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3000字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余秋雨散文3000字读后感

时间:2021-04-12 09:28:2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余秋雨散文3000字读后感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先哲们用各种文字和言论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书”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装订成一个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称之为书。

余秋雨散文3000字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很浅。小时候只看故事书,尤其是童话书,唯一一本《唐诗三百首》算得上有涵养,但那是我两三岁的时候老妈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来不知原因地特别喜欢作文书。按理说,初中写作文,比小学困难,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卖了两本作文书,小学六年买的一定远超过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两遍。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除了作文书,还特别喜欢看校园小说,最崇拜的人是杨红樱,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最为出名,书一本一本出,我们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图书馆借书,这样的书快则一星期,慢则两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我眼中的书也就是这样了。当然也会接触重量级的“四大名著”和各国著名小说,但那些都是做奥语的时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题做多了就记住几个主人公,仅此而已。当然我也尝试去看,然而结果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书签永远夹在第一回的后面;《爱的教育》和《童年》接触了一点,但在第二次(因为初中有要求,后面会提到)接触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们讲了些什么。不再举例,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那也没什么好讲了。但那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能人,对“四大名著”极其精通,外国的小说也颇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也许,在多数人看来,初中阶段会接触比较多的名著。原因之一,长大了,心智自然成熟了,不会再喜欢看小学生打打闹闹的故事了;原因之二,每本语文书后面都附有两到三篇名著导读,而且中考的时候占一部分,所以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并要求他们认真看。这样一来,同学们或多或少看了一些。至于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些书没看过几本,看过的像《简爱》、《海底两万里》之类的,都是看了一半直接翻结局。从那时起我就认定自己不喜欢外国小说。也不是别的,就是不喜欢被翻译的中文,尤其是人名地名。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了记住个保尔柯察金,其余的,一概不知。即使是中国的,比如老舍的书,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书,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暂不提半本半本地看过一些,也就只有看看杂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写作要求与小学相比完全提高了一个档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那两本作文书。相关地,会读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时间又紧,没什么空,这样一来,初中三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收获了。

  我说我书读得浅,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终于有那么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去年暑假,随着新版《三国》和《红楼梦》的热播,我居然破天荒地开始接触它们,喜欢它们,最终爱上它们。白天看电视,晚上再对着书看,一个个人物形象见见丰满起来。我怎么都想不到,千方百计想认识他们,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这件事视为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毕竟,我补上了这节落了好久的课。更让我兴奋的是,我终于喜欢上大气的书了,名著离我不再遥远了!我忽然觉得,也许朋友们说的没错,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虽然我每次都不承认)。初中三年学到的知识,足以让我对春秋战国和封建社会的情况大致了解,这样才能高兴地接受我的两位新朋友啊!

  也许是从那个时候起,对历史更感兴趣。谁说女生不喜欢看打仗?我就特别喜欢《三国》里人们的斗智斗勇,特别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精彩极了。我越来越喜欢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像《美人心计》、《明宫谜案》等,都可以从中找到那个朝代的影子。

  只不过,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不够多,也不够大。

  高一第一学期,我“继承”初中的喜好,依旧看一些辞藻华美,抒情性强或是形式新颖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张爱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现——

  《余秋雨散文》。

  对,就是它。我在前面不惜花大篇幅絮絮叨叨,就是为了给它抛砖引玉。它是我遇到的第一本可以使我完全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看进去,并且圈圈点点,最后忍不住再把喜欢的那一篇再看一遍的`书。

  书中的第一篇名叫《一个王朝的背影》,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篇。它通过承德避暑山庄这一切入点,主要介绍了康熙,并对他大加赞赏,顺下去提到了雍正、乾隆等帝王,贯穿在文章中的线索是对文化的一种认知:文章初是写作者自己与人们对清朝和满族的态度,随后是康熙去无形的长城——木兰围场打猎,去山庄避暑,接着写这位满清皇帝精通汉文化却又醉心“西学”。后来,明朝的许多文人开始认可清朝,但有的继续斗争,因此有了雍正的《大义觉迷录》与之后盛行的文字狱。有一句话说得好:“政治军事,不过是文化的外表罢了。”一语中的。文章的结尾写的是清朝灭亡,王国维先生拖着辫子自尽在清代皇家园林里。作者说,他赞同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是死于一种文化:“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欲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是的,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我突然想到了海子,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到了他,还有那段铁轨。理想主义的他们,当现实距离理想过于遥远时,宁愿选择死亡作为重生。

