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集锦五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 篇1
面对摔了一跤后引发的关注,我想问一下,
为什么要关注我的摔跤?
为什么只关注我的摔跤?
为什么要等到我摔倒了才来关注?
我知道,作为祖国新一代,我们背后有无数双关注的眼睛,但一次次的关注事件让我想问:你们的过多关注是正确的吗?你们正确地关注我们了吗?
首先,从关注的范围过大看,有些关注的确是多余的。拿摔跤这一事件来说吧,人走路谁没有摔跤的经历,至于那么杞人忧天吗?你们关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我们感激不尽,但过多的关心只能是束缚我们前进的锁链。我们只想在天地间无忧无虑地尽心地走,摔倒了再爬起来。看看地形以防再摔。然后立刻继续前进。而你们就不应该在溪流的短暂停滞处再建个水坝,你一句我一句的教导一番再放行。
其次,关注的对象有时太有限。我们不是摔跟头长大的,关注的也不应只是摔跤。我们的成长是吃饭、睡觉、学习、娱乐以及不时的烦恼与年少的莫名的闲愁以及早年心理阴影留下的负作用,甚至是无病呻吟,自哀自怜。我们快乐向上也有时消沉;我们乐观活泼有时也陷入沉思;我们有时很马虎,有时也很认真。所以关注我们不应是只关心我们的失落与错误;不应该只是关注我们的消沉与堕落;多关注我们的阳光与荣耀吧,我们会因此而备受鼓舞。
最后,从关注的技巧上看,防患于未然乃是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只有亲身经历和承受了错误带给我们的后果,我们才会更深切的认识错误,纠正错误。但我们深切地希望你们是不变的导航灯,是亲切的向导,而不是我们犯错后的警示灯。青春是叛逆的也是经常犯混的,我们可能会明知故犯,但你们的教导也不应因噎废食,在我们的心中,你们仍旧是向导,是导师,是迷路时的路标,灯塔。
你们的关心,我们很感动。但你们过多的关注,扭曲的关注,方法不恰当的关注我们难以接受。
亲爱的家人,亲爱的老师和社会的朋友,我真心的希望,下次别关注我的摔跤,别只关注我的摔跤,下次不要等到我摔跤了再提醒。我们年轻,也可以有为。也可以安稳走路的,也同样需要关心,请正确地关注我们!
高考作文 篇2
走在学校的中央路上,右手边正在拓宽的新篮球场因为正在淅沥的雨而停下了工程。没有了往日工程车的咆哮,这深挖的地基反而显得呆滞。翻出的土,堆在两旁,高高的,俨然无数山坡拔地而起。因为下午的考试,我急急地往教室赶,急切的步子带动周围的土坡向后驰去。一瞬间,一丝新绿拦住了我的步伐。
细看去,一株小草,叫不上名来,在“小山坡”的“山腰”上扎着根,摇晃着脑袋捕捉着上天漫无边际的雨水。经过几天来挖土机的辛勤劳作,土坡上横着草木七零八落的尸体,不知这无名的草是如何经此大难而不死的。战巍的脚旁伏着它同伴渐枯的茎,头上是欲摧压城的黑云,背后是泥泞的半成地基,一丝新绿美得凄凉,美得让人落泪。
而这景竟叫我给抓着了。
不知此草的种子何时飘至校园的,那时校园中的这片土也定是肥沃。欣然扎下根的它抖落身上的尘土,为了一日的转世而积攒着丝毫。当最后一滴雨落入它的心中,最后一份养料汲入它的身躯,破土的一瞬便降临在它头上。此后的日子里,它定是坚守着脚下的这方土,任风雨的飘摇。到了工程车的轮子倾轧而来,挖土机的巨掌横空扫过,被推土机庞大的身躯挤堆到我的面前时,我们相遇了,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不免让我感谢上天的安排又为此草的因缘叹息。
但这终究是我改变不了的。
种子随风而来,此草种下了它的因,与雨的邂逅,光的亲吻,风的慰抚,大自然给予了它无数的缘。当我与它对视时,我与它的缘便也牵到了一起,无数的因缘尽后,它也将如它身边的伙伴一样,步入下一个转世,达成它的果,而我只是它无数因缘中的一小部分,只是正好看到其行将枯朽的前一秒,也只是心生感慨,便将其命运与我联系起来罢了。园悟禅师说佛有三不能,其中之一便是无法更改定业,对于佛也无奈的东西,我——它命运中的一个看客又能做得了什么呢?只得默念陀佛。
可是这草却又与佛有着万般的缘。
从因到果的无数缘业中,这草一切只因自然造化而变动,随顺,随业,随喜,无他求,枯朽之期它依然忘却生死,如平时一般汲着上天的雨露。“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但此草温润的性格,慈悲的心怀,彰示着它非凡的佛心,可见这草定比我们有缘哩。
杜顺和尚很有德行,相传是文殊菩萨的转世。一日,他座下一位弟子来与他拜别:“师父,我要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杜顺和尚便让他去了。当弟子来至五台山下问及一老人:“请问,如何才能见到文殊菩萨?”老人答:“如今文殊菩萨不在五台山,他转世去了终南山,便是那杜顺和尚。”弟子一惊,方知自己的师父便是他辛苦找的佛。当他急忙赶回时,杜顺早已圆寂了。可叹那弟子,终与佛门无缘,不知他见此草会作何感想,怕这草便是文殊菩萨座前一株仙草哩。
如此看来,我与此草的缘巧合中还带着注定。
路上行人渐多,我方知为时不早,缘起必有缘尽,挥手向此草作别,或许在我走后又会有另一线缘与它牵起,亦或许在我走后不多时,它的因果完成了轮回,但当它依旧不顾未来的命运而固守脚下这一方土时,我知道它或许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更懂如何面对未知。
别了,我也将去塑造自己的因果。
别了,我们或许未来还能再见。
它依旧晃着脑袋不语,似与我作别。
噫,一株草里也有一世界啊!
