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教学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1-03-14 20:38:4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希望大家喜欢这篇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1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0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

  《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

  《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三、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  ② 渲染气氛  ③ 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④ 铺垫情节  ⑤ 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四、真题体验  阅读张笑天《上善若水》,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91页)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江苏高考散文文本阅读题特点:

  1.选材范围

  (1)选文多数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考查特点

  (1)命题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题量保持在4个题,分值20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的考试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语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命题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预习“如何读懂散文”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2

  教学内容

  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如何读懂散文

  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1)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2)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3)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4)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5)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显得自然,能引发读者共鸣。

  阅读模板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

  第二步,研标题、作者;

  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第一步,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明确所写景或物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张抗抗《窗前的树》,体会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需要抓住树的特征并分析由其特征所体现的情意。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请先标记各段落序号,给全文切分层次,并在后面表格空缺处概括层意。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请结合文中描写洋槐的句子,然后在后面表格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请结合文中隐含作者情感的语句,并概括其不同时期的情感。填入后面表格空缺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槐树的四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又自信潇洒。

  步骤一:文章的思路 步骤二:洋槐的特征 步骤三:作者的情感

  (一)总起

  (①-④) 窗前的槐树 高大粗壮 满足幸福

  (二)分写

  (⑤-) 四季的槐树 春季的槐树 灿烂壮丽 精神为之一振

  夏季的槐树 郁郁葱葱 生出一种感动

  秋季的槐树 金碧辉煌 不觉得感伤和悲凉

  冬季的槐树 挺拔骄傲 活得自信、潇洒

  (三)总结

  (-) 窗前的槐树 衰而复荣

  败而复兴 神秘默契

  (二)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因此,在阅读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哲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其与段落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思考材料,明确方法。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毕淑敏《造心》,体会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阅读关键是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义理观点,以及为表达这个义理观点而运用的材料。

  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

  (1)请用横线标记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2)请用波浪线标出第③④段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参考答案:(第③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第④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3)用着重号标出作者对“造心”需要有严肃态度的语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

  请阅读全文,然后在下面横线或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

  段落 层意

  ③ 造心需要材料

  ④ 造心要有手艺

  ⑤~⑨ 造心的类型  造心的规模(⑤~⑥)

  造心的质地(⑦~⑨)

  ⑩~ 造心需要好样板及其意义

  (2)本文作者的感情倾向: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好的心。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

  (1)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2)“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理?

  参考答案: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结尾运用“船”的比喻这一材料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复习巩固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3

  教学内容:

  读懂散文(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散文阅读模板

  (三)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文化游记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其特点有: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地,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实质。

  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著称,或因著名历史人物而扬名。描写历史遗迹类的文化游记散文,则要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时代背景,诸如产生由来、历代传承、兴衰更迭等。

  凡涉及历史人物的文章,要结合人物成就、古今意义以及后世人的评价。历史事件类的文章,则要结合事件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多方面考虑。而文化现象类的散文,诸如酒文化、茶文化等,本身源远流长,阅读时要追根溯源,综合分析。俗话说,借古讽今,察古知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回忆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给现实人生指明道路。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写作对象的文化散文,则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文化散文因涉及对象充满历史文化意味,语言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一般来说,文化散文很少有李白般的浪漫情怀,而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无限哲思。多用修辞,注重对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以上三步,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文化游记类散文的主旨大意了,也就整体上读懂了文章,为解题作好了铺垫。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朱增泉《文赤壁》,体会文化游记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经历与作者抒情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

  (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

  (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

  参考答案:第⑧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

  某些位置上的关键句是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如“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这样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2)“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中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3)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参考答案: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把握住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此篇文章由赤壁之景引出苏东坡的历史经历,由苏东坡的历史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态度及对人生的感悟:倡导人要有像苏东坡那样面对命运捉弄时的豁达情怀。

  (四)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体裁特点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阅读模板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些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但文章中却已经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这些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文章往往会写到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这就更需要读者耐心、静心寻找线索(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等),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来完成共同的主旨,也就是看作者用一个什么“神”来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材料统摄在一起的,而这个“神”最后的落脚点是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所以阅读中要注意分清文中哪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需要思考写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技巧。注意不要把某段中的某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当作全文的主旨。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或主旨。

  读文示范

  学生阅读牛汉《活着的伤疤》,体会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

  教师指导

  步骤一:把握要素,理清人、事关系

  本文的主人公是秃手伯,重点描写的是秃手伯伤疤现在的状况。

  步骤二: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1)请结合写“伤疤”的语句,说说文章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活着的伤疤”为题,揭示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显示了人物性格;以“活着的伤疤”为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它贯串全文;同时,以“活着的伤疤”为题,简洁凝练,表意丰富,用“活着的”这一形容词短语修饰“伤疤”这个名词中心语,搭配新奇,耐人寻味,有悬念感。

  (2)阅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文章开头由“口外草地回来的人”的伤疤写起,再详细写秃手伯隐秘的满胸脯的红伤疤,突出其“不死”的内涵,最后结尾又写到“我”的身心上的伤疤,逐层递进,文意不断丰富深厚。

  步骤三:区分表达方式

  (1)具体描写秃手伯胸口伤疤的语句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秃手伯遭受的痛苦之深重。

  (2)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结尾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简要议论“我”半个世纪以来对“有关伤疤的道理”的理解过程,以前,“我”对秃手伯的讲法不理解;而在“我”历经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折磨,留下许多很大很深的伤疤之后,才真正感悟到伤疤活着不死,时时提醒“我”重温曾经的苦痛的道理。这些议论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3)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与“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应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看得见的伤疤,有许多一直活着”,这是说从那些“看得见的伤疤”上,常常可以勾起人们对往昔伤痛的回忆,所以说“有许多一直活着”;“看不见的伤疤,有的也一直不死”,这是说那些刻意隐蔽和掩饰的肉体的伤疤以及那些精神上的伤疤,深深地植根于人的记忆深处,无法忘却,难以磨灭,所以说“有的也一直不死”。

