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乡土植根官方优美散文
“冀东三枝花”之一的皮影,不管它走过繁华也好,历经萧条也罢,它都在燕山脚下肥沃的土地上,以顽强的生命力,独有的风姿,在历史长河中摇曳了千年。
唐山皮影最早叫“乐亭影”。翻开浩渺的历史画卷,皮影过去叫傀儡戏。“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便形象地描绘了在光影里舞动的皮影艺术的生动场景。皮影的演出形式灵活自由,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深受百姓喜爱,才得以穿透时光,走过千年的沧桑历程,植根民间这块艺术沃土,生生不息。
皮影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由中原传入冀东。能歌善乐的乐亭人在音乐曲调、演唱上改用乐亭方言、民歌、俚曲,演绎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亭影,传遍整个京东。二是唐山皮影界老艺人流传下来的:很久以前,冀东一带居民稀少,后来朝廷移民和逃难等原因,居民逐渐增多。居民杂乱,打架斗殴、伤人性命等恶性的事件时有发生。南海观世音菩萨遂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此讲经说法,劝人向善。在观音菩萨的感召下,百姓逐渐醒悟,恶习减少,邻里和睦,到处呈现一片和谐景象。菩萨看到善果累累,人们安居乐业,于是留下经卷、海灯等带两徒弟返回南海。后来乐亭人为怀念观世音菩萨,用素纸刻成观世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放在窗户纸上,用海灯照射,外边的人就看到观音菩萨,而让读过书有文化的人坐在旁边念经卷,由此产生了乐亭影。可见,唐山皮影有扬善弃恶的初衷,也有深入人心的根基。
唐山皮影戏的影窗,最早是用白纸,后改用白布,横约230厘米,高约120厘米。演出时影人紧贴影窗,用灯光将影像映在窗上给窗外的观众观赏。影人的一举一动全靠幕后的演员操纵。演员操纵时,与伴唱、伴奏、音响效果严密配合,构成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
唐山皮影影卷传统剧目繁多,剧目取材大多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主题大多是历史兴衰、忠孝节烈、因果报应、江湖义气、世态炎凉、扬善弃恶。
六、七十年代,文艺下乡,电影、评剧、京剧下乡,皮影,这个民间艺术奇葩也在乡村兀自绽放。演出剧目大多是古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记得,炎炎夏日的乡村,傍晚时分,火辣辣的日头已偏西,但火辣不减烘烤着村庄,队长在喇叭里的喊声高亢而热辣:社员们,今儿晚上八点在村头儿,有皮影戏《三打白骨精》……村庄顿时沸腾,孩子们的呼喊声淹没了喇叭声,村里的男人们吆喝女人,大树下纳鞋底儿的女人们,收起针线活儿,回家烧火做饭,屋顶的袅袅炊烟也雀跃了乡人的喜悦。而队长特会找时机,偏等皮影戏开场前说鸡毛蒜皮的事儿,惹得婆娘们吵嚷着让队长下去,他无奈地摇着头,挥手示意皮影班子开戏。村民才不管他的感受,眼珠子瞄着幕布上的皮影。
那时对剧情似懂非懂,注意力更多的是关注幕布后边,对上蹿下跳的影人好奇,想看个究竟。操纵皮影的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人边牵扯影人,边掐着嗓子唱着纯正的地方口音的皮影调子,拉长的音调,和他们手里的影人牵动着我们的好奇心。整个晚上,我们不顾蚊子叮咬,眼睛盯着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的皮影,艺人手里的皮影活了一般……幕布给我们大脑留下空白,但拿着金箍棒降妖治魔的孙悟空走进我们的世界,在孩提的心里种下善恶的'种子。
我带着疑惑问父亲。他借着灯光,用双手摆出各种姿势,白墙上显现一只雄鹰煽动翅膀展翅飞翔。父亲形象的展示,让我对皮影有了光影认知。
经年之后,来到丰润车轴山,走进河北省工艺美术师张亚君的农家小院,这是普通的农家院落。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摆设,扑面而来的却是皮影艺术气息,墙壁上挂满活灵活现的皮影作品,还有获奖奖状,彰显着主人曾经的荣耀。大炕上,临近窗户放着一张实木桌子,那是她刻皮影的工作台,桌子上有皮影雕刻的“两件宝”刻刀和蜡板。张老师说,这块刻板中间镶嵌着蜡板,已有三十年的历史,黑黑的蜡板上,布满了马蜂眼儿,随着刻刀闪亮时光流逝,留下了岁月的划痕,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都出自这块蜡板。她拿过铅笔画好了古代女将帅人像画纸给我们演示影人雕刻技艺。
