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年味的散文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年味的散文

时间:2024-05-21 13:16:5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精)年味的散文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味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精)年味的散文15篇

年味的散文1

  过了元旦,新的一年便开始了。虽然元旦也算过年,但乡亲们叫它阳历年。上学的孩子放一天假,上班的人们也放假,也只有放假,才想起来是元旦了。年味并不浓。在乡村,真正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开始的。

  杀年猪当是乡村迎接新年的一道独特风景。交了腊月,村头就支起了杀锅。也只有腊月,这些杀锅才现身。在乡村过年杀猪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仿佛不杀条猪,这年就过得不够肥实,不痛快,也不够喜庆。一般的人家都喂猪,富不离猪,穷不离书是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就是不喂猪的人家,也要从外地买头猪回来杀。一个腊月下来。杀猪师傅忙得不亦悦乎。听到猪垂死挣扎的嚎叫声,便有乡亲们相邀:走,看杀猪去。三三两两的人走到杀锅旁,一边看杀锅师傅麻利的身手,一边议论猪的大小肥瘦。猪的主人在忙着给大伙抽烟,打招呼,满脸喜气洋洋。围观的`人仿佛占了他的喜气,快乐的互相打趣。嬉笑声,赞叹声,问好声,夹杂着偶尔几声猪的嚎叫或嘶鸣。乡村迎接新年的大幕徐徐拉开了。

  男人们忙着杀猪迎接新年的时候,女人们也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交了腊月,张罗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米酒。先把米蒸熟,晾温,拌上酒曲,然后再辅以适宜的温度,两三天后,香甜的米酒就做成了。好酒不出缸,坏酒满屋香,真正的好酒甘甜绵醇,是待客不可少的。酒做得好坏,是老一辈评价俏媳妇的标准。有可能谁家的媳妇因为米酒做的好扬名乡里,也有可能谁家的媳妇米酒做的不好,成了大伙饭余茶后的笑柄。米酒做好后,放入陶瓷坛,一般可以保存到来年夏天,随时想喝都可以舀来一些。米酒有大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都是收获的粮食蒸煮发酵后的芬芳,都有农作物特有的醇香。如果少了米酒,乡村的年味就淡了许多。在我的家乡,在腊月半之后,正月半之前,你随意走进一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碗米酒,或者卧着荷包蛋,或者米酒里泡油馍。米酒洋溢着主人的厚道和热情。

  做好了米酒,就该忙着清洗,从厨房到卧室,从用具到穿戴,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操持着,到处都干干净净,闪着亮光,她们美丽和微笑都印在了她们劳动过的地方。生活因为她们的忙碌温润而幸福。年味被她们用双手烘烤的香甜起来。做豆腐,蒸年馍。热气腾腾的灶间,人们兴奋的操持着。年年有余,一年的丰捻落到实处就是吃,穿,用的体现。也只有过年的时间朴素的乡亲们才如此富足,如此奢侈,如此心满意足。平时他们总是积谷防饥,有钱也要算记着花呢。平日的他们总有忙不完的活计,地里,屋里,人的,家禽家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分外的活。过年了,终于可以歇几天,快快乐乐耍一耍。会唱的唱起来,会拉的拉起来,咿呀声中自有自己的粉丝和乐趣。什么也不会也没关系,随便走走,满眼的喜庆,心里也有一种快乐。

  最不甘寂寞的是孩子,向大人要了零用钱,不去买棒棒糖,也不买辣包包。就冲着鞭炮。擦炮,响炮等等,叫得上来名字的,叫不上来名字的,因为鞭炮相聚在了一起。噼噼啪啪,这里响声刚落,那边忽又响起,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给宁静的乡村添了许多生机。

  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唢呐响起来,龙灯狮子舞起来,踩高跷的,划彩船的,大家都欢笑着,忙碌着,把年味攒的浓浓,在乡村荡漾开来。宁静的乡村因为年味变得热闹了,干净了,香甜了,更让人怀念和留恋了。

年味的散文2

  一场大雪,又一次把故乡装点成美丽的童话,起伏的群山,银装素裹。山脚下的村庄古朴宁静,红红的瓦,灰灰的墙,黑黑的门,黄黄的树,被洁白的雪花演绎成了一首别样的诗,美轮美奂,让人心动。雪来了,年近了。

  记忆里的雪,总会和过年有关,浓浓的年味总会在如期而至的雪花悄然绽放。清晨的美梦总是被各种叫卖声吵醒,推着小车的商贩,走村串户,各色美味食品,让人眼馋。当然最惊喜的还是爆米花的老爷爷,总是不紧不慢的摇着黑黑的爆米机,“砰”的一声香甜的气息弥漫空中。

  不再赖床,不再迷恋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会死皮赖脸的跟着大人去邻村赶年集。原本小小的农村集市陡然间变得人山人海,各种各样见过的没见过的食品,让人目不暇接,不买看看也好。从大人的忙碌得笑脸里,我们感知到春节的步伐。盼着盼着,甘甜的糖果,帅气的新衣,还有从远方回家的叔叔带回的少得可怜的鞭炮。小时候的年味,充满期盼和甜蜜,当然还有香香的炖肉的味道。

  笫一次离开家乡,便去了千里之外的军营。青春的梦想,新奇的世界,让我暂时忘记了故乡。记得那年三十,我们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当鞭炮声响起的时候,不知道谁,突然间轻轻抽泣起来,原来此刻家是那么亲切,那么遥远,我们不由自主的来到操场,含着热泪向着家乡的方向敬礼。那年的年味里充满自豪也充满思念。

  退伍之后,回到家乡,平淡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春节好像成了符号,感觉只是平常的一天。有时候反而觉得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有些虚伪,有些心烦。直到有一天老妈病了,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我们每天守着病床前,祈祷着母亲早日康复。母亲很坚强,一辈子没吃过肉的母亲,有一天突然告诉我买点羊肉,惊诧之余,问及母亲,母亲告诉我,“羊肉补身体,等身体好了,可好陪你们过年。”

  原本自以为是的崇高梦想,是多么的荒诞可笑,对于父母来说,平安的生活才是他们最大的向往。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在一起,才是最好的享受,最大的心愿。每到春节,我也会向小时候一样,充满期盼。也会跑出去争着点燃喜庆的爆竹,也会伸手问父母要压岁钱,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感动。这些年,年味里充满幸福温馨,还有浓浓的爱的味道。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次去父母那里,他们都在精心准备着各种各样的年货,儿女们的.孙女们的外甥们的,他们知道他们爱吃什么。灯光下他们真的老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我不想去阻止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期盼他们的快乐。

  我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快乐,多少人能够拥有,忙忙碌碌的人群中还有多少人为了梦想,背井离乡。有时我们太过忙碌,有时我们总期盼来年。我们无法阻止时光前行,也无法预知未来,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他们的身体不再健壮。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不要让苍老的母亲,用浑浊的目光遥望远方,也不要让驼背的父亲一个人默默地喝着闷酒。

