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

时间:2024-10-25 13:35:06 王娟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

  现如今,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也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到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试题

  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答案:

  1.D

  2.D

  3.D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2

  一、选择题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A. 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B. 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D. 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可知,儒学重视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这套“礼数”就是儒家的伦理规范,故C项正确。A项“关注人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B项“强化尊卑等级关系”是A项“立足伦理注重规范”的影响,不是直接方式,故错误;D项“提升民众道德水平”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答案:C

  孔子儒学中的“仁”与“礼”的关系是()

  A.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

  B. “礼”是“仁”的基础,“仁”是“礼”的表现

  C. “仁”与“礼”相互独立,没有联系

  D. “仁”是目的,“礼”是手段

  解析:孔子的思想着重“仁”“礼”,其中“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只有内心具备了“仁”,才能在外在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礼”则是“仁”的表现,通过遵守“礼”,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仁”心。因此,A项正确。B项颠倒了“仁”与“礼”的关系,故错误;C项否认了“仁”与“礼”的联系,故错误;D项虽然表述了“仁”与“礼”的某种关系,但不够准确和全面,故错误。

  答案:A

  二、简答题

  请简要阐述孔子儒学中的“仁”与“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孔子的儒学思想中,“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它强调爱人、尊重他人、具有同情心等;而“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仪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仁”是“礼”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只有内心具备了“仁”,才能在外在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实践,通过遵守“礼”,可以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仁”心。因此,“仁”与“礼”是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两个核心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

  根据《儒学意蕴新析》一文,分析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及其特点。

  答案:根据《儒学意蕴新析》一文,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立足伦理注重规范。儒学通过“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等伦理道德规范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它强调道德自律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儒学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外在行为上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儒学也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因此,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具有道德自律和社会秩序并重的特点。

【《儒学意蕴新析》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现代新儒学思潮05-17

小草阅读理解08-07

《白鹭》阅读理解09-06

朋友阅读理解09-26

《春》阅读理解03-27

时间阅读理解11-11

《南辕北辙》阅读理解08-06

阅读理解:赵州桥04-09

《旧唐书》阅读理解08-10

《夏夜》阅读理解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