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时间:2024-05-16 11:38:42 六年级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按照当地的习俗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而我认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贴春联。

  春联,据说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于时代转变,才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常见的红对联。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我和爸爸便下楼换上新的对联。

  首先贴首联,我刚要把胶带横七竖八的贴在对联的前面时,爸爸拦住了我:“不行!这样贴不仅不美观,还不牢固,很容易让春联掉了。”说完,便拿过我手上的胶带。那应该怎么贴才能贴得既牢固又美观呢?”我疑感不解地着爸爸。只见爸爸双手拿着胶带,将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胶带两角像包粽子一样向里对折,再粘在对联反面的一角上,接着又再在其余三个角上也贴上,再挂在墙上,一个张对联就贴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没有掉!我也没闭着,赶忙把其他对联都贴好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准备像以往一样倒着贴,我马上说道:“爸爸,今年我们正着贴吧!因为这样福字不歪,财源进来嘛!”爸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笑嘻嘻地贴好了福字。

  这一次过年,是我最开心的一次过年,因为,它让我知道原来贴春联也有技巧和学问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春节有不少习俗,不过,在除夕这一天,我最喜欢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了。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俗。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就席入座,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

  不过,我们的年夜饭有些不同,先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吃一顿大餐,随后又去外婆外公那儿吃一顿汤圆,令我好不快乐。对于大餐,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汤圆。馅里放了豆腐和肉等,把它们用面包起来,做成水滴状,再一个个下锅,等到煮熟了,再用大碗盛起来,倒上些酱油,便成了,我一般可要吃两三碗呢。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活动之一。白居易的《客中守岁》中的“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足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守岁的时长不定,古时一般是守到第二天天亮,现在也有守到十二点多的,而我们,就是如此。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吃完了饭,便开放起了烟花,有各种花样的,比如,先放会喷火花的,在放的同时,又点上旋转式的烟花。这时院子里,俨然成了一个火花的舞台。这便是放烟花了。还有吃夜宵,烧些面条,荷包蛋什么的.,再加上一杯奶茶,令人好不欢喜……

  不知不觉,已到了12点。实在拗不过时间的倔强,小孩的眼皮开始打架了,应该睡觉了,于是便向前一年道一声再见,随后沉入新年的第一个梦。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在众多节日里,我最喜欢元宵节。曲阜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在放着花炮的夜晚吃元宵赏花灯,多么欢乐啊!

  早晨八点,妈妈就起来去买做花灯的材料,十点十分准时开始做花灯,寓意“十全十美”。用小刀把萝卜芯切掉,里面插一根蜡烛,用刀小心翼翼地刻出一道道花纹,一朵漂亮的萝卜灯就做好了。我记得邻居家的王奶奶会做面灯,当时,我还小,想跟着学,但是面灯没做好,却弄得满脸都是面粉,王奶奶做花灯技术娴熟,用手在面团上一捏,一只猪耳朵就出现了,左边一捏,右边一揪,不一会儿,一只奔跑的小猪就做好了,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面团固定,插入一根蜡烛,一个小猪形的面灯就诞生了。看得我心里直痒痒,软磨硬泡,拿了好几盏灯呢。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习俗。香香甜甜的炸元宵,外酥里嫩,现在的元宵口味繁多,有豆沙的,草莓的,哈密瓜味的,真是应有尽有。我最爱吃豆沙味的,一口咬下去,浓香从嘴巴滑入胃里,美极了。

  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就是赏灯。每当这一天,我们都要成群结队去看灯展,各式各样的灯挂在街上,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有的是纱灯,淡淡的灯光照在白纱上,上面的图案隐隐约约,带有几分朦胧之美,像害羞的'小仙女;有的是玻璃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夜空,像江湖中的侠客,威风凛凛。花灯种类繁多,看得我目不暇接。

  元宵节寓意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红山文化,是指活动在赤峰红山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文明,现存大量文物、遗迹、废弃的祭坛。而红山文化节,便是由此延伸而来。

