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高考作文汇编8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作文

时间:2021-03-06 14:29:39 高考 我要投稿

【精华】高考作文汇编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高考作文汇编8篇

高考作文 篇1

  1.作文一定要注意卷面的整洁

  一笔一划地把字写好。要养成好习惯,只要拿笔,就要写出端正的字来。在写字的时候,最好在格子上方留下点空隙,使每行之间,显得清晰。

  2.必须学会5分钟内列提纲

  要面对卷面的格子,想好哪个段写什么,写到卷面的什么位置。列提纲的时候,开头和结尾必须想详细,最好事先写出来。

  3.开头结尾,不要很长

  开头几句话就接近中心思想,三四行结束开头,不要弄大头作文。结尾是抒情或者归纳主题,语言优美,三四行结束,不要弄大尾巴结尾。注意不要出现大肚子作文。

  4.写记叙文,要想好叙事的层次

  按时间或者按地点,或者按故事发生的节奏,一个层次一段。注意,假如某一段需要详细些,文字比较多,注意分段,死拉硬拽也要分段,不要一段超过七八行。如果写议论文,开头论点提出后,接下来的每段都是论证过程,一个论据就是一段。结尾可变相重复论点,稍微抒情。

  5.时刻注意“的、地、得”的用法

  这是语言的硬功夫,不能懈怠和马虎。平时形成好习惯,考试时不要出错。

  6.注意句子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一句话有主语谓语宾语等,这句话基本就结束了,这时就要用句号了。假如句子之间是同一类,可适当用分号。不能一逗到底。结尾或者合适的地方,可用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要规矩,也要丰富。

  7.语言的精彩有奥妙

  一是语言的华丽和词汇的丰富。二是比喻修辞的运用,比喻和排比,是最通用的方法。记住,不要干巴巴地讲述,注意引用点古诗词、修辞等等。

高考作文 篇2

  “呼”一阵狂风刮过,屋子的窗户都冷得瑟瑟发抖。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都把头缩在衣领里。这样的大冬天,没有一些保暖工具,的确是不行的。

  母亲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快过年了,身上还穿着前年的旧衣服。“妈,我想要一条围巾。”我低着头对正在做家务的母亲说。她犹豫了一会说:“马上放假了,呆在家里不会冷的。”虽然我猜到了母亲会这样说,但我还是很难过。知道母亲是一个倔强的人,只好噘着嘴回房做作业去了。

  “又是星期一。”我嘀咕着。移动着暖和的身子,硬逼着自己起床。咦?一向早起的妈妈还没起来吗。我在客厅找来找去。突然听见洗衣服的声音,我走过去。

  妈妈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妈妈披了一件薄棉袄,洗着一根根又细又软的毛线。我疑惑地问:“妈,你一大早,洗这些干什么,看你手都冻红了。”“没什么,上学快迟到了,你快去吃早饭。”母亲回答得很干脆。

  窗被蒙上了一层雪白的霜,窗外的树都披上了厚棉花。我刚出被窝就冷得发抖,手脚都不听我使唤了。“妈,我上学去了。”我对屋里的母亲叫道。“等一下。”母亲一边说一边拿着一条软绵绵的围巾跑出来。她把围巾给我围上,并对我说“天气冷了,放假还有几天时间呢。”接触她的那双大手,很冷,很冷。

  母亲啊!你是冬日里的一条温暖的围巾,为我遮挡了许多狂风暴雪。

高考作文 篇3

  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因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

  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的一个批评:“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书是读了很多,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挡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高考作文 篇4

  巧用民间熟语增添高考作文语言活力 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包括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修饰润色,书写成文。我在训练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大量收集当地的民间熟语,并提倡学生在写作时合理运用。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民间熟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俗语是民间口头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如“背黑锅”、“二百五”、“半斤八两”等;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等;歇后语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青花红涩柿——中看不中吃”等;流行语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社会的时尚性词语(包括网络用语),如“酷”、“土得掉渣儿”、“偷白菜”等。

  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收集,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收集上千条熟语,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以门、纲、目分类。

  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每条熟语的意思、包含的哲理。每次作文课上,我会挑选两三条给学生讲解。

