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近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21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shèn)密 感喟(kuì) 紫蔷薇(wēi) 暗香盈(yínɡ)袖

  B.镶(xiānɡ)嵌 驰骋(chěnɡ) 栀(zhī)子花 逸兴遄(chuán)飞

  C.热忱(chén) 别(bié)扭 康乃馨(xīn) 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 酣(hān)畅 蒲(pú)公英 春风拂(fó)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 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 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 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 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6.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

  “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4)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5)三径就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咏怀古迹》)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

  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

  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

  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

  ②不少于5 个动词;

  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④不超过80 字。(4分)

  21.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亻口 日 又 月 言 ?

  构字词示例:?+又 → 友 → 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22.欣赏右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

  ①突出景物特征;

  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③不超过80字。(4分)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B 2.A 3.C 4.D 5.B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C 7.A 8.D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9分)

  (1)(3分)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3分)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3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13.(3分)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14.(8分)

  (1)(4分)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15.(5分)

  (1)不亦君子乎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兰泽多芳草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松菊犹存 (6)惟有幽人自来去

  (7)生长明妃尚有村 (8)玉簪螺髻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16.(4分) C E

  17.(4分)

  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4分)

  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8分)

  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

  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4分)

  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21.(4分)

  答案示例一:(日+月→明→文明)

  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答案示例二:(禾+日→香→书香)

  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22.(4分)

  答案示例一: 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

  答案示例二: 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23.(60分)

  答案略


扩展资料

  201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踹(chuài)水 竞(jìnɡ)赛 蘸(zhàn)酒 擂(léi)鼓助威

  B.跋涉(shè) 陡(dǒu)峭 攀登(dēnɡ) 餐霜饮雪(xiě)

  C.善(shàn)良 谦逊(sùn) 璞(pú)玉 不事雕琢(zhuó)

  D.荆棘(jí) 飘泊(bó) 青苔(tāi) 红漆(qī)雕花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 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 ,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 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3)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4)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5)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耳得之而为声, 。(苏轼《赤壁赋》)

  (8)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有媒体统计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总销量,发现前者的总销量远低于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显示,2012年度小说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2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 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22.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③字数不超过80字。(4分)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A 2.C 3.D 4.B 5.B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6.A 7.C 8.B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9.(3分)C 10.(3分)B 11.(3分)D

  12.(9分)

  (1)(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13.(3分)

  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14.(8分)(1)(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15.(5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鸡鸣桑树颠

  (4)声断衡阳之浦

  (5)征蓬出汉塞

  (6)势拔五岳掩赤城

  (7)目遇之而成色

  (8)梧桐更兼细雨

  (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16.(4分) A E

  17.(4分)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18.(4分)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19.(8分)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联系现实略。

  (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4分)

  答案示例一:两位作家的读者群体不同,不能也不应在销量上简单比较。

  答案示例二:销量与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能划等号,这两位作家各有千秋。

  21.(4分)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22.(4分)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23.(60分) 答案略


  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笑靥(yè) 盥(guán)洗 粗犷(guǎng) 暮(mǜ)然回首

  B. 书箧(qiè) 装帧(zhēn) 碑帖(tiè) 博闻强识(zhì)

  C. 敷(fú)粉 脂(zhi)肪 烙(lào)印 刀耕火种(zhòng)

  D. 采撷(jié) 竹笋(sǔn) 咋(zé)舌 拈(niān)轻怕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 蓦(mò)然回首;C. 脂(zhī)肪;D. 采撷(xi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 切蹉 投桃报李 一笑泯恩仇

