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手法的成语大全
导语:叙事是一种表达手法,主要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叙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历史叙事的成语:
江郎才尽(江淹) 南柯一梦(淳于棼)
东施效颦(东施) 悬梁刺股(苏秦)
赴汤蹈火(韩嵩) 投笔从戎(班超)
鹤立鸡群(嵇绍) 宝刀不老(黄忠)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背水一战(韩信) 才高八斗(曹植)
凿壁借(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手不释卷(吕蒙)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一身是胆(赵云)
鞠躬尽瘁(诸葛亮)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项羽) 讳疾忌医(蔡桓公)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三顾茅庐(刘备) 一鼓作气(曹刿)
逢人说项(项斯) 顾曲周郎(周瑜)
程门立雪 (杨时) 三令五申(孙武)
四面楚歌(项羽) 杞人忧天(杞人)
草木皆兵(苻坚) 老马识途(管仲)
望梅止渴(曹操) 围魏救赵(孙膑)
一鸣惊人(楚庄王) 铁杵成针(李白)
退避三舍(晋文公) 惊弓之鸟(更羸)
一字千金(吕不韦)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毛遂自荐(毛遂) 胸有成竹(文与可)
焚书坑儒(秦始皇) 老当益壮(马援)
七擒七纵(诸葛亮) 单刀赴会(关羽)
东山再起(谢安) 初出茅庐(诸葛亮)
表达叙事的成语: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出处:《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出处: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出处: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出处:《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话里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范乃仲《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升级一听,话里带刺,来者不善。”
话里有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郭全海听见话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还是按下心头的火。”
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因此待亲家母面上冷落,话中带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出处:清·袁枚《牍外余言》:“楚公子围为虢之会,其时子围篡国之状,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他却少陪也不说一声,就此溜之乎也去了。”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沐猴衣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难弟难兄: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同“难兄难弟”。
难兄难弟: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袍笏登场: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出处:清·赵翼《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之二》:“袍笏登场也等闲。”
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
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钦差官使》:“三品以上用钦差大臣关防,四品以下用钦差官员关防。”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出处:《晋书·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出处:《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伤言扎语:方言。指说讽刺话。
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出处:《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出处:北齐·刘昼《新论·文武》:“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犹以宫笑角,非适才之情,得实之论也。”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叙事手法的成语大全】相关文章:
1.叙事类的成语大全
3.成语修辞手法
5.带修辞手法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