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怪僧竹禅大师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代怪僧竹禅大师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音点化,禅院闻道。漫漫参禅路上,海天佛国普陀山历来不乏高僧大德的飘逸身影:慧锷、真歇、大川、一山一宁、孚中、一乘、朗彻、印顺、潮音、绎堂、了余、印光、太虚……还有后来的善余、妙善等。撸一撸时间链条,竟还找到一位以艺术入禅的古怪高僧——竹禅大师。
一、云游四方为慈禧作画传戒
竹禅(1824~1901),俗姓王氏,法名熹,后人称熹公,清代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仁贤镇人。年少时出家于梁山县城北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晚年竹禅回归故里,成为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竹禅出家后篆刻了“王子出家”、“削发报国”两方印章,这印文看似直白,却又给人留下隐迷,人们见此印文,臆断竹禅是前明的王公贵族,因不甘满清的统治而出家,给人以无限的猜测。其实,“王子”也是“王家之子”的略称,竹禅巧妙地这样称呼引逗人们臆测,或许隐含着讽刺世俗的意味。
竹禅修学注意云游大江南北,四处游历,与参学紧密结合,足迹遍布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走访了各地的古刹丛林、名山大川,从而开拓了视野,提升了佛教义理,他也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竹禅前一次云游是在太平天国中后期,那一带战乱纷飞、动荡不安的时局,打破了竹禅宁静的修学环境。咸丰初年,竹禅便外出参学。他去四川去重庆,经长江水道抵达武汉,一路北行。这个从小爱画画的竹禅,常在旅店或僧院门口挂一块引人注目的招贴“四川来了个怪和尚怪画”,其放浪不羁是可以想见的。后来他又前往北京,在北京和王公大臣、商贾文人常有来往。《普陀洛迦新志》记载当时京师“常熟翁相国同龢,嘉定徐殿撰郙,皆与之游”,而竹禅保持僧人风格,不攀权贵,“壬辰(1862)在京都,殿撰居以旧第,却不就,盖落拓其素性也!”据传竹禅旅居北京时,恰逢慈禧太后降旨告示天下,说若有能在六尺长的宣纸上画九尺高的观音者,进宫表演,将有重赏。竹禅扯下一张告示便进得宫去,宫中文房四宝已备,只见慈禧太后满脸沧桑,却打扮得娇媚艳丽。竹禅挥毫泼墨如入无人之境,动作十分潇洒,不一会儿,一个体态娴静、身高九尺的观音活脱脱地出现在宣纸之上,她正在弯腰插柳的姿势表现得自然真切,轻轻松松地俯立于五尺长的宣纸内。慈禧看得出神,当头便拜,随后便以竹禅为法师,皈依了佛门。从此以后,里里外外的人都称她为“老佛爷”。竹禅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便成为了一段美谈,而他就在这样的游历中潜心修炼,他的佛法和艺术造诣日益提高,奠定了他“以琴说法、以画说法”禅师的艺术风格。
同治八年(1869)竹禅又一次离开重庆,他沿江而上到达上海,此后遍游名山大川,并先后辗转住锡于天津无量庵、九华山化成寺、上海龙华寺、普陀山白华庵及杭州、宁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驻留的时间最长,前后近30年。
他就在这样游历参学之中修炼,他修炼成了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他创制了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忆故人》,他与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双桂堂的开山祖师,有“小释迦”之称的破山禅师齐名。
二、“画坛怪杰”媲美“扬州八怪”
历史上的高僧禅师,在文学艺术上都有独到的高深造诣,竹禅亦然。
他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他的书画风靡佛门,享誉文坛,可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大师。他的书画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顽石、罗汉佛像见长,而“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泒”。水墨人物画中,十六罗汉像可谓是一个代表,所画罗汉,形态殊异,神光迸露。罗汉所倚怪石,或威猛若狮虎,或狡诘如鹰隼。而竹禅另一些画中的怪石,则又孤寒若钓叟,或俊俏如美人,其意味无穷。