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是刻刀和蜡板。刻刀分宽、窄、大、小,多为斜刀直刀,刀把缠绕丝线以便雕刻。蜡板是以黄蜡为主,加少量的牛油、香灰搅拌,再添进木板槽制成蜡板。西北地区艺人善用工具凿子雕凿而成。唐山皮影是纯手工雕刻。人像雕刻结束,下一道工序便是给影人上色,先把影人的眼睛、头发、嘴唇、脸部等色彩确定,其他部分再分别配上红、绿、黑调整好关系完成上色。传统的色调基本用蓝、紫、黄等颜色。涂好颜色的影人要经过夹压,干透后可上油,让影人透亮、关节活动便利、经久耐用。早期的影人用桐油,后用清漆,上油后的皮影悬在室内阴干。组装时,将影人的上身、腰关节、双腿、双臂、双手十几个部位,按事前设计好的连接关系用线组装。其中,两只胳膊从影人身子的两侧订在肩部的同一个点上;双腿的装订是一前一后,但前腿要从影人的行进方向的右侧装订,后腿反之;在影人脖口处安置插头茬用的套口,并在脖口和双手安装操纵杆,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皮影幕后的影人便在像张老师这样的民间工艺师的妙手下鲜活。
张老师的创作素材大多来自古代历史传说:有穆桂英挂帅、昭君出塞、观音菩萨等。
七十五岁的张老师,穿着质朴,性情爽直,说话干脆。她的皮影艺术人生与老伴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老伴一生痴迷皮影戏拉弦,经常在自家窗户上表演皮影,有滋有味,唱着地道的皮影调,她便喜欢上了皮影,她去玉田、唐山和皮影雕刻艺人学艺,一发不可收拾。即便在灶台烧火做饭,她也想着雕刻皮影遇到的难题,若有答案,扔下柴火接着雕刻……遗憾的是老伴三年前过世。这个普通的农家,可谓是皮影艺术之家,除了她从事雕刻皮影外,她还把技艺传给了儿子,两个女儿受父亲的影响都会唱皮影,外孙女也受家庭熏陶,在市皮影剧团,既会唱皮影又会耍皮影。
这位素朴的农民工艺师,不善言谈,但她朴实、达观的个性,笃定让皮影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她收了十几个徒弟。徒弟中,有大学教授,也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商人和当地农民,她不管徒弟的身份,只要喜欢皮影雕刻,不但无偿接收,还自己搭颜色和蜡板,毫不保留地传授雕刻技艺。
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八十年代曾创造过皮影艺术的辉煌,是唐山市承担皮影外贸出口任务第一家,出口任务大多出自这个农家小院,皮影作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几个国家。唐山皮影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欢迎,皮影走出农家小院走向世界,这朵民俗艺术奇葩,独特的艺术魅力,香飘海内外。唐山皮影享誉国内外,唐山皮影剧团先后赴法国、美国、摩纳哥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单纯追求利益的思想驱使,难免重数量,忽略了质量,造成国外客商不满,唐山皮影走向衰退。加之大气候淡漠了传统文化,唐山皮影也和许多民俗文化一样陷入尴尬,走向萧条。这个农家院承载了皮影艺术的喜和忧,折射出唐山皮影发展的脉络。
小院的主人和许多乡村皮影艺人一样,坚守的执念没有丝毫撼动,她带着十几个徒弟守候皮影这个民间艺术奇葩,默默耕耘在这片民俗沃土,翘首期盼迎来皮影艺术又一春。
民俗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皮影也是唐山民俗文化的名片。近年来,政府出台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政策,皮影迎来发展契机。取材于唐山皮影的舞蹈《俏夕阳》成为二零零六年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十二位老奶奶与二十四个小孩用舞蹈的艺术形式把皮影戏惟妙惟肖的演绎,让唐山皮影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世园会的召开,唐山皮影可谓“老树发新芽”,这朵民俗文化的奇葩堂而皇之走进世园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八方客人再度领略她的独特艺术魅力。
如今,唐山皮影源自乡土,兴于民间。皮影已经走进校园,唐山剪纸协会在市区、各县建了以三所学校为基地的皮影艺术学校,皮影作为学校的专修课,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不久,这些种子会萌发、开花,皮影这朵民俗艺术奇葩更加绮丽,汇成民俗之花的海洋。
【源自乡土植根官方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散文11-10
乡土 乡情 乡愁散文欣赏04-30
官方天气的谚语10-08
成功源自坚持励志作文05-25
【精华】优美散文作文三篇02-24
高二优美散文800字作文大全07-30
读乡土中国有感(通用25篇)02-23
黑与白散文11-06
资格散文12-25
梦想_散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