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散文随笔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红薯散文随笔
红薯散文随笔1
红薯,我老家俗称山芋。小时候,家里米面之类的精粮常常捉襟见肘,自家自留地里种的和队里分的山芋,便时常成为果腹主食。像山芋粥、山芋干粥、山芋汤、焖山芋之类的下肚后,胃泛酸、肚子胀和放臭屁这些亲身体会,让人每每想到或闻到山芋味,便没了食欲。如今,人至天命的我,对山芋这东西,依然心有忌讳,平时从未想到要再尝尝鲜。
二十八岁的小陈,是派出所副所长,小伙子工作优秀,为人也像红薯一样敦实。他喜欢和我这样的老半吊子酸秀才来往,我俩渐渐成了忘年交。
昨晚,小陈来串门,和我闲聊起买红薯的趣事。说他一天上午开私家车外出办事,在十字街口等绿灯放行。于难耐的50秒等待后,车子起步缓慢前行不久,他突然听到“天凉了,吃烤红薯了”这样的叫卖声,便随即靠边停车。小陈说他早饭没吃,肚子原本就有些空落落的,也因为很久未吃烤红薯了,更主要的是这声音太像他父亲的声音了!他父亲近年里性格变得有些婆婆妈妈了,这阵子在他出门上班时,总是关照他说:“天凉了!多穿件衣服……”这听惯了耳的“天凉了”声音,和眼前卖烤红薯的叫卖声的音调和音色如出一辙。小陈下车后便直奔巷口的烤红薯摊,欲买根烤红薯尝尝,也想看看这卖烤红薯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声音怎么会和他父亲如此相似。可未等他走近,那个烤红薯的中年男人便推着有轱辘的烤炉飞快地离开了,像躲避瘟神似的离他越来越远。
小陈说他后来有些醒悟了,这位卖烤红薯的人一定是见他穿着制服,误以为是来驱赶的交警或城管了……
听罢朋友的叙述,出于礼貌,我随声附和调侃:“哈哈,人家上大学的儿子的生活费,或一家子的油盐酱醋钱被你吓没了!”嘴上这么应和着,心情却如儿时天天无奈吞食山芋后一样,酸楚味骤然泛起……
红薯散文随笔2
对于大多数山里人来说,脱贫致富可能是他们穷极一生也难达到的宏愿。好多年前刘老汉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省上的一所本科大学录取,如今分配到一家国企,吃着山里人梦里想都不敢想的公家饭。所以每每给乡里乡亲谈及自己儿子的时候,他的脸上就洋溢着自豪的神色。
转眼已入寒冬,村里那条虽然坎坷但是好在宽阔的山路,都被接连好几天的大雪所吞没。这天下午,刘老汉叼着烟斗蹲在自家门口,看着天空飘落的雪花自语道:“看样子雪该停了吧”。自打他儿子在外工作和成家之后,就不怎么回家了,眼看临近年关,所以刘老汉打算去省城去看看自己的儿子和未谋得几面的孙子。等到大雪渐停后,刘老汉急忙收拾好行装,贴身带了几张邹巴巴的钱币,还有一袋红薯后就踏上了探望儿子的路。大山里的红薯味道是非常不错的,加上今年收成不错,所以刘老汉比往常多带了不少。雪原之中他扛着麻袋的背影,在缓缓前行中显得有些臃肿,一脚深一脚浅的踱步着。去省城的汽车站离他家有一段山路要走,由于山路比较坎坷,地形复杂,所以迟迟没有动工修建。蜿蜿蜒蜒的几公里山路上,刘老汉偶尔能找见个落脚的地儿,便停下满上烟斗歇息一会儿。就这样走走停停,快临近下午一点多的时候,他终于抵达了汽车站。
刘老汉给儿子取了个听起来很有山味儿的名字叫“刘春生”,现居于省城的一座家属楼内,距离汽车站也不是太远,就单单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在车上刘老汉微微打个盹儿便到了。他下车后将麻袋放在身边,拉了拉有些褶皱的衣角后,刻意地拍了拍身上本不存在的灰尘,然后扛起麻袋径直上了楼。
“梆梆梆”
“谁呀?”
