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散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4-05-24 16:07:2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散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的散文

春节的散文1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过年习俗。

  今年的年,与众不同,地方也特别。

  如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多起床,看看新闻,再听听音乐。梳妆打扮完毕,拜一下佛像,走出房间,迎接新一天的开始,投入又一天的工作。虽说今天是吃年夜饭的日子,还在上班的我,丝毫没有感到节日的来临,亦未感觉到年的味道。一切都还是那么寻常,一切亦是平静如水的样子。

  爱人回家过年,我暂时代替他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工作,两头走走停停,来来去去。好在平日里我的活动量甚少,难得有机会走走,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泰国北标府的天气,在我来的这几年当中,从来没有这样冷过。北标府的风,也是不停地刮。坐在门卫室里,听窗外的风,呜呜地响。那扇有点残疾的门,却怎么也关不上,任凭风,恣意地往里吹。正好对着门口的我,却像温室里的`无用花草一般,经不起风吹雨打。一天下来,上嘴唇长满了水泡,人也被风吹的是满身的灰尘。原来,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脆弱。

  坐在三面都是明亮的玻璃窗的房间里,观看着外面地磅上的车辆。进来的原料,出去的棉包。跳动的红色数字,一一分别显示在连接电脑的显示器上。就这样,一辆一辆的来,又一辆一辆的走。没有具体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上下班的时间。任其何时来,何时走。客户都是上帝,谁又是我的上帝?我守望着车辆,谁又为我守望?匆忙的脚步,总也赶不上匆忙的时光。一不留神,已过了大半天。有人在呼叫我,要去库房拿配件。走出了门卫室,来到了办公楼的门前,崭新的红灯笼,正在高高的挂起。看见了红灯笼,我想起了大东方。此刻,年的感觉来了,年的味道也从遥远的东方缓缓飘来。

  一声遥远的问候,一句佳节的祝福,是远在异国的我,送给家中的亲人和天下所有的华人朋友。没有美酒,也没有鲜花。只有心中,浓浓的情意。我想:在这特殊的地方,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唯一能献上的只有这真诚的问候与祝福了。请接受吧!母亲在电话里说,年夜饭她早已准备好了,还有我最喜欢吃的腊肉和香肠,都是她自己亲手做的。我仿佛闻到了腊肉香,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还说,唯独只有我自己离家这么远,要照顾好自己!我感到很温暖,很暖了。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今晚可以畅怀痛饮 。遗憾的是,有的同事还在岗位上,有的同事也还要上夜班。丰盛的晚宴,大家没有团聚。先吃的,后来的,都为工作忙碌着。我随着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有的人,上班走了,我独自回到了宿舍。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播的正热闹。这一刻,我忘记了自己也是在过年。躺在松软的大床上,独自看着电视。看着看着,竟然不知不觉已睡着了。梦中,鞭炮在响,火红的红灯笼,不知怎么变成了红太阳。一睁眼,天亮了。迎着希望的阳光,走进新的一年!

  这个年,没有感到孤单。我在温暖甜蜜的睡梦中迎来了新的篇章!

春节的散文2

  浏览完了所有属于自己的网页,然而却一无所获,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分钟了,依然是脑空如洗,没有一点儿感想。按说今天起得最早(两点),早早的完成了每天的书法作业,本想来写些东西,可事与愿违,只能胡乱的敲击着面前的这个略显模糊的黑色键盘,显示屏上出现了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字,一点儿意义也没有,但还是这样敲击着。

  突然想到今天是立春的日子,春天已经来到了,尽管气温还是那样的低,但随着立春的到来,山野就会逐渐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词语也会经常地出现在文章里,诸如“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春风拂面”、“绿意融融”等等,再有半个月就是春节了,喜庆而热闹的场面又会使人们载歌载舞,鞭炮齐鸣,特别是那些无忧无虑的顽童,更是欢天喜地,穿着新衣服,吃着想吃的东西,还能不断地受到压岁钱,他们个个都成了“有钱人”,有些顽皮的男孩子,还会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拿着鞭炮,冷不防的为大人们制造一场惊喜,他们穿梭于大人们之间,天真的笑声为祥和的节日氛围增添了许多欢乐;花季少年这个时候更是像蝴蝶一样,寻找着自己的欢乐;年轻的姑娘小伙也会着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传递着他们的'绵绵情丝,互相道喜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享受着人生的黄金时段的美丽人生,也勾勒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图画;当然,还有那些喜欢拽文嚼字的斯文人士,身处于闹市而不惊,独自一人穿街走巷的玩味着大红春联的寓意,品读着龙飞凤舞的墨痕,用他那独特的眼光,审视着春联背后的图画;更有那些家庭的顶梁柱们,志气相投者或三五为伴,或两两促膝,趁着着悠闲的空隙,把酒言欢谋划明天的奋斗航向。户纳吉祥笑声朗,吉庆有余酒酣畅,一个家庭一幅画,一桌酒席一年景。一幅幅火红的春联染红了人们生活,也流露出了人们心底的祝愿,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吃出了春种秋收的喜悦,翻滚的饺子锅,冒出了丰收的喜气,春节联欢晚会的爽朗的笑声,惊醒了满天的繁星,新旧交替的钟声点燃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迷人的烟花在茫茫的夜色中绽放出五彩斑斓,踩着新年的脚步快入了人生的新里程。

春节的散文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居委工作人员却依然努力忙碌着,工作着。

  他们工作一丝不苟,因为他们知道,过年前有许多的检查,要保证居民的安全,让居民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感受到温暖,舒心和安全!每逢过节,他们都在居委值班,情愿舍弃与家人短时相聚,以自己家庭的”残缺”换来千家万户的和美,以个人的坚守和辛劳,换来他人的开心。他们顾不上享受节日的幸福与欢乐,因为他们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像天使一样关心着居民。

  其实他们是微不足道的,现在外面有无数坚守工作岗位的中国人也和他们一样,为了他人的幸福,为了他人的团聚,用自己辛劳,在这祥的日子里谱写自己光辉的一页!如果问他们想得到什么回报,我想,居民的赞誉和满意其实就是给了他们最甜美的佳肴!