  文章的结尾我非常喜欢。“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完美的总结。

  读罢全文,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涌上心头,孰是孰非,是爱是恨,历史自有公断。我恍然发现,文章的语言并不见得有多么优美,却着实产生了一股力量,扣人心弦,让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看风云变化,看潮起潮落,看着清朝的背影走近,又走远。我意识到这是文化的力量。比起那些小说,我似乎更适合通过这样一篇文章来了解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种情怀。我很快乐,我很充实,我很满足。这样的文字,一样可以激荡我的灵魂,好像黑暗中的一把火划破了夜的坚固,划破了心灵的沉寂。

  以这样的方式,我与作者一起抱愧山西,目睹天一阁流传下来的故事,与阮籍嵇康相谈,还去阳关看雪,跟着信客送信……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的细节,又了解了作者自己的故事。这样丰富的大餐,怎能不让人激动?

  但是好东西要细嚼慢咽,囫囵吞枣可不行。看这本书的进度很慢,因为篇与篇之间毫无关系,不会像小说那样只是往下连。也很奇怪,通常看完一篇,我总会过几天才看另一篇,每次都这样,并不是刻意,而是“身不由己”。也许,“内化”需要时间。

  我可以感到作者的智慧有一小部分成了我的智慧。高考的作文固然要看,但那些文章的智慧本来就不完整,又因为是考场作文而打了折。我应该从源泉处汲取我需要的泉水。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下笔如有神”,可以文不加点,可以将各种素材“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而有些东西是我内化不了的。《祭侄帖》,这个标题一开始就觉得奇怪,读后更纳闷。文章通篇讲的是作者移居上海,考上海的中学,还提到叔叔与外公的矛盾,大姨妈并不好过的生活以及父亲与同事比孩子学习成绩等事情,然而我实在想不出其中有什么联系,至于这个“祭侄贴”,只是叔叔在书店买的一本字贴,为什么要用它作题目呢?满肚子问号。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需努力。

  我真觉得,这本书是我思想的一个转折点,既没有小时候那么肤浅,也不像《三国》、《红楼梦》那样,看完书就仅仅看完了书。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倍增。

  那天在网上买书,看到一本《菜根谭全略》,里面不是《菜根谭》的原文与注解,而是以现代汉语的口气来阐述书的观点,并加入各种事例。我很喜欢。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作文书,有篇文章提到过《菜根谭》,还引用了书中的句子。当时的想法是:又是一个通读古书的神人!现在看来,我也能接受,虽然不是原文,等级低了点,但能接受,有兴趣,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只不过,考虑到家里的一堆书,而且这本《菜根谭全略》太厚,我就少囤点书,先买另外四本,三毛的《温柔的夜》,以及《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这样的书,看起来应该不会很费劲。

  第二天被朋友拉去书店,我竟然在“古典文学”那一架子书前面站了一会儿,翻了翻以前我都认为“不可思议”的“古书”:《史记》、《庄子》、《二拍》……我还很无知地发现,《资治通鉴》跟我还在看的《上下五千年》没什么大区别。虽然早就知道它是编年体通史,但内心还是抗拒它,敬畏它。其实,不过是一本书而已。

  写到现在,不知写了多久,反正夜是一样的深。数了数桌上的稿纸,被自己吓倒,从会写作文开始就被老师要求写读后感,好久没写,一写就收不住。好吧,我还是没改。不管废话是不是很多,至少心里很畅快。刚刚看了三毛的书,她在《永远的夏娃》开场白中写到,自己曾被俄国作家杜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吓到——“老写自己的事是无耻的”,因而停笔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去山里玩了一个下午,无法抗拒那样一种想把生活涂鸦在纸上的冲动,就再次提笔。此时此刻的我也是如此吧!我用新的读后感方式写了我“蜕变”的过程,而动力,只是这一本书。也许就是这样神奇。

  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多的感受要怎么用几个字的标题概括,原谅我用这个连自己看着都觉得寒酸的题目做标题。它虽然平凡甚至平庸,但却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我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没错,这就是我读余秋雨散文的感受,大概见解很浅,废话很多,文笔很拙劣,或者压根不着调儿,但对于我自己而言,和心灵交谈一次,多么美好啊!

  后记:

  一时冲动写下了这篇文字,现在的感觉已经和当时完全不一样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当一切都沉淀,人会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我,渐渐发现了这本书的魅力。它就像一杯茗茶,越品越香;它就像一坛老酒,愈久愈浓。茶香与酒香会陪伴着我穿过成长的树林,也愿你能感受到这股温和而强烈的馥郁,并让它沁入你的灵魂。

【余秋雨散文30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09-02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03-22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700字02-17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11-22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06-16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900字06-07

有关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范文06-07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600字06-07

余秋雨的散文集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