“我”
“爸,你怎么来了?”刘春生脸上莫名闪过一丝无奈的问道。刘老汉闻言指了指地上的红薯后,随意道:“今年这收成不错,我给你挑了几个,还有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就想和你妈问问你今年过年回不回来,都挺想你的。”父子俩一边说一边往里走,进了客厅刘老汉就看见儿媳妇七扭八歪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见刘老汉进屋以后,并没有出现起身问好,只是淡淡的瞄了刘老汉一眼之后便又看起了电视。刘春生见状对自己的媳妇儿急道:“玲玲,把爹拿来的红薯拿进去厨房洗一洗,晚上做着吃点,好久都没尝过了”。他媳妇儿闻言“噢”了一声,不情愿的起身接过刘春生手里的红薯。对于这个儿媳,刘老汉也是无奈的紧,年前本来老两口打算把孙子接回老家住住,可是儿媳妇死活不让,说什么乡下脏不卫生、营养跟不上等等诸般借口,反正死活就是不让把儿子带走,为这事儿可把他老伴儿气的不轻,愣是打了好几天点滴才缓过来。他绕过儿媳妇儿刚刚躺着的那个沙发,坐在斜对面,然后刘春生端过来一杯热茶后,坐在了刘老汉的旁边。“最近家里还好吧?”刘春生打破这宁静问道。“还行,就是你妈挺想念她孙子的。”刘老汉好像置气一样,噘着嘴说道。刘春生闻言打了个一个激棱,他怕接下去又惹起媳妇儿和老爹的“战争”,于是父子俩像陌生人一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在天近傍黑之时,刘老汉的孙子阳阳玩耍回来了,两个小脸蛋像苹果一般,被冻的红扑扑的,煞是可爱。看到刘老汉之后,欣喜地扑进他的怀里,几声爷爷叫的他是心花怒放。虽说爷孙俩在一起没待过多久,可这感情不一般,正当爷孙俩玩的不亦乐乎之时,儿媳妇叫了一声开饭了,祖孙俩才恋恋不舍的起身走向了饭桌。虽说儿媳妇对自己有偏见,但是厨艺还是相当不错的,几个家常菜烧的有模有样,刘春生借机和刘老汉也喝上了,而他的孙子则是抱着一个红薯啃着,时不时还往嘴里塞一点鱼肉,嘟嘟的嘴巴又是惹得刘老汉疼爱不已。吃饱喝足之后,刘春生让儿子和老爸去睡了,自己和媳妇则是留下来收拾桌子。不知过了多久,正当刘老汉睡的正香的时候,突然就被儿子给摇醒了。见到儿子着急的神色,刘老汉清醒过来赶忙问道怎么了,刘春生慌忙说:“阳阳突然发高烧,哭闹个不停,我和玲玲送他去医院,你自己在家休息,我给你在桌子上留了一百块钱,明天你自己出去买点吃的,我看这一时半会儿阳阳是好不了。”刘老汉听他这么说,立马就不乐意了,起身就穿衣服,边穿衣服边说:“怎么啦,是你儿子就不是我孙子了?我也陪着一起去,别想留下我。”刘春生知道自己是犟不过老爹的,只待刘老汉穿好衣服之后,匆匆下楼叫了一辆夜车赶往医院。
急症室门口,刘老汉是急得转来转去,他儿媳妇就坐那一直呜咽着,刘春生则是搂着自己媳妇安慰着情绪。这时,刘老汉的儿媳妇站起来指着刘老汉张口就是骂:“我就知道你来了没什么好事,上次来了我们娘俩感冒了好几天,这次还来?你是不是还嫌把阳阳害的不够啊。肯定是你那个红薯把阳阳吃坏了,你赶紧走,现在就走,以后别再来我家了。”刘老汉闻言瞳孔猛地一缩,两行老泪差点没流下来,转头看了看儿子,只见儿子把头深埋在怀里,一句话也不说。刘老汉见状只是叹了口气没说话,便倚靠在墙角。玲玲见此,又是不依不饶的骂了起来:“肯定上次你和你老伴儿过来胡闹,从乡下带来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肯定是这样,我就说我怎么老觉得家里闷气呢,就是你干的好事。”她的话是越来越难听,活脱脱一个泼妇。刘春生这时忍不住了,起来严声呵斥了自己的媳妇一句,玲玲见自己老公不帮自己就算了,还骂自己,于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声嚎啕起来,说自己为了这个家辛辛苦苦,不怕脏不怕累什么的。而刘老汉此时好像是做出什么决定一般,耸了耸身子无力地说道:“我出来也这么一天了,你妈一个人在家里我也是不放心,我先回去了,要是有什么事情的话就给家里打电话。”说完起身就向着医院外走去,走了没几步刘老汉突然说:“要是那个红薯不好吃,丢了吧。”这句话说完刘老汉整个人纯粹是脱力了,老泪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只不过这时他已经走出医院,儿子儿媳也是看不见了。