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课植园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访课植园散文随笔

时间:2021-05-01 09:01:19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初访课植园散文随笔

  我对曲水园一见如故,念念不忘,梦里数回,妻子遂隆重推出朱家角的课植园。

初访课植园散文随笔

  妻子自告奋勇陪同当导游,选定1月25日出行,避开双休日人流高峰。上午10时许,至青浦西5公里处朱家角古镇,匆匆穿街走巷,直奔主题,前往镇北首西井街课植园参观。

  课植园作为江南经典私家园林,已有近百年历史。1912年,江西盐商马文卿(曾捐得清末道台官衔)遍游江南,选中朱家角宝地,耗银30万两,历时15年,建成占地90余亩的课植园,俗称马家花园。按当时的园林布局,分为课园与植园两部分。此园中西合璧,既有江南园林之传统风貌,又有近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特征。

  “课植”二字乃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源于一副对联,亦是马文卿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反映了中国百姓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园林专家将“课植”主题阐释为:读书教化是儒家经世之根,田园劳作是百姓立命之本,在世大夫憧憬的隐逸哲学中,更体现出醇厚、深远的田园情思。

  现占地2万平方米的课植园依水临街,坐西朝东,乍看和周边传统民居区别不大,然而并不显赫的正门里面别有洞天,园中有园,园外有园。此园大体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体现了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特色。对于厅堂的贵族气派,对于藏书楼的神秘气息,我来不及细细体味就进入了后花园。迎面一块天然石很是打眼:石如马首形状,其上题字“马到成功”,想是与主人姓氏有关。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举目名木绕翠,投足曲径通幽。在造型奇特的'太湖石为主构筑的假山区,建有打唱坛,唱戏楼,观戏厅等建筑,形成颇具特色的消遣娱乐场所,冬天略显冷清,夏天游人多了,可在此小憩品茗。从假山区到书城间,有一长形荷花池,将假山区隔成半岛,由一座“课植桥”与之相连。朱家角见于报端最多的描述:“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这里可以寻找到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此桥为全镇36座桥中最小的一座,清一色的花岗石,桥身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

  古代园林建筑多廊,可在园中设复廊的却不多见。因为当时男女不能同行,朝阳的一面称阳廊,供男人行走;另一边则是供女人出入的阴廊。阳廊这边希望男子能步步高升,所以设有台阶;阴廊这边是让身着罗裙、足踩“金莲”的女人走的,所以地面是平坡状。“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封建廊啊!”。特别具有欣赏价值的是廊墙上的15幅真迹碑刻。碑刻是马文卿聘请当时著名的金石专家,依照书法大家文徵明等人的真迹雕琢而成,字体苍劲有力,笔锋勾丝毕露,令人叹为观止。再看那花园正中的“倒挂狮子亭”,很是别致。平素所见亭子一般为四角、六角或八角,皆为偶数,而这亭子独树一帜,飞翘五角。据说这是讲究阴阳五行的平衡,金木水、火、土都全了,寓意五谷丰登。体验植园其中的“野趣”,更令人兴致勃发。单说那些花木吧,紫藤、广玉兰、桂树、腊梅、雪松、丝绵木……有些花木我是第一次见到,可谓“一见钟情相识恨晚”,它们或沧桑韵味十足,或英姿勃发,是赏心悦目的风景,更是园林兴废的见证。孔子主张“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我理解这起码是为了认识动植物的多样性,理解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及其生命意义,与之和谐相处,充实人类的生活。课植园是一本形象的植物教科书,很适合青少年参观游览增长见识。

  问园哪得美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植园园因水活,水随园转,园中水网贯通,园内水道经环园河通过三个水闸引入,流入通漕港河,活水使得园内水清如许,活水保证了园的靓丽,这一点与曲水园颇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