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1-03-10 10:26:01 高考 我要投稿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高考作文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历来备受关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等的折射或引领。今年尽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题,但高考作文命题有其稳定性的特点,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选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将会继续坚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癣题目自拟)为特点的开放式话题作文,但从我们阅卷情况来看,有些考生对话题作文的“三自”特点理解很片面,以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忽视了话题范围和话题材料的限制,忽视了写作内容与话题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开。高考作文命题限制立意的价值取向,已逐渐被证明是一种较大的缺憾,如“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立足其他角度,这种所谓正统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写作的主题,也束缚了考生的手脚。去年的话题,没有预约的主题,考生不必为迎合某种主题而忍痛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根据他们对话题的把握,可以正写,可以反写,也可以辨证地写,写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现自己的认知判断与价值判断。

  再次,更加注重思辨。去年的话题牵涉到“情与理”、“知与行”、“判断和处理”的关系,对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无疑更进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装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辨证、动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认知事物。可以说,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对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

  提示: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还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眼光去判断、分析和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应该注意六大点

  因此,对今年考生而言,有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思考社会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要进行认真地独立地思考,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拿到一个话题,要把问题再推进一步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构思时获得立意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也就容易出彩。还须强调的一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并不等于追逐社会热点,那种牵强附会地找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直接联系的做法,无疑是幼稚的。

  加强审题训练

  对作文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给以仔细的审辨,这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着。几年来的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不少人产生了话题作文审题不必费多大劲的错觉。例如,去年有一篇题目为“在汽车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写一个疯女人在公交车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说,文笔流畅,形象丰满,推理想象也有独到之处,但我们的阅卷老师怎么也无法把这篇小说的立意与高考作文话题联系起来,这就纯属抛开题目、另起炉灶之作!

  汲取作文养料

  在关注现实材料的同时,考生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视线投向文学与历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涩的材料库,并扩展自己的写作思路。拥有相当文史知识又能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的学生,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近年来,一些考生从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或反弹琵琶,或旧说新解,像去年全国卷作文中出现的《宝钗鸣冤》、《孙膑访谈手记》等,都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光。

  注重个性阅读

  考场作文,倘能让你个性化阅读的内容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你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在于作者巧妙地向阅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阅读个性,据说她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能熟读成诵。还有一位考生对音乐颇有研究,在考场上就借音乐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学的兴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时,能根据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个性化阅读,展示你独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该会具有怎样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点

  阅卷老师找寻的是考生作文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亮点很多,意境深远,构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复习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察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不过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认为,在一个小时内写800字左右的考场作文中,最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而又比较容易体现创新的就是在行文体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来考场刮起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之风,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常少数真写得好的自然不会被埋没,不少考生误以为这样可以换取高分数,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写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猎奇,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这正是语文学习中浮躁之风泛滥的一种表现。

谈高考作文 篇2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对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当地反映出来,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地修改,才能臻于完美。修改是对人们思维不周密的一种必要的弥补。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修改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如鲁迅所言,文章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高考是限时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处理”,没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甚至连最后重新誊抄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问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怎样过好高考作文修改关呢?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阶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认为是初稿完成后才开始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写作过程始终的。动笔前构思时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推敲的过程,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成文前注重构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写成后动大手术,这是考试作文的大忌。变“治疗”为“预防”,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就构思而言,此时的修改是对思维的修正。不论作文题目类型如何,接触到话题第一步工作便是审题、构思,许多考生对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视的。事先没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笔,行文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无形中加大了成文后修改的难度,而且时间上不允许。构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脑海中绘就一幅“草图”,既然是“草图”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对它的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话题来确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题。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写的内容限定在某一点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谈。那么这个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把主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反复修改这一主旨句或中心论点句,直至认为最能体现题目要求,使之成为统摄全文的“魂”。这样动笔时就不致出现主题模糊和离题或扣题不紧的毛病。

  2.主题确定后,许多材料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材料进行取舍,首先要求作者有“对象感”,要确定文章的假定读者对象,从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来考虑材料的取舍、斟酌用语的得体,例如同样是写一封信,写给母亲的信和写给朋友的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的;其次要选择令读者信服的、对主题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则,哪怕手头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读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对老师大不敬的“另类”语言视作“创新”,也要尽可能避免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出偏激的议论。

  4.编写提纲。这是用文字固定思维的过程,它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周密,思维更有条理,便于总体把握主题,不致偏离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同学却不习惯这样做,边写边想,难免造成文笔散漫、结构混乱。对提纲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观事物的条理、人们思维的条理,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调整,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发现问题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构思,又列出了详尽的提纲,按理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但高考这样特殊的作文环境,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文章写了一半,却发现偏离了主题,怎么办?推倒重来是不可能了,这时修改就体现在将错就错,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要善于对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艺术,具体可采用:

  1.纠偏归正法:如果考生在写作过半时,发现思路不清,没有始终以主题思想来统一材料,甚至偏离了主题,那么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笔,理清思路。在保留现有文字的前提下,从已使用的材料中发掘与主题的联系,在原文中加入几句点题之笔,当然要力求衔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贴。并尽量在后半篇中增补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强调主题思想的语句来扣题,人为地把“迷途的马车”拉回“正途”。

  2.以偏为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为正法更主动,没有斧凿的痕迹。所谓以偏为正,即将错就错。既然主题转了,那么顺其自然,从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变换主题,快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顿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为适用。

  三、成文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很多同学以为大功告成,为了保持文面的整洁,不敢轻易动笔修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须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才显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题鲜明、材料充分、文句顺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应是多就少改,尽量使已有的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

  1.从已成文章的材料中发掘、概括主题,并用议论性的语言、抒情的文字来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甚至可以 发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书写正确,文从句顺,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争消灭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是文章写成之后修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默读边改,用语感来弥补阅读自己文章时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势,及时发现毛病,修改毛病。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格式的规范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有些同学作文不注意使用标点,通篇都是小圆点,句逗不分。通过最后的修改,规范标点,调整格式,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4.成文之后的修改,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文面的整洁,这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符号写得合乎习惯、清楚、美观,既便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同时也避免了随意删改带来的文面凌乱、不整洁的毛病。

  总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变“治疗”为“预防”,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下笔前重构思修正,行文时及时补救,成文后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

谈高考作文 篇3

  经常听见有高三生抱怨说高考作文难,我很想对这些学生说: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实并不难!虽说写文章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练习,文学底蕴差的学生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弥补的,但细一分析,底蕴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写作技巧照样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拿高分还是有一定的捷径可以走的。

  从写作体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建议高考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记得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说过: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种极端学生准备的。好学生可以达到满分,差生可能连20分都拿不到。所以针对大多数介于天才和庸才之间的学生,议论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高考生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定要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的。一般将议论文分三大板块:一是提出鲜明而清晰的中心论点,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二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三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上述议论文写作模式概况一下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这样写。

谈高考作文 篇4

  北京高考语文阅卷已经进入尾声了。据《京华时报》消息,一名参与阅卷的老师透露,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平均分为43分,其中仍不乏57以上的高分,甚至有满分的出现;另据其他媒体消息,部分省份的评卷老师出面澄清,称高考作文阅卷一般不会轻易给零分,所以高考后流传的“零分作文”绝大多数是网友恶搞的伪作。

  周某清晰的记得,当初本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尾声的时候突然横空杀出个蒋昕捷,高考作文“诚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评卷老师,之后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满分作文均会见诸报端:或措辞犀利,鞭辟入里;或引经据典,横亘古今;或天马行空,大胆创新。而在周某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虽然高考满分作文仍会于六七月份在各大媒体上准时出现,但是关注度却败给了网上流传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而细细品读这几年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均会发现这些零分作文乖张大胆,直言不讳,抨击丑恶,针砭时弊;直来直去的风格与满分作文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远胜于满分作文。不得不承认,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关注,归根结底还是跟社会对高考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对作文评阅而言,一个老师有一个审美观点,一篇作文如果能让所有参与评阅的老师都拍手叫绝,那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当分数成了广大学子的命根子的时候,如何能征服评卷老师,尤其对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作文而言,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高考满分作文一出来,不少考生便开始争相模仿,结果这些模仿之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人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智者,那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蛋”,那样第一年蒋昕捷写了个古白话文拿了满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进化论题材的文章拿了满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个考点冒出许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仅不能征服评卷老师,反倒会让评卷老师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可能连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这还是在于平日的积累,并不是照猫画虎就能拿个五十多分甚至满分的,照猫画虎,甚至还可能步周正龙的后尘,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众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题本身就不知所云,这也就让网民有了恶搞的冲动,随便写一点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的东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标题来赚取点击量。其实这是最下三滥的一种标题党,是对网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高考本来是挺严肃的事情,被网民拿来这么一娱乐,借着网络传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会进一步把高考妖魔化。这样,决定考生命运的一考在民众眼里就没有那么公平公正了,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其实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写,高考满分作文更不好写,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满分作文还要不好写。过分追捧满分作文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写作水平,因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写作水平的),只能扼杀创造力;而过分恶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过以讹传讹蒙蔽民众的正确认知。

