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散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散文1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最主要的习俗就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和将包好的粽子扔进江中祭奠屈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气势恢弘,辞章瑰丽的《楚辞》,他出身贵族,却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
屈原一生行廉志洁,忧国忧民,曾任三闾大夫、左徒,参与法律制定,兼管内政外交,对内主张举贤能,对外连齐抗秦。他为人耿直,行事磊落,楚怀王时期就常遭人排挤,陷害。被怀王流放后,所提政治主张得不到支持与采纳。
楚怀王死后,
主张得不到支持与采纳。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再次将他流放到沅、湘流域。
最后楚国的命运,就如屈原所料得那样,一步步走向灭亡,在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的那一天,五月初五,屈原怀着满腔愤懑和一身无法实现的理想与抱负,投身冰冷的汨罗江中。
楚国百姓因舍不得屈原投江而死,纷纷划船拼命追赶抢救。追至洞庭湖时,屈原早已沉身江底。
于是每年端午这一天,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投入江米团,喂饱鱼虾,免的鱼虾吃屈原的身体。粽子这个美食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一年当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因为,每到端午,妈妈都会亲手包好多粽子,红枣的,蜜豆的,只要是我喜欢的馅料,妈妈都能给我做几个尝鲜。就连香蕉,橙子,雪梨,山楂,我都包过,味道也是美美的。
各形各色的粽子,大大小小,只要是我们能找到的.叶子,都可以制作成外皮。除了北方用的芦苇叶子,南方用的箬叶,原来荷叶,芭蕉叶,甚至玉米叶也都可以包粽子呢?而且味道都很好。
最难忘的是,这一天除了可以听妈妈讲屈原的故事,更可以发挥我这个小吃货的所有想象,妈妈允许我参加制作,任凭我随心所欲的玩耍,摆弄出什么奇形怪状的东西,妈妈都不生气,也不责备我。
最美妙的当然是,粽叶的清香缭绕满室,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甜美,碧绿,香糯语言已成多余。
难忘的端午,是我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我每年的最爱,每当我亲手端着热气腾腾,美味漂亮的各式粽子,恭恭敬敬摆放在供台,跟在妈妈身后拜祭屈原,并且诵读《楚辞》中的诗篇时,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华美的词章,震撼我的灵魂,端午就变成诗的洗涤,屈原你将与我们同在。
于是端午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形成特殊的公式:诗意+美食+解放=我想拥有的快乐生活!
端午节的散文2
端午节到了,亲朋戚友又免不了相互走动,同祝共贺。然而,我们往往会经常说错一句话,一句不能也不应该说的话。这句话便是:“祝端午节快乐!”
错了吗?错了!稍微想一想,便会恍然大悟,这个日子,真的不能祝大家快乐。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来历特别的日子,是一个历史上来历特别让人们难已忘却的日子,是一个穿越千百年时空让炎黄子孙铭心刻骨的日子。在这个日子,请别祝贺生者快乐!
农历五月初五,是六月雪,是窦娥冤,是举国殇。忠心为国伍子胥,鸱夷革裹尸沉钱塘江;孝女救父,曹娥含笑扑身舜江;忧国忧民,三闾大夫怀沙愤投汨罗江。江水悠悠,天地悠悠,民心悠悠。
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月份的这个日子,原是民间传说的`大凶“重五”,是不吉利的鬼魂节日。还有多少人知道,每当这一天到来,家家户户插菖艾,饮雄黄,吃粽子,竞龙舟,只是为了避邪辟毒逃灾殃。还有多少人知道,端午端午啊,其实就是躲五躲五。
很多很多年已经过去,在不死的民俗文化领域中,百姓虽然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以为纪念,也是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而作为恶月恶日驱避日的习俗,依然如故。
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曾经这样告诫,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互祝快乐,如淸明节,只能互送幸福健康。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不作说教,只摆事实。那好吧,端午节,我们只祝平安吉祥,不说快乐!