  B.发轫 枢纽 并行不悖 久旱逢甘霖

  C.花哨 原委 如雷贯耳 时事造英雄

  D.调剂 伸张 促不及防 真人不露相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A. 切磋; C. 时势造英雄;D. 猝不及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十足。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又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特别是近义词语。“滋润”指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含水分多,不干燥;舒服。 “滋养”指供给养分,补养。“滋养”比“滋润”更突出供给养分以促使其生长的意思。“绚丽多彩”指灿烂美丽,色彩丰富。“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绚丽多彩”单纯指颜色,而“多姿多彩”多了“姿(形态)”的意思,形容“风格”更合适。“顽固”本多用作贬义词,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稳固”指安稳而巩固。“顽固”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指家乡的味道给人的印象很深,更能表现“故乡的味道”挥之不去,更有表现力。“框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是使固定不动的意思。本句强调异地和故乡的联系,用“锁定”更能表现这种牢不可破的联系。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应在“高于”前加“比例”。C.逻辑错误,“其中”指代前文“运营里程”,不能包括“在建规模”。D.句式杂糅,成分残缺。去掉“建成”,并在“等”后面加上“信用信息”。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意思是观察一个人,在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内心的丑恶,正如俗语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B.《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会,朦朦胧胧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有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将令,将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C.周冲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四凤对于他来讲不只是理想的伴侣,更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

  D.卡夫卡的《骑桶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对骑桶者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描写是深入而真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主要情节——“我”骑着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逻辑,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C项,“因此四凤选择周萍意味着周冲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终归破碎,于是这个陷入绝望的青年选择与四凤一同触电而亡”理解有误。周冲触电而亡属于偶然,并非有意的“选择”。复习名著时要细致全面,不仅要熟悉其主要情节,还要领会其思想内容,把握其艺术技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十士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1)的钢器,也是 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是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 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 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 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1)】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的结论。原文说“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不是“教育内容”。原文还说“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表述错误。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说法过于武断,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诗书礼乐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再者,“„礼‟作用于群体”“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也曲解了原文意思,原文是“„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产生作用,“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D.强加因果,“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并不是“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的原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答案】D 【解析】D项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错。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四段、五段。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A 【解析】B.“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属无中生有。C. “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不对,原文只是说“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它“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并不是完全没有。D.“西洋艺术……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于文无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脱:如果。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①是说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⑥是说德基听从宋濂的劝诫。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答案】C[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12.[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援”“相尔汝”、句意各1分)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乃”、反问句句式、句意各1分)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宣布”“少数”、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南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几个月后吴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们)揭露了出来,全县人为之震惊并且臣服(于他)。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之政来教化他们。老百姓有申诉,(吴德基)就让百姓上前与(他)诉说实情,从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刚到任时,要征调民力转运物资到州郡而没有找到人,县令亲自到乡里征调民力。有一个人逃走了,(被抓到后,)(县令)命令吏卒鞭打了这个人。(遭受鞭打的这个人)不服气,逃到了山里,并辱骂县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凭什么这样做呢?”县令发怒了,吏卒又趁机用一些话语说动县令,想诬陷那一乡的百姓图谋钱财,于是县令抓了六七个人下狱,看管得非常严厉。吴德基认为百姓没有罪过,亲自来巡察监狱,大声命令狱卒释放那几个人,狱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辞。吴德基捶破监狱的门放走了那些人,并说:“你们无罪,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人不必害怕。”然后吴德基就去向县令汇报,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 (吴德基)入朝为官,被提拔做莱郡的潍州知府。百姓养的官驴应该是四十头,莱郡的太守来核对毛驴的繁殖情况,与登记的不相符,说:“毛驴当年就会产小毛驴,现在有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毛驴,却为什么少了呢?”想用欺瞒罔上的罪名责罚百姓并向(他们)征税索要赔偿。其他各县都已勒令百姓买毛驴,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毛驴,有什么理由?”吴德基说:“老百姓的确没有欺骗你,怎么可以苛责他们赔偿呢?国家在四海之内都非常富裕,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一时无法应答。吴德基又指出几件不便于百姓的事,太守没有敢再说什么,并且其他那些已赔偿毛驴的县也停止了这种做法。山东百姓希望用羊牛替代秋税,官府听从了百姓的意见。吴德基与百姓商量,羊牛死亡后会有疾疫传染,不如交纳粮食便利,唯独吴德基收的是粮食。其他的县送羊牛到陕西,百姓赶着羊牛走两千里路,都耗损了家财,全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县令役使上千人替邻县送羊牛,吴德基列举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辛劳也不敢埋怨。如果让人替代送牛,如果路上牛死亡了,谁能为替代者补偿呢?”(吴德基)据理力争不听从安排。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名声,而把爱民放在首要位臵,百姓感激他。在潍州两年,被朝廷召回。潍州的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说:“自从您来这里做官,我们这里的百姓再没有受到鞭笞。现在您要离开我们,希望得到您的这只鞋来供奉,来慰藉我们(对您)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官归家。我与吴德基交情很深,时常玩笑,这时我也将离职回家,叫吴德基过来对他说:“你愿意听长者的教导吗?”吴德基说:“愿意,(您)有什么指教?”我说:“少出门,与世俗之人绝交,少来往。”吴德基回到家,遵从我的教导,品行高尚的人赞扬他能接受他人的建议。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参考译文】