竹禅这个名字就别有含义,他平生爱竹,以名显好,他是一位僧人,以禅现身份。竹和禅就巧妙地结合成了一个传响当时与后世的名字,竹画是竹禅之长。竹禅画竹,效法清初画家郑板桥。“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通景竹屏一堂共四幅,以拟人手法,题为吟风、烘晴、醉雨、承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再现了竹子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神态。这些画是竹禅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南海普陀册白华庵绘制的,后由雪堂的弟子星寿带回龙藏寺珍藏。一九三一年,星寿又将这些画转赠给宝光寺。
竹,姿态万千,内涵丰富,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郑板桥就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他提炼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因此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竹禅也常在蜀山竹林中细致观察竹的各种形态,专习画竹,后来又以十年为期,练习画竹,了然于胸,贯注于心。他学习宋人文同画墨竹之法,他说:“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禅画竹,姿态万千,颇有神韵。
竹禅不仅擅长于水墨人物、山水竹石,还擅长于画动物。宝光寺东方丈内的一幅墨狮,引人入胜,传为神笔,画的是一头神采奕奕、昂头翘尾、脚踏禅云的狮子,无论你站在任何角度观看,狮子的眼睛都直盯着你。稍一移步,好像狮子的眼神也跟着转,尾巴也跟着摇。竹禅在画上题了一首诗:“竹解心虚叶似个,我不成佛也是错;维摩台中方丈地,能容八万狮子座。”富含着禅意。
自古书画不分家,竹禅书法师宗怀素,精于狂草,二十年后练写一种新的书体“九分禅字”。这九分禅书,八分是似隶而多波磔,自言“所加一分即禅味矣”。“禅字亦与字禅,不有损益即不足以成其禅也。”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这种字体字迹似铁笔勾勒,自首至尾,刚劲沉着,风格淳厚,体现出篆、隶兼美的艺术风格,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为法脱,而又不为法缚。竹禅的书法承袭着尚意的创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禅意”,可谓意境深遂。
竹禅的书画作品重意境,重主观感受,绘画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具体形貌;他的书法擅作大篆,精于行草,九分禅书,禅味内涵;他的印章大笔大刀。大朱大白,对比鲜明,别有境界。晚年依然挥笔不止,有诗可证:“老僧年迈七十七,终日手中不释笔;纸长丈二犹嫌短,信手拈来涂粉壁。”真可谓:“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灸人间。”
三、白华庵中为文作画留千古
白华庵位于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的白华山西南麓。明万历四十年(1612)中,定海都司梁文祈嗣有感,捐资嘱寺僧昱光创建庵院,《志》载“庵距海百数步,绀殿红楼,宽闲靓幽。”这个地方地南北宋间已有僧结茅,传说南宋曹洞宗高僧真歇禅师曾居此禅修。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于崇祯三年阳春(1632年)即辞官六年后扬帆过海游普陀山,宿白华庵,在白华庵留有墨宝。白华庵在康熙年间多次次扩建。庵中大悲阁,是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竹禅于同治八年又一次离开重庆,云游四方,最长时间就是在上海和普陀山住锡与往来。他在普陀山就住在白华庵。他把珍贵的一枚贝叶经赠送给普陀寺院。他在山石林木、梵音涛声间感受佛国神秘色彩,他在精美而幽静的庵堂,悟解禅意的本质所在,以琴声,以诗文,以画竹,表达他领略的禅思和佛道。