  春节来了,你看,久违的阳光普照大地,蓝天晴空万里,空气清新香甜,他们和快乐的人们一样,渴望那璀璨的烟火,渴望那丰盛的晚宴,渴望和爸爸妈妈一起的天伦之乐!因为,春节,他们坚守岗位!

春节的散文4

  除夕之夜,大家都在干什么呢?是放鞭炮?还是吃团圆饭?我呢,就坐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对我来说,可是意义非凡。因为今年是龙年,而我又是属龙。于是,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从头到尾看完。

  八点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刚开场就热热闹闹,让人感到了浓郁年味儿。一个个精彩节目,让我感到有些目不暇接。这些节目分为几大类:歌唱、舞蹈,还有令人捧腹大笑小品,当然啦,还有刘谦魔术。

  最让我念念不忘就是一个叫《天网恢恢》小品。序幕拉开,有两个人正在打电话。在他们谈话过程中,我知道了,原来他们是骗子。

  虽说是骗子,但对话却令我捧腹大笑。这时,他们为了50万元,正焦急地找婷婷呢!

  这时,清洁工李婶走了过来。当两个骗子询问她时,她说:“就是那个说话像小孩你去死吧婷婷,没看见。”这时一个骗子对另一个骗子说:“太像了,就她了。”另一个骗子说:“不行啊,一个扫地。”李婶听了马上说:“怎么啦?拿扫帚不一定是清洁工,有可能还是哈利波特呢!”让我忍俊不禁。

  一个骗子想尽了办法,说服了李婶帮他们骗人。当他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时,李婶说:“喂,我能骗您点钱吗?”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为了让李婶学会骗人,高个骗子当场示范。当让李婶骗时,送外卖又回来说要和他们把账算清。但由于他算错了,又找回了30元钱。我一边看一边在想:你这个数学全班第一到底是顺数还是倒数啊!

  帮助骗子得到50万元时候,李婶却发现钱打到她自己卡里去了。之后,李婶现出了真面目——她是一名便衣警察。

  看完这个节目,我感到了警察辛苦。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

春节的散文5

  一

  腊月十七,我就回老家了,因为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件事情。家里二楼我的卧室里,在显眼的地方,挂着一件紫红色的羽绒服,是我给三婶买的。三叔家的堂弟,腊月二十六就要结婚了。三叔供应了两个大学生,盖了五间楼房,还给堂弟买了一辆结婚的车。我知道三叔手里拮据,堂弟的车还是我弟弟出了七万的大头。因为我老公是做生意的,资金流动快,堂弟买车的时候,我也没出钱,我就想着给三婶买件新衣服,堂弟结婚那天,让她穿上。

  回到家就一直忙,打扫卫生,会见闺蜜,朋友聚餐。晚上,一抬头看见了那件羽绒服,就想起来,早上醒来接个电话,下楼又给忘了。就这么着,到了二十五的晚上我才意识到,堂弟的婚礼上,三婶大概穿不了我的羽绒服了,心里满是遗憾与悔恨。

  二十六那天,仰仗着离娘家近,我又赖床了。十点整,我哥打电话催我,我穿上了袜子,又睡着了;十点二十堂妹打电话催我,我穿上了裤子,歪头又睡;十点半,我家房门被敲得咣咣直响,原来我妈坐着堂妹的车,亲自来喊我起床了。麻溜溜的,我一分钟就穿好了衣服。我妈说今天小辉大喜的日子,我就不说道你了,赶紧跟我走吧!

  我前脚进门,婚车也跟着到了。堂弟和新娘手牵着手,如胶似漆,一分钟都不能分开的样子。众人跟司仪起哄:“别拜天地了,直接入洞房得了!”堂弟和小新娘一直笑,配合着司仪,该拥抱就拥抱,让接吻就接吻。到了拜爹娘这一块,堂弟的眼睛红了,台下的我,最见不得这种场面,我的泪水大颗大颗流着。我比堂弟大九岁,仿佛就在昨天,我还抱着他,给他买糖吃,一转眼,这个小不点,就高出我半头了。再看我妈,我叔,我婶儿,一个个都眼含着眼泪,我才发现我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老了?

  二

  大年初一,给婆婆公公拜年,然后又回娘家拜年。结婚之后,我经常想,养女儿真的很悲哀。含辛茹苦养活了二十年,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好不容易长大了,开花了,却被人连盆端走了,就是拜年也得先拜人家的爹妈。

  我妈妈是真老了,年轻时候的脾气一点儿都没了。记得我小时候,我忘记犯了什么错,妈妈拿起擀面杖对我一顿好打,倔强的我硬是没掉一滴泪,反倒是她的的眼里泛起泪花儿。如今,她恨不得我二十四小时呆在她身边儿,即使看会儿电视,她也让我坐在她被窝儿,哪怕一句话也不说。

  儿时,我总觉得妈妈身上散发着香味儿,总想一天到晚呆在她身边儿。可是妈妈怀里抱着的永远是弟弟,我小心翼翼跟在她身后,就算晚上睡在妈妈脚头,抱着她的脚,我也能睡得香甜。可是这么小小的心愿,总也难以得到满足,每当夜晚来临,我便被奶奶抱走,时光那端的小女孩,我依稀还有她的模样,又开始在记忆的长廊里,哭得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如今,记忆里那个幼小的'自己,也被时光推到了儿立之年,为人妻,为人母,懂得了母亲当年的无耐与辛酸。多年的幽怨、遗憾,都随着父母、至亲的老去烟消云散。每年叩拜祖先,我都会回头问一声身边的嫂子:嫂子,磕几个头呀?嫂子早已习惯我的这种不食人间烟火,头也不抬地回复我:神三鬼四。是呀,嫂子与哥哥结婚的时候,我刚刚十三岁,还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十几年来,我们虽有分歧,也有默契。

