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同事小记的散文随笔
一、老卢
老卢并不老,四十多岁,不过二十年前就有人称其“老卢”了:也许因其长的比较成熟,或曰着急也可;也许因其老成稳重,办事踏实;也许因其热心助人,深受大家爱戴……总而言之大家喜欢称其“老卢”。
老卢很能干。沛师毕业,先教小学,成绩优异;后到初中任教,成绩优异;后到高中任教,成绩仍优异;换句话说,就是从村小到镇中心小学,然后从中心小学到镇初中,又从镇初中到县直高中;再换种表达方式,便是从小学二级教师评为小学一级教师,从小学一级教师评为中学一级教师,最后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老卢教语文,是县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
老卢很有才。写诗、写散文、写教学论文,文文发表。老卢的字很大气,字如其人;为人豪爽,喜助人。
我大学一毕业便与老卢同事。老卢羡慕地说:“我奋斗了十几年,你一毕业就站在了我的高度!”其实我更羡慕老卢的奋斗史。老卢是备课组长,事无大小,事必躬亲;帮助新人,义不容辞。一次我上公开课,老卢忙前忙后;开课成功,老卢喜形于色,毫不吝啬地在别人面前把我夸成一朵花。我本就爱习作,又受老卢的影响,开始写教学随笔和论文。至今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在老卢的加工、提炼和补充的帮助完成的,然后我写论文如鱼得水,发表的也越来越多,老卢很是高兴。
老卢很义气,需要帮忙,一句话;老卢看人看优点,能与任何人交朋友,所以朋友很多;老卢很忙,因为需要他帮忙的人很多。我从农村进城,也是多亏老卢的推荐,如果说我是千里马,那么是老卢这个伯乐发现了我。
二、老李
天刚蒙蒙亮,老李开始起床,准备早饭。妻子是高中政治教师兼班主任,每天在学校忙的团团转,家里只能靠老李了。
人到中年的老李,上有老下有小:老李的妻子没有兄弟,两个妹妹在外地,老李夫妻当仁不让地照顾起岳母的日常起居。87岁的岳母在老李家住了20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一直是老李夫妻二人伺候;孩子读高三,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也得伺候吃喝拉撒。老李也有自己的工作,单位的事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所以老李只好一早一晚两头挤时间。
做好饭,伺候老人孩子吃完,还不到上班时间,老李打算去买菜。早上七点多钟,路上行人还不多。在买菜的路上也是个享受,老李以欣赏的眼光打量这个自己很熟悉却也不时有些小变化的街道,这时一张“纸片”进入老李的眼帘,这张纸片不普通:呈矩形、对折。捡起一看:存折,建行的,上面有4000元。老李把存折装在兜里,又按了按,来到最近的建行,见防盗门紧锁,于是先去买菜,回来后把拾到的存折交到了建行工作人手里。
一个暑假的晚上,老李和妻子在广场散步,因为从家出来的比较晚,所以他们溜达到十点才打算回家,在一个转弯处老李感觉踩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东西,弯身看了看,发现是一个钱包,里面东西不少,老李和妻子就在原地等失主。十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喧闹的广场上只剩下老李两口。老李拿起钱包,送到附近的派出所,民警核查物品为:现金945元、身份证1个、银行卡7张、彩票7张。
这些事是一次同事聚餐,老李喝了一些酒,别人谈到一个什么话题时老李不经意提到的。似乎还有一两次捡钱不留名的事,他当时是一带而过,我也没记住,后来再问老李,低调的他不愿再提。后来大家笑称其:拾金不昧专业户。
有人为老李编了个顺口溜:姓李名沛,早起晚睡;鞠躬尽瘁,拾金不昧。
三、老朱
老朱很老,“人生七十古来稀”,尽管老朱已经七十过半了,精神头仍然很足;老朱很忙,虽已退休多年,还是在单位操心:是单位红白事的大老知(司仪),并负责通知有关人参加,有时还掌管礼簿;每天把当日的报纸或杂志分到各科室;有小青年网购的东西,快递送到门卫,老朱代替签收并把包裹亲自送给买主;有前来办事的群众,老朱便是前台咨询师。