  个人认为,写作中使用民间熟语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合文体。即要与文章体裁相结合,从各种体裁的需要出发,忌滥用。一般来说,熟语的使用频率从应用文到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依次递增。

  合语体。即要与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气口吻相结合,也就是要分

  场合。要分清文章某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合道体。即要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相结合。学生要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科学运用。

  民间熟语在中学生写作训练中的科学运用有以下三点好处: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母语,使用母语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民间熟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乐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高考作文 篇5

  所谓语言的对称,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反复、回环、照应等均包含语言对称的因子。高考作文里,角度若能展开,定要展开,“狠狠”的制造几组语言的对称,比成得分亮点。关键是思考角度的变化,横 向反向纵向多方展开,语义上并列、转折、层递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结 构对称,“得”字重叠对称,“慢”“淡”相呼应,押韵对称“草木”“空气”“天的颜色”,变化中的对称,更见灵动)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转折对称)一 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押韵对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叠音对称)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起 首对称)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结构对称,“不”重叠对称)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重叠对称)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重叠对称),在 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直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 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从容自由,甚是惬意。

  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 歌。

  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是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考作文 篇6

  躺在那平实的田地,周围不时飘来阵泥土的芬芳,那不同于花儿的娇柔;不同于小草的清爽。只是属于它自己的朴实,像父爱那般深沉。忽而想起了蒋介石带走的那一捧蕴涵着祖国气息的泥土,他是否日日夜夜都在受着眷恋祖国的煎熬呢?他的子孙后代是否也在同样的凝视着那捧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泥土而期盼着回归祖国大地呢?

  泥土啊!祖国的土地,是你孕育了黄皮肤的中国人,是你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是你承载了数十亿的中国人,平凡的你是多么伟大啊!

  上古时代的女娲就是用你繁衍出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您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抚养成人,您也是我们的父亲,教导我们怎样在这个世界立足,您是我们的父母,默默为我们奉献,让全世界的人瞻仰我们,让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我们可以自豪的手:”我是中国人!”然而如今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仅是着一句话就需要多少生命的付出呀!您的儿女走上歧路,给您丢脸了,让您伤心了。那段耻辱的历史永远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抹不去伤痕。我们曾在腐败无能的官员中哭泣着;曾在帝国主义联合的欺压下苟延残喘的熬日子。那是多么不堪回首的往事呀!然而,您并没有抛弃我们,放弃我们这些不孝的子女门,那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就是您的赐予吧,他们为了我们而放弃自己的宝贵生命,让自己的血泪为我们打下了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我们自己的世界!如今的幸福是他们用生命作为代价换回来的,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

  难道这一条条无怨无悔的生命换来的就是如今我们在街头醉生梦死,宁可在家庭条件宽裕的情况下出去打工,也不愿回到那被他视为地狱的学校吗?在天上静静看着我们的英雄们此刻是否悲愤交加呢?那朴实的泥土是否也在轻声叹息?我们既然幸运的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份来之不易,不要给家庭增添痛苦。阴郁,不要给社会惹来麻烦,因为你的出生是这个世界的幸运,不要让你的存在成为这个世界的悲哀,既生于地,则无愧于心!

高考作文 篇7

  记者:我最近在您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引起争议,而我读此文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作文也进入这个时代了,你觉得有道理吗?

  陶老师:您说的作文是学生平时的作文还是高考作文?

  记者:应试作文,现在有的学生不关注现实,经常用装神弄鬼的形式花样,或者靠倒腾古人名言警句满天飞,试图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陶老师:现在学生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和教育部门、老师的要求有一些脱节,不太能够讲真话。比如学生对所谓榜样人物、主旋律之类东西其实有自己的认识,但真正想说的话不一定可以说出来。我们的教育常常是鼓励人讲假话的。

  记者:我也有同感。我去年在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候,有一句话被广为流传作文的训练成了一种撒谎的训练。

  陶老师:哈哈,这也不光是作文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和自己内心想说的话不一致,人格分裂导致话语分裂。而最最基本的分裂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分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部是分裂的。

