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治学节选》的阅读题目
许多学者都谈到“勤”和“恒”这两者的重要性,我深有同感。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当然,勤和恒是不可分的。事实上,勤字中间就包含了恒的意思,譬如我们劝人多读书,决不是希望他读一本书,读一天书,而是希望他天天读,持之以恒,把每天读书养成习惯,“嗜书成癖”,习和癖,都得持之以恒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治学,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从博到约,由浅入深。
博和专,是一对矛盾。我读了这本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强调了博的重要性。我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是我同时也深信,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倡明、世事日繁的社会里,要专攻一业,不及其他,恐怕也难于攻克这一业。你不理会科学,科学会毫不客气地要想你渗透。看来,“杂家”这个词,已经不该有贬义了。文学是人学,而人,是生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生活中的人,要研究人、反映人,要刻画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作家的知识就非博不可、非杂不可了。读了戴不凡同志的遗作,他说:“要博,什么书都可以看看、翻翻,记不住内容,或对内容没有兴趣,即使只知道书名、作者、出版年月,积而多之,有时也会有用处的。同时,不但是‘开卷有益’,也得注意社会上的种种事情(自人情世故以致风俗景物)。”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人情世故,风俗景物”之类,在教科书和正式的报章社论、文件中是学不到的。
谈到博和杂,就很自然地想到一个“浅”字。梁启超有一段话讲得很坦率,他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好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不深。”又在给他女儿的一首诗中说:“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效我,此二无我如。”我认为不论治学,“学问欲极炽”和“集中精力”,都是完全必要的,学海无边,对这一门“沉溺”了一阵子后又“移于他业”,看来也是很难免的,而且,要是真的集中精力地钻研了一阵,要“尽抛”也是不可能的。茅盾在少年时代就通读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这些不都成了他毕生文学事业用之不尽的潜力么?我认为梁任公所说的“尤病在无恒”,只是他的自谦之辞,他在学海里沉浮了几十年,直到晚年还保持着“极炽”的求知欲,这种恒心是值得称道的。
最后,我还想引用梁启超提倡的“善疑、求真、创获”这六个字,来作为本文文的结束。善疑,就是不迷信旧说,坚持独立思考;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上下求索;创获,独辟蹊径,敢于创造。循此途径,持之以恒,那么积跬步至千里,集细流成江湖,也就庶几近之了。
1.作者谈“自学方法”讲了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2.“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同样的感受”是指 ?
3.文中举茅盾读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4、本文先提出 观点,然后从 、 两方面阐述了 ,最后归结为 。
5、 请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就“如何读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治学节选》的阅读题目】相关文章:
赈灾阅读理解节选08-21
《彩蝶(节选)》阅读练习题08-22
《珍珠鸟》的节选阅读理解07-20
《森林写意》阅读题目04-27
祈求语文阅读题目02-02
旧唐书·宋庆礼传节选阅读理解01-15
谈礼貌阅读理解08-21
雅思阅读题目的难点02-27
齐白石的阅读题目是什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