  祖先牌位,我只认识爷爷奶奶与父亲。我也见过爷爷的母亲,只是记忆里,她是模糊的,模糊的脸庞,模糊的微笑,模糊的白发如柳絮般飘渺。只是我的睡梦中,她会偶尔清晰,尤其是她粗糙的手,触摸我脸颊时,传递过来的温暖。于是我的叩拜,庄重与敬畏中多了一些温度。

  三个响头,我已泪流满面。泪眼模糊中,父亲慈爱的笑脸,正望着我,耳边仿佛传来他宠溺的声音,依然喊着他对我的溺称:妮妮,我的妮儿……仔细回忆,他陪伴我的二十多年里,竟从来没喊过我的全称,更没对我动过高声。

  三

  初二,串亲访友,也拜年。我哥领着我们十几个兄弟姐妹,去二爷三爷家拜年。二奶奶和三爷爷已经去世十多年,二爷爷生性淡漠,不喜言谈。小堂妹担心地问我:“姐,你说咱二爷爷认不认得咱们呀?走在路上,我跟他问好,他总是嗯一声。”

  “二爷爷认不认得你们我不知道,但我敢保证二爷爷一定认得我。”我十分自信地说。

  “为什么?”堂妹和他老公一起问我。

  “因为我从小就浓眉大眼,唇红齿白,人见人爱,二爷爷看见我就笑,比见到他亲孙女都乐呵。”

  “切,自恋狂!"弟弟妹妹们竟然异口同声,像排练过一样。

  果然,二爷爷一脸茫然,面无表情地望着我们。

  我问二爷爷,认不认得我。二爷咧嘴笑了:“咋个不认识,你不是大妮子嘛!然后他双手在口袋里摸索,给我一大把核桃。弟弟妹妹们站在二爷爷面前,二爷爷又一脸茫然,没了下文。

  我哈哈大笑:“看看,我没说错吧,二爷爷就是只认识我自己。”

  小堂弟不禁惊呼:“凭什么,到底凭什么?”

  “凭我长得好看呗,凭我老少通吃呗!”望着弟弟妹妹惊奇的目光,我骄傲地说:“你们以为好看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嘛?其实长的好看,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哈哈……这多年我真的不容易。”

  然后又到三爷爷家拜年,三奶奶喜笑颜开。我们一起起哄:“三奶奶,把您压箱底儿的东西都抖出来吧,核桃、瓜子、糖果、果冻,啥啥的都要!”

  三奶奶把家底儿都抖给我们了,乐呵呵地说:“赶情来了一帮子土匪呀!”

  在三奶奶家又遇见了我爸的堂妹,我们的堂姑。堂姑们见到我都高兴的不得了:“哟!哎呦,咱们家大妮咋长得跟小女孩一样一样哟;哟!哎呦,咱们大妮咋越长越好看呢?”

  我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善良,所以年轻;因为好看,所以好看。”

  拜年回来,妈妈已经站在门口眺望,像我儿时一样,等待她的孩子们回来吃饭。

  四

  过年,我也打麻将,与家人,与闺蜜,尤其是与闺蜜在一起,我们也偷偷说些粗话,但不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偶尔有些小坏,但都是单纯的女子。就像我允许床上放些衣物,但不允许衣物脏乱。

  我平时不打麻将,小堂妹不住提醒:“姐,咱可是现金哦,可不许耍赖哦。”

  “咦?凭什么断定我会耍赖,又凭什么断定我会输?”我问。我接着又说:“打麻将除了靠运气,还得靠聪明,这些我都不缺。”

  我,我哥,大堂妹和小堂弟组成一桌。堂弟下了一条龙,哥哥下了空中炸。

  哥哥说,他先讲一下什么是空中炸:空中炸就是自摸赢牌以后,把牌举过头顶,在空中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堂弟问,意义何在?

  我哥说,意义之大,难以言表:首先此举非常人性化,向那些个肚量小的人打个招呼,避免其心脏病、脑溢血产生与复发。其二,那些自摸羸牌者,会沾沾自喜,此举提醒他凡事三思,不要轻易而举,忘乎所以。

  我们都明白了哥的一片苦心,异囗同声夸赞他是河南好大哥,还提醒哥不要忘记申请个专利。

  果然,一下午我们的自摸赢牌都白瞎一场。只有我哥哥摸牌以后,不慌不忙举过头顶,然后向大家展示一番,再不慌不忙收钱。看起来和谐又顺其自然。

  但是,我哥和我妈妈婶婶打麻将,从来都是输钱,我仔细想想,也不觉得奇怪。

  和闺蜜打麻将,我们四个一桌,每次婷婷都说和堂妹一样的话:“咱们可是现金哦,不许耍赖哦。”然后也会望向我。

  我心里说,凭什么?就凭你粗心。

  说起婷婷粗心,我这里有个关于她粗心的典故。三年前她请刚有驾照的我做司机,去她四十里开外的娘家奔丧,她告诉我她亲大娘死了。结果她下车就蒙上白孝帽,一路奔向灵堂,一路哭嚎:我的大娘,我的亲大娘,你走的好突然……看她哭得动情,我也鼻子发酸,眼泪横流。她跪在灵前,趴地狂嚎:我的大娘,我的亲大娘……

  我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劝解之时,从灵堂后走出一老太太。只见她拉起婷婷说:“我的儿啊,你大娘我没死,死的是你亲大爷……

  就这么一个粗心人儿,还怕我输不起钱,我还怕赢得太多呢!