  那红山文化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一个在山路上走着的.农民,遇到了一块形状规则,有加工痕迹的石头,这本不足为奇,谁知又向前一段距离,遇到了一个石头摆成的,类似“法阵”的建筑,于是,他联系了考察人员。考察发现,周围还有很多附属的小祭坛,又在周围发现了一些古饰品,显然,这附近有过古老文明,但灭绝原因不得而知。

  红山文化,由一个古老文明,化身为一个节日,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多民族的元素。

  节日期间的活动内容有:焰火晚会、红山文物精华系列展、那达慕盛会、红山先民遗址大型祭祀活动、红山文化旅游纪念品展评活动、红山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展、红山文化遗址考察等。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只要留心、细心了解,每个风俗背后都有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爆竹声下,扬起的是最开心的笑脸。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腊月初八那天,妈妈给我们煮好了腊八粥。我和妹妹别提有多开心了,时不时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看看,可妈妈总说:“别掀,别掀。等会泄气就不好喝了。”煮腊八粥呢!首先要准备材料,材料有:红枣、桂圆、栗子、红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腊八粥要非常有耐心,这样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欢吃甜的可以放些糖进去。经过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搅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可我内心的贪望早已忘却粥很烫,刚准备入口,妈妈就说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个急性子,跟你爸简直一模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这次细细品尝,心里赞叹到:这腊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软糯、甜甜的红枣、可口的桂圆,与整体结合的恰到好处,真是太美味了!就这样,腊八就开心的度过了。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闹钟早以亮出了它美丽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来后,发现枕头下的什么东西露出一个红红的小角,掀开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为我准备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三百元。我怀着高兴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楼,吃过早饭,爸爸就点起了长长的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大汤圆。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阳台闲聊观月,别提有多高兴呢?

  过了元宵节,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好好去上学,大人们,开始去工作。人们又恢复了年前般的惊碌。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我们家乡的除夕,有很多风俗:吃年夜饭、守岁、做红团……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红团了。

  今年除夕,奶奶也是一如既往的做红团。只见奶奶先把米和绿豆分开煮熟,再加上一点白糖并搅拌均匀。接着奶奶又把糯米粉磨碎,再加上一点红食素,这样才能使红团变红。奶奶还告诉我红团的寓意:“吃红团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然后奶奶又熟练地把红团分成大小一样的小球,再用小圆棍把小球搓平。成为一个个红团皮。奶奶把刚才煮好的绿豆馅放在红团皮里面,并包紧,然后把剥好的红团皮放进一个木雕成的红团印章里,轻轻压实,用手一敲,里面还刻了一个“福”字呢!奶奶把包好的红团垫上昨日摘好的粽叶。放在蒸笼上蒸,过了半个小时,红团熟了,每个红包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红彤彤的看上去十分美味。

  看着奶奶做,我也忍不住想尝试一下。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用勺子挖上一团馅,然后再放在红团皮上,再把红团皮包紧,但是一开始我不是包的馅太多,就是太少,做的红团大小不一,这时奶奶告诉我:“红团的馅差不多三勺就可以了。馅太多就会露馅,线太少,红团皮又显得太多了,不好吃。”我照着奶奶的秘诀去做,个个红团饱满均匀,十分美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风俗又有哪些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世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而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

  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

  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

  正月十五过后,就是十六啦,要开学和工作啦,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世界上有几个地方过清明与众不同呢?

  世界上有几个地方在清明节时除了扫墓还要做别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地方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清明果呢?