  雪后的山村,像慈祥的母亲,默默地守望着。山间的小路,早被勤劳的乡亲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像一根细长的线,牵动着游子的心。当火红的春联,清脆的爆竹,又一次叩开春节的大门,我只希望白雪覆盖的山村里能多些笑容,少些思念。只希望纯纯的年味里更多的是幸福快乐。

年味的散文3

  今年过年,我64岁,也就是说,我过了64个年了。不管难过好过,这年是一年一年地过,岁月如流,拉不住,挡不住。许多个年留在记忆里,却是深刻的,那是岁月的脚印,存盘了日子的积淀,打开那些文件夾,清楚地看见这些年是一条线串起来的,是一支步步高的乐曲,从贫困到富裕,从愁年、盼年到欢欢喜喜过大年。

  记忆最深处的应是我10岁时的那个年。那年的年前,父亲把我从外地接回了刚搬进县城的家。在这之前,我家住在山里,那儿烧柴、吃菜都可向山伸手,对于贫困之家是个好过日子的住处。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被送到住在小镇的姨家。住县城处处都得花钱,等着我们的是紧日子,可是弟弟也要上学了,为了孩子,父母只能选择艰难。一家6口人的柴米油盐、四季衣裳让老爸的月薪不胜应付,怎么过好年,让妈妈奶奶费尽心思,她们愁年啊。小孩子不懂事,我们盼年,因为过年时,我们有新衣穿,有糖有肉吃。俗称东北过年(零食)三大样:酸梨、瓜子、大块糖。酸梨即冻梨,上冻后市上就有卖的,几分钱一斤,非年时我们从没吃过。过年了,妈妈咬咬牙买了几斤,在年三十拿屋来缓上一小盆,孩子们等不得缓透,带着冰碴就啃,奶奶说牙疼不吃,妈妈说不喜欢吃涼的,结果全被我们吃了。瓜子,是自家园子种的,一直留到过年才炒些给我们。那糖,大块糖除了吃还用来祭灶,我家不祭灶就不买。过年哄我们高兴的是那种杂瓣糖,这糖便宜,但见热就化,买来后放在棚子里冻着,三十下午拿屋来一小盘。奶奶一人一块地分给我们,还嘱咐:不要嚼,含着它才甜。长大了才知道,奶奶这么说是怕我们吃得太快,很快就吃光了。这些情景让人想起老舍的《正红旗下》,他说他满月时,按满族的习俗请亲朋吃饭,他那贫穷的父母办得菜薄酒淡,因为酒里掺了太多的水,把客人喝漾了也没醉。读来让人苦笑。

  有俗话道,过年好,过年好,戴新帽,穿新袄。我小时候,家里总是遵循这个俗话的。其实,如今是6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时,大多数家庭都很清贫,平时添不起新衣,为求过年喜庆,常常是节省一年攒钱到过年时给孩子们做件新衣。平纹布便宜,妈妈选大花艳丽的让我们喜欢。年初一,我们早早出去玩,真实的目的是向小伙伴显摆自己的新衣,因为有许多孩子还不如我们,过年也没有新衣穿。那是哪一年?因为秋天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新夾衣,过年时就没给我做新棉袄。大年初一向小伙伴显示新衣的节目无论如何都要演的,于是,我乘妈妈没注意,偷偷脱了棉袄换上那件夾袄跑出去。奶奶发现了,追着我让我穿棉袄,我说什么也不肯,硬挺着和小伙伴玩了半天,晚上就发烧咳嗽,奶奶给我吃药心疼我,埋怨妈:就差那几块钱?没新棉袄都冻病了。妈妈什么也没说,摸着我的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为了过年时能多吃几顿肉,妈妈奶奶在住县城的'环境里创造条件每年都养一头猪,年根上杀。杀猪当天,烀一锅肉和血肠答谢邻居朋友,肉后的这锅汤,再下进去冻豆腐、冻白菜做成烩菜,一盆一碗地冻好。年中一碗回锅菜总把我们平时缺油水的小肚子撑个溜圆。

  靠吃野菜活命的猪一年大概长不了多大,再分送出去些,用来过年的肉可能就不多了,只能在三十、初一、十五几天“可劲造”个饱。我记得有一年还没出年呢,菜里就少见肉片了。我在菜碗里翻了半天,翻出一大片肉,举着显摆,没注意弟弟伸过嘴来一口叼了去,我楞了,然后哭了。几十年后回家探亲,小弟请我吃饭,尽将肉往我碗里放说,姐,还你那片肉呵!惹得妹妹妹夫哄笑。可我总以为,这肉不能与那肉比,现在,这肉吃得都要禁了,怕不良胆固醇高,不敢吃了,那时,缺肉,馋得狠哪!

  我工作结婚,弟妹们陆续工作结婚,父母的负担大减,时间也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好起来。回父母身边过年,一个个拿米拿面拿鱼拿肉拿所在地特产,老爸老妈从高兴地计划怎么吃到急告不要拿多吃不了,再后来,过年前老妈就告诉我,你们回来就行了,啥也别拿了,这市场上啥都有都好,不必大老远的往回拿。

  我也是老太太了,比我更老的老太太老爷子仍然心疼着我,有弟妹在他们身边,她让我在自己家好好过年,是的,好好地,我一点都不用惦心她,她告诉我她的冰箱装不下了,让我别买那么多,少吃肉多吃水果,过年也是平常日子,清淡点好。

  过年是平常的日子,也不是平常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最让人想起过去,更感觉当前的繁荣、幸福。

年味的散文4

  午饭过后,响了一挂鞭炮,红红的对联便贴上了门框。

  要出门了,女儿让给她编麻花辫,多年不曾务弄头发,手艺大减。只好扎起简单的马尾巴。我呢,一样不修边幅。今年更省事,前一段时间拾掇了眉毛,连眉毛都不用动手去画,这样就避免了我手画时造成的一个眉毛高、一个眉毛低、中间眉色缺失,一边眉毛忘画惹出笑话的事情。

  年夜饭,照例是去婆婆家吃饺子。

  去了婆婆家,女儿敲敲门,叫一声:“奶奶!”门开了,露出一张喜悦和善的脸,一把将自己的孙女揽入怀中,摸摸拍拍欢喜不尽。

  走廊里,婆婆和大伯子站在桌子旁包饺子,公公在厨房擀饺子皮,见我们来了,大伯子逗侄女:“咋不早点来帮着大伯挂灯笼贴对联呢?”女儿笑着说:“在家里刚贴的对联,我爸单位有事,办完了我们一起来的!哦,大伯,你今天咋没有看电视呢?”“想看得很,哪里有时间!”大伯颇觉遗憾地说。

  女儿上次回奶奶家,看见大伯坐在客厅看电视,爷爷奶奶忙乎着做饭,心里很不高兴,在爸爸面前叨叨了许多次,也督促爸爸做好儿子应该做的.事情。小小的人儿,已经初懂做人的基本道理,心里由衷欣慰。

  赶紧换了衣服进了厨房,对公公说:“我来擀皮,您休息一会儿!”77岁的公公身体富态,头发依旧乌黑,只是耳朵有点背,见我进了厨房,如释重负般出了厨房,我接力擀皮,女儿加入包饺子行列。婆婆笑着说:“看你爸,人说话他听不见,一说要擀饺子皮,一下就跑出来再不进厨房了!”

