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散文
王先生,我们又称他王善人。其真名王亭安,具体哪里人氏不祥,也没人说得清楚。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先生早年讨荒要饭流落到此地,日子久了便定居下来。
多年来,老人一直没娶妻生子,孤寡一人。后来看看先生慢慢老了,无依无靠的,为了以后的生计,队里就照顾他上了“五保”。
在村子里,先生粗通历史,略知文墨且温文尔雅,乡亲们都敬重他,不分长幼都尊称他为王先生。又因先生慈眉善目,乐施好善,故又称先生“王善人”。
记得少时在故乡,先生已是六十来岁的人了。先生个子不高,微驼着背,喜穿一袭黑长衫。走路时常常倒剪着双手,说话慢声细语,柔柔的,让人有温暖亲近之感。
颇有印象的是,村子里的小伙伴都乐颠颠地跟着先生,缠着他讲历史故事,尽管听了很多次。先生呢,也不推托,把盛草的篮子放在一边,找个高岗地坐下,我们在前边围成弧形,静听先生娓娓道来。《孟姜女哭长城》、《霸王别姬》、《岳飞抗金》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如叮咚的泉水一样流入耳鼓。儿时每每听得入了迷,听到热闹处,常常为不能帮助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而憋闷,为坏人不能受到惩处而愤愤不平。那时总觉得先生是圣人,不知道他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故事,哪来那么大学问。
尽管年事已高,先生还是闲不住,自己伺弄着一亩薄田,还要时常去做一些力所能及而又轻易被人忽略的事。先生从不惜力,劳作之余,常见他肩上扛着一把铁锹。乡村的路很差,群众过往不方便。村路被车辗压和雨水冲刷,有坑有洼的地方随处可见。先生也不嫌麻烦,耐着性子持锨去垫一垫,去踩一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村路竟顺当了许多。
碰到庄稼苗或小树苗倒了歪了的,先生也会过去扶一扶,用土培一培。只要能方便大伙,有利于集体,先生吃点苦,受点累,心里乐意。
同是老人,爷爷理解先生的境遇和心情。逢年过节的我都会陪爷爷一起去看望先生,给他送点饺子和其他东西。先生呢,十分客气,还一定要拿出自家最好吃的东西送与我。因此先生家我并不陌生。
先生用玉米秸秆夹了个篱笆墙,在自己的小院子养起了鸡鸭,房前屋后还栽了树木。先生想尽办法弄几个零花钱,称盐罐油的不再作难。平里自己缝缝补补的,很少求人。
后来,队里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又无子孙在跟前,就劝他不要再耕种了。可先生说啥也不答应。他说自己虽然上了年纪,可这腿脚还能挪动几年,不愿意给集体添负担。生产队没办法,只好就近给他划出一亩田地,种时帮种,收则帮收,先生则悉心管理,收成还行。直到先生腿脚不灵便时才放弃了耕种。
村子自东北向西南呈弧形环一小河,蜿蜒数十公里。至于它起源于何处,又流向何方,不得而知。每到夏季,河水清清,两岸葱绿叠翠,小伙子伴们在这儿玩耍嬉戏,成了他们的乐园。
然而,村子的.土地大部分布在河对岸,乡亲们干农活要通过一座简单的石板桥,这座桥实际上是用水泥预制板简单搭成,而且水泥板块之间有缝隙,在桥上能清晰的看到缓缓流动的河水,来往的人们稍不留神,车轱辘便会夹进去,桥两边也无护栏,一不留神,人便会跌到河里。此地时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大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时也没有好注意,唉!这桥成了乡亲们的心病。
终于有一年,县水利部门来修桥了。消息不胫而走,顿时,乡亲们奔走相告,人人脸上像过年似的挂着喜悦。整个小村子沸腾了。
修桥款有三个渠道:上级拨一部分,集体出一部分,社员拿一部分。可在那苦涩的岁月里,乡亲们的一天的工也就值几角钱,全把鸡屁股当银行了,秤盐罐油尚且捉襟见肘,集资修桥谈何容易?但大伙纷纷表示,勒紧腰带也要凑齐这笔款子。
就在大家热情高涨的当儿,王先生来了。带着一个鼓鼓的布袋子,分分角角的,整整100元整。人群里立刻炸了锅,要知道100元钱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啊!乡亲们很难想像先生是如何节俭积攒这笔“巨款”的,一个孤独老人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老人的这一善举,引起了很大轰动,修桥款也提前到位。没多久,一座坚固漂亮的小桥竣工了。
以后我到外地求学,尔后参加工作,再也没有见过王先生。
一次偶翻县志,先生的大名也在其中:“王亭安,XY县黄楼村人,七六年建桥捐款100元钱”。
前些时候回乡探亲,向乡亲们问及先生,他们告诉我说,先生已去世多年了,无疾而终。乡亲们念及先生的好处,敬仰他的人品,在桥边立一块石碑,以此纪念先生。
先生精神不朽!
【王先生散文】相关文章:
行者散文11-19
期盼散文11-19
黎明散文11-18
山杏散文11-18
初恋散文11-18
水巷散文11-17
阳台散文11-17
闲言碎语散文11-16
想你散文11-15
花期散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