高考作文 篇3
选择一个“早”的时间,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早上八九点钟,阳光已将街道的空气照暖。这时候,你真正能感觉到“车水马龙”,上班族们在各自的“水滴”中,思维早已开始运转。这个时间的生活,是快节奏的,也是充满了竞争的。
早一点,到七八点钟,正是学生走在大街小巷的时间。各色学生穿着各色衣服,背着各色书包,把城市与乡村都装点得色彩斑斓。小学生的脸总是高高扬起,一脸欢悦;初中生的脸稚气未脱,但也在努力成熟着;而高中生,脸上或多或少带着疲倦,却也写着坚定。但有一点,所有学生的眼里都刻着对知识的渴望。这早上的时间,便分配给了学习。无论你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已捧起书本,你都将生活方式定为了学习。
再早一点,在农村里就该看见炊烟啦。这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大概是六、七点钟吧。在朝阳下,夜里攒下的露珠支撑不住,摔开万道金光;在河边,薄雾弥漫,你尽可以享用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到村里,看“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也是再好不过的。这时的生活,便是平静美好,无烦无忧的。
还可以早一点吧。再早那么一点点,你可以到山腰去体会“半壁见海日”。也可以去溪上的小桥,看看有多少人迹踏乱了板桥霜,还可以找一处空阔的原野,信步闲游,看太阳如何徘徊,残月何如不舍,更可以半躺在渔船,煮一壶茶,叹一声“洗尽古今人不倦”,让映着日出红胜火的江花装点你的船窗,也让你和船装点别人的梦。选择了这个时间,你便成了古时的游者,纵情山水,偃仰啸歌,你找到了自由快乐的灵魂,天地间多了一颗忘返的心。
沿着时间轴走,心境大不同。喜欢快节奏,喜欢工作的人,能把路边小摊写的“早点”牌都看成是在督促自己,可谁又能说他心中不是充实而又充满干劲呢?
喜欢学习、渴望知识的人,能将“早”字刻在桌上,也刻在心里。三味书屋里那个小小的,火炬似的“早”,点亮了多少学子的眼睛,谁又能说,我们不快乐,不满足?至于山村水郭的人们,也都有着“两山排闼送春来”的诗意和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美好。
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种方式,人的心灵总可以找到一个栖息的定所。而早晨的时刻,你又选择了哪一个?
高考作文 篇4
所谓“故乡”
杜甫诗中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为何偏偏在“故乡”看到的那一颗,分外地明亮皎洁呢?
中国人常常对故乡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一身酸气的文人骚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中年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怀念故乡,寻找故乡,时不时感叹一句,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故乡”。
而这也不难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怀念的,是在那个“故乡”中,他们所度过的童年与青春。我们的传统总是鄙弃喜新厌旧之辈,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怀旧,恋旧的人。他们对故乡的留恋,其实是一种“忆往昔”,他们的乡愁,愁的是自己回忆中最为美好无忧,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们所寻找的,则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文化,便是从这样一个“源”,一个“根”,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躯体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这些“根”,在他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寻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与他的父母、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他其实有两个故乡。这两个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导,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
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往往十分复杂。它常会让人有“家”的归属感,也会产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故乡记忆中的童年快乐和年少轻狂。人生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大家急着离去,最终又匆匆归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醒来,又睡去;活着,便走向死亡。曾经在故乡看腻了的黄橙橙的月亮,成了长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颗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你历尽沧桑,别忘了回家的路,那个笼罩着皎洁月光的故乡,还在等待着当年那个轻狂少年人!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读心为魂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鼓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诗,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级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它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从领悟“心灵之书”出发!这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高考作文 篇5
20xx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
翻阅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满分作文,不少文章中的素材往往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是由于习作者有了化用素材的机智,且又用得恰到好处,文章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素材与阅卷老师的心理距离也很近,因而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20xx年高考马上就要来临,届时小编会为大家精心整理最全最精彩的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原题回放】
作文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 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攢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高考作文集锦五篇】相关文章:
1.高考作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