  一会儿,热腾腾白胖胖的韭黄大肉馅饺子端上桌。这几天忙着干活,加之女儿放假,平时就吃做下的年食,基本上就没有吃舒服过。这顿年夜饭,我们娘俩吃了两大盘小笼包般大小的饺子,估计在50个左右,吃香了,吃饱了,还是吃撑的感觉比较实在。

  包在饺子里唯一一块硬币被我不小心吃到了。女儿对我好一阵羡慕妒忌。

  公公吃饺子,一贯喜欢将饺子捞到碗里,调好汤料吃,吃了一碗,问还吃不。公公看着饺子,说:“不敢吃了,吃了减不了体重”。看他的眼睛,意犹未尽,夹几个饺子放在他碗里,他笑笑吃了。

  公公的神态明显疲倦了。公公性情敦厚,勤劳良善。我结婚时,他还不到60岁,亲手给我们做结婚的家具,做饭,照料我们生活,知道我爱喝汤,我过去吃饭,平时做饭不做汤的公公,总会给我做一锅汤……有了孩子以后,帮忙照看孩子,孩子上学后,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当成了自己甜蜜的事业。

  什么时候公公老成这样了?看着他坐在沙发上打盹,沉默不语;73岁的婆婆眯着眼睛坐在旁边,看着自己儿孙不语,心里就那么一疼。

  希望我们普通人家的日子能这样平平淡淡走下去。在平凡的日子里,每年都能吃到这样的年夜饭,不言不语却温馨美好;不求大富大贵却健康平安。

  带了酒肉水果,去给爷爷奶奶烧纸。十八年来,不曾间断。前几天梦见爷爷问我要钱要衣服,寻思我捎给爷爷奶奶的纸钱被人打劫。这次一定多多念叨,多多烧纸钱,让爷爷奶奶也过一个丰盛年。

  一路走过去,红灯笼千禧节烘托着浓浓节日氛围,炮竹烟花烽起,各路口都燃烧着纸钱,烟味扑鼻,浓烟罩空,为自己烧纸会制造雾霾而汗颜。不烧,又对不起自己的心。

  单位门前是一个大丁字路口,好多人就把送纸钱地址选在我们单位门口。夜晚的单位,流光溢彩,静谧亮堂,俨然一副喜庆祥和景象,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单位欣慰和自豪,祝愿我们美丽的公司在新的一年一年里蒸蒸日上。

  回家,打开电视,也顾不上看春晚,先是一一打电话问候家乡的长辈,祝福他们新年快乐。晚10时28分,开了五福奖,得奖1.68元。数字很好。我手气向来不行,没有开到3分钱算是很幸运的。听说真有开出666元的朋友,祝福好手气的朋友。

  陆陆续续收到老同学的红包,温暖培增,春晚根本无暇顾及,便急着记录大年三十头一天的所见所闻,算是对新一年第一天的尊重与希望,是对每一位亲朋好友的牵挂、感恩和祝福。

  炮声隆隆,除旧迎新就在眼前,让我们一起,放下昨天,轻松上前,伸出双臂,拥抱美好的新春!

  春打六九头。春,你好,我们准备好了,你接纳我们入怀吗?

  我想,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拥有的,都是最幸福的生活。

年味的散文5

  今年除夕不放假,初八上班。

  初八早晨,虽然新年未完,但大家还是按时到班,因为长假后第一天总得防着有人可能来检查,虽然几乎没有人来查,却总得防着,被抓住了不是闹着玩的。

  街上虽然还到处年味十足,老年活动队的龙灯、舞蹈和锣鼓声还在街上不时出现,但我们的假却的确是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后过年便慢慢淡了,过年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奔波在归家的中,除了不用上班,可以晚睡晚起外,别的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对吃的企盼与喜悦更不会有了。于是常常怀念以前过年的日子,怀念那个小村庄平淡却又热闹的年味。

  那时候我们是盼过年的,盼过年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肉,可以不做作业,不扯猪草,可以不煮饭不洗碗,可以尽情的玩,尽情地吃。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还盼过年不,也不知道他们盼过年的原因是什么,但有时很怀念曾经那种对过年很简单的期盼。

  过年前我们总会扯很多猪草以备猪过年的时候吃,那样我们便可以放心的玩,而过年前总会用竹条绑也一个鸡毛掸的样子把房顶墙上的灰尘和蜘蛛网清理干净,而我们总会帮忙把屋里屋外,房前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屋外的竹林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想起那种干净就让人怀念,怀念那时候对那种干净满意的简单的心境。过年前先是盼姐姐回家,然后便是盼爸爸,如果奶奶还在两个姑姑家的话,过年前也要接回家的。过年前大家都要准备醪糟、豆豉还有汤圆粉之类的。妈妈一直对这些不是很在行,每年都是奶奶守在旁边教妈妈怎么做。一直记得除夕晚上我们点着煤油灯去别人家舂汤圆芯子好,芝麻和花生要先炒好炒脆,然后舂碎后装在碗里,再把黄糖舂软后把舂碎的花生芝麻放在一起再舂,让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算大功告成了,想着都觉得香,边舂还边偷偷往嘴里塞。

  腊月二十九晚上妈妈会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新鞋子给我们,并且一再嘱咐我们第二天要早起,一起包汤圆。那时候的鞋子都是妈妈做的布鞋,有时为了漂亮还会在鞋子边镶上白色的边,衣服也都是年前去街上买布再找缝纫店定制的`,没有样式,没有花样,但却还是非常渴望穿新衣服,有时候晚上还会穿着新鞋睡觉,许多年后总会怀念那种单纯的企盼。

  除夕早晨总会被妈妈早早地叫起来,放一挂鞭炮,然后包汤圆,下锅,而总会在汤圆里包上一分或者两分的硬币,谁不小心吃上了便会有好运的。常常是三哥坐着往灶门添柴米,妈妈在灶上下汤圆,有时爸爸也会来帮助,但多数时候他是泡杯茶满意地在院子里转。当汤圆在沸腾的开水里浮起的时候,便闭火吃汤圆了,那时候总会吃上十来颗汤圆,记忆中好象每次都是三哥吃得最多,至于硬币到底谁吃上也没什么印象。其实爸爸是不怎么吃汤圆的,常常给他煮醪糟蛋,奶奶不能吃太多汤圆,也是吃醪糟蛋,但总会对汤圆评价一番,是硬还是软。她说如果糯米多放些,汤圆粉子就会软些,就会好吃些,通常是一半大米,一半糯米合着。不过由于糯米贵些,妈妈总是拿去卖了,常常是放的大米居多,所以每年的汤圆粉子都偏硬。

