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唐诗中的草经典散文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藏克家语)。漫山遍野,河畔田庄无处不有草的存在。草以自己青黄荣枯的容颜变化反映着神州大地季节的轮换,传递着大自然一年中的气候更替的信息。草成了显示天气冷热转化的寒暑表,成了春来秋往的报信人。在唐代文学中,零星地散落在诗歌中的草以其自身不同的特点,构成不同的意象,造就了不少的佳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王维的诗《送别》,全诗共四句。意为山中送走朋友后,天气晚了,关上柴门。然而心中仍然思念好友,久久不能平静。春天,山中的青草年年都会是绿油油的,可是朋友呀,明年的春天你还会不会回来呢?其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两句来源于《楚辞.招隐士》:“王孙归兮不归,春草年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只是王维的这两句诗在这里是袭用其辞而反用其意,是要写诗人送别后对友人的留念之情,盼望他明年能够再回到山中相见。借春草的常绿以喻友谊长存,巧用典故以表达其衷心。再如,“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乐天的《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后两句。在这里,“萋萋”之草似乎也有了感情,充满着惜别的情谊,因为在“我”送走朋友之后,小草叶“满别情”。诗人界小草表达了他深长的送别离情。在这里,草以它的常绿的特点,成为了诗人们寓予友情长存的代名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众所周知,这是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送别》中的前四句。意思很明显:繁密茂盛的原野上的草啊,一年之中要枯萎荣盛一次。野火的`焚烧,不能使它灭绝,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又蓬蓬勃勃地生长出来了。这几句诗集中地写出了小草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的焚烧只能燃其身,而不能灭其根,终究不能把草给除绝,只要春风一到,它们就会重新生长,给大自然一片盎然生机,水边道旁,处处都是,“春风吹又生”。再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是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綽判官》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绿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虽然江南的秋天已经过去,但是这儿小草却尚未凋零。秋风萧瑟,所有的植物都已经枯萎了,有如“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而小草却仍然处在繁茂的状态,可谓万物皆苦我独荣,凸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草固然“小”,然而,它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具有旺盛而又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在诗人的心中,草成为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事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这是卢纶组诗六首《塞下曲》之第二首的开头两句。意在说,树林总一片昏暗,草木突然被大风吹得剧烈地摆动,东倒西歪。将军立即警觉,黑夜中开弓射去。和参天古木相比,小草可谓沧海一粟,小得可怜。因此被风刮得七零八落、狼藉一片,被努风任意地蹂躏。在狂风之前它们只能“束手就擒”。因此在诗人的笔下只会是“草惊风”的结局。再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此句是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前两句,是写狂风怒吼,蔽日遮天,将白草摧倒折断。八月秋高,而北方已是大雪纷飞,漫天皆白。事实上,这里的“白草”仍然是被风怒吼狂卷的对象,仍然是被被风摧折的对象,仍然是被风欺压的对象。“白草”在狂风面前也只有唯一的选择,就是一个“折”字。两个地方的草:“草惊风”及“白草折”,它们都是被风打压发泄的对象,不时地受到欺凌,在强风面前都只是顺从,显得十分的软弱、渺小。所以,在部分诗人的眼里他们都只会是弱小事物的代表。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这是孟浩然的诗《留别王维》的前两句。意在说诗人上书朝廷,久久没有回音,天天出去奔走钻营,却都是空无所获,独自败兴而归。因此想找个满是芳草的地方去隐居,但又不忍心和老朋友分离。几句写的是孟浩然在仕途受挫时的欲隐欲留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的痛苦之情,此处的“芳草”指的是山野隐居之地,草成了诗人隐居理想的栖居地,成了近似“桃花源”的美好的住所。再看“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是李欣的诗《送陈章甫》中的四句。大意为陈章甫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他长着卷曲的胡须,眉梢上挑,再加上宽宽的额头,真是一幅豪杰志士的形象。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志在为国报效,做一番大事,只是他自己不肯低三下四地求人,不愿意趋炎附势,所以在山林中隐居了一辈子。“草莽”在这儿指的也是山野隐居之地,也是诗人心中的美好的去处。两个地方的“草”实质上都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被理想化了的地方,都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处。草成为了隐逸生活的代理形象。
【散落在唐诗中的草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诗中的美丽散文02-13
落在秋天的记忆散文03-07
散章散文04-04
诗中茶味散文01-18
把游兴写在诗中散文12-08
唐诗中的感动散文05-05
古诗中的春散文02-11
灑落在夜色的雨散文12-07
落在肩上的蝶散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