面对着刘老汉的走,刘春生想张口拦住,但看见自己媳妇狠狠的目光后,愣是没把什么话说出口。刘老汉走了约莫多半个小时,急诊室的门被推开了,夫妇两人像是在逆流之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急忙上前问道:“护士,请问我儿子怎么样,严不严重?”护士见状教训地说道:“也不知道你们这些家长是怎么当的,孩子喉咙里卡了一根鱼刺,导致咽喉发炎感染而引起的发烧,好在你们送的及时,现在病情稳定了,打几天点滴观察一下,要是没问题的话就可以办理出院手续了。”夫妇二人闻言长出一口气,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说完便带着刘春生去办理住院手续了,留下媳妇儿一个人在病房里。现在的玲玲在想到刘老汉的时候,不由得心里充满了愧疚。
其实,那些红薯挺好吃的,玲玲默默地告诉自己。
红薯散文随笔3
秋风乍起时,路上行人都来去匆匆忙于生计,可是,即使是在闹市的街头,由不着你的,一阵阵的醇香,从人行道的拐角,从小吃店的旁边,就那么真真切切的传过来,刺激着你的食欲,吸引着你的眼光,似乎是很遥远的记忆也被这香气所唤起:不禁然的在心里叫一声:“烤红薯!”沿着那浓香,急速地奔过去,在暧暧的烤炉前,拿上几个,像是在他乡听到了相同的口音,还有一种把幸福攥在了手里的感觉,心里竟然踏实了许多,思绪也慢慢飞扬起来。
红薯,又称地瓜、白薯、甘薯、番薯、红苕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有资料表明,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而被列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因为它高产,受土质和气候影响小的缘故,红薯的确是人们的主食,并不知道它的这些神妙的作用的。
初栽红薯,是极辛苦的:在长长的田垄上,将新剪的莛苗栽好,就得连续好几天给它浇水了,直到它扎根,长出嫩芽。说到红薯,对它最鲜明的记忆就是这极为晒人的浇水了,虽然我那时只是在地边等大人把水担到地头,再由我用瓢给每棵红薯苗分摊下去。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装红薯的地窖了。夏天热,红薯容易烂;冬天又会冻着煮不烂,生硬生硬地不好吃。人们就挖了地窖,选那些没有破伤的红薯放在冬暧夏凉的地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红薯的清脆香甜。所以呢,每次往窖里贮藏或是往外掏的时候,总有小孩子在那钻出钻进,一是喜欢那里面的空调般气温,间或也有些体验地道战的豪爽和快乐在里面。
煮红薯是我们小孩常做的家务,放学回家后,就忙着洗好红薯,放入锅里煮着,再搬把凳子,一边往灶里填柴一边做作业。等家人从地里收工回来,屋子里早已满是红薯的香气,我们也写完了作业。各自把红薯拿在手里,呼呼吹着热气,慢慢地吃,渴了就喝碗煮红薯的水汁,也有清香,淡淡的甜味。红薯丰收的当儿,大人们还要把薯切成片儿,在太阳下晒干了收起来,等到天冷时,红薯和南瓜就大显身手了。(说也怪,同是我们儿时的主食,我至今还对南瓜耿耿于怀,再也不想吃了,无论是把嫩的南瓜和面做成饼,还是老南瓜做的汤或佳肴。只对红薯情有独钟。)把干红薯片儿洗净放在水里煮熟,再往锅里洒些面粉搅拌匀了,就是一顿饭了,吃一口红薯片儿,喝一口面糊,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又想起有一次对儿子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时,神色凝重地讲小时我们的艰难生活,说除了吃红薯还是红薯。儿子却一脸的羡慕。只是他体会不到那种一日三餐盯着一种食物吃的滋味,更不用说还有没长出红薯时,以红薯叶为主食,要不就是逮着红薯杆吃个饱时,然后腹胀、烧心、泛酸直想吐;饿的又快,刮肠般的难受。他们这些孩子,总是看到别人的快乐,却看不到他人快乐的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吃一口烧红薯,热呼呼的,直到内心,连同悠远的思绪与我一路同行!