  记者:是的,现在孩子的作文有两套话语系统,一套给老师、应付考试的`,一种是给自己写日记、写博客的。

  陶老师: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现在的情况是作文以及其他在公共场所流行的话语是虚假的;而真情实感只有在日记或者博克里面表现。

  记者:您认为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对孩子的人格、审美标准、价值观念的养成有影响吗?我比较担心,有一些孩子经常用另类的方式表达另类的想法。

  陶老师:另类这个术语现在很流行,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应该是反主流、反潮流,张扬自己的独立个性。但是我注意到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所谓另类虽然有些反主流的意味也就是不那么官方化,却没有反潮流的意味我指的是市场主导的商业潮流。这表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主流常常不代表潮流。另外,我还注意到另类主要局限在生活方式和消费(包括文化消费)的领域,政治上的和意识形态上的另类仍然是不允许的,年轻人好象也不怎么关心政治。他们只要娱乐至死,只要娱乐领域有自由就可以啦。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却是政治自由。

  记者:这样来说,另类是个中性词。

  陶老师:是的,就看实质性的内容是什么。

  记者:叶圣陶有一个观点,训练学生作文是在训练一种表达能力,是应用性文章的训练,是受用终生的。在这个基础上,天分好的成为作家,不适合当作家的就做个普通的会写文章的人。但最近几年,青春文学写手的炒作比较厉害,明星示范效应起作用了,孩子们都朝着文学写作去了,基础性的写作被忽略了,您觉得呢?

  陶老师:叶圣陶的观念体现了一种平民教育思想,认为中学甚至包括大学的教育,不是培养天才,着眼点是培养全民的语文素质,因为基本的写作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这和培养天才很不一样。天才需要一种很偏或者很奇特的才能,一个天才常常在某个方面具有非常的天赋,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出奇地笨,其智力甚至不及一般人。天才的教育是畸形的,是不可能普及的,也没有可供推广的模式。但是基本的写作能力的训练却是有基本方法的,是可以普及的。天才的教育没有可操作的模式。现在的一些少年才子,像韩寒,不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可以培养出来的。有一段时间,有人呼吁高考语文就考一篇作文。我觉得不合适。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如果培养天才可以这样考。不掺入价值评价,我以为现代教育是、而且只能是平民教育。

  记者:所以说学生阶段应该,还是着眼基本能力的训练。

  陶老师:是的,现代教育是平民化的,现在有些家长不按照现行的教育模式培养孩子,有些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套方法是很个性化的,是不可能推广的。剑走偏锋。只能是个别的现象。

  记者:您好像对今年的北京的高考题有自己的见解。

  陶老师:我认为出得不好,把自由发挥和随意发挥弄混了。高考作文题一方面不能把思路限得太死,否则考生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没有限制,随意写。今年北京地区的作文题选择的两句诗因为脱离了上下文根本不可能知道其准确的含义,怎么理解都可以。当然,你也可以干脆以春雨和落花为题目叫学生写一篇作文,干脆不给题解。可是这个作文题偏偏给出了四个提示,而这四个提示互不关联,莫名其妙,相当的无厘头,象林长治的《Q版语文》中的选择题差不多。这样会搞得学生无从把握出题者的意图,不知道怎么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不伦不类。

  记者:今年的很多高考的许多题目都表现出了诗意,您怎么看?

  陶老师:我想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对现有高考作文题的反思,出题者也希望题目更灵活一些。记得有几年的作文是非常死板的,好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束缚学生的思路。

  记者:如果考生文学功底深的话,对这样的题目理解就比较容易,理工科的学生就觉得有点不好写了。

  陶老师:不一定。如果文体不限,应该对文理科的学生影响不大。比如有个题目是《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在题材、文体、文类方面都没有限定,理科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写好。北京的题目既想让学生发挥,又给莫名其妙的限制,不三不四。当然,象《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这样的题目,也比较容易套制和事先准备。现在中学生作文训练很多,而且常常把一些文章背下来了。这些背下来的作文很容易直接套到《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这个题目上面。

  记者:几个人出题来面对全国的评析,实在是不容易。

  陶老师:这是现在出题者面临的一个矛盾和悖论:如果对学生的限制太死,那么创造性受到限制;但是如果题目比较抽象、灵活,又很容易套作。

  记者:有老师说,前几年,北京的命题只给了会写议论文的学生一定空间,您认为呢?