  每次婷婷做庄家,都提醒我们要平赢,切勿摸了她。我下了她三次庄,她都问我干嘛摸她,你还要不要脸?

  我说摸了你老公,我才不要脸,摸了你白摸。

  另一个闺蜜小会说,看看崔崔,平时不动声色,说话居然带颜色,还是向日葵的颜色。

  我说人生嘛,荤素搭配,才有滋有味。

  赢钱的我,也请大家吃饭。每次点菜,婷婷都会提醒,多点菜,少点肉,而小会却喜欢吃肉。

  我就不紧不慢地提醒:切勿偏食,荤素搭配,健康人生。

  然后我们会不约而同,大笑不止。

  饭后,我半假半真地要求服务员开发票,她们都会告诉我,店小无票。

  大家会半假半真地批评我:“崔,不要再调皮。”

  年,就这么悄悄过去,时间也从指缝间溜走。

  春天又来了。

春节的散文6

  过年

  不觉然间,时光晃荡一下,便跳到了春节。

  可我虽觉得年长一岁,活得浑浑噩噩。

  过年该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摒弃苦涩的记忆和无聊的苍白,甩开怨恨情仇的羁绊。可是在这普天同庆的气息里,我找不到一点新鲜感。幼时的记忆却分外的鲜活起来。

  幼时,我整天盼望过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我端坐在妈妈身旁,疑惑的望着饺子馅。那是酱油拌过的萝卜丝,和零星散着的鸡蛋。这是我春节最好的美味。我们吃起来依然是那么的津津有味,依然是那么的回味无穷。而现在,即使是山珍海味作馅,却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不胜当年的美味。

  天蒙蒙亮,我就从被窝里拱出来。我慌忙跑到厨房给妈妈拜个早年,希望得到零星的回馈。我翘起小屁股像鸡啄豆般通通两下,叩得结结实实。这时,妈妈会迅速将我扶起。“傻孩子,头都磕破了。”妈妈急忙把我的头揉揉,就像我受委屈时那样的感触。然后给我五角或一元,我觉得多么珍贵。鸡蛋才两角一个,一元买的食盐够一家吃一周。我把钱攥在手心。我在妈妈满是沟壑的.脸上吸一下,然后兔子似的跑开了。见人就炫耀磕头的赏钱。

  父亲早逝,妈妈拖着我们弟兄三个度日。我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妈妈也从未添过一件。妈妈的手结满茧子,却是世上最灵巧的手。将别人送给的旧衣服像变戏法似的改成新衣服。也正是这双手,维护了我年少时的自尊。在妈妈几近干涸的乳汁哺育下,我健康成长。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开始到各家各户捡鞭炮。然后回来放,算是我家放的。放鞭炮象征着吉祥,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玩一会后,我就上长辈的家里拜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一个叩头,一个红包。我不在乎红包的多少,而在于这份喜悦。给长辈拜年,都是实实在在的,叩得头破血流。而大人们给长辈拜年,则是逢场作戏。打打哈哈就过去了。我认为,大人最会骗人。因为红包有时是空的。当大人们在一起喧天喧地的聊起家常事,我就趁机溜走。回家将红包交给母亲。妈妈妈总是小心翼翼将钱叠整齐,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妈替你攒着,明个儿开学凑凑学费”。我默默点点头,心里踏实好多。

  现在忆当年,却清晰如昨。想报答妈妈,却已在迟暮。想把这种忏悔,寄托在工作中,把对母亲的爱赋予留守儿童。现在新年很热闹,却找不回当年的感觉。只有躲在时光的角落里,给孩子讲我儿时的故事。

春节的散文7

  记忆中,

  春节是最美好的日子。

  春节,

  如同一场盛大的宴会,

  在相同的时间,

  相同的地点如约而至,

  而参加这场宴会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我们的家人。

  小时候,

  最期盼的就是春节了。

  这样的日子,

  在我们心中是永恒不变的牵挂和匆忙奔家的念头,

  这样的节日终究是温暖而幸福的。

  当大家为了寻找更美好的生活而在他乡奔波的时候,

  当在外拼搏的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

  幸好还有一个春节,

  给了我们快乐的机会。

  这个机会,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把握。

  踏上列车,

  一颗跳跃的心再也无法压抑,

  身后的城市,

  渐渐远去。

  从一个地方,

  毫不犹豫的出发,

  背起厚重的行囊,

  这一场或长或短的跋涉,

  有着不同,

  却又相同的目的地,

  那就是家。

  熙熙囔囔的.人群,

  可我不觉得拥挤,

  因为回家,

  我感觉轻松;

  长长的买票队伍,

  可我不觉得漫长,

  因为回家,

  我满心欢喜;

  等待车发动的时候,

  我不觉得枯燥,

  因为回家,

  我兴奋雀跃;

  人在旅途,

  心在归途,

  长长的距离,

  因我归家的迫切心情,

  和亲人望穿秋水的等待,

  而缩短。

  与我一起收拾行囊,

  踏上回家的旅途。

  过年了,

  回家吧。

春节的散文8

  筹划了好几年,终于拿到了回乡的火车票,心里顿时没了野草般的烦躁,却又如点燃了束束烟花,缤纷地绽放在嘴角、眉梢。身子随着普快硬座在摇晃,思绪早已加入高铁的狂飙。

  近了!连绵的群山环拱侍立,不顾;挺拔的树林夹道欢迎,不管,目光只顺着水泥路的蜿蜒向前,再向前!蓦地,村头几个熟悉的伫立点亮了双眼,紧走几步,抛下行囊,俯身抱起一串咯咯的欢笑,狠狠亲亲花朵般的小脸。