  早饭后爸爸、妈妈便开始准备午饭,那时候会煮很多肉啊,菜啊饭的以备大年初一吃,据说那样表示能丰收。而我们便与小伙伴一起去玩,大家最爱去的是成群结队去李家沟水库,每到过年,那里会是最热闹的地方,当然那时候是没有相机的,所以不会留下图片记忆。而午饭后村里的女人们会一起出去走,或者大家去这家坐坐,那家站站,一起摆谈,去的那家便会煮醪糟汤圆或者蛋给大家吃,还会拿出瓜子花生糖果给大家吃,那种热闹与纯朴相信再也回不去,再也不会有了。而村里的男人们便会聚在一起打牌,那时候的村子是那样的热闹,而一直记得那时候爸爸去打牌,妈妈总会不高兴,会吵。

  年夜饭后小伙伴便会来我们家看电视,小学六年级之前村子里只有我们家有电视,女人们依然在聚在某家摆龙门阵,而男人们好象还会继续打牌。当然我记不得没有电视那会儿的除夕夜大家会做什么。记忆里到了初一零点的时候,每家都会放一挂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那时候不会像现在那样放各种的花炮,但年味与人情味却比现在要浓得多。大年初一更是要早起的,因为早起表示一年都会早起,上学不会迟到的。初二开始,大家便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嫁出去的女儿是一定要回娘家的,妈妈那边是没有什么亲戚可走的,但因为奶奶还在,两个姑姑带着家人总会来看望奶奶的,那时候感觉比过年还热闹,于是总会轮着在我家和二爸家吃饭,那时候奶奶的脸上是幸福的。

  说到过年,总会说到奶奶的。我知道奶奶晚年生活是不幸的,但我也知道她是宽容的。过年,奶奶也是轮着在我们家和二爸过的,如果除夕在二爸家,初一便在我们家,那时候我们总会欢天喜地地把奶奶接我们家,吃饭的时候高兴地给奶奶夹菜。许多年后我还是怀念有奶奶在的那些春节。除夕那天要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奶奶总会叮嘱三哥记住先人们坟的位子,记忆里好象奶奶也跟着我们去上过坟,但最多的还是三哥在那里放鞭炮。上到爷爷坟那里的时候总会看看旁边的坟,因为那是为奶奶准备的。许多年后奶奶去世了,过年我们依然会去上坟,只是给奶奶上坟的时候心里总会黯然伤悲。工作几年后有时过年不回去了,但总会打电话问三哥给奶奶上坟没有,回答总是上了,心里便会释然很多,也许对奶奶的思念只能在上坟上有所缓减吧。

  一般到了初五六,不干活的年便差不多完了,如果只玩不干活,妈妈会说,如果不做作业姐姐会说,而饭菜也不会那么丰富了,年差不多就完了,但年味会持续到大年十五元宵节后。记得那时候我们曾经跟着邻居家的外公晚上跑到几公里的街上去看电影还是花灯,已经记不清具体了,但却记总得那个热闹的拥挤的晚上。

  而学也在正月十五以后开了,之前总会努力赶完假期作业。

  如年依然会在每年如期到来,但却总是觉得时间太短,来回总是匆匆,而那种累更是难免的,而曾经那种年味以及对年的企盼已经不再有了。

年味的散文6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甜得粘住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

  腊月的日子长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村子,照亮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散文7

  年味是什么呢?年就是新年了。

  年味是什么呢?在人民的眼中,年味就是一家人吃饭团圆饭,大大家给小孩发压岁钱、放炮竹、拜年等。

  在我的记忆里,年味已经成了很遥远的时候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一件十分热闹的事情。在过年前,我们一家人都会合力把家里的一切打扫干净,这么做都是因为要扫去坏的运气。之后,就会去商场进年货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妈妈要去晒咸鱼干了,妈妈都是买回来一大堆的黄鱼,用盐泡鱼了,再加一大堆的香料下去涂抹,后就经常要拿出去晒一晒,就大公告成了。之后我都会帮妈妈手去送些咸鱼给亲大家。每一次,闻到那咸咸的咸鱼就知道要过年了,这就是年味了。

  过年前,还要得把家里打扮成“红堂堂”了,当然就是要贴挥春了。贴挥春时,先要选择一对漂亮又有意头的对联了。然后把联放在桌子上,把糊在背上涂上对联。但贴对联是都要小心又要开心,因为嘴里要唱着新年的歌,一边要贴对联。瞧,贴对联是多么开心啊!

  在家里,不必说奢求些高贵的玫瑰花,也不必说要放些高雅又气质的百合花,单是朴素清香的水仙花就能飘满整个屋子,春意融融。闻,清淡的`味就像预说春节的热闹了。

  光阴似箭,昔日春节的热闹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似乎是一块白白的冰,在回忆里不知不觉地融化掉了。

  而回忆的年味是什么呢?回忆的年味就是咸咸的黄鱼味,是贴对联的唱歌声,是清淡而又朴素的水仙花味。

年味的散文8

  年,中国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要在家中把东西整得干干净净,还要在大门上贴对联,窗花等等,到了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在天空展开,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朵朵花蕊瞬间星空如千万颗星星。

  关于年的故事也有许多,我最最喜爱年怪的故事了,这是一个美妙的传说:从前大家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只怪物,据说它是“年怪”,两只眼睛亮晶晶的,全身火红的,还是在过年时出现的,直到有一天,村民忍不住了,发觉年怪怕烟花爆竹,大家就回家,放烟花,点爆竹,一片欢乐的笑声和那“噼噼啪啪”的烟火声终于吓走了“年怪”。

  过年时候还有许多讲究呢!如吃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后,每年都有那必不可少的`春晚这“菜肴”。正月初一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拜年可分级别的,就像给长辈拜年要说一些关于身体健康的词语,给父母拜年要说一些有关事业上的词,我们小朋友们最最开心的就是拿压岁钱,有了它可以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了……

  这就是我们的年,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年。

年味的散文9

  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鐤罐咵。年初一,开门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这是湖北的年歌,唱出了湖北整个过年的风俗。然而各地习俗有不同,我家乡的年味,独具一番风情韵致。

  农村的年是从腊八开始的。喝完腊八粥该杀鸡宰鸭腌制腊肉了。一年到头养了三四百斤的大肥猪也被腌制成各种腊味——腊猪蹄,腊肠,猪头肉等。然后捎带给远方的亲人让在大城市里生活的子女也感受到一分浓浓的乡情。

  二八二九,身在异乡的人们都披着尘土回乡,赶在三十之前给失去的亲人“送亮”——所谓送亮,即在祖先坟头烧上写冥币,再放鞭,烧香,在坟头插上一根红烛,年轻一辈的人还要磕头祈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被祖先佑护。当夜幕降临时,你会看到辽阔无垠的田野上,是星星点点,绵延不绝,昏惑的红光如同天空中的'星星,闪闪烁烁,只有在这时,你才会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伟大,以及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的厚重。