第一次和老朱打交道是十年前,那时我刚毕业,在乡下的一所学校任教。由于办理关系需要,要把档案交到局里。由于不知局里上班时间,来的太早,档案室还没开门,而我还要赶回去上第三、四节课,只好来到门卫,对看门的老朱说:“大爷,您能不能帮我把这个材料放在档案室,因为我还要回去上课,没有时间等了。”老朱满口答应:“好,你回去吧。”几年后一想,还有点后怕,万一老朱一疏忽没把我的档案上交,可就惨了。然而没有万一,可见老朱办事认真负责,即使是对陌生人。
十年后我转到了局里上班,老朱似乎没有变化。当然这件事情我没有提,提了他也许已不记得:帮这样的小忙对他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闲时偶尔舞文弄墨,陆续接到汇款单,老朱便亲自送到办公室。刚开始我受宠若惊,不安地说:“大爷您不必送来,下班时走到门口再拿也不迟。”老朱说:“放在抽屉里,怕谁拿错了。”我说:“没事,一是钱少,二是谁拿错了也取不出来。”老朱依旧把汇款单亲自送到办公室,有时一段时间接不到汇款单,老朱还纳闷,鼓励说:“小华,这段时间没写?接着写!”有时发现了我在报纸上的文章,看到我离多远便大声喊道:“小华,有你的文章!”后来收到几次《都市晨报》的汇款单,老朱便好奇的说:“《都市晨报》怎么不寄样刊?”
不管怎么说,老朱是感动我了,想到了鲁迅写的《一件小事》,眼前一个背影逐渐高大起来。
四、认识你真好
四年前,我在一所高中任教,虽是县直中学,并且是全县第一所通过三星级验收的高中,但是位置较偏僻;教研氛围不是太好,人文环境不尽如人意。
那一年的教师节前后,语文组的卢世国老师对我说,有一个进城的机会,你可考虑一下。
说起进城,我是有机会的,那是大学毕业的第二年,通过县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我以绝对优势考进第二中学,当时二中招聘十余名语文教师,大概除了我,都进入二中任教,原因可能是我没给校长“意思意思”,当然,我也不以为可惜,因为那位“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校长,一年后就在监狱里“遥想当年”了。于是我找继任校长,继任校长推脱,教育局人事股长也打哈哈,于是我干脆把人事关系转进一所乡镇高中。
后来,在县城安了家,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近两个小时,很不方便,现在有进城的机会,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进城的事情办的差不多了,但是学校开始“为难”我了。“你走了,谁带你两个班的语文课?”年级组长这么说,校长也这么说。当时语文教师富余,有好几个人只代一个班级的课,学校完全可以出面协调。但是,学校、年级组没有这么做。我只好“越厨代庖”,便找同年级组同办公室代一个班级语文课的童明明老师和另一个年级组的马立伟老师,说明原因,他们都爽快地同意了。
当时童老师代一个班的语文课,是因为她要照顾上高三的孩子,似乎她对象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才从另一个乡镇中学到我校“顶岗”,到我才十来天,我一找她帮忙,她竟同意了,真的令人感动。童老师说:“我在很苦难的时候,有人帮了我,我很感激;感同身受,现在虽然我也有难处,但是我能帮你。”那时马老师的孩子在县城上初中,租房子住,也要来回奔波,但他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当我找校长说,我的课已经找到人代了,他竟然有点惊讶。但是,他不得不同意了。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身在“高位”的“领导”是不会考虑“小兵们”的感受的;他的“朋友”只是上级的领导,他只需要上级领导的“三个帮”。
当你困难时,平日交往淡如水的人,能义无反顾地为你分忧解难,你会发自内心地说:“认识你真好!”
【同事小记的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打工小记散文随笔09-21
暑假小记10-09
游园小记10-02
池塘小记07-05
闲情小记06-19
远足小记07-07
登山小记07-07
春游小记05-14
项羽小记07-07
生活小记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