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贝利珠
日全食期间,食既或生光时,虽然月球将太阳完全遮掩住,但由于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日光仍可透过凹处发射出来,形成类似珍珠的明亮光点。小编带来以下内容
在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会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被称为钻石环,同时在瞬间形成为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光辉夺目的珍珠高高地悬挂在漆黑的天空中,这种现象叫做珍珠食,英国天文学家倍利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贝利珠。
简介
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从月球表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而出形成的一串光斑,形似一串珍珠,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实际上是月球即将完全遮住太阳时,月球轮廓边缘的环形山缺口透过的阳光形成的。
日食的开始是默默无闻的,在太阳的西边缘,由月影产生一个小小的缺口,这意味着月球已开始侵占太阳表面了。这个小缺口在逐渐增大,直到约一个半小时后,太阳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一条蛾眉月形的亮带。以上构成了日食的偏食阶段。接下来直到全食发生的几分钟很是壮观的:气温骤然下降,天空变暗,群星浮现,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鸟儿们由于突然来临的黑暗而不知所措,四处乱窜寻找着自己的家。一切都好像在刹那间肃静了下来。当窄窄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球表面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
名称来历
日全食贝利珠
贝利珠为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中透射而出形成,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贝利珠以它的闪耀夺目和时间短暂而倍受关注。当窄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要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之为“贝利珠”。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山脉缝隙里透射而出形成,持续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月球表面的山与沟、星罗棋布、地貌复杂。当太阳和月球的视圆面内切的时候,太阳最后道光芒将射过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贝利珠;故,贝利珠形状就直接反映该点(月面地区)地貌。换句话说,月面边缘(视觉中,球形表面是没有边缘的)地形结构为形成贝利珠的直接原因。
当时天气良好的时候,贝利珠不可能因为云层遮挡等天气原因造成。而在相同地观测,不论用何一种底片,都有拍摄到这一现象的,所以底片和照片偶然性误差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日全食的贝利珠现象只可能是月面边缘地貌造成的。由珠形可知,该地必有若干较大的类似月海或环形山的洼地,其间有山脉等地形阻隔,才能形成明显断痕,进而形成贝利珠。
形成原因
对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中心”)专门发布科普信息,对日食的成因及发生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预警中心”称,当月球运行至一个特别的位置,即太阳、月亮及地球连成一线时,月亮将遮掩太阳的光芒,在地球上投下阴影,在阴影的不同区域,可观测到不同的日食现象。在月亮的本影区,即月亮完全遮住太阳的地区,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月亮的半影区,即月亮部分遮住太阳的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在月亮的伪影区,即月亮遮住日面中心,但边缘仍可见的.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其中日全食和日环食不会在地球上同时被看到。
日全食的过程包括五个时期。一是初亏:月影刚开始侵蚀日面,即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此时为日偏食;二是食既:月影刚刚遮住整个日面,日全食开始,此时有一两秒钟的时间可以在日面边缘看到一串亮点,这被称为“贝利珠”,它们是由于月亮边缘凹凸不平的山峰对阳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三是食甚:月影圆心与日面圆心距离最近,此时日光被遮的最严实;四是生光:月影刚划出日面,此时日全食结束,又开始呈现日偏食,“贝利珠”在此时会再次出现;五是复圆:月影完全划出日面,到此为止,日食过程完全结束。
景象
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在做客人民网科技访谈时表示,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日全食带覆盖地区的居民都可观测到震撼眼球的“贝利珠景象”。
朱进表示,日全食发生过程中,除了太阳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外,还会伴随产生气温骤降、湿度陡升、人脚下产生气流漩涡、动物行为异常等情况,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日全食现象,公众不必惊慌。
此外,朱进还特别推荐广大天文爱好者,应注意观察在日全食起始和结束的时候出现的两次贝利珠景象。朱进介绍,因为月亮表面凹凸不平,在日全食起始时在太阳左侧以及结束时在太阳右侧,光线通过凹凸照射过来都会出现一串光点,即贝利珠景象。“贝利珠出现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但其现象极其漂亮和震撼,只要在全食带覆盖的地域,在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都可以看到,非常值得大家期待!”
同时,朱进还提醒,因为在贝利珠现象发生期间太阳依旧很明亮,不正当地使用观测眼镜或直接目视太阳都会造成失明等视觉损伤,公众一定要注意科学观测。
产生过程
贝利珠以其的闪耀夺目和时间短暂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当窄窄弯月形的光边穿过月面上粗糙不平的谷地时,就变成一系列的小珠子。这些光斑称为贝利珠。贝利珠是日全食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光从月面边缘的山脉缝隙里透射而出形成的,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两秒钟。
贝利珠月球表面的山和沟星罗棋布,地貌复杂。当太阳与月球的视圆面内切时,太阳最后一道光芒将射过月面的山谷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贝利珠;故,贝利珠的形状就直接反映该点(月面地区)的地貌。换句话说,月面边缘(视觉上,因为球形表面是没有边缘)的地形结构是形成贝利珠直接原因。
当时天气良好时,贝利珠不可能因云层遮挡等天气原因而造成。而在同地观测,不论用什么种底片,都有拍到这一现象,所以底片与照片的偶然性误差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日全食的贝利珠现象只可能是月面边缘地貌造成。由珠形可知,该地必有若干较大的类似月海或环形山洼地,其间有山脉等地形阻隔,才可以形成明显断痕,进而形成了贝利珠。
历史上的贝利珠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 ·哈雷在1715年第一次报告了贝利珠现象,弗朗西斯·贝利于1836年正确地解释了它,所以这种现象被称为“贝利珠”
2009年7月22日,早晨起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出现500年一遇的日食,同时出现贝利珠现象。
中国观测日食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观测到了日食。中国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象台。中国历来重视日食的预报,据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 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丰富的日食记录。光是古书(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古代西方一次日食中止一场战争,西洋最有名的故事记载是在公元前585年。米提斯与利比亚两族打仗,打到一半时 忽然间太阳消失不见了,两族族人害怕灾祸的到来,终于达成美好的结果- -两族讲和通婚。对于日食现象的看法,除了大溪地人把日食当成正面意义外,其他的国 家都将他作负面的解释。譬如公元前六百多年,雅典攻打某族时,因为发生食相而害怕不敢继续前进,就因为延迟了进攻,反倒让敌方趁这段时间有了准备,结果当雅典军队进攻敌方时,反而被打败了。
【贝利珠】相关文章:
贝利珠07-28
我家的小狗“贝利”08-07
我家的小狗“贝利”08-07
“龙吐珠”04-29
龙吐珠08-28
“龙吐珠”08-07
珠溪古韵02-01
游珠山12-13
“龙吐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