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时间:2023-04-21 10:00:10 丽敏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阅读理解解题步骤,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1

  一是通读。所谓“通读”,是指把试卷给出的文字资料,从头到尾快速阅读一遍。

  二是精读。这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资料,找出解答试题的某些线索。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小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在精读之前,先认真看一下各道试题的内容,以便在精读时有针对性地在资料中查找相关线索;

  第二步,精读第一遍,主要查找第一道题(多为概括内容要点)的素材和线索。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除“段意——层意——中心”的“三段式”(已另文阐述)外,还有一种简捷可用的方法。这就是“关键词提示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精读时,注意一些敏感的词汇的提示,如“状况”、“情况”、“态势”、“特点”、“实质”、“前景”、“据某媒体报道”、“某领导指出”、“据数字显示”,等等。这些词汇后面紧接着的内容,即是对词汇内容的展开和说明,即我们所要找到的对资料要点的表述。

  第三步,精读第二遍,主要查找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或某个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的线索。在查找时,重点放在“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视试题要求而定。在阅读时,要注意“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关键词,这些词后面的内容,一般即是“原因”的内容所在。

  第四步,精读第三遍。主要查找资料中解决主要问题所提出的有关对策的线索。这些“对策”的内容,一般集中在某一段落中阐述,在其他段落中有零星内容。在查找“对策”是,要注意“措施”、“办法”、“作法”、“方针政策”、“必须……”、“要……”、“将……”,等词汇后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就是对“对策”具体内容的证明。

  第五步,按“要点”、“原因”、“对策”顺序先后,分别对这三方面提炼出的素材和线索进行归类和梳理,使之条理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加以联想和发挥,以补充资料给定素材内容的不足。其实,“要点”、“原因”、“对策”三方面的内容,即是试题的主要要求:“要点”往往是第一题的要求;“原因”是第二题的内容(现在经常单独出题考查“原因”);而第三题的文章写作,往往离不开“原因”和“对策”两个重要内容。就目前考试情况来说,不论试题如何出,其答案往往离不开“要点”、“原因”、“对策”这三大方面。如果有的试题提出新的答题要求,那么,应根据具体试题的要求,在精读时从资料中找出新的答题素材和线索。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2

  一、要点满足法。解答主观性阅读题,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

  中高考阅卷评分都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二、沙里淘金法。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

  解题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无用的信息,“淘”出有用信息的语句。

  注意: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

  三、组装焊接法。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重新进行“组装焊接”,作恰当规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如何提取文中信息?

  一般说,简答题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的,答题的信息分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所以就要我们对信息进行“整合”。

  “整合”是现代社会一种相当常见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是对信息进行提取、整理、概括和重组的过程。下面有几种方法作参考:

  1、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分散和镶嵌在段落或文句之中,只能先作信息定位,即把题干设置的问题定位在文章的某些段落,然后再作信息提取。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定位提取。

  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剥离整理,把信息转化为合适的答案。

  剥离就是剥落和分离,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再度“提取”,目的在于将有用信息跟黏附着的非信息词语分离;而整理则是对已经脱落了“黏附”成分的有用信息作初步的调整和理顺,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数量确定、主次移位和顺序排列等。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剥离整理

  3、按照命题的意图和语言的特点对信息重新配置,通过概括、添加、转化和润色等,使之明确、通畅、简洁和规范、即是重组优化

  四、答案中的用语要尽量采用语文专业的术语和习惯说法;答案中的说法要符合文章的写作时代或时下的流行说法。

  这可以称为随俗顺时法,比如:

  结构方面的作用可以使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可用规范词:强化、深化、升华、画龙点睛……

  情节方面的作用常用词:悬念、铺垫、反差……

  修辞方面的作用一般使用:反衬、对比、夸张、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方面的作用表述常用: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象征、虚实结合、寓褒于贬……

  五、整体阅读后,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可以称为“顺藤摸瓜法”

  六、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他山之石法

  七、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意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

  因为既然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点,要点往往能接近完备,否则,可能会丢东忘西,遗落要点,造成失分。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3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xx故事,歌颂(赞美)了xx,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xx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4

  1、做高中语文阅读题首先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其次做高中语文阅读题要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的生活感受,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通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所寄寓的道理。在抒情的语文阅读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

  ④象征

  ⑤“物”的形象

  散文的阅读方法其实是很多的,只要适合自己的,就一定是好的。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理解题09-21

阅读理解题:梨园12-09

秋天的怀念阅读理解题11-07

关于天气变化的阅读理解题12-01

语文阅读理解题泥土的声音01-15

《可爱的小松鼠》阅读理解题10-26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及方法03-08

经典阅读理解题目《三峡》12-24

哪里有《淡竹》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