  团年饭的程序也颇为讲究,菜肴摆好后,人不上桌先盛好米饭摆好酒,在桌子下烧上一堆堆纸钱,这叫“叫祖”,让逝去的祖先先吃,据说在这个时候,小孩子能在门的角落里看到祖先的灵魂,虽说迷信了些,去饱含着人们对于先祖的思念,以及对于民俗的代代传承跟尊重。

  饭桌上的菜肴品类丰盛,然而有几道菜却必不可少——腊鱼,腊肠,腊肉以及鱼糕。荆州人素有“无糕不成席”之称,每年过年家家都会置些鱼糕,而有手艺的人家便会自己打制。将鱼肉切碎成一团无刺的肉团,再抹上些蛋黄,在笼屉里蒸成糕状,鱼肉除刺,保留其鲜味,加上细腻的口感,辅以蛋皮的柔韧,自然成了家家桌上不可或缺的标配。另一道不得不提的菜是猪头肉了——这是公安特有的风俗,即将一整只猪头加盐腌制,在年三十上锅一蒸,即可入口了。猪头上的每一块肉都是精品,肥而不腻,嫩滑爽口,但由于是假重盐腌制,味道极咸,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吃不了两三块便认输了,而老一辈则一只脚架在凳子上,一手拿着菜刀,在猪头上大块撕扯,大汗淋漓。

  三十的晚上在一阵鞭炮声中赶走“年”之后,便迎来了农历的新一年,接连几天的走亲访友后,年也算是过完了,听上辈的讲,他们小时候过年时还有舞狮子龙灯的表演,小孩子还可以踩竹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年俗也渐渐消失了,但值得庆幸的是,那扎根在泥土中的年味却从未被时光冲淡。

  我想,所谓的年味,是团圆的味道,传承的味道吧。

年味的散文10

  “瑞雪兆丰年。”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下雪了,真开心!正因为这场雪,才有了过年的感觉。虽然这雪阻碍了交通,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回家过年的向往和决心。我们也一样,手里提着年货,踏上了回家的.班车,一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提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喜悦,准备回家过年。

  下车了,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好像被一层白色的银装所覆盖,我穿过银白色的田野,走过那座难忘的小桥,来到我家门前,屋顶上唯一没有被雪覆盖的烟囱,冒着一缕缕炊烟,屋檐下挂着一条条腊肉。大年三十,奶奶在厨房里蒸馒头、包粽子。妈妈准备年夜饭。爷爷在门口贴对联、挂灯笼。大伯伯在清扫门前雪。爸爸在房前屋后种下了石榴树和柿子树,向往着春天能够开花结果。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麦田里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放炮竹,开心到了极致!年夜饭前,需要放炮竹,越响越好,这样可以赶走“年”兽。然后点蜡烛祭祖,给逝去的先人烧香、叩头。希望先人能够保佑我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保佑爸爸事业有成。最后吃年夜饭,在吃饭的过程中,爷爷奶奶便会递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压岁钱。

  年夜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观看春节文艺晚会,聊着家常,吃着点心。一直到凌晨,我们走出家门,点燃烟花,望着天空中满天飞舞的烟花,我想:明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年味的散文1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一声声整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我们再一次迎来了令我们期待的春节。这一回,我就来讲一讲我们浙江的风俗吧。

  NO.1吃

  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中,各式各样的'美食就可以让我们几个吃货“飞流直下三千尺”了!不过,这些美食可是意义非凡的,你瞧这一条如黄金般闪着金光的仓鱼,就希望这我们年年有余;一只只圆溜溜,白白的汤圆,也希望我们一家团团圆圆;还有那一碗金黄的鸡汤,代表了长辈对晚辈“展翅高飞”的期望。

  NO.2玩

  在小孩眼中,最快乐的事莫非与在年夜饭后放烟花了!不过,在这背后,还带有一个传说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他无恶不作,大家对他束手无策,只能四处逃避,一直到他们的“救星”来了……

  那一年,在年出现的前一天晚上,一位神仙对大家说:“这个怪兽年,虽说凶猛无比,可却有三的弱点:一,它怕亮,二,怕红,三,怕响。”于是大家开始分工,决定于“年”绝一死战。

  晚上,“年”来了,大家待它走进中心,刷在点亮灯火,把“年”困住,在跑出几个身着红衣的人,他们高声欢呼着,向“年”扔爆竹,到了今天,“年”没了,可这个故事和习俗却流传至今。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12

  过年了。每个人都忙着过年。

  看空间里许多朋友都忙着过那个童年的年。

  我也谈谈我童年的过年吧。

  记得小的时候,每年腊月里都很忙。

  先是掸尘,要挑好的双日期。

  把家里能搬的东西全搬出来。然后,妈妈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头绑上竹枝,屋里屋外上上下下打扫个遍。

  打扫完了,就开始泡豆子,准备磨豆腐。

  一个村子就那么一两家磨坊。每到年底磨豆腐都要彻夜排队。

  记得,妈妈总是在半夜里用木桶挑回来。有时还会带一罐豆浆回来。那样的夜晚好甜蜜呀,带着睡眼朦胧喝着豆浆。

  家里有一口大缸,放上半缸清水,把豆腐养在里面可以一直吃到年后。

  这个豆腐是菜场里卖的那种没法比拟的。某某人到扬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惦记着吃豆腐。

  大概,在腊月二十二或者二十六吧,就要发面蒸馒头了。其实就是包子。有馅的。但是我们都习惯叫馒头。扬州话叫包馒头。

  爸爸和妈妈在种庄稼上永远不合拍,总是吵架。唯有在弄吃的方面特别默契,手巧。爸爸妈妈包的馒头皮薄馅多,有萝卜丝加肉的,有青菜加肉的,有豆沙的。我最喜欢吃萝卜丝的,特别好吃。每年爸妈都要做好多,分给城里的姑姑们。

  到了腊月二十九,就要开始做肉圆,蛋饺。

  现在做肉圆,爸爸要放进一些剁碎了的山药,说是和电视上学的.。我的爸爸特别聪明,学什么像什么。妈妈也手巧,做的蛋饺个个小巧玲珑,色泽嫩黄,味道鲜美。

  我最大的骄傲,就是我现在做的蛋饺已经赶上妈妈的手艺了。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就更忙了,但是一家人多年的分工合作,早就约定俗成。

  上午,妈妈洗菜烧菜。我和姐姐贴对联。爸爸刮刮浆糊连带指挥。

  以前,爷爷在世还没人老眼花的时候,他写对联,也帮村里人家写。

  那个时候家里特别热闹。地上,床上都铺满了红纸和写好的对联。

  贴对联很讲究。分上下联,上联贴在右门框,下联贴在左门框。

  门楣上先贴霍拉(扬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就是这样念的),像剪纸一样的有坠坠的,风一吹就飘飘,美急了。