端午节的散文3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各地人们过节的内容丰富多彩,但习俗大致相同,家家户户都插艾叶(也叫艾蒿,艾草),挂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戴香囊,游百病,观看龙舟赛等。其中插艾叶,挂菖蒲的习俗尤为重要,因此每年的端午节,割艾叶就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事。
记得九岁那年的端午节,天才蒙蒙亮,母亲把我叫起来和她一起去割艾叶,扯菖蒲。母亲的脚步很轻快,黑油油的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了。我很想让她拉着我走,但又觉得不好意思,只好在后面紧跟着。远望,重重叠叠的峰峦覆盖着淡淡的薄雾,仿佛披了一层轻纱,隐隐约约的。路边上青草和树木的叶子上都凝结了颗颗露珠,偶尔几颗露珠滚动落下,就像小精灵在跃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偶尔也夹杂着淡淡的花香。鸟儿们早就醒了,在林中呼朋引伴,好不热闹……清晨的山野如此美好,令人神清气爽,舒畅惬意,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
大约走了十几分钟的山路,突然一股既熟悉又浓烈的清香飘过来,我知道我们走到艾叶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艾呈叶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棵都很挺拔,精神!走近看,艾叶上也有一些露水呢。
我抑制不住兴奋开始割起来,母亲看了我割的艾叶,说我割短了,要把长有叶子的杆杆割长些,还说我把水蒿(也叫青蒿)也割在一起了。随后她拿起一根艾叶和水蒿进行比较:艾叶的'叶子宽些,背面是白色的,尖部的心心是淡黄色的,杆杆外皮有深浅不同的竖条纹。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把水蒿也当成艾叶了!母亲弯下腰,割艾叶的动作既熟练又麻利,几秒钟就割一大把。一会儿工夫,我们就割了一大堆艾叶,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母亲把它们打成一大捆,又去有水的塘子里扯了一些绿油油的菖蒲,把根部的稀泥清洗干净,捆成小把。大捆她扛着,小把我抱着往回走。这时,路上来了不少人,行色匆匆,我知道他们也是来割艾叶的。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都要在端午节一清早割艾叶?她说,老辈们传说药王爷在今天老早就洒了百味草药,药就集中在露水上,所以太阳出来之前割的露水艾叶药性最好,香气最浓。
到家后,母亲找来红毛线,先取出最粗最长的艾叶,三根艾叶和两匹菖蒲扎在一起,一共扎两小捆,再弯下腰把我们割的艾叶分出了一半,简单地捆了一下,说这些是给隔壁王奶奶的。王奶奶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路途遥远,端午节没有回来。王奶奶见我们送艾叶过去,喜得合不拢嘴,一边夸我,一边给我找好吃的。母亲找来高凳子,爬上去,把红毛线扎的艾叶插在王奶奶家的大门框上面,摇了摇,确保牢靠了才下来。母亲和王奶奶道别后就回去了。我吃着王奶奶给的糖果问王奶奶:为啥要在端午节插艾蒿和菖蒲呢?王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人们自私而残忍,天帝决定派瘟神在五月初五那天散发瘟疫进行惩罚。瘟神受了天帝的旨意,在五月初五那天散发瘟疫,人们不忍被瘟疫加害,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各自在自家的大门上插上艾叶和菖蒲,用来驱除瘟疫。我听了似懂非懂。
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把艾叶插好了,把剩余的艾叶和菖蒲抱到板楼上,让我和她一起把这些艾叶均匀地摊开,等着慢慢阴干。我问母亲:插艾叶只要几根就行了,为什么要割这么多啊?她笑着说,剩下的这些艾叶啊,用处多着呢!这时候,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艾香,沁人心脾。抬头望天,天上才涌出一片朝霞,太阳还没出来呢。
母亲为全家人准备早饭的时候,我就打破砂锅问(纹)到底:艾叶还有哪些用处?母亲一边忙厨房的活儿,一边慢条斯理给我讲:从五月开始,天气热了,蚊虫多了,艾叶就派上用场了。点燃一把艾叶,房前屋后绕一圈,蚊虫就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这可能是艾叶的主要用途之一。另外,用艾叶熬水洗澡能止痒,熬水泡脚可驱风,点燃艾绒拔火罐(即艾灸)可祛湿,还可用来薰烟给房间消毒、杀菌等等。我静静的听着,默默的记着。心想:山野里稀松平常不过的艾叶,还有这么多的用场!
母亲又接着讲,正因为艾叶有诸多用途,人们不仅在端阳节割艾叶、插艾叶,而且还家家收藏艾叶,以备不时之需。在很多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说起收藏艾叶,母亲还讲起她听来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殷实的人家,小伙子长大了,媒人提亲后,全家很高兴,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就等女方上门“看家(儿)”了。某一天,媒人领着姑娘和它的母亲“看家(儿)”来了,茶后,母女俩楼上楼下、房前屋后转了一圈,什么也没说,走了。也就是说这次提亲黄了!后来媒人问起缘故,答案竟是家里没有储备艾叶!
我听了觉得好笑,母亲很严肃地说:平时不备好,用时哪里有?说明这家人不会过日子!