  想必,非平阳北港一带莫属。

  清明前夕,天未破晓,奶奶早已起床上山采摘绵菜。绵菜,学名鼠须草,又称“清明草”,是做清明果必不可少的食材,可以手工捣成汁或榨成汁。不久,奶奶带回了满满一大筐绵菜,她便把绵菜放入一个石质的容器中,用一根石头做的小柱子捣了起来。捣好后,奶奶加入了糯米粉,使劲揉搓,清明果的皮儿便做好了。

  爷爷早已去山上挖来了新鲜的竹笋,以笋为陷,那自然是北港特产的标签了。奶奶还把许多我说不出名的食材剁碎或搅烂,加点调味料,正宗的南雁招牌清明果馅儿便大功告成。包入绵菜皮里,一个个“绿团子”便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满桌皆是清明果,特别舒爽。

  取出十来个清明果放入蒸笼中,煮至沸腾,掀开盖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颜色较未煮熟前,更鲜绿了。一个个犹如翡翠的清明果,让人不禁感慨:或许这颜色,便代表清明吧!

  接下来便是我们这一天的重头大戏——扫墓。妈妈先去店里买来印着许多图案的黄纸,开始叠起来。我很好奇里头是什么,便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金子、银子以及生活用品。“干什么用呢?”“可以捎给我们已故的亲人和列祖列宗们,表达着我们的思念与美好的祝愿。”

  于是,我加入了叠纸队伍,学着奶奶和长者们叠出不同的形状,有的形状像扇形,有的是对折后的方形,而有的散开来像是朵朵花。总之,是一种我说不出来的独特的形状。叠好后,我们便把它们统统放到一个铁做的木桶里,点上火。祭拜仪式开始了,似乎可以用这种特有的传统的方式,传达着对已逝者的哀思。在心里期盼先人们照样能吃得饱睡得好。

  在门前的小院里处处飘荡着烟的气味,在这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灰色日子里,坐在热烈的`火焰旁,是再温暖不过的事了。一家人围坐着,偶尔还会听爷爷奶奶讲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眼睛都不眨一下。

  当然,光在屋里怎么行呢,肯定要到山上扫墓去啊!我们全家出动,不管山路多么遥远,多么崎岖,依旧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再怎么样,也不能失了我们传统的礼节。到了坟墓前,集体行动将周边杂草锄掉,打扫一番后献上鲜花、花圈,再垫些纸钱,行祭拜后下山。

  北港的清明味,浓浓的,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新年,是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新年可以让大伙团圆,可以吃年饭,还可以放鞭炮、讨红包。

  大家除夕回到了湖北,因为湖北有一个风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除夕晚上不能回娘家住。所以当天,我和母亲去宾馆住了一天。虽然我觉得这种风俗不好,刚回来又不能回娘家住,还不能和亲朋好友团聚。但是入乡随俗,大家还是在母亲同学开的五星级酒店里住了一晚,也是很好的。

  年初中一年级,大家坐舅舅的车来到了乡下。我特别高兴,由于我可以见到姥爷姥姥了。到了姥爷家,只见姥爷姥姥正在厨房里忙着,忙得不可开交。我挤过去一看,呀!是珍珠丸子、红薯丸子,还有可乐姜,都是我的最爱。珍珠丸子是用猪肉剁成碎,做成一个个小丸子,外面裹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糯米,好似孩子子穿上了一件白棉衣,之后放入蒸笼里蒸熟。红薯丸子是把熟红薯弄成红薯泥,加入糯米粉揉均匀,然后搓成丸子的.模样放入油锅里炸。这个时候一股香味飘了过来,把我肚子里的馋虫叫醒了,我忍不住拿起一个刚炸好的红薯丸,不考虑脏手、不考虑烫嘴,直接向嘴里塞。母亲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

  年初中三年级,我跟着母亲来到了姑奶奶家拜年,表哥表姐携带我到处玩,我还讨到了几个红包,我打开一看“全是整百的。”我高兴地大叫。我还想:这过新年会让我发财的。

  新年那几天,大家几个孩子叫爸爸妈妈帮买鞭炮回来放。弟弟买了一大盒摔炮,哥哥买了两排大鱼雷,我买了五盒蜘蛛炮。弟弟把所有些摔炮都拆开,一包一包地扔。弟弟和哥哥开战了,弟弟扔了一包在哥哥身边,“砰”的一声把哥哥吓一跳,哥哥火了,点燃一个大鱼雷到弟弟身旁,一声巨大的“砰”把弟弟吓得团团转。我点燃两个蜘蛛炮,扔到他们各自的脚边。“砰”地一声,把他们吓进了房屋里,最后的赢家是我。