  大门是五个大霍拉,后门是五个小霍拉,小门三个霍拉。贴好后,再贴上对联的横批。

  所有的院门、大门、卧室门都要贴。猪圈也要贴,还要加一个猪多肥多粮多什么多的吉利话。

  记得小的时候拜年串门时,争相着念读人家门上的对联。

  有时会发现门上对联左右贴倒了,或者上下联的句子不对景,呵呵,这家人肯定是没文化的。

  下午四点钟,妈妈还得和面,擀面,切成面条。

  中午吃的是糯米饭,晚上得吃青菜面条,加上搓的汤圆。

  去年我在妈妈家,在爸爸的指导下把擀面也学会了。当然和面不行,爸爸说我没力气,劲道不够。

  春节,真正的年味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点香点蜡烛,放鞭炮,摆桌子上菜。全年最丰盛的一顿就是在这个晚上。

  爸爸倒白酒。我们喝香槟。记得小的时候有一种酒专给小孩喝的也叫香槟。当然不是那个高档的法国香槟了。

  爸爸绷了一年的脸总算笑开了颜,他举起酒杯,宣布,一年中所有的不快乐在今天的晚上一笔勾销。

  记忆中,一年365天,爸爸和妈妈冷战热战,战火连绵。我们的家庭只有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才是真正的和平解放。

  吃完晚饭还有事呢。

  以前的房子没有装修的年代,家家户户都要挂门帘,床帘,马巷帘(就是床头放马桶的地方)。

  新春初始,全都要换上新的。还要铺新的床单,枕头巾。

  我的妈妈是招女婿,所以妈妈用的这些都是她的妈妈传下来的。

  我妈妈的妈妈那时条件好,所以传下来的床帘门帘都是丝绸刺绣的,上面绣有荷花有鸳鸯,还坠有流苏。

  妈妈每年在三十晚上挂起来,一直到正月完。能洗的洗,不能洗的掸掸重新收回木箱子里。年年如此。

  少年时的我总感觉,每到过年时家里总是花团锦簇的,一派喜气洋洋。

  爸爸妈妈一辈子庸碌无为,唯独在家庭布置,待客礼数方面特别讲究。

  所以,尽管家里不富裕,房屋低矮,但来的客人都能感受到一种静雅别致,清爽舒适。

  连苏州的小朱老板已经去过两回了,还是囔囔着什么时候有空再去。

  出嫁多年了,已经很少感受到那份浓烈的过年氛围了。

  苏州这边人家,我不知道城里人是怎么过的,就在我们这个乡下,也见不到年气。

  除了超市里人们大包小包购物,也不见家前屋后的布置。没有馒头。没有豆腐。没有对联。有年糕,也就是买两块放在案头。

  我家婆婆从小是个孤儿,不懂得整治家务,在她引导下的丈夫儿子们吃饱穿暖就OK,不讲究礼节往来。

  每年春节只要不回扬州,过年就特别的冷清无聊,提不起精神。

  春节反而是一年365天中最难熬的日子。

年味的散文13

  年越来越近,味道越来越浓。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贩们叫卖个不停。整个街道五彩缤纷,人山人海。乡下人急匆匆地置办年货,背着沉甸甸的袋子,弯着腰,径直地走向车站。

  我走进人群,开始挑选年货。菜市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街道两旁摆满了商品。有卖菜的、卖鸡的、卖肉的,卖衣服的,热闹极了!我买了些鸡、牛、鱼肉,正准备回家,突然,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衣着褴褛,背着袋子,目光呆滞,缩头缩脑地和卖肉的商贩讨价还价。商贩上下打量了一下,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他误以为大娘是乞丐,又恶狠狠地说:“能买得起就买,买不起走人,不要影响我做生意。”大娘无奈之下,称了两斤牛肉,用粗糙的双手一遍遍数钱,颤巍巍地交给了商贩,悄悄地离开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泪湿衣襟,埋怨商贩的刻薄和无情,非常气愤!大娘恰似我的母亲,母亲置办年货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愈加清晰,我心如刀割,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菜市场。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交通不便,置办年货需要步行。每年,母亲早早起床,吃完早餐,步行去县城置办年货。二十里的山路,她走得上气不接下气,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吃些馍馍,喝些水,继续前行。在她的坚持下,很快到达县城。

  县城好热闹,五颜六色的商品摆满街道,像一条长龙,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母亲先在县城转一圈,问问价钱,讨价还价,同样会遭到商贩的冷嘲热讽。她把商品看完,价位心中有数。开始置办年货,她先给我们扯花布。她来到花布市场,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一遍,摸着它们的质量,再问问价钱。对比之后,才选物美价廉的商品。母亲选的花布,颜色漂亮,手感好,价位便宜。花布选好之后,要扯花绒,给我们做布鞋,她最喜欢红色,每年我们都会穿着精致的花布鞋,行走在上学路上,小伙伴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她把花布拿回家之后,根据我的身高剪裁成碎片,再在灰暗的煤油灯下缝衣服。她先在里面用针粗略地缝一遍,把衣服的整体框架做出来,披在我的身上,看看是否合适。然后,再用整齐的针角仔细地缝两遍,她戴着顶针,粗糙的双手布满血丝。为了美观,母亲特意给我编制小花或不同的图形,贴在衣服上。衣服做好了,悬挂在衣架上,随风舞动。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母亲每年亲手给我们置年货,做新衣服新鞋子,穿着母亲的新衣新鞋,暖意融融。

  花布扯好之后,购买字画或中堂。她每年最喜欢把家收拾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给人一种新年新气象的感觉。她不辞辛劳地糊墙,先用旧书或旧报纸把整个墙糊一遍,再用白纸糊一遍,贴上各种各样的画儿。过年买画是必不可少的,她挑的大多是具有教育意义和温馨家园的字画,有山山水水,飞鸟游鱼,有小桥流水人家,有老人小孩等等。这些画贴在墙上,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启迹心灵,哲理故事让人感悟家的重要性,体味家的味道。家人默默地付出,承担责任,互相关心,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母亲沉默寡言,用宽容大度接纳着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上房的中堂,她最重视了。两年换一次,她每次挑的都是一个类型的。中间是风景画,两旁是字,让我们慢慢理解画面的内容,立志成才。

  记得有一年,她买的一幅画中间好像是孔子教书的情景,弟子们来来去去,有的在教室门口的石凳上读书,有的在桥边上沉思。最近的画面是孔子给弟子们上课,弟子们读读写写,勾勾画画,坐得非常整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先生拿着戒尺,跺来跺去,侧看弟子们写字,表情严肃。远处画面隐隐约约,只能看清几个字“头悬梁,锥刺股”,两旁的小条上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思索着这副中堂,全是与读书有关的格言和故事,细细品味着母亲的心思。母亲递过中堂,要求父亲把它挂好,让我们姐妹认真阅读,回答它的寓意。

  我们小心翼翼地站在中堂的前面,陷入沉思,这副中堂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克服,做到“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挑灯夜战,才能取得成功。我高兴地告诉母亲,母亲点头答应,但要求我们做到“头悬梁,锥刺股。”我挺起胸膛对母亲说:“母亲,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到,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母亲激动地把我搂到怀里,热泪盈眶,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女儿长大了,一定要努力学习,再苦再累,一定要坚持。跳出农门,走向远方。”

