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谈生死散文随笔
我被选派驻村扶贫,不到两年的时间,贫困户中有6位相继去世。听村干部说,又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贫困户,可能熬不到过年。每每听到这些事情,心中都会无限的感慨: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可如果想透了,其实也没啥可怕,不过是自然规律罢了。
年少的时候,总感觉生老病死,是个遥远的话题,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并且曾对死亡产生过深深的恐惧。
因为让自己留恋或者割舍不下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生我养我的父母,比如年轻温柔的妻子,比如淘气顽劣的孩子,比如令人羡慕的工作,比如未来,比如梦想,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牵绊着你,生活实在太过美好,让你根本割舍不下。
那时候,如果在街道上,或者乡村的小道上,碰上安葬的队伍,即使在夏天,也会感觉到刺骨的寒冷。会不断的反思,那些被安葬的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养育儿女,孝敬老人,即使创造了万贯家财,临了也只能是一杯黄土。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按照物种进化的规则,从来都是优胜略汰,淘汰掉老的,脆弱的,不适应发展的,留下那些优质的,对整个物种群体有益的`,能促进群体发展壮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这样看来,个体无论生死,对整体都有益处。
和整个社会,世界,或者宇宙比起来,人的生命真的微不足道。就像一粒沙,一片叶子,一滴水,人如草芥。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分分秒秒,是那种感慨后副产品。越是知道生命的真相,越是要抓住当下。
三十几岁的人了,每次聊到生死,依然害怕。常常在深夜里,被睡梦中死亡的场景吓的叫出声来。每次都会惊一身冷汗,醒来后,久久不能入睡。罗振宇曾在“罗胖60秒”里,提到一句很直白的话,“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这样看来,自己那时候还不够现实,头脑里还装着太多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幻想过自己也许可以不死。说不定到自己老的时候,会不会科学有什么发现或者发明,让生命无限延伸。之所以会惊恐,是因为自己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已经来到现实世界。
明白了死亡不可避免的真相后,重新敬畏生命,那时候已经接近40岁。40岁对我来说是一道分水岭。看之前,只能用无知无畏来总结。看之后,却活的越来越明白。生命必然衰亡,但有些东西总可以留下,比如文字,比如思想,比如财富,比如一些基因的传承。
人只不过是借助身体这个躯壳,来完成一些事情。身体只不过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用来使用的工具。特别是看过蔡崇达的《皮囊》后,有一段话从此印在脑海里“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一位身居村野的老人,用一句话就概括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书让我打开了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其实死亡也并不惧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一个生命的消失,预示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或者说为那些优质的物种腾挪出繁衍发展的空间,死即是生。
生命就像一列驶向远方的火车,在每一个站口,不断的有人挤上来,也不断的有人走下去。一段看似短暂的经历,有人把美景尽收眼底,有人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有人成了众人眼中的焦点,有人用心爱着身边的每个人,有人顾全自己,有人却对别人有用,有人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留给了后来的人。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不是坐吃等死,成为生活的悲观者。虽然生命短暂,但却能用来做许多事情。生命不仅仅是赢在长度上,更重要的是要活的质量。证明你有没有活过,或者有没有来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你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多少价值或者财富?有多少人因此记住你?并且你能被记住多长时间?
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有时不是。能为整个群体的发展或者利益创造更大价值,或者能影响整个群体进程的个体,必然会得到群体的尊重爱戴和铭记。名字甚至可以忘记,但作品就在那里。对家人有用,对群体有用,对社会有用,就是活着最大的意义。
我明白向死而生,不是一句慷慨激昂的陈词,也不可能一笔带过。它更像是一种价值的迭代,生命的延伸,以及经验或者某些高贵品质的传承。是一种在经历中生命的凝聚,或者把自己也炼造成一部作品,交付给后世,让自己得到重生。
这样看来,活着更像是一次演出,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机会。必须倾注你全部的激情,全部心血,全部智慧,来面对观众,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观众记住你,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当自己离去的时候,就像没有来过一样悄无声息。
【夜谈生死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生死之交近义词01-14
生死骨肉的成语解释01-12
梦见散文随笔01-03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高考励志人物故事:笑看生死的史铁生02-28
宝莱坞生死恋的经典台词11-05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随笔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