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陶瓷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陶瓷作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陶瓷作文 篇1
陶瓷——是我国经典的一门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今天,我准备亲自去“陶陶乐”体验馆亲手做陶瓷。
店里的叔叔非常热情,他连忙拎起一小袋棕灰色的陶泥,放在可转动的铁盘上;接着用水桶接来一些水,便耐心地教我做了起来。
“第一步:捧泥。”叔叔握着我的手。先用力把泥拍扁(馒头状);然后用双手轻轻往里挤压;一个椭圆形差不多就“变”出来了。叔叔还告诉我一个小秘密:一定要时不时用水打湿手,保持湿润。
“不好啦!我的泥塑歪了!”
“小朋友,看起来做陶瓷简单,做起来难。对吗?”
我点点头,叔叔两只手肘紧顶膝盖,捧着泥,这才把泥“救”回来了。(因为铁盘转得快)这泥真是“有惊无险”啊!
“第二步:挖洞。”我先把大拇指插进陶泥中,再圆弧形式的向外拨、拨……你瞧,我这步轻而易举地做了出来。叔叔竖起大拇指笑着对我说:“你做得真好!”
“没有啦……”
“第三步:塑形。”叔叔告诉我:陶泥的可塑性很强。他先示范给我看:用拇指和食指一起把杯身往上拉、拉……
终于,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陶艺杯展现在我的面前。
回家后,我又查阅了陶瓷的资料。原来,早在新时期时代,我们祖先就拉开了陶瓷史的序幕。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容器和餐具。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用的一种产品。
通过这次亲手体验做陶瓷和查阅资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陶瓷)……
三年级陶瓷作文 篇2
“喳,喳,喳”是谁在唱歌?哦,原来是我家的陶瓷鸟。那是爸爸妈妈从永康方岩带来的。
这只小鸟很可爱。小小的脑袋上,有两颗黑芝麻似的小眼睛,一张樱桃小嘴,小嘴上还有个发音孔呢!
小鸟有一对蓝色的翅膀,和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尾巴翘起来像个烟斗,尾巴顶上有一个吹孔,吹孔下面还有一个发音孔。
听妈妈说:吹时要从孔里灌进一些水,我把尾巴上的发音孔按住,没想到没有发出清脆的鸟叫,而是从它嘴里喷出“喷泉”,吹小鸟的嘴巴,居然从尾巴里喷出水来。最后我对着尾巴上的吹孔吹,居然成功了,小鸟发出清脆的声音,唱起歌来。灌进的水,水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我不停地朝着窗外吹着,过路人还以为是真的鸟叫,都抬头看看,寻找是从哪里发出的鸟叫声,真有趣。那叫声清脆悦耳,惟妙惟肖。连空中的小鸟也被引来了,真是呼朋引伴。
我喜欢这只陶瓷鸟!
三年级陶瓷作文 篇3
我们的童年回忆就像一串珍珠,每一颗珍珠也就是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而那颗最美丽的珍珠就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回忆。接下来就让我讲讲我第一次做陶瓷的`故事吧!
那是我六岁生日的那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青阳做的瓷杯。做的时候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那就是有几个淘气的“小娃娃”活蹦乱跳地跳到地上,而泥巴一直立不成形,我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妈妈看见了,笑着对我说:“宝贝儿,别着急,做事要慢慢来。”妈妈说完便做一次给我看,她双手慢慢地做出一个虎口,哈!淘气的“小娃娃”被妈妈训练成了乖巧的“乖娃娃”啦!于是,我学着妈妈轻轻地把手放在泥巴上,专心地盯着泥巴,眼看手中的泥巴变成了杯子的形状,我高兴得破涕为笑。我终于学会了做陶瓷,真是开心极了!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做每一件事一定要坚持不懈,不怕失败,最后一定能成功。
三年级陶瓷作文 篇4
上周末,我和爸爸去参观陶瓷博物馆。
刚进去,收门票的工作人员让我们先到二层去看。我们先去的是序厅,里面有一些古老的陶具。最古老的是白陶鬶,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用它来烧水,它的底下有三只“脚”,上面类似于现在的暖瓶,在一侧有一个带着小点点的把手。还有一个陶器我也很感兴趣,那就是蛋壳陶,它的壁非常薄,形状像一个杯子,全身灰不溜秋的,它是战国时期制造的;据说最薄的蛋壳陶只有0、02毫米厚。
走出序厅,我们看到了一套大型的陶器作品,是中国最大的,名字叫“陶魂”,这套作品向人们重述了制陶的过程。开头是一些人用牛把土碾细,接着是塑造陶模,然后是烧陶,人们把一件件陶模放进炉子里烧,陶瓷制好了,人们又用车子把陶瓷运到市场上卖。陶瓷市场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件”,一个小孩买了一个陶罐,他拿着陶罐和其他小孩玩,另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把他的陶罐撞碎了,那个小孩坐在地上直哭,他的伙伴们都来安慰他。
还有一个名人名作馆,里面的陶瓷都是一些陶瓷大师制作的,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幅作品,这是一个洁白的磁盘,上面素描着爱因斯坦老大爷的像。我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呢?因为爱因斯坦是我最崇拜的人。还有一幅作品非常精致,作者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做成,那是一个茶壶,上面雕着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幅画的内容。
我们要离开陶瓷博物馆了,只听“咔嚓”一声,电灯关了。我们正好要走,不早也不晚,时间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