  步骤四:综合考虑,概括主旨

  本文事件特征:“伤疤”活着→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艰辛,性格之隐忍坚毅→议论点旨:由“秃手伯”的痛苦写到自己的身体与心灵的创伤,表达了铭记、承担历史苦痛的坦然,也潜藏着热爱生命的执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冀。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复习巩固文化游记类、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模板要点

  2、预习“第1讲分析结构思路类”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4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课前准备】

  准备材料《汉家寨》并打印后分发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

  汉家寨

  ①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②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③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④那时,我独自一人,四面八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⑤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⑥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⑦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⑧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⑩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

  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③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2.阅读①~④段,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 (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

  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大家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各小组的组长收起来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然后各位同学为其他同学打分,打分过程中每位同学应做好应答准备,包括批阅者对你答题思路的提问和答题者对评分标准的提问

  (四)大家的讨论太激烈了,请各位同学拿回自己的作业我们简单的做个补充和总结,请大家对照并自己打分,也看一下自己给别人的打分是否准确

  第一题是选择题,题干中的A答案考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B答案考的是文中句子的作用 C答案考文章结构特点

  D答案考文章的表现手法,文中老头的象征手法不对, E答案考语言的整体特色

  这道题选BC得5分,否则不得分,答对的同学举手,课代表统计正确率

  第二题第1问考表现手法,(1)①正面描写,“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300里空山绝谷”写出了

  “四野的宁寂”;②侧面描写,作者借写自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路单骑”“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两眼幻视、满心幻觉”、“一种茫然的感觉”烘托“四野的宁寂”(或从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等角度表述,亦可);③反衬手法,借单调的马蹄声以动衬静地写出了“四野的宁寂”。 这道题每答对一点得一分,共三分

  第二问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①这里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荒芜、悲凉、严峻、苍凉、广阔的情境,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②为下文作铺垫;③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④烘托作者最后“遗憾”“悄然”“孤寂”离开,对“决绝的气概”“人的坚守”的认同的心境

  这道题打出环境得两分,作用共三点,每点一分,共五分

  第三题考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汉家寨(或汉家寨的人)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生存。②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这道题每点两分,共四分

  第四题考人物形象,正面: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她终有一天也会变成老者。)

  反面:汉家寨远离尘嚣,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

  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一直凝视着我”“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我这个外人的好奇,因而我们可以期望小女孩应是未来世界的预言

  这道题从一方面回答即可,答案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共5分

  (五)这道散文阅读题我们就算做完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题型及做题方法 (只要能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即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不求全面)

  选择题:内容较广要求大家在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精读重点语段后完成

  非选择题主要题型及做法如下: ①解答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看清楚所考词语的类型,如果所考词语为代词,就应该确定代词指代的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有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并列的几条,且散布于好几段文字中,要全面归纳总结。注意近指和远指。如果考查词语的比喻义,一定要确认比喻的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正是其隐含的意义。如果考查点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那就应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上下句或上下段中一定有隐含或解释这些属性的语句,认真选取那些揭示概念特征的,归纳成正确的答案。

  ②解答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从若干年的高考试题看,文中重要的句子都是含义比较含蓄的,它们或富有哲理,或揭示主题,或比喻象征。我们知道语段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要解释句子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段或整篇文章设置的环境和背景中来理解。如这是富含哲理和揭示主旨的句子,其上下文一定有相关的事例来揭示它,我们从中抽象出其内涵,就是较好的答案;或有相关的语句阐释它,只是这些语句可能不太集中,我们全面地归纳就能如愿,还要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由表及里,才会得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如果是比喻象征或双关的语句,要联系上下文,寻找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果是双关句要注意其双层意义,尤其是其隐含的意义;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意义。在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描写与主题有关联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找出这种关联点,也就找到了隐含的意义;但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主旨的理解,要尤为注意。

  ③解答提炼文章主旨的题

  这类的题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文章的某个段落,即没有现成的主旨句,如何提炼主旨呢?除了注意筛选出的信息外,在整合信息时,我们分析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论了什么理、表了设么态,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里就有主旨的影子。

  ④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是纵览全文,善于抓中心句,抓住转折句中的转折后的内容,抓住递进关系句中进一步表现句意的内容,解释问题原因和结果的,分条论述几个并列的方面,要总结全面到位,善于理顺与问题有关的各个内容要点,做到无疏漏,简明、准确。

  ⑤解答有关文章结构的题

  首先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解答有关问题。文章的线索包括时间、空间、事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地点、一句话、一种情感等等。抓住这些,也就串起了所有的材料,使解答不支离破碎。然后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承上启下等问题。结合主旨,便能解答有关的问题。

  ⑥揣摩语言表现力的题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文章的语言都是经作者加工锤炼后的语言,或丰富、或生动、或含蓄,或幽默、或自然、或简洁。解答这类问题,首先看看在原文中的位置,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否描摹了事物的形态,是否运用了修辞格,起到了这类词格应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该词语或句子的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以解答出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即可。

  ⑦解答探究类的问题

  A.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但不能脱离文本。

  B.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适当引申,但能够还原到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印证

  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出独到见解,但不能无中生有。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教学反思03-31

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03-31

高考经典散文10-26

高考散文10-26

高考的散文10-26

散文如何进行阅读教学11-17

高考,高考散文随笔04-29

高考的往事散文10-21

高考有感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