  那几天我特别高兴,我多么期望天天都是新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每到冬至,我们家里都会包饺子,吃饺子,这是家里常有的习俗。因此,冬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包饺子当然先要把食材准备好,有猪肉、芹菜、白菜、香菇……把它们一个个的放进榨汁机里炸碎,放上盐、味精等一些调味的东西,将他们在大碗里搅和一下,包饺子用的馅儿就做好了。

  现在我们开始包饺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片面皮摊在手上,在面皮的周围沾上水,再放入肉馅。奶奶说:“看!像奶奶这样包的饺子准好看!”

  我慢吞吞地将手中的饺子拿起来说:“奶奶……我这饺子……吃的好像……有点多。”

  奶奶哈哈大笑:“你这的确是吃得有点多啊!连它的小肚皮都给撑破了呢!少放一点馅儿,这样就不会破啦。”我点了点头,继续拿起一片饺子皮,专心致志地跟着奶奶学。

  先是按之前沾水、包馅,这次包的`馅不多不少,没有撑破。我小心翼翼地将皮边黏合,我很有成就感地说:“看看我!竟然包出了一个完美无瑕的饺子!”

  奶奶一看:“你那是饺子吗?一点形状都没有。”

  “哦,能包拢就不错了。”我嘴上不服气,心里想着一定要包好。我偷偷观察奶奶是怎么包的,也学着一步一步包,包着包着就会了。我不仅包出了元宝饺子,还有三角形饺、鱼形饺、月牙饺……包的馅儿也不一样,有蘑菇馅儿、香菜馅、萝卜馅儿……

  饺子煮好后,我们家人吃的那是一个开心。你说说,一边看着有趣的电视,一边吃着自己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怎能不高兴?怎能不快乐?

  每到冬至,都有饺子吃。饺子皮薄馅大,舌尖上的美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因为饺子,我喜欢冬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习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说,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弥漫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腊八粥会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一到过年的前几天,老家的村庄里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大家都聚集在一户人家里,准备轮流打糍粑。

  奶奶排到最后,所以前面我只在别人家看看做法,偶尔帮一点小忙,步骤还挺简单:把蒸了五到六个小时的糯米倒入一个很大的石窝子里,请村里的二到三个壮汉,分别拿着又粗又长的木棍,一般都是两个人砸,因为这样更有序,有时嘴里还唱着歌,特别有气氛。当糯米砸到没有一颗糯米的`时候,就可以不砸了,这下糯米,可不粘石头,全粘到木棍上了,一个奶奶用绳子将粘在棍子上的糯米弄到了一个装很多面粉的框子里,这下,上面粘了面粉的糯米团算是被征服了,不再那么粘了。现在开始分工啦!一人把糯米团分成几个小团,要均匀,再请几个人,把小团放入模具中,也可以在把小团子放进模具之前,先放松柏叶,这样正吉祥,这小团子必须要非常用力压。这样才能有印子出来,最后在糍粑的正中间点上可以吃的颜料,糍粑便做好了。

  刚打出来的糍粑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糖煎糍粑,煎到焦黄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甜甜的,香香的,这可是过年的时候,我最爱吃的美食,不仅是我们家的大人还是小孩,别人家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特别爱,最爱的还是糖煎糍粑。

  这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也代表甜蜜的生活,吃着糍粑,我觉得我自己好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正月初五拜财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云……年前请祖宗也被称为“做羹饭”,是人们对祭祖的称谓。这天,人们会摆上酒席,虔诚的祭祀一番。是为了感恩祖宗并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财运滚滚。

