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散文随笔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陕北榆林散文随笔
从神木到榆林经过的地带大多为沙漠,然而这儿绝不像毛乌素那样漫漫褐黄竟无多少绿色,柳棵子、老头杨、沙榆以及芨芨草什么的还不少见,尤其是那些开在土崖沙包上的银翘花金灿灿的煞是喜人,为茫茫旷野增添些许亮丽。近榆林城时,一片片小麦和蔬菜畦耀人眼目,再望榆溪川更是诱人:人们将裤腿绾得高高正在水田里插稻秧,好一派天水相映成趣的江南景色!榆溪河自北向南从榆林城西潺潺流过,流出两岸浓浓的春绿和黄土高坡上的枣花香……
榆林旧称榆阳,别名驼城。榆林城垣保存完好,坚不可摧,城周长为5里30步,城内有钟楼、鼓楼、星明楼和万福楼,素有“小北平”之称。古城规模虽小,但建筑格局酷似北京,幽静的胡同内多为青砖瓦舍的四合院,院内高出屋檐的大枣树独具神韵和特色。
榆林地处晋秦蒙宁要冲,自古为西北军事重镇,因此有“榆林府、习弓马、好战斗”之说。历史上就是一座兵城,所以又有“兵民参半,以饷为命”之谓。过去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昏地也暗,白天点着灯”。在旧中国的兵荒马乱和建国初期,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榆林地区早已是百孔千疮、疮痍满目了。水土、河流、田园得不到保护和治理,人们在沙进人退、良田变成沙田的教训中开始醒悟过来。君不见,现在榆林城西的高坡崖畔上,还有一堆堆一片片未被清除的黄沙是否也在为后代留点“历史教材”,让他们晓得先人种草植树与黄沙拼搏的动人故事。现在,榆林沙区造林面积已达到120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8%提高到33%以上,建成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效控制了流沙南移,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
榆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00年前,大夏国都城遗址就在附近,城北雄伟壮观的镇北台依然屹立在那儿,红石峡摩崖石刻也已保存下来。榆林奇美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榆林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汇交流而形成的风俗民情,更是在别处难以找到的。榆林殊罕的地域特色,也是十分诱人和令人向往的。因榆林周边多沙漠,故有人又戏称她是“中国的科威特。”
我在榆林的城街上漫步,见万福楼下有几个手端百灵鸟笼子的老人闲聊,遂凑上前去,搭讪着说,这百灵鸟叫得可好哇!一位老爷子戏言道,它还会唱信天游爬山调呢。我笑了,遂又说,我来榆林饮这儿的水怎么这么好喝呢?老爷子放下鸟笼子正儿八经地开言了:“唉,你定是初来乍到吧,这就不怪你了!说起榆林这地下水来,不是我胡吹,这可全是矿泉水啊!是中国最优质的矿泉水,比青岛崂山的强多了!水净水甜,更不用说无污染了。这儿的水全是从几百米以下的沙层中取上来的,你说能不好喝吗?不信,你到城西留下来的那几堵沙墙看看去,那沙子多纯洁啊!”
我确实听了老爷子的话,顶着五月陕北的'骄阳,大中午就穿过榆溪河桥,来到那堵沙墙下静心观赏这儿的黄沙,并用手反复搓砂粒,又用嘴去吹,真的不带一星一点土,纯洁得无法形容,有的还是石英岩的粉粒,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还亮入眼睛呢。从那堵早已固定的沙墙上走下来,我来到一片居民区的小街上,也可以说是菜市场吧,这儿黄瓜、西红柿、圆白菜应有尽有,且又青翠鲜活,且又是用地下矿泉水哺育而成,真乃“绿色食品”也。最引人瞩目的是榆林人卖肉不是放在案板子上,而是将半扇猪肉或大块牛羊肉高高吊在一条横杆上,全是用钩子勾着,让你看得心明眼亮,秤也是用钩子秤,卖主一刀下去,用秤钩子一扎,秤杆儿一挑,几乎相差无几,可见卖肉人高超的技艺。我想这又是榆林的一道风景线,不过,不在城内是在城外。城内城外的榆林人,家家都储存大炭,乌黑的神府煤块码成的垛子,垛在院门内的房墙下面,这难道不是又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吗?
榆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高耸的古城垣,城内的楼阁,雄峨的镇北台,城西的沙墙沙滩,城边榆溪河的稻田,城东北的沙海,大片的树木和林带……榆林的绿化在“三北”是先进的,成绩是显著的,这正如一位作家在榆林采风时写道:“树影重重复重重,飞车日日绿州行,塞上河山今何在?尽在碧翠锦锈中。”榆林,陕北大地的骄傲!
【陕北榆林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陕北土话的歇后语推荐02-27
梦见散文随笔05-21
爱情散文随笔01-21
关于散文随笔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随笔08-24
人生桥梁散文随笔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随笔11-03
大湾里散文随笔11-04
女儿红散文随笔11-04
又梦见你了散文随笔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