从那以后,端午节我就帮母亲割艾叶,插艾叶,收藏艾叶。再后来,这些活儿我全包了。我做完这些活儿,母亲还要再查看一遍,有时候也夸我两句。
端午节一年接一年的过,艾叶一度接一度的割,可母亲的头发却渐渐花白了,走路再没有从前那么轻快了,动作也不那么麻利了。看着母亲一天天变老,我除了像母亲那样心存感恩之外,还觉得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记得母亲曾说过,脚是人的关键部位之一,要呵护好。至今,我还保持着用艾叶水泡脚的习惯。
端午节的散文4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
这天,吃过午饭夫人让我陪她去超市,说是去买些生活用品顺带看看今年粽子的价格怎样,何适的话买一些送给老人,也算是过节的一点心意。
说实话我是最烦逛超市的,兴许每个男人都不耐烦陪老婆逛超市吧。进了超市浑身一阵清凉,超市的凉气还是很凉爽的。妻子在前面选着日常用品,我推着购物车跟在后面,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粽子专卖柜台前,老婆选起了粽子,而我的双眼随她双手的不停翻动停留在了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各式各样的粽子中,看着看着,忽然内心升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随着各式粽子在眼前的不断出现而愈发的强烈,以至于情绪激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的我就像站在太阳底下赤热难耐……直到出了超市我发动汽车的时候,这种毫无来由的情绪波动也没找到它的出处……
这种道不明的心境一直持续到晚上,带着莫名的失落感吃完了晚饭,坐在沙发上手下意识的拿起了电视遥控器,漫无目的地打开了电视,随意切换了几个频道没有一个看得进的,正百般无奈,突然《舌尖上的中国》几个字映入眼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内心豁然开朗,终于明白,纠结了一下午的心情原来是源于那小小的粽子。睹物思人使我想起了母亲包的各种粽子的味道,原来所谓的'“乡愁”就是思念一个人小时候的种种经历。这种思念始终伴随着长大以后的我们,无论在哪里生活工作,但对故乡的怀念,对儿时的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是源于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正像《舌尖上的中国》所描述的那样,怀念的是那山、那水、那小时候舌尖上的美味,即使过去十年二十年那种回味会更加浓郁,我纠结了大半天的情结原来是源于这样一种乡愁,一种对儿时家乡的美食的怀恋……
说实在的,我很怀念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家乡的那种节日氛围,现在想起来依然沥沥在目。
记得端午节的前几天,母亲会先把芦苇叶釆回来洗刷干净,临过节的前一天母亲会先把糯米泡好,然后根据我们兄弟几个的口味,母亲会分别准备好花生、红枣、肉、排骨、豆沙这么几样馅。等要包的时候,母亲往往会把所有的食材摆放在院子里,邀请邻居阿姨们过来一起包,各包各的,一来是图个热闹,二来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把粽子包完了。这种邻里的亲情现在的城里人是体会不到的。然后各自回家准备煮粽子。
煮粽子也是有讲究的,先要在锅底铺上芦苇叶,然后再把粽子摆进去。煮粽子是最费时间的,往往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这期间还要起来照看几回,怕把水煮干了,因为时间越长糯米才会糯也才会更好吃……
第二天早早的,母亲会买一些片片糖和一把艾草回来,艾草一部分煮水,给我们洗澡,说是洗去一年的污气不生病,一部分挂在门边,这一部分我记不清是为什么了,反正要一直挂到来年的端午节。
等我们兄弟几个起床了,母亲就会把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端出来,我们会一人一手拿粽子,一手拿片糖,吃得满嘴生香,肚子园园的,然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去上学。
许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幕,都会感叹时间的流逝,它带走了儿时的欢乐,催老了父母们的岁月……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物质也丰富了,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会觉得少了当年的那一份邻里之间的和谐氛围?
