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3 09:07:36 登绮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1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确,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仅仅是找找过渡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些体味,然而,鲁迅之名虽大,他们却并不熟悉,对鲁迅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他们却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任务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2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

  在教学中,我抓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蜡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并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蜡梅花的图片,学生们由此感受蜡梅的美。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即使在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人物从严要求自己,把珍惜时光,把“早”埋在心底这种决心,使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3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4

  《早》是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一篇散文,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课文把对书屋的工笔描写与对梅花的写意描写结合,把现实的静态描写和对历史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和直抒情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不朽精神。

  教学这一课我的程序是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教学第2课时,我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1-5)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进而指点学生沟通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二者的.联系,感受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领悟“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的人生道理,从而突破文本的教学难点。

  最后,我拓展延伸。

  1、向学生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感受《三味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追寻鲁迅幼学足迹。

  2、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闰土》等。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总之,本课比较难理解,但是经过我的引导和借助插图和资料,学生终于弄懂了文本内涵。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5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6

  在教授语文课《早》的过程中,我深感这不仅是一次对学生们关于勤奋精神的教育引导,更是对我自身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一次深度反思。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早》这篇课文通过描绘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勤奋读书、珍惜时间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积极人生态度。在课堂讲解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早”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以及它所承载的自强不息、勤勉进取的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仍有困难,对此,我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例,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和领悟“早”的内涵。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了文本细读与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但反思起来,可能对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预留不足。未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将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真正实现对课文主题的内化吸收。

  最后,从教学效果评估来说,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住文章主旨,但在情感共鸣和行动指引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制定个人早起学习计划,体验“早”的实践价值,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好地交融互动。

  总结而言,通过对《早》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改变,使他们在理解和感悟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深远意义所在。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7

  在执教《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并进行了以下反思:

  首先,文本解读方面,《早》这篇文章以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刻“早”字的故事为线索,寓含了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珍惜时间,勤奋自勉。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早”的内涵,通过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严谨自律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深层含义的理解尚有欠缺,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通过创设情境、引用实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主题。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早”的'精神实质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早”的理解和实践,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时,应给予更明确、具体的指导,避免讨论流于表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实质性收获。

  再者,情感教育层面,我努力将鲁迅先生的“早”精神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倡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事事早、时时早。但在反思中,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的情感熏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实例,让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内化的动力。

  最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布置,我设计了一些关联性强、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的题目,旨在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深化对“早”精神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从作业反馈来看,仍有部分学生未能有效结合个人体验去解读和践行“早”,这说明我在作业指导和评价环节还需加强,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

  总结起来,此次《早》的教学过程是一次既有收获也有反思的经历。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优化教学策略,以期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有效地将“早”的精神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8

  首先,《早》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主题围绕“早”字展开,通过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描绘,传递出珍惜时间、勤奋求知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引导学生理解“早”的深层含义,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体验到鲁迅先生笔下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世界,领悟到“早”的人生哲理——即要珍惜光阴,积极进取。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融入文章氛围。同时,我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文本细读,结合作者生平背景,解析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然而,在教学后我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虽然我尽力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反映出我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还需加强。另一方面,对于文中深奥的人生哲理,我可能过于追求深度解读,而对于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可能未能做到循序渐进,使得他们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学有所获;二是丰富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早》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明确了后续改进的方向。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我将不断反思,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9

  《早》是作家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参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出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想。以前教学的时候为了显示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习惯地喜欢将散文打“散”,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这节课上,滕老师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顺文而教,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

  1、品味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当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的时候,学生才会口留余香。教学中对于“访问”、“蜡梅”、“默默地”、“轻轻地”等词语的品味注重了层次的不断深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聚焦,然后想象、感悟、探讨、议论、运用。待内化之后,再通过动情地朗读外化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容意义”的同时,不忘记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对三味书屋陈设说明方法的领悟,对事物(三味书屋)与联想(几十年前上课的情形)的感受等。读读、悟悟、议议,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了增强。

  2、激活思维。

  目前的许多课堂,师生的读书成了次数的累积,没有问题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因而学生的读书没有动力,浅尝辄止。学生持久的读书的动力来自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的课堂是肤浅的。语文思维的呈现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为什么用‘访问’”,“哪一张是鲁迅的桌子”,“为什么用‘早’字做题目”等等。这些问题闪烁着教师“问”的智慧,以问促读,以问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益。语文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有张力和持久的动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3、触动情感。

  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文字触动情感,情感产生力量。通过读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赞颂之情。通过读书,学生走进鲁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时时早”、“事事早”,读出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表达着喜爱之情、赞颂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时,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豪情,在自己的心灵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竹”、“勤”等字。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真正以文为本,讲究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的好课。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 10

  首先,《早》一文出自文学巨匠鲁迅之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邃的主题内涵,为我们揭示了勤奋努力、珍惜时光的人生智慧。在此次教学中,我首要关注的是如何引领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包括预习指导、课堂讲授以及读后讨论等。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选择了与“早”寓意紧密相关的典故和现实生活案例,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早”的价值所在,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鲁迅先生笔下的《早》篇。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注重引导他们理解文中蕴含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特别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生动描绘,以及他对“早”所赋予的勤勉奋斗的意义。

  在互动环节,我组织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早”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同时,我还布置了拓展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对“早”这一主题的认识。

  然而,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之处。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旨,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文中深层次的文化意蕴理解不够深刻,这提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加强文化背景的铺垫和情感体验的引导。此外,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也有待优化,确保每个环节既有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深入思考,又能保持整体课堂的紧凑度和高效性。

  最后,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的过程。在未来《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切感受到鲁迅先生透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那份对生活热爱、对时间敬畏的精神风貌。同时,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力求实现每个学生在理解、感悟和行动上的全面提升。

【语文课文《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10-28

语文课文《花儿学校》教学反思优秀10-27

语文课文《翠鸟》教学反思(精选17篇)05-26

语文课文翠鸟教学反思(通用11篇)02-27

语文课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精选20篇)05-27

语文课文《花钟》教学反思(通用12篇)04-20

《口技》语文教学反思 口技大神还原语文课文《口技》12-13

语文课文《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反思10-28

语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通用13篇)04-19

《春雨的色彩》语文课文教学反思(通用10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