  陶老师:相对来讲,议论文的普及性强,诗歌什么的普及性差。但我更赞同不限定文体。

  记者:文体意识淡化是时下学生中的突出特点,您觉得好不好呢?

  陶老师:文体是人为划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对的。散文和诗歌的界限就不是很明确,所以有散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活的,文体的规范是死的,不能让死的东西束缚活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文体意识淡化或者跨文体写作没什么不好。但是,淡化和跨的前提是对文体有基本的了解。我们的教育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文体意识文体理论,教给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写,戏剧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写,这样的灌输和训练一直到大学。所以文体的淡化其实是返璞归真,和根本不懂得文体为何物是两个概念。

  记者:我最近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如《作文创新要从规范开始》,和您的观点有一些不同。三大文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各自有内在的逻辑和章法,如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如果把这个顺序和逻辑打乱,就没有办法交流了。而时下有些所谓的另类文体,如处方体、数学公式体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陶老师:章法和逻辑还不是一回事。逻辑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不管是选择什么文体,一个人要想把议论文写好,逻辑不通是绝对写不好的,因为他思维混乱。但是章法是一些文章的结构、写法上的传统惯例,比如开头怎么开,起承转合怎么安排,这些东西我觉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先提出问题再一步步解决,但是先提出结论再一步步论证,其实是无所谓的。这就象写小说,顺序好还是倒叙好?没有绝对的标准。

  记者:最后请您回答两个问题:学生如何对待作文?老师如何给学生出题考作文?

  陶老师:对学生来说嘛,应该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人有思想感情要表达,自然要写作文,所以作文不是强加的东西。

  记者:对老师呢?

  陶老师:我考大学的时候,差不多还是一篇作文定终身的那种。当时的命题方式,带有一种明显的精英教育倾向,它可能选拔出天才,但弊端也很明显,很多人会因为偶然性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觉得现在今天这个时代,老师考学生的作文题目,太虚和太实都不好,体裁也不要太限制,意识形态色彩尽量弱化。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真话。如果他说的是言不由衷的话,老师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高考作文 篇8

  雨后天清。冷绿色的湿气一滴一滴沿树叶的脉络滴下,湿润了母亲的视线。我也看不清母亲的脸庞,只是背上书包,在她温柔的凝视中迈步远去。

  我知道我将要踏上一条怎样的路,一条既定的路线罢了,可我总归是不甘心的。

  我常常幻想我正走向走向一条背离人群的道路。喧嚣渐渐淡出,我将迎接最赤忱的怀抱。我躺在沙漠里,看天边的斜阳,听一队骆驼悠悠远去,驼铃一声一声敲打着我将要耷下的眼帘,身下的沙子正悄悄变冷;我追着水塘里一条调皮的鱼,它忽前忽后,仿佛和我嬉戏,却又顷刻间无影无踪;我化作风飘进一个幽暗的洞口,白色的鳞片映起荧荧微光,或许是条白蟒,它的尾尖轻轻拍打地面的尘土,却又突兀竖起细长的脖颈,彻骨寒气扑面而来;我又化作雨落到平静的海面,模糊的阴影从水下浮起,或许是条蝠鲼,我突然被它抛向空中,再回首时,海面依旧沉默无痕。

  不知什么时候,我成了挂在树上的一片叶,旁边是一只夜鹰,它正眯着眼看向我从未探求过的远处,我又迷失在它的世界里;待我从夜鹰的深沉里醒来,我又化作一根横躺在地面的枯枝,一队蚂蚁专注的赶路,仿佛没有什么能挡住它们的脚步,轻小的细足从我身上踏过,积痒成痛。有些失落,却远不至于怨怼。热情是它,冷漠是它,亲近是它,敌对也是它。绝对的真诚,所以我敢放纵自己在它门的世界里,就算堕入深渊,就算遍体血腥。不会后悔,“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热爱没有樊笼的宁静,却也同样爱着这个奇妙的人类世界。人类是最值得惊叹的奇迹,而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固执的追求先人的脚步。我想问问庄子,何谓逍遥?我想问问孔子,仁字何解?我看看康德,又看看中国千年历史,心中升起的疑窦几能将我淹没。我无意要到达多么高的思想高度,我只不过不想太愚蠢;我只是觉得,人若昏昏而来,又昏昏而去,不如不曾存在。