谈高考作文 篇5

  湖北省高考考了这样一道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凭心而论,这道作文的话题指向性是非常显豁的:可直接写“母语”,也可由“母语”说开去。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没有多大审题难度的作文题。事情果真如此吗?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湖北省高考阅卷,在13天时间里,共评阅了20xx来份作文。除偶尔为一二篇优秀作文击“键”赞叹外,的时间却不得不为一些低水平(特别是偏题离题)作文黯然神伤,嗟叹不已。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在此试作一小结,以为后来者戒。

  一、曲解话题

  什么是“母语”?简而言之,母语是一个民族(可以指某一具体的民族如满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这既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导出的结论。然而,很多同学却对“母语”作了另一种解释:母语就是母亲的话。有的写母亲的某一句话给他十几年的人生以启迪;有的写家里发生了冲突,母亲的一句话使矛盾冰释;有的写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正是母亲一次次的点拨才使自己克服各种困难,茁壮成长。这类文章很多写得情真意切,颇富文采,但因为它审题立意错误,自然只能打入另册。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应注意二点:其一,词语(概念)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网络语言来“恶搞”,也不能用脑筋急转弯来“变形”;其二,孤立的一个词语可能是多义的,然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往往是单一的,我们在确定义项时应紧紧抓住语境。二、断章取义

  在众多偏题作文中,有一部分学生以“民族文化”、“发展”、“根”为话题,作文中只字不提“母语”。这些词语虽取自原材料,但因为不是话题中心语,因而以它们作话题自是很不恰当的。要纠正这个偏差,关键是阅读理解材料要有整体观,要审清它的范围(材料范围和话题范围),另一方面要善于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三、弄巧成拙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在立意中往往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这次考试中,有的同学提出要淡化母语的地位,甚至要让母语消亡。母语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母语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语消亡”立意的学生本质上不一定是不爱国的,但宣扬让母语消亡,其贻害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的同学要端正思想,加强修养,多读点哲学方面的书籍,让境界高远一些,视野宽阔一些,思维缜密一些。

  四、暗度陈仓

  有一类同学落笔点“母语”,但接下来却是写“诚信”、写“和谐”。“母语”怎么变成了“诚信”、“和谐”呢?他们的逻辑是:“母语”是“民族之根”,“诚信”和“和谐”也是民族之根,那么“母语”就是“诚信”或“和谐”。这个推理就像“苹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苹果是香蕉”一样滑稽可笑而不堪一击。

  要克服偷换概念、转换话题的毛病,我们必须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个词语在意义上要自始至终不变),推理要合乎逻辑、事理。

  五、举棋不定

  有的同学,一会儿写“母语”,一会儿写“母亲的话”,从头到尾,左摇右摆。另有一部分同学,文章写了六七百字,才发现跑了题,于是赶快围绕母语发一通议论,生拉硬扯把前后文拼在一起;时间稍充裕的同学,则硬着头皮围绕“母语”再写几百字。这样不相干的两块拼在一起,自是特别刺眼。要消除摇摆不定、仓猝补救的现象,关键在于平时就要养成审题习惯,而且要肯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应是个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阅历、认识、情感,使学生作文千姿百态。然而,本次作文却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数作文的结构“惊人地相似”:前半文写母语的作用,后半部分写多元化文化下母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变成了扩写,不自觉地当了命题人的传声筒。这与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类材料扩写成小说,如出一辙。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对其进行必要的

  分析,结果成了古诗名句默写大比拼,如果删去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题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来的自己的文字实在可怜得很。代圣人立言,成了时髦。当学生众口一词、千人一面,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谈高考作文 篇6

  高考第一科语文可以说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也是公众和舆论议论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众对高中数理化多数都忘得差不多,难以判断题出得如何,也无处下嘴议论,那些专业的门槛虽然并不很高,也曾经学过,但还是很难跨过去。但大家都识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题人人都可以议论一番。另一方面当然作文和社会有联系,题目容易让人有所联想,也可以借着作文题目浇自己的块垒。所以关于作文题的各种议论最多。这当然是好事,让众人关注还是有好处的,因为语文水平提高被社会关心毕竟是积极的;但也会造成对出题方的压力,往往会让专业精神受到冲击。

