到什么程度?我给你讲个故事。

  他在洛阳做司隶校尉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现在的沁阳市)县令。张朔无恶不作,害怕被李膺收拾,就跑到洛阳,躲到哥哥家的空心柱里。

  张让,东汉末年“十常侍”之首,连汉灵帝都叫他爹,是个跺一脚洛阳都得震三震的人物,但李膺不甩他,带人闯进张家,破开柱子,将张朔提溜出来,依律处斩。

  郭林宗人称“神气冲和,言合规矩,高才妙识,罕见其伦”。我也给你讲个故事。

  他42岁去世时,近万人前去送葬。大家为他刻石立碑,大名鼎鼎的蔡邕也为他写了碑文。写完,蔡邕感慨道:“我写了那么多碑文,都感到惭愧,唯独给郭林宗写,一点儿都不惭愧。”

  他的意思是说,给别人写的碑文或多或少有阿谀奉承的成分,只有写给郭林宗的碑文,百分之百写实。

成语典故2

  [释义]

  苍:苍白。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语出]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近义]

  白云苍狗

  [成语故事]

  杜甫乐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无着,只有用诗来帮助别人。

  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艺人,深得唐玄宗喜爱,王公贵人也经常请他去弹唱,他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又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写诗夸奖他艺术高超,说:“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又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看看这美好的风景,想想真挚的.友谊,也许可以忘记你心中的悲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诗人,生活贫困,以买草鞋为生,但他安贫乐道,闲暇之余读书赋诗。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贫苦,离他而去。别人对他闲言闲语。杜甫写了首诗安慰王季友,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会就变成了黑狗。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是这样变化无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会遇不到呢?”

成语典故3

  “尸位素餐”是一句成语。别看这句成语只有4个字,文化深厚,历史悠久。一般人从字面上也能够大概明白其含义,但要了解透彻,就需要查一下来源、出处。有了“百度一下”,真是方便极了,省去不少翻书的时间。

  百度一下的成语资料说,尸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着而不需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经”有句“太康尸位”就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素餐”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诗,后人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尸位”与“素餐”合成一句成语,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古代汉语里,亡与无相通,“亡以益民”便是“无以益民”。有一阵子,工厂起名益民食品厂,商店起名益民商店,人们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益民”二字也有文化、有历史。这句成语释义: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不干活。

  尸位素餐的成语故事也很有意思:汉成帝登基后任命他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官员们不服这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学问高深的朱云直接面谏汉成帝,要求诛杀不能为百姓谋福利而尸位素餐的张禹,汉成帝恼羞成怒要杀朱云。大臣辛庆忌力保朱云,汉成帝才赦免了他的死罪。限于篇幅,我这里不能把故事全抄过来,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己“百度一下”去看一看。故事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辛庆忌为朱云求情免死把头磕得都流出血来;二是汉成帝当场要杀朱云,两个武士架不出去朱云,又来两个武士,朱云扳住门框继续要求杀张禹,竟然扳下一块门框。事后有人建议修复,汉成帝说:“忠臣直言进谏,这个门框就作为这件事的纪念。留着不用修了。”

  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有些地方进步百倍以上,有些地方退步百倍以上。经济学名词叫“负增长”。比如,今天有几个下级敢于批评上级“尸位素餐”,还要求上级的上级将“尸位素餐”的官员杀头?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上级是皇帝的老师?自己的上级尸位素餐不敢批评也就算了,毕竟是事出有因,为了明哲保身。但是,那些对自己的下级尸位素餐也不置一词,无一句批评,这样的官员“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应当早日让他们离开岗位。我一直想写一篇“官要管官”的文章,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官员上下级、同级似乎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爱干什么干什么,爱贪多少贪多少,谁都不用负责,谁对谁都没有责任,就这一点来说,甚至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僚管理体制。李总理批评的尸位素餐官员,上下都有,毋庸讳言。

成语典故4

  【不合时宜的成语解析】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语出] 《汉书·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正音] 宜;不能读作“yì”。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近义] 不合时尚 陈词滥调

  [反义] 因时制宜

  [用法] 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但如不加分析地照搬;那就~了。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合时宜造句】

  1、这种大热天他却仍然穿着外套,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2、他从来不用不合时宜的谈话,去扰乱她痛苦的心灵。

  3、这不合时宜的揭露不仅阻碍了他对自由的努力,也阻碍了他的信仰。

  4、在中国东部的农田里,西瓜开始自爆,这被指是由于不合时宜地使用了一种刺激药。

  5、怀孕和分娩的间隔太近和不合时宜也会使婴幼儿面临更大的死亡和发育不良危险。

  6、你要么就多派些消防员,要么就离开那,而站在楼外高谈不会轻易不负责任地将消防员送进危险是不合时宜之举。

  7、他们对独裁的憎恨、对社会的深刻批评,以及表达底层民众呼声的能力如今都显得天真而不合时宜。

  8、他们再三表示歉意,说欢庆演出变成了“政治工具”,因此而“不合时宜”。

  9、考虑到几乎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痛苦,那将是完全不合时宜的。

  10、美国1937年和日本1997年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不合时宜的增加税收可能使疲软的经济重蹈衰退的.覆辙。

  11、纵然如此,这项诞生于澳大利亚佩斯联盟会议上的协议仍不失为一场胜利——皇室以往的那套传统偏见色彩太浓,早就不合时宜了。

  12、审查地方上不合时宜的媒体内容,是每个政府的职责。

  13、不要穿不合时宜的衣服,嚼口香糖或是面试迟到。

  14、不管怎么样,这个西南城市——重庆的许多居民对中国首家性主题公园的发展并不感觉到高兴,认为这是很低俗和不合时宜的东西。

  15、它是这么不合时宜,这么残忍,在这本来就够残忍的上下文中。

  16、也没能阻止詹姆斯·康纳利·赫伦(一个复活节起义的英雄的曾孙)宣称,这次访问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反应迟钝的。

