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5 08:29:57 昌升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5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5篇)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

  一、自改试卷

  要求:选择题在选项旁将所有的错误全部改正过来,填空、问答等丢分的题在原题的下边或题旁空白处标好题号重新答题。自己会改的题用蓝色的笔书写,通过查字典、课本、工具书等能解决的问题用绿色的笔书写,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的笔做好标记。

  二、小组交流

  要求:把刚才自己修改的试题先和同桌互相订正一遍答案,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解决好的问题用红笔整理书写好,两人答案不一致又不能裁定对错的用红笔再次做好标记,最后4人一小组再讨论疑难点。

  三、共性问题分析与练习

  1、字词检测练习

  2、修改病句练习

  先找同学分析自己修改病句题失分原因,再讲解这两个句子应该怎样修改。

  3、综合性学习练习

  先找同学分析考卷综合性学习试题中三个小组的汇报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语言现象,再交流这次活动的启示。然后完成配套练习中相关试题。

  四、拓展延伸

  1、自己表情朗读《一只鹰的悲剧》,小组内讨论10—12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答案,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更多更好。

  2、鹰像蛇扑去,可是还没等它开口,蛇就一口咬住了它的喉咙,设想一下鹰在临死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解题思路及方法总结

  结合13—16小题,用圈点勾画法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用蓝色的笔整理修改自己能解决的错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色的笔做好标记。小组交流并总结答题思路及注意问题。针对这篇文章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并作答。小组选出设计最好的问题,集体交流。

  六、作文评改

  1、默读自己的作文,用蓝笔对错字、病句做简单修改。

  2、阅读小组内其他三名学生的作文,用红笔勾画错字、病句,用绿色的笔画曲线勾画你喜欢的语句,如果你能给他们的作文提点建议,用蓝色的笔在作文方格下面的空白处书写。

  3、选出小组内最优秀的作文,选几篇优秀作文全班朗读、交流。

  4、将自己的作文重新修改、抄写在作文本上。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字词正音;

  ②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仿句的具体方法;

  ②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③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④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3

  难点: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

  教学时数:3课时

  三、课前准备

  1、数据统计: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做到对成绩、对试卷、对学生心中有数。了解整套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年级最高分、班级最高分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以及每一个板块的得分率。其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

  2、分析比较:根据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研究学生试卷,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多向比较,可以同类班级比较、也可以通过本次考试和上次考试情况作比较分析。

  3、明确目的:

  ①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②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③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

  ④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讲评

  讲评试卷积累与运用(25分)文言文阅读(10分)

  一、学生自己修改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二、师生讲评试卷。

  字音、字形、成语、名著、古诗文默写、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翻译句子、问答题的错误属于个别现象,找出现错误的同学讲清答案,重点讲明答案的由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全班出现错误较普遍的问题老师重点讲。

  (1)文言文一词多义,重点讲清词语的细微差别。

  (2)病句重点点明病句类型(考前曾进行过病句修改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规范语言。

  (3)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

  具体的标准是: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二个标准要合“格”;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4)语境题要根据语境谈观点,说理由。老师要讲明答题要求,即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理由时,要注意最好多种角度、由主到次、合乎字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逐条修改自己的答案,并补充其他同学好的理由。最后交流,把正反两方面的答案都做好记录。

  三、师生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错误原因:考试紧张、基础知识记忆不扎实、书写不认真、不注意审题、答题方法不当。

  2、改进措施:端正态度,明确方法,专项训练,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两道仿句题。

  2、一道语境题。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升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咀嚼语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一代农民父亲的特点上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迟志强演唱的《父亲》创设情境,老师作为中年人由衷的演绎歌词内容。

  二、词语积累

  易错字和一词多音的词语积累

  三、以“台阶”为切入点,整体感知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梳理思路围绕“台阶”来展开)

  明确: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成一栋九级台阶的新屋(经过),父亲却走向了衰老(结果)。

  故事情节:想建台阶——准备建台阶——建造台阶——建成台阶

  四、踏上台阶,看农民父亲

  1、要求学生抛开资料书,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说说你所读到的父亲。

  2、根据学生的解读分类梳理学生所读到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3、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商讨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补充同学们的解读,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会如何扣住文本进行人物鉴赏。

  A、同学们基本读到的已知内容:老实厚道、勤劳能干、艰辛、吃苦耐劳、不服老、倔、倔强

  B、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一:“有点虚荣”与“自尊心强”这两点的争鸣。预设:

  这个点上引导同学们抓住第22段:“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还有第28段:“他却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个生气的父亲,不愿接受老了的事实。他的自尊与倔强的个性。

  这个争论的点,是作者同情农民父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位农民父亲的特有的谦卑;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学对“父亲”的个性化解读三:怀念旧时光?