  评判高考作文题的好坏,当然见仁见智。但有两个标准还是有意义的,也需要社会有相对的共识:一是高考就是要考出学生适应不同大学学习的不同水平,还是具有选拔性的考试,因此还是要有区分度,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现场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有发挥的余地,可以一展其才华,水平低些的也能写出自己的水平。这样的题目既不能太难,太难了就都写不好,大家一样差;也不能太容易上手,大家平时在整个高中阶段已经经过反复练习,也经过了押题,很多范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如果题目正中下怀,就容易大家都写的一样好,也难以看得出来高低。二是高考其实终究是看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否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看理解力、表达能力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不是看学生是否是有大作家、大社会评论家。有人说大作家来考不一定能考得高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大作家的想象力和表达力高则高矣,但却未必能适应高考的需要。高考本来就不是为了发现文豪。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社会见解,当然极为重要,社会非常需要,但那其实有另外的空间来展现,现在社会的出路也很多样,不会被埋没,但这些也难以在很短时间的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充分展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高考作文最终还是要受到自己的功能和性质的要求的制约。

  看今年高考九个作文题,其实很有趣。从总体上看,这些题目主题积极,社会意义都很正面,这些都会毋庸置疑的。相对看来,题目都相对较易入手,学生们都能有所发挥。而议论文为中心的态势没有改变,但近些年主流的高考题是以具体事件等为引子,引发议论的事件型作文。传统的命题作文最近一些年已经不再普遍,而今年可以说是传统式的命题作文和事件型的平分秋色。传统式的命题作文的复苏还是值得注意的。我以为全国1卷《奖惩之后》和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体现出高考题的特点比较充分。全国1卷用漫画来表现,学生发挥空间大,可写的多,区分度高,容易考出水平,是题目中难得的。这个漫画好就好在指向性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看起来还是容易理解的,但真琢磨其意味,也并不容易。这就让各种不同水准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但水平如何,可以通过这个题目考出来。这题目也无从押题,只有靠考生平时的积累和整体的语文能力的积累。而考生领悟多少,能表达多少就真正能够体现他的综合的语文能力。上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看起来大家都能说一些,但真说得深入就要一定水平,但又不是太难,和当下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也息息相关。对他人的评价会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也都是他人的他人,这里其实有很广阔的发挥的空间。

  全国2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把现在语文教育的困扰交给学生思考,也会让人押不着题,或者是高中老师训练的盲点所在。但这个题似乎难度相对较高,这个问题社会公众也有各种分歧的意见,专家们也正在不断进行探讨,要求中学生能够给出很独到的答案则相对不太可能。大家谈也可能会流于泛泛而谈,无论水平高低,都难以深入下去。全国3卷的小羽创业或浙江的虚拟现实都是热门现实现象,其实比较容易切入写,也会有所准备。前者是应和今天社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者是和今天最时髦的VR议题相连。这些题目考生都能顺着路子发挥,不易跑题,也会写出一些水准。

  北京的两个题目,第一个关于华阴老腔,涉及传统文化议题,也是社会流行现象题。这类题,社会上人觉得很时尚,很切近社会,其实写法也有一定的路子,并没有超出社会流行见解的观念。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其实时尚性也并不弱,考生的一般知识面也并不太窄,这些题进入相对并不难。北京第二个题目《神奇的书签》虽然题目比天津的相似题目要复杂些,但也并不难写,基本思路其实和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相差不多。常有人以为中学语文教学还是死记硬背的一套,其实对中学语文教育隔膜,现在中学教学观念和社会上一样新,激励学生创意,对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议题,对媒体等都说的新观念早就有反应,大都市学校如此,许多三四线好学校也如此。我有时倒觉得反而对语文基本功训练有些欠缺,不扎.实。

  江苏的《话长话短》是传统本分的议论文,虽然容易准备,但写好也有点难度。其实这样的传统题目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准备这样题目不容易,临场发挥还是要见到功力水平。这样的题也属于见仁见智的。至于天津的《我的青春阅读》或山东的备好的行囊,发挥空间很确定,思路也很清楚地限定在题目中,都相对容易写,老师也容易在平常训练中准备好了,也不容易看出学生水平。高考作文出题其实很不容易,要经过学生的检验,也要社会的检验,在这些复杂的要求中寻求多方平衡其实是重要的。

谈高考作文 篇7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当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但历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在作文基础等级里加上了“感情真挚”的要求,表述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xxx年的语文《考试说明》将这条表述置换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换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导向,高考评分深刻关注作文的“感情真挚”,以试图纠正应试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矫揉造作的不良文风。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矫饰,不做作。

  从古为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张扬,但树下自然地走出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儿种下兰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为他内心没有这份情感。凭草木这样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据情感来求实理,何况文章要以表达心志为根本呢。言语与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达呢?