写到此处,我不知道还能写点什么,此时我的眼前晃动着当年的影像,恍惚中,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忙碌的身影……
但我知道这一幕不可能再现了,大家围在一起吃粽子的情形,和母亲包粽子的那一镜头似乎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怀念那样一种氛围,更怀念那一份亲情。
端午节的散文5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那还是因为叔叔生病在县城住院,爹带我去看望叔叔。我记得,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天正好是端午节,天还没有亮,爹就把我叫起来了,带着我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当我们到县城时,天刚好亮了.爹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攥着我,我屁颠屁颠地一路小跑跟着。
这时,爹带我来到一家餐馆(后来才知道是县城最大的餐馆三八食堂),爹要了两碗馄饨和四根油条,我学着爹的样子,将油条泡在馄饨里。顿时,滚烫的油条经过开水一泡,那醉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是我长这么“大”,过的最幸福的一个端午节,我陶醉在这幸福生活里。从此,我人生的`理想也就确定了。十年以后,当我考进县城一中时,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了:我的理想就是长大能让吃上馄饨泡油条。带着这一理想,我走出了县城,浪迹天涯海岛,过过许许多多大节,吃过许许多多的大餐,见过许许多多达官贵人,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哪个馄饨泡油条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6
由想起了曾经发誓不再想的话——我不想长大。
因为长大就是一种炼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洗去了纯真,以及许许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么不想忘记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丽的水晶球,那是我们所有孩子曾经的梦境,如同爱丽斯梦游仙境。可是,长大的爱丽斯丢失了钥匙,她是该难过地蹲下来哭泣还是该继续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个人总是要忘记一些事情,那么他才能记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们总是会逼着我们这样做。
后记
那个雨夜,风筝飘落,本以为幸福就此落脚,可是却是未然。
我必须在青春的洗礼中,勇敢地站起来,去坚强地面对。
端午节的散文7
这是我第一次将要在异乡度过端午节。
异乡,第一次,端午节,当这些词汇串联在一起的时候,落寞的感觉就像潮水一般慢慢地涌上心头。深夜,落寞,河流,当这些词汇融合起来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千百年前那个在汨罗江边哀婉吟唱的诗人。同样是异乡,同样是落寞,不一样的是屈原的落寞是国破山河碎,而我的落寞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屈原,是绝望,而我,是希望,所以他会纵身跳进江水中,但我不会。
不过,我心中的这种落寞的感觉很快便消失在来自家乡的温暖的.言语中了。昨晚,在和结拜义姐蔡宇聊天时,我便向她隐隐约约地吐露了我身在异乡逢佳节的落寞。她听我这么说后,身在家乡的她的心里似乎有些难受,她说要给我邮寄一点端午节的礼物过来。我再三推辞说,千里迢迢,那太麻烦了,还是算了吧。可是她很固执,硬要我把通讯地址和邮编发送给她,我无法劝阻,也就只好乖乖地给她发了过去。没想到,今天下午,她就给我发来短信:礼物我已给你寄出来了,不过似乎要在端午节后才能寄到,真不好意思了。我立马给她回复过去:迟到,早到,都没有关系,饱含在礼物中的那份情,早已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的心里。
说来有些奇怪,连续几天阴雨的兰州,今晚突然洒满了皎洁的月光。那月光,透过窗,静静地照进我的房间,地上,墙上,被子上,到处都是。我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这些月光,越看越感觉这些月光像是从家乡照过来的。眼泪最怕提到家乡,刚一触碰,我的眼角就莫名其妙地留下了泪水。心底有些淡淡的感动,泪花中闪现的是义姐甜美的笑容和温暖的言语。
异乡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想,有义姐远在家乡的祝福和在千里路途中的端午节礼物,这个端午节,我终究不会太落寞。
或许,这个端午节,我将忘记远古的屈原,忘记暮色里的汨罗江,只记住家乡的月光,记住遥远而亲近的温暖。
端午节的散文8
端午节,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节日,家里的老人们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我没有过过这个节日,就是,这一天,和平常一样,或许,不一样的就是,在那一天,我忙的没有时间去做饭……
不管是从小长大的娘家,还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没有把端午节这天当成节日去过,更别说包粽子,连买都没有时间去买,是的,也没有闲钱去买,所以,在家里,我没有吃过粽子。
吃上粽子,是这几年在北京,老板们都在这天以前包很多的粽子,每年都给我送了好多,儿子不太爱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饭,我几乎一天三顿来当饭吃,算是弥补了以前没吃过粽子的亏欠吧。