  17、一个领域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由冲击性的概念,不合时宜的观点,打破常规不可预测的灵感来突破的。

  18、一位中国发言人表示气氛“不合时宜”。

  19、当我方的谈判人员想要“请问”关于关税问题时,中国的谈判人员却愤怒地回答说“亲吻”是不合时宜的。

成语典故5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成语典故6

  图穷匕见的意思: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故事源自战国的秦始皇与荆轲。

  成语图穷匕见出处和典故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图穷匕见故事介绍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

  那么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呢?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此人就是图穷匕见的主人公。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成语典故7

  典源出处《南齐书·州郡志》:“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又《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 二:“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释义用法武昌有黄鹤楼,传说是仙人乘黄鹤休息过的地方。后作为咏黄鹤楼的.典故; 或表现仙人逝去,仙路难寻的感慨。

  用典形式

  【乘黄鹤】 唐·李白:“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跨鹤仙】 清·黄景仁:“古今多少登楼客,名籍谁应跨鹤仙。”

  【仙人跨鹤】 清·黄景仁:“更无老子连床话,敢望仙人跨鹤飞。”

  【白云黄鹤】 宋·张炎:“零露依稀倾凿落,碎琼重叠缀搔头,白云黄鹤思悠悠。”

  【黄鹤楼人】 宋·葛长庚:“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

  【骑鹤仙人】 宋·陆游:“骑鹤仙人不可呼,一樽犹得与君惧。”

  【鹤飞仙去】 宋·王弈:“鹤飞仙去总成休,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

  【鹤去台空】 宋·张炎:“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

  【黄鹄呼子安】 魏·阮籍:“黄鹄呼子安,千秋未可期。”

  【黄鹤不复返】 唐·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有归日】 唐·于濆:“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

  【黄鹤呼子安】 唐·李白:“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成语典故8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一鸣惊人资料

  【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鸣,鸟叫。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韩非子·喻老》

  【简介】【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 《史记 滑稽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例句: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一鸣惊人,创造出良好的记录。)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蓝本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炮而红、一步登天、名满天下、不同凡响

  【成语举例】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典故9

  成语名称:夸父逐日

  成语拼音:kuā fù zhú rì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追赶。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成语造句:唐·柳宗元《行路难》诗:“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夸父逐日的成语故事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字开头的.成语

  夸父追日 夸父逐日

  包含有夸字的成语

  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成语典故10

  成语典故:刻舟求剑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典故11

  典源出处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 (蒯通) 对曰:‘秦之纲绝而维驰,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才疾足者先得焉。’”又 《文选 ·班彪 〈王命论〉》注 引 《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释义用法

  谋士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后刘邦抓获蒯通,要处死他,蒯通说:“当时秦朝崩溃,政权像一只走失的鹿,天下人都在追赶它,而才能高动作快的人会先得到它。”后以此典形容对国家政权的'争夺或战争。

  用典形式

  【亡鹿】 宋 ·苏轼:“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失鹿】 明 ·高启:“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清 ·查慎行:“忆昔元人失其鹿,群雄角逐争驱驰。”

  【秦鹿】 唐 ·李白:“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清 ·方殿元:“张良一烧不可测,顾盼从容得秦鹿。”

  【逐鹿】 清·顾炎武:“神州疑逐鹿,率土骇犇鲸。”

  【失鹿年】 清·石为崧:“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秦失鹿】 清·黄遵宪:“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中原无鹿】唐·吴融:“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中原逐鹿】 唐·魏征:“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唐·温庭筠:“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清·丘逢甲:“莫扫天香落人世,中原逐鹿劫尘深。”

  【失鹿狂秦】 明 ·唐寅:“真人受命整乾枢,失鹿狂秦不足诛。”

  【逐中原鹿】 清·丘逢甲:“鏖诗 屡逐中原鹿,入世难驯大海鸥。”

  【逐鹿中原】 明 ·骆用卿:“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清·丘逢甲:“逐鹿中原,问何故,闭关自域。”

  【鹿失嬴秦】 元·耶律楚材:“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鹿走三山】 清·吴伟业:“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鹿走秦中原】 明 ·高启:“鹿走秦中原,蛇斗郑国门。”

成语典故12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成语典故13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 路。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 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熊攀槛】 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昭仪斗熊】 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婕妤当前】 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熊来尚可当】 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成语典故14

  版本一: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志乃叹曰:"宁为刑罪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1]

  版本二: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

  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扣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乃令人谕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版本一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版本二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成语典故15

  据传说,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暴君。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叫商,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见夏桀残酷地压迫人民,百姓怨声载道,就暗暗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辅助自己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派人到处去寻访贤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来报告说,隐居在莘国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请,使臣去请了两次,伊尹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恳切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所感动。决心辅助商汤灭夏。

  由于伊尹的辅佐,商的'国力空前壮大,灭亡夏朝的时机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 “夏桀罪恶累累,天意决定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大圣人伊尹,要我和他同心合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勇敢战斗,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地冲向夏军,夏军毫无士气,四散溃逃。由于君臣同心合力,商汤终于在伊尹的辅助下,完成了灭夏的大业。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9-08

得鱼忘筌的成语典故07-19

筚路蓝缕的成语典故10-12

曾母投杼成语典故11-14

江淹梦笔的成语典故10-13

江郎才尽成语典故07-25

白驹过隙的成语典故08-31

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07-20

成语牛衣夜哭的典故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