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之行的散文
提起冉庄,相信很多人会问:冉庄是哪?没听说过!但是凡是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会记得这样一句经典电影台词“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会记得这样一个永恒的镜头:一位头戴白毛巾的老人,牺牲在鬼子的枪口下,就义时他手中紧紧握住一根钟绳;也会记得这样一首传唱经久的电影插曲:“太阳一出闪金光”。是的,这是电影《地道战》中的台词,镜头和插曲,冉庄就是当年拍摄《地道战》的所在地。
我怀着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冉庄人民智慧的崇拜,来到当年《地道战》的遗址:冉庄,体验一下地下长城的伟大。
我们一行人不辞劳苦,顶着烈日,终于站在《地道战纪念馆》面前,它的庄严肃穆让我肃然起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纪念馆的大门。《纪念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建在半地下,因为我是沿着甬道的缓坡下行的,据说这是当年地道的一个重要入口,在没踏进正厅前,甬道侧壁上一个个一尺见方的孔吸引了我,我好奇的走到方孔前面,旁边写着“射击孔”三个字,我好奇的从方孔向外望去,外面的情形尽收眼底,却原来我们已经步入地道的一部分了。我们与其说缓步穿过并不明亮的甬道,不如说是小心翼翼,因为光线的昏暗,我们不得不摸索前行。
我们来到了纪念馆的正厅,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出现在眼前:地平堡工事、冉庄地道、吊在古槐树上的钟、人们制造挖地道的工具、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壁墙和壁墙前面的石磨。这些都是《地道战》中高庄的特有村貌。最吸引我的是一棵仿真古槐树杈上的那口大钟,据说这是抗日时期村里唯一报警的工具,我记起小时候看电影《地道战》时紧张的情形:鬼子已经进村了,正向这口钟走来,那位头戴白毛巾的老人,也拼命的跑向这口钟,我着急的站起来喊:别去!鬼子已经来了!现在再想,他明知道鬼子已经进村,明知自己是在往鬼子枪口上撞,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向这口钟奔来,这得需要什么样的胆量和勇气才能这么做!
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
一个三维的'电影屏幕吸引了我,这里不间断的演示整个地道网,然后示范冉庄人民在地道中如何对付鬼子的放火、放毒气和用水淹,再后面是如何击退鬼子兵,我看的呆了:好聪明的冉庄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更坚定了要去地道中走一遭的决心!
我们终于在正厅的一角,看到一个幽深的洞口,标示牌上写着:“地道入口”,下面用略小的字提示:地道内空气稀薄不可久留!原来我们刚才走的甬道只是纪念馆的入口,真正的地道是从这里开始,我们毫不犹豫的钻了进去!
地道崎岖狭窄,只能容一人孤身前行,两侧每隔不远都有一盏小壁灯照明,但仍是昏暗的只能看到前面人的衣着,据说当年进入地道的人都随手提着马灯,现在的电灯是方便游人参观特别安装的。突然感觉地道向下延伸下去,本来潮湿的地道湿气更重了,脚下的地面也有些凹凸不平,借着昏暗的光线,看清脚下是蜿蜒的浅沟,原来这是对付鬼子水淹的排水沟,果不其然,不远处发现一口井,仰头望去,硕大的井口小如碗口,我瞠目:好深的地道。我们继续前行,看到《地道战》中演的翻板,这是阻击敌人追击的一种机关,墙上还有不同的孔,这是为射击敌人或者用扎抢攻击敌人而挖的,我知道,一墙之隔的另一面就是另一条地道。人们把地道已经从单纯的躲避敌人改造成集防御和进攻于一体的地下长城。
我们继续前行,地道的一个岔道口写着“地平堡”三个字,我们怀着好奇,拐了过去,地道突然向上拐去,墙壁上写着“陡坡!小心前行!”我们谨慎的向上爬去,已经能感觉到盛夏的温热,原来我们已经接近了地面。再向上走,有光线从方孔透射进地道,我们走近观看,原来又是的射击孔,从射击孔向外望,外面的景物一览无遗:片片民房掩映在绿树间,马路上行人匆匆,车辆的车轮从眼前滚过,原来射击孔几乎是与地面平行,这是当年狙击鬼子扫荡的一个战略设施。
我们又返回地道深处,地道越来越窄,岔道也越来越多,而且都是一个样子:同样的宽窄,同样的设施,同样的幽深,只是不同的方向,我们仿佛进了一座迷宫。我们选定一个方向向前走去,地道越来越窄,只能容一人躬身前行,据说这还是加宽后的地道,当年只能容一人爬行过去,目的是“关起门来打狗!”
由于在地道的时间过长,再加上空间狭小,特别怀念地面上的光明,我想回到地面,虽然地面上骄阳似火,可我宁愿被太阳暴晒,也不愿待在这暗无天日的地道里,可是哪里是出路?再找来路,岔道丛丛,哪里又是来路!我们唯有前行!
地道虽然狭窄,虽然潮湿,总是能看到前指的箭头,写着“出口”,仿佛是给我们的希望。我知道当年鬼子恐惧在哪里了,没有来路,没有去路,有的是制他们于死地的翻板,扎抢和子弹,这就是冉庄人民的聪明所在。
我们执着的前行,不再有水泥铺就的地面,坡路陡峭,我们为了保存体力,每个岔口,只派一个人去前面探路,其余人留在主道接应。我们终于在不知道第多少个岔道口,听到打探的人喊:“过来吧!这里有出口!”
我们终于见到了光明,等我们钻出地道,才看清这是一个农家的厢房,庭院里有水井在悠悠的浇着蔬菜,而我们走的地道出口是一个废弃的火炕。
一位农民老伯一点不惊讶我们一行人的出现,冲我们微微一笑,自顾忙着手里的活。我忍不住的问:“突然出现这些人,您怎么不奇怪?”
老伯还笑:“不奇怪,我们这里、那里、还有那里都有地道出口的,每天都有人突然钻出来。我早已经习惯了。”
我们告别老伯来到大街上:好陌生的环境,我们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才能回到《地道战纪念馆》,我们在地道里早已失去了方向。
热情的商家看出我们的迷茫,笑着指给我们方向。我们顺着指引,来到一条很宽的桥边,我们瞠目:啊!我们钻的地道是从河下穿过去的,好深啊!我们的惊讶还没收起又一个惊讶接踵而至:再我们驻足的身后,看到一个一米多高的圆柱型建筑,上面写着“地平堡”三个字:“快看!地平堡在这里!”我好奇的蹲在射击孔的地方看着面前的一切:不错,就是这里和我们在地道里看到的街景一样。再抬头,一棵“古树”立在桥头,上面刻着“冉庄地道站遗址”保护区。
呵呵!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地道!我也领教了地道的威力!
我禁不住回头,重新审视我们刚刚走出的村庄:这个村庄就是冉庄,就是当年让鬼子胆战心惊的村庄,它的地下有两万米的地道,把一家一户一村一庄连接起来,构筑了一道地下长城。
冉庄之行让我领略了冉庄人民的勇敢和智慧。领略中国人民的伟大。
冉庄之行不虚此行!
【冉庄之行的散文】相关文章:
轻倚疏狂不可语庄散文11-05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的注释翻译03-23
我的庐山之行作文03-14
《过故人庄》的创作背景03-27
皇甫冉《春思》的原文注释及唐诗鉴赏01-21
谢庄《月赋》11-23
《全宋词》刘克庄07-08
《全宋词》刘克庄07-04
谢庄《月赋》赏析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