粽子有各种各样的配料,吃起来的味道也不太一样,但是,我承认,这确实是一种美食,吃着粽子,我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家里的老人们是吃不上的',不是没有钱买,而是如今正是麦收大忙季节,从拔蒜苔开始,接着挖蒜,刚把大蒜收拾好,金黄的麦穗就要倒头,人们顾不上歇口气,就又投入更紧张的麦收中。现在有条件利用机械,人们不用再轧场,打场,但也要去抢时间,不能让熟好的小麦遭受雨淋。而这同时,大蒜地里套栽的棉花苗浇过一遍水后,在没有了蒜棵的遮挡下,如拔苗助长一样,嗖嗖的往上蹿个头,待小麦收进家,玉米播进地里,棉花苗们已经长势喜人,伸展着一圈圈的胳膊,在等着主人来收拾,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入冬,人们的时间大都耗在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节,屈原在汨罗江上仰天长啸之时,可是看到了终日辛苦的农人每年都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那件破棉袄”的境况,而那些饱食终日的寄生虫们却是锦衣玉食,欺压百姓,故而才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愿与糜烂的政界共处……。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
端午节的散文9
今天端午节,手机上、网络里一片祝福声,似有陶醉之感。
昨晚应政府朋友之约宾馆小酌,席间是衡水著名的艺术家张汝财先生请客,说他是艺术家因为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大师》,还是国家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们衡水三绝之一的冀派内画鼻烟壶的领军人物。老朋友相聚,随意而融洽。席间,白酒、红酒、啤酒大家随意,呵呵!着实开心。
有句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向不喝酒的我,却畅怀痛饮,自己喝起了白酒,弄得朋友们很是吃惊。饮酒讲究心情,生活同样讲究心情。把握好的心情很重要,可是有时候真的不好把握。记得我在企业的时候,一腔热血为了企业发展,呕心沥血为了企业管理,而得到的却是小人的暗算,心情真的好久没有调整过来,时过境迁,有时想起来还觉得不太舒服呢。
回来上网,一位朋友酒后吐真言,压抑郁闷的心情表露无遗,那忧国忧民的.思想着实让我为之担心。我告诉他,不是你责任范围内的事最好就别操心了。呵呵!实际我也没办法,因为我在政界多年,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很多很多,权当不知道罢了。
说起心情,我还是感觉要靠自己来调节和释放,外因的作用似乎微乎其微。有时候心情不好了,可以去打球、可以去唱歌、可以去郊游,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二,我想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呵呵!有一次,我自己选择了跑步来宣泄(不能叫发泄,太难听),郁闷的心情真的被暂时释放掉了,掺杂着男性荷尔蒙的汗水里有太多的苦涩,都渲泄在空气里了,累点乏点没事的,有付出就好,泄后也就没事了。如天气,去时阴雨缠绵,而三天后回来时,却是一片艳阳。阳光总在风雨后,果不其然。
尽情的渲泄虽然对心情有莫大的好处,可换来的却是疲劳。我又改为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或走在空旷的田野,或漫步青纱帐、或伫立水塘旁遐思、或约好友相聚,都有好的效果。最近我的方式又变了,畅享网络美景,或欣赏美文、或聆听音乐、或击键作文,总之都给了我宣泄的机会。
人的一天三件事,工作、睡觉、吃饭,缺一不可。现在节假日多,清闲的日子多了起来,每天晚上政府家属院小区石凳边聊天的人多,一般到夜里一点左右才回去休息,个别的有雅兴的朋友这个时候还要组织一场麻将,那时间就没准了。我虽然已经戒赌,也有个别朋友十点以后电话干扰。呵呵!当然,我不会屈从,因为聊天我都嫌浪费时光,何况麻将呢。
过去没有电脑的时候,看书是消遣的好方式,卧室里只能做二件事:睡觉或看书。躺着看书的习惯我由来已久,大概是喜欢它的放松吧,可那样一来视力也跟着放松了。近视是一种缺憾,天长日久地戴着眼镜既累又麻烦,让一种不适转变为习惯也很不容易,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犹其是坏的习惯。那就躺着吧,信手抓过一本书,嘿,认识的,换一本,没想到又是故人一个。我藏书少,囊中羞涩呗。我偏爱散文类的书籍,常有精彩的文句和思辩,让百读不腻。好多文章虽早已熟记于胸,但每次开卷总如初恋,一次次陪他们重新走过昨天的岁月,常激起我万千感慨和遐思,受益匪浅。
现在变了,网络上想看什么书都方便,不用去书店辛苦,轻轻地点击,名著、散文、古诗随手拿来,着实方便。随着作者们的心迹,沏上一杯香茗,燃上一支香烟,今夜我和你对视,今夜我陪你们灯下长谈,无论你们此刻仍在人间还是在天堂漫步,至少你们的灵魂不会孤独,我也不会孤独。
人生在世有二种知识需要学习: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我们不能舍弃许多东西,如果,你舍弃了一切营养,舍弃了能让你阅读自我的的宁静,舍弃了哲学上的烟,舍弃了美学上的酒,你连孤独的睡眠都舍弃了,所以,你也会舍弃了梦。也许,是梦舍弃了你。
呵呵!真的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就叫杂谈吧!
端午节的散文10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六虚岁那年的端午节。那是我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爷爷告诉我说,过了端午节,就要送我去爸爸妈妈那里了。他们说爸爸妈妈住在城市里,那里有汽车、火车,有公园和宽阔的大路,还有卖各种花衣服的商店。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最想见到的是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我最想知道的是爸爸妈妈是不是很爱我。
奶奶提前一天的下午就把大黄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各泡了小半盆,把芦苇叶、马蔺叶、红小豆、红枣、肥瘦相间的肉都准备好,然后就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先把芦苇叶折叠成漏斗状,放一把大黄米,再放上几个红枣,或者是一块肉,然后用手利索地一扭,就成了一个粽子的模样,最后用马蔺叶捆绑结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完大黄米的,再包糯米的。两种粽子合起来有一大锅呢!
