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600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作文600字

时间:2024-06-08 17:52:51 六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作文600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作文600字

六年级作文600字1

  《小松》阅读答案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诗中“刺”一字千钧,请分析它的妙处。(2分)

  答:

  16.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2分)

  答:

  15.形象地勾勒出小松满头松针,又直又硬,努力向上冲刺生长的外形特点(1分),突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勇敢战斗的精神。(1分)

  16.作者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1分)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六年级作文600字2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成材之难。

  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

  C.《小松》“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小松由小变大的过程变化。

  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的人不关心人才成长。

  15.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A(A项“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

  15.(1)异: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一个掩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

  (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

六年级作文600字3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6、C

  7、诗人表面上写的是松树,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小松自小生长在草丛之中,直到长大以后才被人发觉,诗人是托物讽喻,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六年级作文600字4

  阅读的《小松》 一诗,完成小题。(6 分)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 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小题1】诗的首句是抓住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小题2】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你觉得作者借这首诗讽刺了什么?(2分)

  【小题3】《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矮或小、刺头

  【小题2】讽刺了以身世取人的世俗之人目光的浅陋

  【小题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写小松刚刚从草丛是露出“刺头”,小松才刚刚露出“蓬蒿”的一点点,这是要描写小松的矮小,且梢叶为刺状。

  考点:诗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此类题首先要对诗歌的信息点作一梳理,抓住重点的“信息点”,看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是如何突出特点的。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题干介绍的作者身世,再理解“时人不识凌云木”一句的含义,这里的“凌云木”指的是诗人自己,讽刺了世人不识才,见识浅陋以及以地位识人的世俗风气。

  考点:诗歌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短小,意义明确。分析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在解答第二题的基本义,理解诗歌的含义,再联想到韩愈在《马说》里所写到的埋没人才的的句子。

  二:

  1)这首诗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后者指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和,达到了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

  (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分析:“小松”象征着诗人不甘埋没的精神。“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起初埋没在“深草里”和“蓬蒿”中,但它不甘埋没。】

  (2)刺 出【一个“刺”字,不仅写出了小松的外型特点,而且写出了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出”字写出了小松出类拔萃的个性,为后来“凌云”打下基础。】

  (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歌的三四句有两个“凌云”,意义不同。前一个,指未长成的小松,其内在品格尚未显现,被人小看;后一个,指长成后的松树,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它高,也算不得有眼光了。】

  (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三:

  ①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小松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六年级作文600字5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轩有孤松”里的“孤松”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孤松”象征的品格不同。

  B.《南轩松》通过写阴凉处生出的深绿青苔,侧面衬托了松树的高大浓密和年岁之长。

  C.《小松》里的“出”形象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的变化,“出”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 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现状,勇于追求的精神。

  16.同样是写松,小松与南轩松的'生长环境不同,由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A

  【解析】二者象征的品格相同,《归去来兮辞》里的“抚孤松而盘桓”,也是象征高洁的品格。

  16.

  ①《小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深草”“蓬蒿”间,被埋没,不被人赏识。诗人借此表达了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勇于进取精神,并批判世人以出身论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②《南轩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清风吹拂,“古苔”“秋烟”环绕的美好景物间,十分惬意。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潇洒自得、高洁的情怀。

  (每点3分,2点6分。其中结合诗句写出具体生长环境1分,思想感情2分;)

【六年级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六一六年级作文02-28

(精选)六年级的作文08-07

(精选)六年级作文08-10

【经典】六年级作文08-10

(经典)六年级的作文08-13

六年级作文【经典】08-15

六年级的作文[精选]08-20

六年级作文(精选)08-30

六年级作文(精选)08-22

六年级的作文[经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