本世纪初,来自竹禅故乡重庆梁平的当代书画家熊少华游历普陀山后,写了《普陀山凭吊竹禅遗迹》,诗曰:“普陀山上白华庵,观海听涛若许年。人去屋颓烟火歇,画家三味今犹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竹禅在白华庵的生活景象。第三句写的是后来白华庵的遭遇,白华庵在1960年后作了民居,2011年,普陀山佛协收回白华庵,现在正在修复之中。第三句其实引出第四句,并形成对比衬托,熊少华当时看到的白华庵已颓败,可是竹禅的《画家三味》却依然流传人世,引人瞩目。《画家三昧》是竹禅写的作画心得,是一本绘画的指导之作,分画人物、画竹、画石三部分。书内有一段文字:“光绪十有七年辛卯之春,古稀老衲衣人竹禅画于南海普陀山白华庵片云丈室”。从这段文字,可见光绪17年(1891年)竹禅就在普陀白华庵。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竹禅在这白华庵片云丈室,又创作了好多的画作,特别是创作通景竹屏,一堂四幅,题为吟风、烘晴、醉雨、承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再现了竹子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神态。竹禅之竹,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竹,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比拟,竹中寄情,竹韵含禅。风、啨、雨、露是自然之境,却也是社会之境、人世之象的象征。画中不见风、晴、雨、露之形,而竹竿叶的情态,却表达了风、晴、雨、露之存在,这乃是高手之作。面对环境的变化,不执着与一隅,而是顺其本然导其所以,以吟、烘、醉、承之法对于不同环境作了巧妙应接,这是主动应接,这是自然迎候,这是自在应对,没有束缚和拘束,没有后退和萎缩,没有迟缓和迷惑。其中隐含的生活的智慧,丰富而多重。
那几年,竹屏墨画,他画了好多堂,每一堂却又不雷同。1900年因双桂堂常住派人前来迎请他,七十六岁高龄的竹禅带着一生积存的数箱字画回梁平。离开白华庵的时候,他还是在普陀山留下了一些画作,普陀山文物馆收藏有60幅他的书画作品。
四、昌国馆里竹屏花草品味不尽
在最近举办的舟山徐正国博物馆里,我看到了竹禅的作品。这得感谢徐正国先生,他把他的收藏品运回故乡来展出,让我见识了前所未见的众多珍品,故而在此引阿能先生新写的《正国先生赋》,以致敬意。其赋曰:“正国先生,普陀人氏,七十有一,年轻创业,付毕生之精力,疲于奔命,以勤奋好学、悉心钻研、善于经营、天道酬勤、事业有成,更有收藏博物之痴迷,因此集宝于西子湖畔。功夫不负有心,积腋成裘,终成正果,信任为杭州收藏协会会长。广揽博物,至诚至敬,精于门道,觅宝于心情之中。八月,又经营文博事业,倾其所有,投身文化保护传承。仲秋吉旦,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故里展馆鼎新。盖古今之大善者,乾坤至德,何以冠哉?古今之大成者,皆始于微末,与人以善,不改本色,不忘初心。谨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海山仙岛,精神所在;收藏大道,广济众生,愿将私藏与诸君共享,此之真心亦伟善至德哉!”
在昌国馆里展出了竹禅的两件珍品,听博物馆顾问阿能说,还有他的金石篆刻作品实在排展不下,有待以后展出。他说,竹禅是在普陀山白华庵修佛道的名僧,跟他的家乡有关,所以不管怎么样,发现了就一定要把珍品拍回来。
在昌国馆的竹禅作品展窗前,我细细地品读着。展出的竹禅作品一件就是通景竹屏,一堂四幅。风、晴、雨、露的不同,竹形各有变化,风竹竿略弯,竹叶松散,而雨则主干更弯,竹叶低沉。竹根边有石相衬,石是坚硬,竹是坚韧,竹有观音韵,石具罗汉态。题在画幅上的吟风、烘晴、醉雨、承露字形,刚劲淳厚,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略有断截,当是“九分禅书”,而署名的“竹禅”两字,洒脱灵动,飘逸自在,有怀素草书之迹象。署名之下盖印章两枚,上面一枚为阴文篆刻“王子出家”,下面一枚为阳文篆刻“竹禅”。展出的另一件作品是设色的山水人物册页。这是一个连轴折页,共有十二幅作品连在一起,可以折叠成画册,画有竹、草、花、鸟和人物,灵动而蕴趣,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感。
竹禅,一位艺术入禅的怪杰高僧,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具有竹子的品性,他为人淡泊,不恃才自傲,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令后人敬慕赞叹!
【一代怪僧竹禅大师散文】相关文章:
孔子的怪壶01-09
扬州第九“怪”01-28
简单似禅励志文章06-19
高一英语作文:关心下一代和最后一代08-13
大师的近义词是什么03-11
河间游僧文言文翻译01-14
钱起《送僧归日本》赏析09-27
大师的学生励志故事08-15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06-17
怪书生寓言故事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