  深吸一口家乡的甘甜,点头问候白云蓝天。山村斜倚青松卧,农家轻披雪被眠。

  灶间劈柴柈子的火红沸腾了满锅的香鲜,老屋里盛不下的欢声笑语惊飞了群群麻雀,扑楞楞地掠过房顶袅袅的炊烟。梦中心心念念的`家的饭菜怎能吃够、吃全?太阳升起在饺子锅里,终于醉落在酒碗。

  鸡回窝,狗不叫。月亮爬上榆树梢,将树影的斑驳印成阶下交错纵横的海藻,又慢慢地挪向村头大杨树上的喜鹊窝,放任土炕上的鼾声时低时高。

  蒙蒙亮里的咯咯络络响在耳旁。父亲的烟袋明明灭灭,映亮了几十年的土坯墙,映亮了额头那几道用一辈子写成的诗行。母亲正在用絮叨编织着一张大网,所有的亲情都被罩住却个个心情舒畅。

  东悠悠,西转转。河还是过去的河,山还是过去的山。只是在儿时的玩伴身上照出了时光的荏苒,孩子的称呼也让人无奈地接受了角色的转变。

  日子突然不再不咸不淡。几声鞭炮鸣,几声杀猪叫,几声爆玉米花的钝响都让人心颤。生活似乎被撒上了一捏味精,扬上了一把咸盐,添加的作料调和成越来越浓的年味在空气中弥漫。

  赶集起了个大早,等东一把西一把地收拾停当,出门时已是太阳明晃晃。背包的,牵驴的,挑挑的,开车的,前呼后应,迤缕成行,像春日融化的小溪,从各个山沟的犄角旮旯向外潺潺流淌,汇入公路的干流,再奔向集市的海洋。摊位上乡音的喧哗,各色小吃的热香,红男绿女的熙熙攘攘,搅拌成一出大戏的开场,让数九天的寒冷无处可藏。买完衣食买烟花,每个人都将平时的吝啬丢在一旁。步迟囊尽,还在随着人流飘荡,不知不觉已是后半晌。

  到了家才发现,还是遗漏了最重要的物件。缺少了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挂钱,怎么去迎接红红火火的大年?

春节的散文9

  中国有那么多的节日,为何我会炽热地喜爱春节?我曾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是因春节成熟的韵味?还是因春节有热闹的景象?亦或是从小就对春节情有独钟?这些原因都或许有吧!但寻根刨底,最重要的还是在我心底对春节依恋的情结。

  幼时,我总盼望着过年。那时的我从不为了探究过年的原由而绞尽脑汁,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每逢过年,我就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到很多平时不能吃到的东西。在腊月三十晚上守岁时,我能从父亲那里捞到油水——几块钱,同时乘正月拜年之际,从亲戚家也可捞一大笔,林林总总,我就有了不菲的压岁钱,一年买玩具的钱就不愁了。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开始懂事了。懂事的我才发现,在父辈们眼里,过年不是简单的,他们为了这简单的几天,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农村,“小孩子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爱过年的毕竟是那些不懂事的毛头小子或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大人们在过年前,往往为了年货,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披荆斩棘。过年时,他们要忙着做饭,招待客人,还要考虑春耕等,很是麻烦。他们付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劳动,才让孩子们的梦想得到实现。

  过年讲得就是团聚,热热闹闹。年关将至,出门在外的男人早就未雨绸缪了,做好了回家准备。家里的女人则精心准备年货,还不停地给男人打电话,“快回来啊!过年没你在就没主了。”倘若车票没有了,男人就会大方地买飞机票,总之,过年要回家的。当然还有在外工作的,一年到头很难回老家一次,总不能两手空空。回到家里,立马把这些礼品送给亲戚,那是辞年的环节,不能少。

  过年时,回家的人看到亲友的笑靥,享受着热闹的氛围,他们就发现过年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这样的场面不枉我一年奔波,一年拼搏!”

  “来年咱们在聚一聚,在一起的感觉就是爽!”

  农村人过年就是这样憨厚,这样淳朴。在我家也是如此,母亲在家劳作,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挣钱,但到了腊月二十左右,不论收入如何,总是准时回家过年。

  虽然现代的高科技日新月异,缩小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一些传统节日淡薄多了,但在农村,年味仍然很浓。每家每户都要在年终将屋里的`垃圾清除掉,然后买上几幅好的贴画或对联,把屋里装饰得一新。红彤彤的窗花,亮通通的灯光把这新年的屋子装扮得分外美丽。

  大人们聚在一起,要么聊天,要么打牌,总要找点乐子。这时最活波的还要数那些穿新衣服的孩子,他们东一群,西一伙,追追打打,其乐融融。男孩子是喜欢鞭炮这类东西的,他们一听见哪家有鞭炮响起,就冲了过去。待响声戛然而止,他们娴熟地拾起那些零散未炸的鞭炮,满满地装了一口袋,不顾新衣服啦。随后一个一个零放,使空气里充满了火药、饭菜等混合的特殊气味。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大好时机。尽管人们通宵守岁,早晨仍是早早起床,精神饱满地欢度春节。吃完早饭,人们就开始了拜年活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得登门拜访。亲戚家互相奔走拜访,吃顿饭,喝点小酒,欣赏这无边的美景,快哉乐哉!