  我思考着母亲的教诲,暗自佩服母亲的用心良苦,它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咬牙坚持,加班加点,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我深深的足迹。晚上,星星为我做伴,月亮为我照亮前行的路,我奔驰在求学的小路上,充满荆棘的雪地中留下血和泪。我时刻牢记中堂的内容,它激励着我战胜自我,走向成功。这是特殊的年货,充满着母亲的守望与期待。让我品味一生,铭记于心,这是我的精神食粮。

  字画买好之后,她去买门神爷、灶爷、财神爷。她从不讨价还价,买最好的。她祈求门神爷看护好家门,将大灾大难挡在门外,抛之九霄云外,家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祈求灶爷回娘家多诉苦,带来好运,风调雨顺;祈求财神爷给我家带来财运,财源滚滚,让我们无忧无虑地上学。她还购置许多香表和冥币,用塑料袋子装起来,用诚心唤起老天保佑,让我们求学路顺顺利利,跳出农门。这是母亲用自己虔诚的心保佑我们成长,期待相安无事。

  母亲背着沉甸甸的袋子,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头发有点花白,额头的皱纹见证岁月蹉跎,生活饱经风霜。她对命运的不屈服,体现出她是生活中的强者,时刻为子女付出一切,用灵魂感化神灵。

  母亲蹒跚来到菜市场,左顾右盼,欲言又止,一遍遍抚摸着菜,讨价还价,遭到商贩们的恶言恶语。母亲低头不语,眼睛中噙满泪水。她买了少量的牛肉、蔬菜,背起袋子,消失在人群中。

  很快已经到下午,母亲还要赶路回家,她边走边盘算着给女儿设计怎样的.衣鞋,做哪些可口的饭菜,做哪些有教育意义的事,让女儿感悟生活,从小立志,发奋图强,跳出农门。她既累又饿,四肢无力,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前行,翻过一座座山,袋子在她的背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给母亲心灵的安慰。她脑海中浮现着女儿穿上新衣新鞋的模样,她信心百倍,加快脚步。女儿是她的希望,是她的心灵寄托,在女儿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已经回家了。

  母亲来不及休息,开始裁剪衣服,制作鞋子。晚上,灰暗的灯光下,母亲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她先把衣服的身子连起来,看着花布,我心里美滋滋的。母亲松树般的手握着细针,一道道血痕静静地躺着。我坐在母亲的身旁,给她穿针,看着母亲黄纸般的脸,皱纹悄悄地爬上她的额头,眼角下两只深深的沟壑陷了下去。她劳累过度,时而打盹,时而清醒。我轻轻地将母亲搂在怀里,让她休息。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想想母亲受到的冷嘲热讽,酸甜苦辣,我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母亲的命运,感恩她的养育之恩。

  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我穿上新衣新鞋,母亲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又急匆匆地给我们准备年夜饭,把购置的各种肉和菜精耕细作,摆放在桌子上。有手工豆腐、酸辣粉条、猪肉、牛肉;有苹果、梨、橘子;有果汁、甜酒、辣酒;有葵花、花生、瓜子。中间有一大盘饺子,小孩抢着吃,一家人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坐在热腾腾的土炕上,品尝着年夜饭,举杯共祝新年的到来。大家敞开心扉,诉说情怀,畅聊一年中的收获。

  年夜饭虽然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豪华的酒店,没有高档的聚餐会所。只有家常菜,破旧的老屋,一块正方形的土炕,在干净的土屋中享受着浓浓的真情。我细细地观看着中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升温,“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的豪情壮志沉浸在我的血液中,浑身沸腾,家人的期望装满我的心底,我将奋力拼搏,感恩父母铭记一生。

  年味情节,全是母亲的身影,是她勤劳与汗水的结晶;是她养育子女的生活写照;是她用爱筑起的温床。家人幸福快乐是她永远的追求,无怨无悔的付出是爱的真谛,宽容诚信是她的做人风格。品味年味,品味母亲。

年味的散文14

  去年爆竹还在耳,转眼又到迎新时。

  年味儿足了,浓了。商场、市场人群鼎沸,购置年货的热浪铺天盖地纷沓而至。春节,这一国民盛大的传统佳节,正在渲染着中华大地。

  辛苦一年辗转南北的打工族抢票拼车,回家,享受的是,大团聚的年味儿。

  家家户户打扫清洗,煎、炸、蒸、煮,忙中偷着乐的是,充满浓浓亲情的年味儿。

  孩子们欢天喜地,像匹脱缰的野马,走出了学习的桎梏。记忆里满满是祥跟有趣、欢快轻松的年味儿。

  日月轮回,年味不变。变的是孩子们像拔节的青苗蹴蹴成长。变的是沧海桑田饱经风霜,经由无奈的年轮雕刻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壮丽画面。

  每每过年多感叹。尽管物质在不断的提升,生活内容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感到幼时的年味呀,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看着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多是养尊处优娇娇欲滴,远远感受不到乡村孩子真正的年味儿。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盼望着过年。大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送灶王爷上天,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打扫庭院、蒸馍馍、炸麻花等等。

  要说蒸馍馍很繁琐。半夜起来跟好面让发着,早晨开始揉面。都说过年馍馍好吃,窍门在跟面要硬,揉面更要下功夫。把几粒蓖麻化成水掺到面里,据说蒸出的馍馍发白。面团,至少反复揉十多遍才行。馍馍要分好几种:走亲戚是大圆馍,中间用食色点上小红点。看望长辈是枣糕馍,寓意是长寿。待客是小圆馍。回客是小小圆馍。小到何种程度?这么说吧,大嘴巴可以同时含进两个馍馍。大锅大笼屉蒸到大半夜,大功告成。第二天再存放到大瓮里。哈哈,一系列大总算完成了蒸馍馍关。

  再说炸麻花,香味诱人。我家的麻花很好吃。咸淡适宜、入口香脆。不像现在的麻花,虽然鸡蛋、蜂蜜、油酥品种繁多,却也不知添加了什么成分,咬上一口想放弃,正宗的麻花味道大变。炸麻花是乡村家庭过年必不可缺的一项。几个家庭自由结合相互帮衬,各自出面、食油、煤等。搓麻花是技术活,能帮忙的都到场,一天白吃白喝不白拿,剩下的才分配。当然,这期间免不了蹭吃蹭喝的人。每年炸麻花都在距我家一墙之隔的邻里家,我家人没有这样的技术不到场,更不会去蹭吃。可那扑鼻的香味呀串了我家满院子,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等哇等,夜半三更天,邻居隔墙喊了,领麻花了。我们算是吃上了属于我家自己的麻花,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年三十要守岁,也叫熬财。那个时代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物质匮乏,娱乐没有。只能听大人们闲聊。直到困的眼皮打架,得到指令:不熬了,睡去吧。美梦尚未做完,又被叫起来。院子里黑黝黝的,中间放一堆柏树枝条,用白石灰粉围洒着。不准大声喧哗,也不能多说话,一切都在悄然中进行。柏树枝被点燃了,全家人围着火堆,听着噼噼啪啪柏枝燃烧的响声。火光映照下,每一张通红的.脸庞严肃认真、神秘而神圣。迄今,我仍然不知其中的含义。