  毫无疑问,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之一。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寡情无情、虚情矫情的作文实在不少。考生往往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和肤浅的阅读层面,急于事功地从时文那里套取法宝,机械模仿与简单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芜、失真失度。考场上多的是独吟自唱的伤感,矫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轻浮,少的却是真正关注心魂的交响,和从这心魂里流泻出来的文字。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真让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宠幸的感觉。

  考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感情千万来不得弄虚作假,试图用矫情和谎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实践证明是不能取悦于阅卷老师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为文就非难事。

  首先,要体察真情。成长中的青年,要善于体验自身已承受的真诚关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要求我们总用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直面生活,不被浮云遮望眼,观察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并领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谛。

  其次,要表现真情。作文是无需将真情藏掖起来的。要敢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取的真实感动袒露于字里行间,用己的泪去濡湿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击人的心。考场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动,由是,无需刻意地取悦而终获首肯。

  第三,要升华真情。考场作文当然有它的功利性,这就是要让阅卷者能够产生真正持久的感动。这样,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动还是不够,还需要将这种感动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鸣、共振,甚至从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无启悟。

  湖南卷20xx年的作文题是“诗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开篇这样写到:

  “记得丰子恺先生说过: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却了要从爬行开始,就不顾了青虫们是否情愿,在它们身上装了翅子,以为可以一同飞翔。”

  文中写到一个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馋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儿给她的雪峰橘,我便挑选了几个送她,高考辅导《高考作文“感情”点滴谈》。乃瞻我橘,她便载欣载奔地飞来,旋即飞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让紧邻桌儿的同学有点分享,便宝贝地将橘儿收藏在她独有的世界里,有好些时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矫饰的女孩,高挑的模样儿长袖善舞,动静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课下来,我正微愠她上课偶尔讲小话,她因赶明儿赛舞而即刻要出发,需为很国粹的舞做个解说,便惶惶然来找我。我于跳舞之类,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见的。倒不是盲目于手舞足蹈的美,总觉得要耽搁些备考的专题,甚是为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声里,凑成几句,她欢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记起她来,她毕竟学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词儿可是妥贴……间天,阿津回来,老远就读到她欢喜的生气,努力坚持的舞蹈已能让她升上大学。”

  文章这样结尾:“生路既非单一,为何要用我们的经验去左右了阿津们的飞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并不曾了解在寻舞的路上,她会见鸟在飞,蝶在舞?阿津千真万确是个现代的女孩,而汉唐歌舞的流风余韵总该有点儿着落的罢,纯净如阿津的孩子愿来作些传承,其实是对的。”

  “小虫从叶缘的卵里探出它的头脑,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却很不以虫们的自在为然,即刻就要虫成了蝶去。结果就沉寂了它们的梦想,即便将来果真可以飞了,却只是先前的蝶的重复。”

  尽管是摘录文字,我们已经读到了师生间的真情,以及由这份真情所传递出来的思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进而提出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他想以此改变假大空文章子孙不绝的局面,其用心可谓良苦。经历20余年的高考实践,“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渐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这也是《考试说明》将“思想”“感情”并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感情的虚假苍白甚至消极颓废,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说得通俗一点,感情真挚与否,不仅仅是一个作者有无其情的小问题,它还是一个关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问题。

  那么,从操作的层面上,怎样做才能写出“真情”作文呢?我们提倡:事当、情真、言美。

  事要当。议论文中举事用例,必须以能支撑文章观点为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当”。事情凭空捏造固不可取,都来亲历也不足信。叙事当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实并不无感动且足够支持立论的材料,可来自两个方面:自身或亲友师长体验到的斑斓的生活和丰富的阅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当”(贴切)为尺度,有所选取地驱遣于我们的笔端。

  情要真。中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阅历多不可能太丰富太复杂,很多时候,调动真情的确并非易事。在可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要慎重取舍事件。“为情造文”,关键在一个“为”字。平日里做了有心人,积累既丰,见识便广,所谓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么写都会是好的。临阵时才来抱佛脚,感受已浅,认识辄低,所谓全无主持,心中历乱,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方家。拒绝体验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人心;而开启人生的真情实感,则必须在对现时生活有所体察、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纷纷繁繁的情,如何表达?而所表现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并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语言要迎合哪类情味,是颇有讲究的。美好的语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终得以附丽的基本保证。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2.精选谈高考作文汇总5篇

3.【精选】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4.精选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5.谈高考作文七篇

6.谈高考作文汇总9篇

7.有关谈高考作文汇总6篇

8.谈高考作文汇总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