晚饭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然后放上适量的水,开始往灶膛里面加柴禾,一边拉风箱,一边加柴禾,火焰在灶膛脸部一进一出的,像是要逗人玩似的。我说:“奶奶,我来帮你烧火吧。”奶奶说:“不用啦,已经差不多了,你在这里看着灶火,别叫火烧出来啊。”于是,奶奶从蒲团上站起来,走了。我赶紧坐在灶火旁边的蒲团上,把马秸秆往灶膛里添。
一会儿,我发现奶奶去点炭火盆了,那是一个小小的泥做的火盆,烧的是木炭。上面只能放一个小小的砂锅。这个小砂锅是奶奶专门用来做砂锅豆腐的,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是,今天是端午节的前夜,奶奶不需要做砂锅豆腐,她干什么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看,奶奶在数鸡蛋呢。她对我说:“过端午节了,奶奶做茶叶蛋给你吃。”喔,原来是要煮茶叶蛋啊。奶奶把鸡蛋洗干净,放在砂锅里,倒上水,就咕咕嘟嘟地煮起来了,蓝色的火苗一舔一舔地亲吻这小砂锅的锅底,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不一会儿,鸡蛋就熟了,奶奶用铜勺子背把鸡蛋壳敲开,然后放上茶叶,小火煮了一会儿,就端下来,放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说:“明天才能吃,你小心点,不要碰了砂锅。”
第二天清早,奶奶把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说这是辟邪的,还把一盒小香囊系在我的脖子上,我吸吸鼻子,真香啊!这时候爷爷已经从山上拉露水回来了,把又凉又湿的大手往我脸上抹,抹得我一脸露水。这也是端午节的讲究。据说这样可以明目,对眼睛有好处。三叔手里是一大捆艾草、桃树枝,他把这些用红布条捆了,挂在门楣上。总之都是为了辟邪和健康。我也不多问了,我只关心什么时候让吃粽子啊!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全家人围坐在方桌旁边。奶奶端上小砂锅,打开一看,我愣住了:不是茶叶鸡蛋吗?怎么变成粉条烩猪肉了?三叔拿出一个瓶子对爷爷说:“爹,这是雄黄酒,喝点儿吧。”说着给爷爷到了一杯。奶奶端上一个小盆,里面是鸡蛋,鸡蛋已经变了颜色。奶奶又拿来一个小篮子,一篮子都是清香的粽子,粽子还冒着热气呢!
这时候,爷爷讲起了白蛇传,我对那个故事还不能理解,只记住了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变成一条白蛇了。啊,雄黄酒可不是随便喝的啊,奶奶不喝,我也不喝,我怕变成蛇,那样爸爸妈妈就不认识我了。奶奶可能也怕变成蛇吧,男人们喝了没事,不会变成蛇的。我小小的`心眼里琢磨着这些令人费解的事情……
第三天,我大舅来了,给我带来一件花裙子,是粉红色的小碎花,我很喜欢。大舅说要去城里见我爸爸妈妈,要带着我到城里上学读书。我自然是很高兴。奶奶偷偷地抹眼泪,爷爷说:“没出息的娘们,哭什么,孩子去城里找爸爸妈妈,是高兴的事儿,你看你这个老太婆……”奶奶破涕为笑了。我说:“奶奶别难过,明年端午节我还回家来吃粽子”。
奶奶拿出一个大竹篮,装了许多粽子、鸡蛋、杏儿,红枣,一边装一边说:“他们那边孩子多,都是能吃不能干的年龄,多给他们带些吧。”我心里想:难道爸爸妈妈就不会包粽子吗?那他们怎么过端午节呢?