红薯散文随笔4
受组织委派,我来到大路口乡的一个叫吕那里的小村上。小村不大,却很有名气,缘于这个村上盛产红薯。该村有个经济能人叫吕德忠,他靠自主研发引进种植紫薯发了家,刚开始是满足当地市场,后来研发育苗,供应全国各地市场,目前,已引进20多个品种,仅紫薯育苗一项就占地300余亩,推广基地20000余亩,窖存地瓜600余吨,他目前已经拥有员工100余人,不仅提高了周边广大农民经济收入,还做成了一个响当当的产业。
看着他种植的红薯,小时候和红薯有关的那些记忆光片日渐清晰。我是土生土长于梁山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从小对红薯这种食物就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实,在我们当地,我们习惯叫红薯为地瓜,也称“山芋”。在大集体时期盛产红薯,而且成为当家主粮。相当一段时间内,这里流行着两首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泥巴房子泥巴床,泥巴囤里薯干藏,一年四季都吃啥?红薯是宝当主粮”。由此可见,红薯与我们这代人的关系是多么地密切!
在我的记忆里,之所以红薯是主粮,是因为大集体时主粮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低,还要交公粮,卖余粮,留种子,其余所剩无几。我们这一带,最易栽易管易高产的就是红薯,亩产鲜红薯可以上万斤,可以填饱农民的.肚子。它全身都是宝,淀粉糖分含量高,人们不但可以蒸煮熟吃,还可以烧红薯、烤红薯吃,薯香诱人。为了改变口味,可以拉红薯丝子、做凉粉、下粉条、吃粉面子。为了易于储藏,可以切开晒红薯干。拿红薯干掺豆面、小麦面可以做杂面条和白面条。为了保鲜,还可以掏地窖把红薯深藏,留作一冬一春天天吃。红薯皮可喂猪狗,红薯秧、红薯梗可喂牛驴骡马当饲草,薯干掺豌豆、大麦、黄豆可做牲畜饲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肯定红薯诸多益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清其另一面,红薯不易多吃,吃多了容易腹胀、烧心,生胃病,不利于身体健康;最不雅的是人放屁多,破坏清新空气,也可以说这是负能量和致命的缺点!