  随后的几天,大人、小孩都沉醉在新年团聚欢乐的氛围里。他们在欢乐中,甚至会忘了一年的辛酸,一年的奔波劳累。

春节的散文10

  过年的记忆,如一株常青藤,不经意会缠绕你的思绪,又掠过你的眼眸,温暖着你的心境。

  记得是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和大平从院子出来,准备出去找同学玩儿。走到胡同口,二单元的姚大妈,穿着厚厚的棉衣,手揣在棉袄袖里,眼睛盯着胡同尽头张望着。眼见街坊邻居的孩子们都回家过年了,大妈定是想念二儿子——嘎子。

  嘎子哥,其实一点不嘠,人也很有趣,爱和我们小孩子开玩笑。入伍前,他的铅笔素描画得很好,居民大院的'小姑娘们,都成了他的素描人物。有一年临近过年了,我去大妈家串门,碰巧家里来了客人,我见人多,不好意思进去,想把伸进去的腿退出来。这时,嘎子哥喊我:“小妹,转过头了!扶着门别动啊!”于是,我按照哥哥说的扶着门,一脚在外一脚在里看着室内。大概有十几分钟吧,嘎子哥手里的铅笔沙沙沙作响,只见我梳着羊角辫子的形象跃然画纸上。他笑着说:“喜欢这新年礼物吗?”我当然喜欢了,拿着素描肖像,蹦蹦跳跳地跑回了家。

  第二年的年末,嘎子哥因了素描出色,被部队应征入了伍。他走的那天,姚大妈的房门上,贴了醒目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红红的对联,嘎子哥带着大红花,穿着军装很英武,也很正式地给街坊长辈们敬了军礼,风风光光上了军车。三个院子的街坊,男女老少都来送他,就如家人个个笑容满面,唯独姚大妈暗自落泪。

  那年三十的晚上,大院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从姚大妈家里,传出了悠扬的手风琴声,还有男女生对唱《敖包相会》,那浑厚、磁性的,那温婉、优美的声线,悠扬在院子里的各个角落,也吸引了大院的大人、孩子们,他们放下手里的鞭炮,走近窗前静静的聆听。后来才知道,是嘎子哥的同学们,怕大妈寂寞和她一起度过了热闹的除夕。

春节的散文11

  我已经过了11个春节了,虽然每一年春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今年春节还是令我最难忘。

  随着中央电视台零点钟声响起,新一年——狗年来到啦!

  大年初一早晨,太阳公公早早露出了笑脸,它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是啊!新一年给人们带来了新期盼、新祝福、也给人们创造了亲人团聚机会。我们家大年初一就是在团聚氛围中度过。

  我们全家在奶奶带领下乘车来到了爷爷故乡——鄂州。武汉至鄂州相距70公里,汽车行驶在宽阔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望去,一幢幢高楼整齐排列着,树木、花圃错落有致。蓝蓝天空中,一群群快乐小鸟在飞翔。平时我最羡慕就是小鸟,今天过年了,我也变成了一只快乐小鸟,高高兴兴回老家过新年。

  在鄂州,有我叔叔、婶婶、哥哥、姐姐。我们到来,给他们增添了节日欢乐,全家十余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餐丰盛团年饭。长辈们给了我一个大大红包,是对我去年学习奖励,手揣着红包,心里暗暗发誓狗年我学习要更加努力。

  饭后,在长辈们带领下,自由活动开始,我们玩耍主题——放烟花、放鞭炮。这可是我从未玩过新鲜玩意,五颜六色烟花冲向天空尽情开放,好看极了,那一串串红丹丹鞭炮,我既高兴又害怕,那震耳欲聋爆炸声,使平常胆小我捂紧了耳朵,闭上了眼睛。看到周围小伙伴们玩得兴高采烈,我暗暗鼓励自己,今年又长大了一岁,怎么能被这小小鞭炮吓倒了?我也加入到放鞭炮人群。鞭炮声一声高过一声,伴着我们欢笑声,旷野变成了一片欢乐海洋。在鞭炮声中,我觉得自信了、勇敢了。

  这就是过年,一个永远充满欢乐和激情日子。

春节的散文12

  新年与新春还是有区别的,新年第一天称为元旦,大年初一称为春节,这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名词,而对国人来说,元旦放假一天并没有让生活有多大的变动,各种度假访友的安排也未开始,那只是一个时间的标签,意味着台历日历开始用新的了,对靠上班过活的人来讲,公司的各项总结考核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年会开过了,红包也许有也许没有。但这都还不是过年,在人们心里其实还在期望着一两个月之后的那个日子——春节,只有在除夕那个时节,才是中国人心里关于时间轮回的真正刻度。

  儿时有年,每一年过得期盼向往,无论民国还是新中国,此时,中国南方农村的堂屋里已摆上了几口大缸,缸口铺上竹条或树枝编织的篦子,缸里堆起山上砍来的果木枝条,湿润中燃起青烟,开始熏烤着篦子上覆盖的新杀年猪,从腾腾生起的青色果香的浓烟里透见红白相间的猪肉,香味和呛烟从堂屋里飘出到屋外陇间。远处隐约多起来鞭炮声惊起犬吠的呼应,这些声音、气味和温度,在临近年关时节,催促着孩子们翘首数挂历的格子,屏息中觉出幸福。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也只能在过年时节才有相对充盈的美食和娱乐,也知道过完年后,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渐暖的春意,将褪去厚重的冬服,少年要楚楚长成。

  少年,自带一身天然无雕饰的光华,春服既成,鲜亮美好的样子就是年华,田野里追逐蜜蜂,看燕子飞来筑巢,呆望江水倒映的碎月,浅浅思念远方的女生,年华是油亮细丝的春雨,温暖而绵长,日子青涩、狂喜,无休无止,青丝长了又剪,剪了又长,日历不自觉翻过层层叠叠。。。直到一天耳边一个提醒:少年,年华走了,中年已至,忽然间的窘迫,自嘲中半推半就承认了中年的到来。