  天,依然是黑咕隆咚。早饭是饺子。第一碗只给盛四个,以后每碗加两个,锅边至桌边的距离,得折腾好几遍。寓意行酒令似的,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五子登科、真是五花八门。

  吃罢早饭,还得到几张压岁钱。噶蹦蹦的新票子放进新衣口袋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心里美滋滋跳着跑着疯玩去了。玩够了,回家了,一摸口袋,得,钱没了。试想,新衣新钱能不滑掉吗?没辙。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穿着打扮有了自己的追求。一次过年时,母亲为我赶制的是粗布新衣。为此,我竟能在春节里不出门,在家里翻箱倒柜宣泄自己的不乐意。幸好,看到父亲的藏书,竖版西游记上下集,总算西游一书找回了新年的乐趣。这件事记忆犹新,每每过年,我都会想起儿时的强劲,实实让人气恼不得。

  时代变迁,我家由农村迁居城市。我居住东关小院的春联,每年由父亲编写而成。内容新颖,对仗工整。父亲会把我家人的名字分别嵌在上下联里。我曾把父亲的春联集中在笔记本上,可惜的是我在搬迁时不慎遗失了。遗憾之极!父亲的影响下,欣赏春联是我新年中的一大乐趣。只是如今春联的发放、赠送已成了广而告之且意义失重,我也只看到各家门上有春联,内容无须再认真罢了。

  事过境迁,角色转换。如今,我已成为忙碌的主人公,为儿女孙辈们备好新春佳肴。儿时盼过年的愿望一去不复返。只感到加速的年轮不停转,并非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年新气象。万象更新,五彩缤纷。美好年代的记忆留给孩子们。年味儿,在孩子们心中沸腾升华!

  祝福祖国!祝福老人!祝福孩子!朋友们、文友们!在新年到来之际,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快乐无限!好运连连!

年味的散文15

  明天就是除夕了,得准备一副春联了!每年的除夕,红红的春联贴上大门,喜庆的气氛如红日东升,让人多出几分激动来。

  下午借给领导外出办事之机到西门广场一看,卖各式大红灯笼和印制春联及“福”字的,还有摆地摊丢圈、投球的,还有用一次性塑杯摆着买金鱼的,卖各种各样儿童玩具的,满街都是!车辆因往来汇聚太多而阻塞。办年货的人,男女老少,更是人山人海,真是热闹非凡啊!

  我不喜欢印制的春联,因为那上面的内容虽然有很多可代供选择,但太过于版式化了,显现不出书法的灵性来。我希望找一个书法功底深厚的人写一副我自己编撰的`春联!正在想着,我看到一位清瘦的古稀老人,正在西安(小城西门到安织公路)边的行人道上摆摊为人写春联。仔细一看,这位一年平和而有文人气质的老人,正是黄良锦先生!我看过先生展出的书法,其行书、草书书写自然得体,沉静大方,体势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到其功力之深非一日之功。我感觉到,能遇上黄良锦先生,应是一种缘分。于是我走到先生身边说:“老人,请帮写副春联”。老人头也没抬地说:“好,写那样内容?”我心里暗暗激动,并及时想出一副对联:

  上联:云海行雨五谷丰;

  下联:春潮盖地万家乐。

  横批:欢天喜地。

  因为今年儿子愿望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吃团圆饭,我觉得他长大了,懂事了,心里高兴。加上二老的身体比以往好多了,工作上也算顺利,这很让人欣慰。所以想出了这副春联。

  当我将内容告诉先生并请他书写时,他抬头看了看我说:“好像我们是认识的?”我说:“每年春节,县文联书法协会组织的书画展都都去参观,多次看过您老的作品,晓得您老的书法不仅在普定有名,还在省、市一级多次获过奖。应该也是全国书协会员?”老先生笑了笑,轻轻地摆了摆手说:“不说那些,这只是点爱好,要过年了,出来混混日子而已”。接着他问我:“这内容是你想出来的?”我点了点头说:“是的!”先生不假思索地肯定:“好!好联!我马上写!不过,这样的对联,得写大气点,建议一张纸两剖,连起来写!”我听后说:“行!按你的!”周围听到我与老先生对话的人纷纷围上来看先生为我裁纸、化墨、铺纸、蘸笔、提腕、书写。先生将一张纸一分为二裁好后,铺接在地,挥毫泼墨,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行草从笔端展现。由于纸张恰好够写八个字,所以上联写成:云海行雨五谷丰登;写完才发现多了一字,因此请我在下联的内容上再加上字。我胸有成竹似地说:春潮盖地万家乐和!先生说:好!

  春联写成,有人在一旁问:好!多钱写这样一副?老人说:你看着拿吧。那人还是要问。老人抬起头来看了看,那是一位农民。于是说:那就十六块吧。那人虽没说什么,可那表情暴露了他的心:嫌贵。我见此情景说:“老人的书法,获过省、市大奖,专门到他家请都难请。能得到他写的春联,那不是钱的问题!”

  老人给我写好春联后,我奉上一百元的心意,老人无论如何不收这么多。还是我说来说去,才勉强收下,还连声说谢。

  我因遇上老人而激动,没想到天下还下着毛毛细雨。虽然老人将帮我写的春联放到树冠很大的香樟树下,但那墨一时难干。在我等待的过程中,老人的摊位热闹起来了:争着请他写春联的人多起来了。而且有不少人还用得着我编写的内容,请老人按此内容帮写。看到此联,围观的人说我也算得上文人,纷纷投来敬意。有的还请我帮编春联。我说我算不上文人,真要算的话,也只能是半个。因为我只是喜欢文学而己,是一种业余爱好,虽然也在地方报刊上发过几篇诗文,但现实中有自己的工作,都是以工作为主。

  说归说,人们还是觉得我非同一般。见我想拿走春联却又怕墨汁淌了不好,纷纷帮我出主义。黄良锦建议我分几次平平地端着回家,因为这离我家不远。在两位老人的主动帮助下,加上我与儿子,一次就拿回了家。虽然有几个字上那墨汁有些淌,但总体上影响不大。

  到了除夕之日,因为我们一家要回老家陪父母(儿子称的爷爷、奶奶)吃团圆饭,所以安排好时间,除夕前的晚上贴上门去。

  看着这副气势不错、功底比较深厚的书家所写的春联,我心中的年味早已暗自漫延开来!

【年味的散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散文05-21

中国的年味散文09-29

儿时的年味现代散文09-17

家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故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09

年味的散文【范例15篇】05-21

散文欣赏:人味与文味09-10

粽味留香散文欣赏09-11

米酒中飘出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墨香真味散文(精选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