  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臵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来,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2)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行”之“早”有关。(3)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行”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与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分)

  (1)月明星稀, 。 (曹操《短歌行》 )

  (2)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3)一去紫台连朔漠,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

  (4)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

  (5)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其二)》 )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7)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

  (8)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

  【答案】(1)乌鹊南飞(2)乃不知有汉(3)独留青冢向黄昏(4)唯见江心秋月白(5)皓腕凝霜雪(6)云归而岩穴暝(7)抱明月而长终(8)弓如霹雳弦惊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侯六人不小,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我不配。”东家伸手拉起他说:“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不能再为您赶马了。”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换留,说:“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何必呢!”

  侯六说:“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再为您赶一趟吧。”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16.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错误项得0分)

  A. 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

  B.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D.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E.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答案】A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细腻鲜活,生动传神”不恰当,特别是“细腻”二字,文中的描写极其简略,根本谈不上“细腻”。B项,“这种叙事中的闲笔”错。虽是不经意的一笔,却从侧面佐证了东家对侯六关心备至,恩重如山,为后文写东家舍玉救侯六以及侯六盗玉回报东家做铺垫。

  17.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2)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任务的品格。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衬托其贪婪。

  [解析] 本题的题干指向清晰,文本中某物在情节方面的作用:线索,串起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照应相关内容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往往是以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的是该物往往不只对一个人物有衬托的作用,解答要全面。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18.请概括侯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侯六的性格特点是知恩图报、迷途知返、行侠仗义。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窃玉及账本、结尾时茶客们的谈论等情节,生动地写出了侯六侠义性格的内涵。(2)东家的性格特点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宽厚。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具体地写出了东家仁义性格的内涵。[解析] 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性格题是高考的常见题型,答题时一定要既有总评,又有分析,答案呈总分式结构。分析时要从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要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有的作品还要注意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助小说中其他人之口对人物的评价。

  19.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2)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3)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4)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解析] 小说阅读的试题解答维度往往是: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场景、阅读心理。本题看似考查的是小说的写法,其实我们可以把它转换过来,也就是这样短小的段落对“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场景、阅读心理”各有什么作用。要注意的是,必修、选修模块中,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要有机地嵌套进去。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4分)

  (从:跟随) (比:并列) (北:相背) (化: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亲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颠倒表变化

  【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随前人走 字义相背可意会

  [解析] 本题是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既关涉到中国汉字的相关知识,如“象形”“会意”等,又关涉到语言形式的押韵,还有整句的形式及精要的表达。

  21.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 ②必须原创; 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④不超过30字。(4分)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

  借智慧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解析] 本题关涉到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1的“名著导读”部分。“读《论语》,谈交友”这一主题将对《论语》和儒家的认识聚合于一点,既开放又收拢。书签上的赠言不仅要内容健康、有激励性,而且语言要雅正。

  22.右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 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4分)

3、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答案示例一】奔越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答案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解析] 本题引中国传统书画入卷,解答时不仅可用文,还可用诗。“你心中的奔马”可以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也可以是人们心中的神驹,关键是要有奔腾的气势。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承载着新课程理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句,给了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立意: 1. 人生处处有风景,要发现生活中的美。 2. 景由心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判断,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 4. 生活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过程中感受美好,也可以收获幸福。 当然也可立意为:

  1.正确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2.攀登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应咬定目标不动摇,坚持到底,因为绝美的风景在顶峰。 立意角度多,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落笔容易”。不过,立意有高下,“风景”有不同,出彩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