  常见网络上流传一句文艺的口号: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话给那些精彩成功的中年,尤其是那些用情怀换财富的新贵是合适恰当的,所谓衣锦还乡还能不染尘埃,踌躇满志的`蛊惑新青年说诗与远方的故事。然而,现实常见的情景却大抵不是这般亮丽,我只见远行的少年在奔波天涯多年后,中年终于归来故里,外面的世界写满爱恨的的故事,不精不彩的归人茫然继续着余下的日子。只是每到过年时节,从各个远方回乡省亲的友人同学,陆续的回来,吆五喝六的聚会,喧嚣中提醒对远方还有不安的憧憬、对未来的慌张。但少年记忆里的故乡其实已面目全非,老街道已毁,旧建筑已拆,少时的人与事各自天涯,而说话都已悄然的改变,街道、商场里穿行时,更多本地人外地人都在磕磕绊绊说着普通话,方言已被逐渐稀释,于是回到老家竟然偶尔要跟家乡人说着普通话,常常错愕并未回到老家,而老家的亲友们却为能与一线城市同步时代的繁荣而沾沾自喜,于是故人与归人陷入阵阵尴尬之中。

  这是一个令人喜悦的时代,那么多的陈旧落后被迅速的改变,这也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时代,诸多不想要的喧嚣浮沉纷至沓来,年华在光鲜亮丽与衰败退却里反复挣扎,每过一个中国的年,异乡的人和故乡的人的心境其实已悄然错位。在北上广奔命和在纽约伦敦打拼并没有什么区别,每个漂泊的人都是游子,浓厚年味儿下衬托下的怅然才是真实的乡愁。无论身在何处,年轮又转过一圈,无论少年中年,年华都是相同的流转,少年终会成中年,与狰狞的时光和解,波澜不惊地看过往和未来,平静地过年,年华的年。

春节的散文13

  故乡的春节,洋溢在杂乱的鞭炮声中。近夜的雪花,包裹着贵州屋脊下的村庄,韭菜坪的冷风随时准备把它吞噬。我久久地被压在这漫天浓雾的拥挤中,透不过气来!

  你怎么了?母亲望向我,吐着大口大口的呼吸,又跟上了那匹可恨的马。那马不再像刚才乱跑,而是乖乖走上回家的路,好像在对女主人控诉我刚才的野蛮。

  真是个贱骨头!我扔下手中石块,暗暗骂道......

  新年的傍晚,当整个村庄都洋溢在新年的祝福中时,我却在同龄人看电影的时光围着那匹马团团转。母亲散礼拜回家,见到空空的马厩,来不及进屋子,也赶到这冰天雪地中来寻找这唯一的财产。

  回家的路上,母亲一路默默祷告着,虔诚地祷告着所承受的一切,包括上帝的愚弄。渐渐地,一栋栋熟悉的茅屋渐现眼前,还有一些佳肴冲破雾霭的香味,以及人们的欢呼然而......

  哒......哒......那马的脚步声开始平稳了,我的先前的热血也在这雪雾中渐渐变得冰冷,。我懂得,那些是他们的快乐!

  母亲默默跟着咯吱咯吱的马蹄声,我们三个一路无语。安静的夜色下,母亲还穿着她的磨得油亮的彝家妇女的黑色的长衫,她瘦了,变得矮小了。

  那年春节,家里究竟没有添一件新衣。一家子,八口人,从八岁的弟弟到八十岁的奶奶、残疾了的躺在床上的父亲,都没有。

  父亲的腿折了,在一次意外中。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五个孩子、八十岁的奶奶以及躺在床上的.父亲。但她的工作,除了填饱这八张嘴巴外,还有一匹马、两头牛和一只老母猪。这些,就是她的一切,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她变了,先是不见了脸上的红晕,其次是眼睛凹陷得吓人,。即使十六岁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在家,也丝毫没有阻止这一改变。于是以前喧闹的小屋,兄弟姐妹也不敢啼笑了,所有的一切的欢乐都被令人窒息的寂静所取代。即便是在这样神圣的、传统的、十三亿人都在祝福的节日中,也是如此。快乐是别人的!

  买衣服干嘛?八岁的弟弟走出房门:我才不要买什么新衣服呢!

  良久,母亲重新抬起头,用双手捂住脸说:要不买点面来包饺子?

  我们什么都不要!妹妹说:买面来难做死了,要买你自己做!

  再说爸爸吃不得!哥哥附和妹妹:我们又不爱吃!

  母亲不再坚持要买些什么了,整个对话,父亲都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捂得死死的,然而我知道他并没有睡着 。在这十三亿都欢快的圣节里,那些不欢乐的灵魂,怎么会安心呢?

  经过上面的对话后,家里终于什么也没更新了,在新年里。

  走在那匹马后面,母亲和我都没有说话。

  故乡,一个偏远的村庄,在新年的鞭炮声里,有着它的快乐和悲伤!我好想,好想在那冰天雪地的深夜里长啸!

春节的散文14

  在不知不觉中,春节到了。

  小区里很热闹,伶俐都换上了新衣服,小树也不例外,人们在它身上挂上了红通通的小灯笼,一阵风吹过,小树和它背上的小灯笼们摇晃着,它们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把一片喜气洋洋传递给我们,草坪里的小草虽然枯萎了,在节日里却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地上的`黄叶仿佛跳起了舞。远处似乎站着一个人,她弯曲着背,把地上的垃圾扫进垃圾桶,原来产辛勤的清洁工阿姨啊,在春节,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她仍坚守在岗位上,为我们清扫小区里的垃圾。

  母亲正在为我们家贴上春联和福字,我先帮她定好春联的位置,她再撕出一条胶布来,把春联的两端固定住,这时,我看了一眼,说:唉呀,不行,贴歪了。之后又把春联撕了下来,贴横幅更不容易,我端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才固定住了横幅,这时,负责贴胶布的母亲挤了进来,我快被挤下去了,我把椅子往右移,母亲总算是能贴胶布了。这时,母亲把福字拿了出来,对我说:这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到。我们迅速贴好了福,却挡住了猫眼,看来又得重新贴了,我们把福往上移,完工了。我刚想走,母亲又递给我一对灯笼,让我把它们贴在阳台上,又有活了。我把椅子端到阳台放下,占了上去,把手中的灯笼往上举,没想到这灯笼拿在手里挺轻,举在头顶却十分吃力,我好不容易把灯笼举起来,却又过了头,害得我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母亲见了,马上跑过来,这才扶住了我。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暗暗在心里骂自己笨:这可是升降衣架啊,何必还要花那么多力气呢。我按下升降衣架的按钮,把灯笼挂了上去。