在我的老家,几乎家家种有红薯。育苗、扦插、翻藤,到了金秋十月,红薯悄然成熟。
当晨雾未尽、露霜还寒的时候,父辈们就已挑着箩筐出门挖红薯。山地瘦瘠,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不多,倒是红薯成块成片。它们深深扎根,心形的叶子长得茵茵密密,像是给山地铺上了一层厚实的油绿地毯。甘甜的红薯就长在“地毯”下,挖的时候先割掉藤蔓,然后顺着露出地面的藤蔸一锄头接着一锄头地挖掘。父辈们挖红薯,恨不得把土层深翻个底朝天,却又手留余力怕红薯有所破损。就在一锄头又一锄头的挥动中,原本含着植物气息的清凉也逐渐退去。刚挖出来的红薯特别新鲜,还带着薄薄一层未抖落掉的土壤,看起来颜色更加红润。个头硕大的红薯躺在翻新的松软地上,一堆又一堆的,在初升的太阳下绽开笑脸,像是为“出土”庆祝。
每年,我的母亲也会种红薯。她种过不同的品种:本地薯、粉薯、红心薯和紫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其实是不大爱吃红薯的,但小时候的我们喜欢,于是种上几块地。童年的印象中,有过各种红薯吃法,放在米饭里蒸着吃,窝在火塘里烧着吃,磨薯粉做“溜豆腐”吃,最为美味的要数红薯果和红薯丸子。记得母亲将红薯煮熟,剥皮捣成泥,撒点芝麻搅拌,擀薄平摊在面板上晒,晒至半干时切成三角或菱形的小块,晒干贮存,吃的时候放少许油炒,香脆可口,回味无穷。而红薯丸子则不加芝麻,和入米粉、佐料搓成丸子,入油锅炸,外层香酥,里头软糯。逢年过节时母亲都得多备些,有时还要求我们一起动手,将朴素的红薯尽量做成不俗的吃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父亲曾经感慨,在他们读书的那个清贫年代,米面不足,红薯是作为口粮充饥的,吃腻了只好换些花样。社会飞速发展,粮食早已不是问题,乡下父辈们收获的红薯,也早已改变价值,作了猪饲料。我却听朋友说,如今在外面的大城市里,一些饭店将红薯做成菜肴端上了高档餐桌,营养价值高,天然无添加,极为珍贵,很受欢迎。想来真正是“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了。
现在的烤红薯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小区门口,简陋的烤红薯摊点,才一会儿工夫便是买者群集。一位奶奶牵着孙子驻足,与一旁的大婶边等边聊,说超市卖的红薯干色泽总看着不太自然,还是买这现烤的红薯给孩子吃更放心。老汉从小桌一角扯下一个袋子,将冒着热气的红薯装好,弯下身递给孩子。孩子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剥开烤焦的薯皮,那是一个又甜又软的红心薯!
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一缕暖意升腾,整条街巷荡漾的,是红薯的朴素不俗和记忆的香气悠远。
红薯作为经济作物还在发挥着调剂生活补充营养的作用,作为主粮它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有伟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以红薯为主粮的特殊年代养育了我,我是幸福的,也是难以忘怀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不忘艰难困苦的岁月,珍惜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永葆艰苦奋斗之本色!
红薯散文随笔5
浓浓的乡愁是我回忆中的“常客”,而那红薯面条更是弥漫着家乡的味道。
揉面、擀面、切面、下锅……母亲动作利落,一会儿工夫,红薯面条就煮熟了,浇上蒜汁,这便是小时候一家人的美餐。
那年月,生产队打的粮食,除交足公粮外,已所剩无几。无奈,红薯就成了乡亲们腹中的主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首歌谣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以食为天。在困厄生活中,乡亲们想着法子寻觅可口的饭食,红薯面条就是其中的一味。那时,家家户户切红薯片,晒干磨成面,就成了红薯面条的原料。人们把红薯面蒸成面馍馍,放在专制的压面条机上,挤成圆滚滚的面条,淋上蒜汁,就成了香喷喷的美食。放工归来,刚踏进院,我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喊:“妈,中午啥饭?”母亲在厨房里答:“是你爱吃的红薯面条。”我的脸立刻绽放成一朵花。母亲擀的红薯面条,圆润光滑,筋道细长,吃在嘴里甭提有多香啦,下午干重活儿时肚子也不会“唱洋戏”。