到了城里才明白了,城里不但没有那些丰富的食材,而且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包粽子,要吃的话,就是买。而买的那些粽子无论如何也没有奶奶做的那种特殊的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吃过的粽子数不过来了,可是在我的心中,最好吃的粽子还是奶奶包的粽子。那是地道的家乡味儿,吃着它才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啊,我童年时代的端午节,一去不复返了……
端午节的散文11
第一个端午节“小长假”悄然来临。自2006年端午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又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为了过得喜庆,过得隆重,有些地方将在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推出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端午节活动。一般民众,基本上也就是吃粽子、给孩子买个香包,算是过了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些传统活动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仅仅局限于没有细节的复古,又不注意补充新的活力因子,是很难使端午节重焕青春的。如何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融合,仍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话题。
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是发掘端午文化的富矿。端午节之所以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际生活的价值。比如端午的起源、端午的历史人文内涵、端午的人与自然、节气的关系、端午的`地域区别等等。为什么过端午要划龙舟、吃粽子、戴香包?许多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划龙舟作为体育娱乐受条件限制;在当下不缺吃的环境里,粽子算不上什么珍馐;戴香包现在年轻人或许又觉得太土气。如此看,端午节受冷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当务之急还是采取各种方法让国人了解端午的文化内涵,领会端午蕴含的民族情感,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传承和发扬其合理的文化基因部分,使端午节这一古老节日能与现代生活结合,焕发生机活力。
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现在韩国的“端午祭”,已与我们的端午节有了很大的不同。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需要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举例来说,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这其实是节日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卫生防疫措施。在现代条件下,中医甚至医药界能否深入发掘古老的防疫宝库,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节日联系起来?推而广之,文化界、体育界、娱乐界能否发掘或开发出更多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端午节目和体育活动?商界能否在端午产品中浸入更多的现代文化因素?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也要靠我们所有中国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
更多的人们已经尝试着用贴近现实和现代的方式来过端午节了:有人提议,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向灾区人民致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幽默短信、充满诗意的电子贺卡风行于网络之间,也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形式,寓意着端午节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刷新”着自己。
这其实都仅仅是个开始,祝愿端午节在传统的继承中焕发出更多的新的活力!
端午节的散文12
啊,又到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对目前的我而言,端午节和平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见有摆摊卖粽子的;二是早上要发送N条祝福端午节的短信给朋友和老师。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粽子,继而想到屈原,继而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继而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被强迫背诵《离骚》,继而想到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抓耳挠腮,继而我现在就想抓耳挠腮。
上高中时候,一次开学时候发新课本,清点完之后没事翻着新课本玩,突然发现旁边一个女生在那乐,问她为什么这么乐,她说“你发现没有,这个学期语文课只有两篇课文需要背诵,而且就一段”,继而我也跟着乐。
晚上组里组织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这个抠门的公司,上次组织吃饭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动辄就组织出去玩。
与往常不同,这次出去吃饭,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竟然都来参加,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发组真实受宠若惊。上个星期组长就开会通知大家到时候一定不要请假。说实话,谁请假啊,着铁公鸡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还不轮圆了腮帮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两个月就生宝宝了,不照样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兮。
挺钦佩总经理的。高处不胜寒,一个八百人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有我目前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却还能在端午节抽空来鼓舞士气。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达到他的那种高度,但至少我要尝试着学习他的那种一心多用的本领。
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散文13
端午节最忙的肯定是父母,因为除了裹粽子,顺带烧些白和蛋之外,许多的工作都要有序推进。其中一个工作就是在客堂的门上挂一束,或者几根青蓬头草,考究的人家是逢门必挂的,还要挂出个名堂来,东门挂了青蓬头,西门就挂些菖蒲,后门挂些蒜头。个别人家连猪猡棚里也挂上一二大把青蓬头的,农家人过节从来不忘牲畜的。我看见所有的节日,当我们的八仙桌上有鱼有肉了有蛋了,猪猡那天的伙食也会改善一些的。这个做法成了习惯,真不知道猪猡知道不知道它也有个端午节,但母亲喂猪的时候会对猪猡说的,今天过节,你也吃得好一点,但母亲接下去又会说,你肉也要长得多一点。
挂青蓬头是有规矩的,挂之前,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卫生的,有点像现在的卫生周的活动,很彻底的。这个工作是要在端午节之前做好的,是在挂青蓬头之前做好的,所以青蓬头有点消息树的.味道,挂了就等于告诉左邻右舍我们清洁好了家里杂什。清理工作是个大的工作,开做之前,母亲要来个家庭总动员,动员好了以后,要进行分工。我那个时候喜欢抢一把扫帚,扫帚一拿,全是事情了,那里地皮龌龊,就到那里扫地,那些搬床的、翻箱倒柜的重头活,都是父母哼哼唧唧地做掉的。做了几个小时,大家就想到青蓬头了,一般的说,挂在什么地方是母亲说的,去什么地方挂的是父亲做的,分工是非常明确,母亲动嘴,父亲动手。年年如此,岁岁这样,做法很符合场景,更符合性别。
