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食堂食记后续散文
我与一食堂故事颇多,总觉意犹未尽,故再次着笔,早期拙作《横幅》背景发生在一食堂,讽刺餐具回收自觉性不强。
《一食堂杂记》以饮食者旁观视角,写此食堂地理布局,浅谈此食堂位置不佳,三月某日于食堂打饭,见师傅哀怨眼神,这眼神竟让我萌生提笔更新念头。
回想月初进一食堂,小碗菜,麻辣香锅档口空空如也,连重庆抄手档口也收拾包袱走人了,前面二者,曾是去年一食堂午间流量担当,客流力挽狂澜的功臣,但终究因食堂偏僻位置,阻碍其招引客流,行成稳定食客,于今年另觅佳处发展。
拙作《麻辣香锅杂记》曾记载麻辣香锅档口第三代承包者——"状元麻辣香锅"。档主是江西妇女,得知的故事是因家庭成分问题,她先生与大学录取失之交臂,最后只能得当了厨师。某日他们额外赠送自制的下饭菜——蒜蓉辣椒,也已如我笔名"怀想不置"。仍旧记得女人慈眉善目与我攀谈,她丈夫和大儿子在后头焯烫的忙碌身影。
未曾提笔构思的《小碗菜》,档主原是东莞服装厂一老板,生意难做,转行当厨师,这个荆州男人的话说:换个副业玩玩。但现在,他带着他讨的广州老婆和鄂粤混血的孩子已经落脚于别处。同时消失的,还有他去年十分自豪的:"这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荆州鱼糕"。当时纠结迟疑未食,他们不知道,这个他们曾经人生阶段待过的档口,空留一食客追忆的叹息声。谢谢他的广州老婆送我的橙子,他老婆时常见我帮衬生意,赠菜与我。
大锅饭"曾味鲜"档口,还在,它好似是必须保留的档口,它要是覆灭了,那一食堂也真的就气数已尽了。
原先四位体态丰满打饭阿姨,早已不见踪影。饭堂老板娘的婆婆或者母亲,亲自上阵,后头一新聘阿姨,两半边天组了个班子。前者已放下背孙女的篓子,不再徘徊在服务台,不再在食堂外和孙女享受阳光。换上工作服,带着口罩,在曾味鲜档口昏暗的空间里,与一个新面孔阿姨密切配合,打菜与装饭,她俩和离去的那几位阿姨一样,见证着每日午时的蜂拥而来,傍晚时的几桌零散朵颐的食客。白驹过隙,大一到大三,现在那小女孩,已从篓子里的哇哇大哭牙牙学语,到能独自行走了。
档口依旧十几盘菜,红油,菜里藏不住的郫县豆瓣。麻婆豆腐,莴笋炒肉,香干回锅,菜式重油,各个食材,荤素结合搭配倒也合理。曾味鲜与校外相比,一荤一素,米饭免费,七元一份。
赶上供应的菜式,芹炒鸡丝。坐于凳子上,筷子拨弄,师傅舍得用油,芹菜油量,上泛着油光,保证了鲜韧。配菜选用青椒,但辅以大量洋葱丝,油温爆香过后的洋葱丝,变得绵软。这次食用,洋葱颜色并无发黑,赶上出锅没多久。与鸡丝同食,味蕾觉得咸香之余,口腔留有一丝香甜,中和了芹菜的'略涩口感,洋葱着实给这道菜增色不少。以后自个处烹饪鸡丝可以试用效仿。
当天中午吃完漫步校道,竟见一食堂打饭的阿姨们,从二食堂方向走向校门,和她们的缘分未曾断绝。一熟识阿姨已换上革命年代短发。熟悉的身体面貌,脸上的失落与惆怅,倒是新的。擦肩而过,上下打量,彼此对望,读出她们的脸色,此人似曾见过。但我至今记得其中一位,曾调侃我总是孤身一人,是否有谈朋友对象。
三月十五日,天气落雨,手机刷着微信,同一地区还有冰雹。晚饭又进入一食堂,黄光下的地板好似人为倾倒了润滑油一般。半大小子在机器边上排着队,讨论着有趣的游戏话题。
"曾味鲜"档口里面人头攒动,靠近,见身穿制服的消洗间阿姨,正用勺子挑选着菜。带孙女那妇女,从面前消洗阿姨面前出来,操着浓厚的重庆口音说吃什么。已是晚间七点,剩下的莴笋肉片刚刚端出没多久,边上还剩下一些未售罄的菜式。
之前与打饭阿姨聊天,总会聊聊师傅。这曾味鲜大锅饭厨师历经重庆师傅,本地雇佣师傅。到如今又是一不知名的师傅。其实我已然发现这一奥秘,大一到大二,曾味鲜的素炒油麦菜,再也翻不到零星几粒花椒了,干辣椒爆香。
正想着,操作间走出来一个带围裙,穿着雨靴的男人。师傅又换了。他越过阿姨们,眼神是空洞的无力,透着满满的失望感。他看了眼黄光下的盘子,依旧剩下这么多菜..
食堂的地段,食客的稀少,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食堂的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