在记忆中,一到晌午,乡亲们就会个个端着一碗满满的红薯面条从家里来到街上,有的蹲在碾盘上,有的坐在石头上,一边吃,一边议论谁家的面条香。这时,有人就会忍不住站起来,走向被说好吃的饭碗跟前,毫不客气地把对方的面条挑到自己碗里,被挑走面条的人大声嚷叫,让我吃啥嘞……话声、笑声、吃饭声,像首曼妙的交响曲,荡漾在山村的上空。乐从苦中来,此时此刻,人们的性灵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还有个故事哩,村东有个大娘,她擀的红薯面条在全村都是出了名的,不仅面薄、筋道、细长,还起明发亮,邻居们问她窍门时,她一点儿也不保留,“和面时掺点儿粉面(芡),保你家面条也一样光鲜”。由于她擀的面条好,一到吃饭时,去蹭饭的人也特别多。大娘心善,她一点儿也不恼,满面笑容招待着蹭饭的人。她的儿子谈对象时,就因大娘的名声响,姑娘仅来了一次,就喜欢上了这个家。
春风暖,山清水秀。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政策一对头,乡亲们家家户户的粮食就溢满了仓,堆成了山。“白面条、白面馍,日子过得真逍遥”,成了乡亲们口中新的歌谣。随着经济全方位的发展,人们的收入逐年递增,生活越发富裕,“大鱼、大肉,汽车、小楼”已不再是遥远的神话。好东西吃腻了,红薯面反倒成了稀罕物。一次,妻子从伊川拿回一点儿红薯面,中午擀成红薯面条,还没等自己吃,左邻右舍就跑来好几个人,口中个个嚷着,让俺也尝尝鲜!让俺也尝尝鲜!
世事变了,让人恍若在梦中。
守住乡愁,那也是一份快乐,一份慰藉。
红薯散文随笔6
每当酷暑难耐时,总会想起儿时我们家的红薯窖。
那时的农村,红薯在餐桌上绝对唱着主角。“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难揭锅”,村里流传的这段顺口溜,足以证明那个年代红薯在庄稼人心里的地位。
一场秋霜过后,红薯该收获了。随着犁铧的翻卷,一串串肥硕的红薯就美美地躺在松软的泥土上,醉了农家人的脸。
红薯收获后,除少部分削成片晒干外,大部分都要放到红薯窖里保存起来。
父亲在外工作,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为了方便母亲储藏红薯,父亲把红薯窖挖得很浅,深度不到三米。窖子四周挖有存放洞,地方很宽敞。窖壁从上到下有两行均匀的坑窝,母亲都是蹬着坑窝上下窖。
一般到了夏季,窖内基本上已经没有红薯。夏天气温高,家里吃剩的饭菜或西瓜,母亲都会用篮子装起来,然后用一根绳子系到窖内存放,保管第二天拉上来,还很新鲜。
我八岁那年夏天,有几天特别热,整个村子就像个大蒸笼。情急之下,我和哥哥便想到躲进红薯窖内乘凉。起初母亲坚决不答应,她说窖内太凉,湿度又大,你们小小年纪咋能吃得消!在我们的执拗下,母亲妥协了,主要还是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我们受热。
母亲找来大箩筐,用一根粗绳像往窖内输送红薯一样,把我和哥哥相继系了下去。刚入窖口,丝丝凉意便扑面而来,到了窖底,简直是上下两重天,瞬间身上的汗珠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尝到了窖内乘凉的甜头,再遇到大热天,我们就央求母亲把我们系到窖内去。窖内虽然光线暗,但根本影响不了我们快乐的心情。我和哥哥在下面打扑克,做游戏,红薯窖成了我们消暑纳凉、享受快乐的“避暑山庄”。
后来,母亲从书上看到,红薯窖内空气稀薄,夏天极容易因缺氧而使人窒息。母亲大吃一惊。从此,任凭我和哥哥怎样央求,母亲再也没有让我们到窖内去乘凉。
红薯散文随笔7
前些年,饭局较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红薯。
记得那次酒过三巡,众人的肠胃因烈性白酒带来的烧灼感而不舒服,突然,一盘烤红薯带着诱人的香味登场。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狼吞虎咽起来,立刻舒坦。片刻,烤红薯被一扫而光,像闪亮登场的歌星,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如今,红薯成了养生保健的佳品。营养专家说,红薯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其营养价值居世界卫生组织评选的“十大最佳蔬菜”之首。一夜之间,红薯突然从灰姑娘变成王后,成了舌尖上的“贵族”。