  我们全家今年又来到奶奶家祭祖。到家后,我们就开始进屋帮忙干活。妈妈与奶奶在厨房做菜,爷爷与爸爸摆菜,倒酒。像摆筷摆杯这种活就由我来负责。桌子上九双筷子、九个杯子、九道荤素搭配的菜,寓意家族延续长长久久。

  地上也要摆十二双筷子和三样水果,是供佛的,杯中一次只能倒三分之一的酒,因为酒过叁巡。这些流程对我来说很繁琐,但在我爸爸和爷爷他们老一辈心中是神圣的,觉得祭祖会让子孙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当一切准备好后,以前都是由爸爸负责点香,可今天却让我来一次,练习一下。于是,我拿起一束香,学着爸爸的样子把香放在蜡烛上点燃,然后双手握紧,拿着它对着祖宗们恭恭敬敬鞠三个躬,再把香插入香炉里,磕三个头,我叩拜时还嘀咕着:“祖宗呀!请保佑我们一家平安健康吧。”我刚起身,家人们就开始轮流叩拜了,连三岁的妹妹也争着叩拜,她学着鞠躬,磕头,还把那双胖嘟嘟的小手合并摇一摇,嘴里也嘀嘀咕咕什么,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叩拜了才两个来回,我的肚子已经开始抗议了,看看桌上的饭菜,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但我咽了几口吐沫,控制住了,心里念道:“加油,只要坚持到结束就可以了。”我的心里也增加了一些坚持的动力。

  等到三炷香烧完了,我们就要请“祖宗走了”。步履蹒跚的`爷爷走上前去,挪一挪凳子,好像是在请祖宗走一样。奶奶和妈妈把饭菜端进厨房,重新热一遍吃掉,因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爸爸则扛着几麻袋的金“元宝”,来到祖宗的坟墓前把“元宝”烧掉这也被称为“送钱粮”。回去以后我看见满桌着香喷喷的饭菜,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可以吃饭了!

  像这样的传统习俗,已经有许多人放弃了。可我不会,我要把这个习俗,代代相传下——祭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没错,这句诗讲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听老人们讲,重阳节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天天有人丧生,青年恒景见了,发誓要为民除害。于是他去访仙学艺,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道士,道士被恒景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便收留了他。斗转星移,恒景的发力与日俱增。有一天道士告诉他,瘟魔已经出现了,让他把乡亲们带上高处,喝下菊花酒就可以幸免于难。还赐给了恒景一把降妖除魔剑。恒景按道士所说,果然打败了瘟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

  在我的家乡四龙剪金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初九这天,山路上到处是登高望远的人群,有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有去看热闹的人、还有为庙会助兴的人,其中最多的便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不仅可以体验一把“天梯”的刺激,在山顶上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斋饭,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这事还可以成为与小伙伴吹嘘的资本,那就更要去了。

  “天梯”顾名思义是一段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阶梯,两边没有扶手,山势十分陡峭,攀登天梯全程仅凭一根拇指粗的麻绳。我爬天梯的时候,内心十分紧张,生怕一脚踩空或从天梯边跌落,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只能抬头往上看,根本不敢看脚下。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生怕出什么差错,好在爸爸在后面保护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磨”,终于抵达了山顶!不过,看到山顶的景色独特美丽,呼吸到的空气清新扑鼻,我觉得也值啦!

  重阳节不但要登高,而且要开庙会。

  庙会不仅有歌舞,还有舞狮子的。艺人们穿好服装,摆好姿势,从平地一跃而起,稳稳地落在一米多高的木桩上。周围的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惊叹,看的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其中最惊险的`动作要数“狮头下垂”,眼看狮头马上就要掉下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前面的人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人们顿时松了一口气,不得不说,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观众们也大方的送上了雷鸣般的掌声。

  马路两边摆满了货摊,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平日里见不到的稀奇玩意儿,全都在这儿出现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这就是我家乡的节日——重阳节,你想来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0-07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2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0-01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8-1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8-0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30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的风俗作文12-31

家乡的风俗作文01-24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