  望着门上的福字和春联,书房里挂着的中国结,我家似乎也换上了新装,我们要开开心心地去迎接新的一年。

春节的散文15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的母亲教给我一首童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从这首童谣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从很早很早便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每当腊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句童谣时,心中便激动地企盼着过年。当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过,每过一天年便离我们近了一天。不过对“腊八”的兴趣我们也非常高。因为在“腊八”前的好多天,母亲便开始准备过“腊八”熬“腊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工序,因为这个工作不仅好玩,还能有不少“战利品”供我们吃。家中有一块专供母亲砸核桃用的方砖这时她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时候母亲的一只手捏住核桃并不住地转动核桃,以便使核桃皮从不同的部位裂开,这样能剥出比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母亲会非常高兴,因为把这样的核桃仁摆放在“腊八粥”上做装饰是非常好看的。母亲说那整个儿的核桃仁像狮子头,会使“腊八粥”“提气”、“有精神”。我们几个孩子也往往要帮母亲砸核桃,可是由于技术不精,那核桃不少会被我们砸成小碎块,这时母亲便会把它们分给我们兄弟。每当我们得到那些碎核桃时便跑到一边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缠着母亲砸核桃玩了。

  后来不知是谁传授了母亲剥核桃仁的好技术,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门有合页的.那边,一只手用力拉住门把手往里关门,这样就能一点一点挤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从母亲得到这个核桃加工法后,我家的核桃剥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们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来越低了。

  除了准备核桃仁之外,还要准备胡桃、松子、柿子干、桂圆、瓜子仁、龙眼肉、白果、莲子等。只不过在准备这些材料时对我们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为剥它们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当“腊八”的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锅内煮,特别是当放入红枣之后,屋里便会飘起“腊八粥”的芳香。这时母亲便会让我们起床,告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吃“腊八粥”,并跟我们说:“小伙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还让你去放挂鞭!”

  “腊八粥”是由几十种米和豆子熬出来的。在上面还放着葡萄干、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等,还会撒上红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们这几个孩子一个一个都会喝得肚子滚圆,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的时候才会“罢喝”。

  “腊八”时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为大年初一准备“腊八蒜”。剥蒜往往是母亲交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工作,她让我们把剥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会儿她来验收,看谁剥得干净、剥得多。为了表示自己能干,我和哥哥妹妹便都会努力地剥蒜,争取得到母亲的表扬。在验收时,母亲往往会统统表扬我们,一人给一块糖作为奖励。

  “腊八”过后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时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我们常说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点了出来。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事要由家里的男人来主祭,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灶之礼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则是除夕后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没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祭灶的事,让我们了解这个风俗。父亲为了让我们知道祭灶时是如何用关东糖来封灶王的口时,便拿起关东糖来在灶口抹了起来,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糖香。灶虽不祭,可是糖却要吃。每当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父母总会给我们买来关东糖、糖瓜和南糖等给我们吃。看起来还得念灶王爷的好处,要不然我们便没有了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扫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从秋天糊上纸窗到春节时窗纸都已变得有些发黄发旧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换掉。母亲先要用白面打一些糨糊,这时我便会找母亲要糨糊吃。母亲逗我说吃糨糊会变糊涂,我说糊涂就糊涂吧,我就要吃。母亲便会给我一点糨糊,有时还会为我放上一点红糖,这在当时也属于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纸,屋里一下变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时候,母亲还会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里的人们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是却会到豆腐房里买豆腐。那时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宣武门外达智桥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这里买豆腐。母亲买了豆腐后便要把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节期间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里,买肉、杀鸡、蒸馒头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凡是费时、费火的食品都要在这几天事先做出来。因为过年的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饭。另外,春节时也要到亲朋家去拜年,这样也没时间来做饭了。

  春节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衣服。母亲总会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钱的多少为一家人置办上几件新衣服、新鞋。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也要把旧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浆,然后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时穿。俗话说“笑破不笑补”,即使穿上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年,别人也不会笑话。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那时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里,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床的人走后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床头的衣柜中,当洗澡人洗完后便可在这张床上休息、喝茶了)。”理发也是一项费时间的事,那时每一家理发馆都是“人满为患”,要想理就得排长队,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到理发馆去为父亲排上一个号。

  除夕终于来临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饭桌前,高兴地品尝着母亲烧制的各种佳肴,在这时一年的艰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欢乐与幸福。我们家不举行祭祖的仪式,只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曾向父母磕过头、鞠过躬。

  除夕,我们没有了睡眠的钟点,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整挂的鞭我们舍不得放,因为在一瞬间那几百头鞭便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把它们从鞭上一头一头地拆下来,使鞭变成一个一个的单炮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香一个一个地放,这样可以一放几个小时,过瘾!

  在我们玩的时候,母亲又忙了起来,她为我们包“更岁饺子”。吃完“更岁饺子”春节——也就是新年便降临人间了,这时我们盼的便是“压岁钱”和到亲戚家拜年的红包了。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的经典散文欣赏09-09

中国春节的主题散文09-09

精美春节散文朗诵01-18

春节散文(通用22篇)12-05

关于春节的优秀散文欣赏09-10

小媳妇春节乐散文09-24

过年的经典现代散文09-22

过年了散文欣赏09-14

过年的事-散文欣赏09-10

散文欣赏:新春畅想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