我要说的还是青蓬头的问题,为什么要挂青蓬头?青蓬头,学名艾草,这种草张满了海边村的河滨边上,父母亲每年的端午节前就割了许多许多。割好后放在场地里晒,晒成干了,用稻柴绳捆起来,然后用一张大的塑料袋将它们裹起来,裹得严严实实,全封闭的。到了大热天,我们在场地上吃饭,饭好后还要在场地上喝薄荷茶,隔壁邻居都会赶过来,一起喝茶,一起说笑话,拉家常,每晚都这样。但蚊子来了,那时的蚊子特别有战斗力,它们咬人一咬一个准,口口都出血,血很红,被咬的人跺脚也来不及,这些蚊子蒲扇是赶不走的,它们不怕风。大家想到了做霉烟,就是弄一堆稻柴,点火,火头不可以旺的,要暗火,这样可以出烟,让烟把蚊子熏走,那个时候再在稻柴上放一把艾草则效果更好。艾草的那个味道有点香,有点酸,也有点呛,也有点刺鼻,蚊子闻到了,吃不消,骨碌转身,立即就跑。
艾草的味道是中草药的味道,艾草原来就是中草药,当我们将艾草放到鼻子底下嗅一嗅,你就会感觉到一股药味渗入鼻孔。这个味道,许多人闻了后精气神就足,但也有个别人像蚊子一样不适应的,但不会跑路。蚊子闻到后,不跑路是不行的,会跌倒在地上的,没命的。看起来,人和蚊子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父母懂得艾草的作用,也是老古话传下来的,老古话传下来是不是灵验要实践,实践后觉得是对的,父母就做了,而且一直坚持着,像继承文化一样。其实青艾草挂在门口起什么作用,就是用味道吓走或者熏跑蚊子的,我想那些菖蒲,蒜头其实派的也是这个用场。
端午节的本质就是欢乐,欢乐到了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欢乐就非常具体了。当年的端午节没有国定放假日,但生产队里为了让大家过好节日,也是提前几个小时收工的,目的就是给大家腾一段休息时光,让大家好好裹粽子,好好烧粽子,好好吃粽子。端午节使海边村人有了点“喘息的时刻”,有了时间,端午节就有了热闹,队上人就有了开心。
端午节的散文14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端午节的散文15
不觉又快要过端午节了,粽叶飘香,我似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我又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门楼上放艾草、系着五彩绳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欢笑声在路上、坡里、山涧回荡,处处洋溢着青葱岁月里过端午的气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够了,就一起兴高采烈地往家赶,身后留下一路欢乐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门楼上,据说也是为了熏虫、避邪。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门外就是一片宽阔的场地,也是南北东西路的交界处,平时都是小伙伴们玩聚、嬉闹的天地,端午节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把艾草放到了门楼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从家里赶过来了,大多时候都是围聚在我家的东墙跟下,叙说着过端午节的欢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则打楗、打陀螺、摸瞎胡……过端午节的欢乐在这里飘荡。那时候,小伙伴们过端午节的兴致都很高,真是乐不思归,每次直到大人们喊着吃饭了,才不情愿地、恋恋不舍似的慢慢散去,过端午的信息也随风飘去。
过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风俗。那个年代,除了在集市上买的粽子,大都是用苇子叶包的,儿时的东河有一片苇子,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是吹苇叶哨的好材料,苇叶还可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时候,跟人家打个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实惠,包的粽子可一饱全家人的口福。那时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黄米,这在当时就属于最好的'了。一走进家门,粽叶飘香,一揭开锅,香味扑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黄橙橙的大黄米粽子,心里那个香甜啊!
记得我家过端午节时,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叶飘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祖母心灵手巧,包的是一个个大三角粽子,层层剥开粽叶,里面是湿润饱满、略显微黄的大黄米,迅即散发出米的香气,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齿间留有余香,味道好极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门,问一下邻居伙伴们,大多没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烦,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会包粽子,便把粽叶和大黄米或小黄米一起蒸,吃的虽有粽子味,但却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觉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灵手巧的祖母,是她让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获得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小伙伴们分享,有时把他们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给他们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节的粽子,分享了端午节的欢乐。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粽子也是一顿美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端午节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淡化了。过去过端午节,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准备着包好粽子,过好端午节,忙碌中充盈着快乐;现在的平日里都经常买粽子吃,过端午节也不用忙活了,清闲了,却缺少忙碌着过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过去过端午节,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包的粽子质量好多了,不断花样翻新,也小巧玲珑,好看多了,但我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呢?
近年来,国家更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了,蕴含着传统节日复苏的气息,这可谓一件大好事。尊重
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把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精神生活联姻,演绎到社会活动中,延伸到家人团聚的餐桌上,过着传统节日,享受天伦之乐,品尝陈年佳酿,忆屈原,说秋瑾,话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节日啊!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美丽!
【端午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2017端午节散文诗歌精选11-02
散文欣赏:家乡的散文09-10
散文欣赏:写散文的感觉09-10
散文欣赏心情散文09-10
清明散文06-28
散文(秋)07-01
秋风散文09-06
大姐的散文09-06
葫芦散文09-06
尾巴散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