  绝大多数同学所认为的“怀念以前的三块青石板的日子”;三块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上见证着很多“快乐的时光”。

  预设:

  这个点的商讨也是人物解读的一个难点和有深度的思考,学生年龄尚小,与老牛拉破车的时代距离较远,老师要助力学生。方法可补充一些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去发现。设计问题如下:

  1、“怀念”?九级台阶造好了,为什么父亲的快乐没有来到?

  2、造新台阶的日子用了大半辈子,有着太多的艰辛,但其中的“快乐”在哪?为什么会很快乐?

  扣住第28——31段的内容精读,带动学生对前文劳动所产生的“快乐”的理解。

  明确:父亲是一代农民的代表,劳动就是生命,在劳动中获得尊严!不能劳动的现实击垮父亲,并不是恋旧。对父亲的杀伤力之大足可以完全击倒父亲,作者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惜。

  D、部分同学的个性解读四:为目标而不懈坚持努力。

  父亲在台阶上寻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种追求和愿景,目标实现后,人也老了。人生往往会为一个并不确定的目标去奋不顾身。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突然觉得无所事事或者说目标达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结束的一刻。这篇小说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这样丰富和立体。

  五、从“台阶”走下来,看“命若琴弦”

  拓展到史铁生《命若琴弦》主人公老瞎子的命运,丰富对人生目标、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就是过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终归入大海,化为寂静。一路的奋斗,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主人公老瞎子弹断了120根琴弦,理想实现了,复明的药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过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铁生,失去双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来,生命与他而言就是苦难,但他从不说勇敢和坚强,从叫嚣战胜病魔,顺其自然地活下去,“专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命若琴弦,绷紧了弦,把该弹的静静地弹下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生活。

  是鸟儿就要在空中飞翔,是不能飞翔也照样在空中结网。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

  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

  听讲,思考。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谒(yè)邑(yì)

  矣(yǐ)泯(mǐ)称(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于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

  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断句。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掌握字音。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按要求进行比赛、评价、记分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桌两人交错认读,比赛方法同上

  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同桌一组比赛,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赛。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左边同学完成,双数题由右边完成。

  学生边读边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4、感受文章对称的`语言美

  三、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用温和、亲切又含着庄重的语气,平稳的语调将课文自由地朗读一遍(6分钟完成)

  (2)轮读课文(一人读一节,共八人读),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老师叫停,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正确的字音)(6分钟完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去散步的一家人有哪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是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4、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四、课内练笔

  你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吗?请用你的笔来记下发生在你家的亲情故事吧!(200字左右)

  五、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抒写亲情

  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写写你对亲情的感受。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范例四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再有,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把美文肢解,破坏学生对美文的全面体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段,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两节连起上)

  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散文,出示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把它写下来。(学生可能会想到:竹子多、密;在浓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点明了“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地点,体现了江南竹乡的特色;“深处”体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环境的清静等等。)

  ②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不同的想法。

  ③现在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内容的。

  2、整体感知

  (1)初读

  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圈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并写在小卡上。

  ②在四人小组内交换看生字卡,并相互指正。(小动)

  ③开火车读出屏幕上的字词。(流程性检测)

  ④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顺畅。(再次强化生字词,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为后面理解感悟做准备。)

  (2)泛读

  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

  ②想(喜欢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写下喜欢的理由)。

  ③小组内交流:各成员先说说自己喜欢的语段及其理由,然后确定本组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卡上简要记录讨论成果。(听、想、做)(小动)(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们可能会从文中找出作者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各方面对竹子进行细腻描绘的句段,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谈,从而深切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

  ④小组代表发言。师作点讲、精讲。(如果学生做得好,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请不同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三个小组)

  3、研读课文

  重点研读前三段和结尾写竹乡人家生活氛围的语段。

  ①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前文写竹海与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联系?