我家在豫西农村,在靠红薯充饥的年代里,我在汝阳县委机关工作。当时,我常加班写材料,机关规定,加班到夜里12点后,每人补助一碗菜汤、一个红薯窝窝。一天,我和另一个同志加班到夜里1点,炊事员赵师傅给我们每人取了一个红薯面窝窝、一块冷红薯(中午蒸的)说:“今晚没菜,不做汤了,每人多发半斤红薯,明天可不敢对外人说。”我们一口气吃下,又干了一个小时,直到任务完成才去睡,现在回想起来,那块冷红薯后劲大着哩。一次我下乡调研,半路上饿得走不动,只好躺在坡下喘气。有个老农在灶膛里摸了块热红薯给我,我吃后感觉腿不软了,心也不跳了,又走了八九里路到县城。
在豫西农村,秋冬季节,家家磨红薯粉、下红薯粉条、熬红薯汤、蒸红薯馍。对于红薯,人们既离不开它,又因吃得太多而讨厌它。难怪当时流行着“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顺口溜。我还记得一河南作家写的《红薯谣》:“红薯丝,红薯片,红薯骨碌(方言,块、段之意),红薯面,蒸成馍,圆成蛋,下肚酸水不断线儿,光想到医院买点儿酵母片。”这民谣是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写照。
红薯从来都是卑微的。它长在土坡上、山沟里,没享受过精耕细作的沃土,只有那些远离水源的贫瘠的山腰才轮到它。书画作品有山水,有花鸟,有人物,很少见红薯入画。《七品芝麻官》里有句戏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明红薯很贱,天地下最没出息的营生就是卖红薯。红薯,太像当年那些贫困地区苦命的孩子。
提及红薯的来历,说法不一。我看到一本最近出版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文中记载,红薯曰甘薯,16世纪末,明朝后期,从南洋引入中国,经过东南海路和西南陆路向北于内地发展。福建陈世元写的《金薯传习录》和山东陆耀写的《甘薯录》还特别提到我们河南,文载,河南与山东相邻,早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之前,河南汝州、鲁山一代即已种植红薯。书中明确说“红薯种易收广,堪备荒灾”。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何以大饥荒时总是红薯救场了。
人们昔日吃红薯充饥,时下吃红薯品味。我是吃红薯长大的,如今念念不忘红薯。
红薯散文随笔8
晚上做饭的时候突然看到昨天买的红薯,本打算和饭一起煮着吃的,但是又担心坏了,想想柜子里还有点面粉,于是突发奇想,不如做点红薯粑粑吃吧,犹豫了半天,决定做了,因为很久没有吃过了,特别想念。
总记得小时候家里红薯多吃不完,奶奶就会给我做红薯粑粑吃,现在想吃,一来是想念食物本身的味道,二来是睹物思人。奶奶会做的东西特别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红薯粑粑,吃起来香甜可口,糯糯的不会腻。
红薯粑粑的做法我也从奶奶那里偷学过来了,所以今天我决定自己做一次,这是第一次做,但是方法我早已熟记于心。
首先把红薯刨皮洗干净,然后用刀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块,放入锅中,加少量水盖上锅盖开火煮,大概十五分钟,红薯熟透,捞起来放入盘中,用锅铲捣碎,稍稍冷却加入适量面粉,开始用手和,像做馒头那样和面,边和边加面粉,直到不沾手即可,面和好后,捏成一个个的小粑粑,依次放入蒸锅中开始蒸,十分钟即可出锅。
看着自己做的,心里高兴极了,还是以前的味道,所以说啊,生活有时候真的充满乐趣,当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可能会很累,会很烦躁,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忘记让自己快乐,可以做顿美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创意,你会发现,有时候美食当中包含了很多乐趣,既满足了你的味蕾,又让自己多了一些厨艺,何乐而不为!
【红薯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挖红薯记叙文01-11
为什么吃完红薯肚子很胀06-09
梦见散文随笔01-03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随笔11-03
大湾里散文随笔11-04
女儿红散文随笔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