  我欲向历史追问答案,它冷静的告诉我辩证的思考。它总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与错一定程度上并无意义。可是真的无所谓对错吗?无解。我只好幻想,幻想我是古代行军队伍中的一名士兵。我会看到什么?心胸开阔的诗人吟着“胡儿泪啼”,专注朝堂争斗的大臣上奏请求退兵,而理由是不宜与邻交恶、大动干戈。可我身边的战士尸骨未寒,身上同胞的血还未冷透。的确,从来,战争是不被大多数人喜爱的,可他们说那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能够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停战事宜,是战场上战士的鲜血的贡献。战争是错,那不战就是对了吗?远没有那么简单,置身事外才无所谓对错,才会冷冰冰的分析史实然后下个结构完整的结论。我纵然并未身处其中,也听到自己的悲咽。我想做个头脑清醒的人,但不意味冷漠。如果可以,我想问问于谦,那个“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他有没有怨,有没有不甘心;如果可以,我想问问被史书评为顽劣不堪的明武宗,面对满朝文武时,是不是也想过重振高祖之业。我想尽力探求这个世界,并承受它带给我的一切赠予。无论是嘲讽、伤害、信任,还是祝福、保护、怀疑。复杂才是这个世界的最可爱之处。

  我曾试着把自己完全的外放,可回馈给我的是难以接受和难以理解。我最终也只好收敛起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埋头沉入自己的幻想中。没有人问候的世界,并不寂寞。因为这世上一定还有许多个我,怎会寂寞。我享受于剖析自己,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对的,并告诉自己尽量做一个好人。然而,我总是陷入自我厌弃的僵局。所以我常常强迫自己,人不知而不愠,道不同不相为谋。强迫自己,也挺有趣的。

  我全部的除学习之外的生活节奏也就是这样,我自以为足够潇洒,连别人也这样认为。

  我突然想起一对老夫妻,我小时候常常忘他们家跑,去和他们一起听戏。那个时候,还不懂事的我,竟沉醉在戏剧中。依稀还记得,两位老人跟着调子眉飞色舞的比划,依稀也记得,我会轻轻跟着婉转的腔音哼唱。年岁渐长,我匆匆往返于学校和家,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两位老人早已消失在我的世界里。直到现在,脑海中才突然闪现出他们的身影,恍如隔世。我忙碌着我的学业,可我,丢了什么呢?

  我大概是忘记了很多。我记得我以前读书的习惯是尊重每一个作者,不妄加评论。可是后来呢,我似乎是沉浸在了一针见血、肆意评论的快意中。可我自己喜爱的作者越来越少,我加给别人言论上的伤害,最终都回馈到我自己身上。我被自己的自由折磨的痛苦不堪,我终于是失去了什么。直到现在才意识到,书的高贵正在于,它允许了所有人的任意解读。

  我似乎已经失去了太多,关怀、宽容、悲悯。我心中曾说好要坚持的东西是什么呢,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所幸,我终于开始警觉,我的生活正一步步走向贫瘠。

  我或许该放一放手中的笔和永远也做不完的题。如果回不去了,我就只好更沉默。

  地上的花朵,都由我散落。却已无法再拾起。退后几步,高考之外的自己,又在自我厌弃。如果能再种出那样的花,我会不会才真正体味到潇洒。

【【精华】高考作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1.【精华】高考作文汇编十篇

2.【精华】高考作文汇编七篇

3.【精华】高考作文汇编10篇

4.【精华】高考作文汇编5篇

5.【精华】高考作文汇编八篇

6.【精华】高考作文汇编9篇

7.【精华】高考作文汇编7篇

8.【精华】高考作文汇编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