  ②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准备作交流发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师小结:并出示板书: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

  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先思考,然后写下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散文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特征突出,顺序明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动词极具表现力,写出了色彩,从多种感觉来写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句子,看哪组写得又多又好,接着写在学习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组粘贴本堂课的学习卡。

  ④互看学习卡(每个组至少看两个组的学习卡)。看:一看记录内容是否完备,二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三看与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卡相比有何优劣。评:说说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进的。(这一环节可促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师指出更有效。)(时间机动处理,如果时间充裕,可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⑤课外作业: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梦。

  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三、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 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 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四、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分析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答题经验和教训。

  针对学生的错误,重点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考试结果,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讲解阅读理解和作文部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分析易错字词、病句修改等基础知识。

  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思路。

  引导学生提高作文的立意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试卷分析

  统计学生的`成绩分布,对整体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表扬成绩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鼓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基础知识讲解

  展示易错字词,让学生进行订正,并强调正确写法和用法。

  讲解病句修改的常见类型和方法,通过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阅读理解分析

  选取典型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回顾文章内容。

  与学生一起探讨正确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总结答题技巧。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题思路,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

  作文讲评

  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包括优秀、中等和较差的,进行展示。

  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给出修改建议,让学生讨论如何改进。

  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考试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多阅读、多写作。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试卷错误进行错题整理。

  布置一篇同类型的作文作为练习。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本次语文考试中的得失,明确改进方向。

  帮助学生掌握试卷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针对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讲解语言运用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引导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

  示例分析法

  互动交流法

  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成绩分析与导入

  展示本次考试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试卷整体分析

  对试卷的结构、题型和难易程度进行简要介绍。

  指出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答题不规范、粗心大意等。

  知识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子翻译及文意理解。

  现代文阅读:分析题目类型,讲解答题思路和方法,如如何概括文章主旨、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等。

  语言运用: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病句修改、句子仿写等题型的技巧。

  作文讲评

  分析作文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选取优秀作文进行朗读和赏析,让学生学习其优点,如立意新颖、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等。

  指出问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偏题、内容空洞、条理不清等,并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自我反思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对照试卷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思考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课堂总结

  总结本次试卷讲评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提高语文成绩。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试卷中的错题订正。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剖析试卷中的典型错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策略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答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讲解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板块中的重点题目。

  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思维误区。

  难点

  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作品阅读的鉴赏能力。

  指导学生改进写作中的立意和选材问题。

  三、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

  问题导向法

  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考试情况概述

  介绍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包括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

  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暂时落后的学生不要气馁。

  积累运用讲评

  展示学生在字词、古诗词默写等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自行订正。

  强调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加强记忆。

  阅读理解讲评

  选取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明确答题要点。

  通过对比正确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写作讲评

  分析本次作文的题目要求和立意方向。

  展示优秀范文,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对问题作文进行集体修改,让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培养学生的写作修改能力。

  答题策略指导

  结合试卷题目,讲解答题的步骤和方法,如如何审题、如何组织答案等。

  强调答题规范和书写要求,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小组讨论与总结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考试中的得失,交流学习经验。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

  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本次试卷的分析,写一篇考试总结,包括自己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

  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分析试卷中的错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讲解试卷中的重点题型,如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

  分析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性学习中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反馈评价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简要回顾本次考试的情况,引起学生对试卷讲评的重视。

  诗歌鉴赏讲评

  展示诗歌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讲解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文言文阅读讲评

  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指导学生答题思路。

  综合性学习讲评

  展示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题目要求。

  分析学生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方法。

  写作讲评

  展示写作题目和要求,分析立意的角度。

  选取典型的`作文片段,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提供一些优秀的作文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学习借鉴。

  拓展提升

  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语文素养。

  总结

  总结本次试卷讲评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不断进步。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拓展练习题。

  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赏析,培养阅读欣赏能力。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范文09-12

试卷讲评课说课稿06-22

初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反思(通用10篇)11-03

初二语文试卷讲评课件(通用10篇)01-13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02-22

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02-22

语文课教学设计03-06

语文微课的教学设计06-09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