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舞龙队散文随笔
我县大凡有重大文体活动或者元宵节,现场总会有一支舞龙队为其助兴,为活动增添喜庆。这支舞龙队伍,就是我家乡钤山镇防里村的舞龙队。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是我家乡防里村的传统娱乐项目。
防里村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至今有1672年历史。从元朝开始,村里就有舞龙的传统,舞龙是融和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传统舞蹈表演项目,参加人数众多,规模较大的一项集体性活动,世代相承演变为民俗。
有关舞龙灯的来历,据村里老辈流传说法是:其一,村庄后山的`“后岭龙”是防里欧阳家族的龙脉,因此受到氏族的尊重和崇拜,祈求神龙护祐族人禳灾避害,天降祥和,子孙绵延;其二,防里村自古以水稻作物和种植业为主,依赖土地为生,靠天吃饭,每逢庄家丰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祠堂热热闹闹地举办舞龙活动,以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遂从元朝始村里就有舞龙的传统,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传统民俗文化,世代相承,生生不息。成为延续和发展龙文化的重要载体。
防里村舞龙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缩影,具有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深层文化底蕴,是龙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对防里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报道;2008年,新余市政府授予防里“新余市首届十大美景”称号;2013年,成功申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列入“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舞龙常见的有草龙、布龙、纸龙、火龙、板櫈龙和滚地龙等,龙灯一般分为七节、九节和十三节。防里制作龙灯均为民间手工彩扎,到清朝时期,就改用竹篾扎成龙的形状,共有九节,节节相连约长6丈左右,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红、黄、蓝布,称作布龙灯。
舞龙人员37人,其中:舞龙珠1人、舞龙头1人、舞龙身7人、舞龙尾1人,表演时,多数是两条龙同时进行。参加表演的还有(蚌2人、鱼2人、虾2人、花灯4人),配合表演的有持皮灯2人、打锣鼓10人、持族旗2人、吹嗽叭2人、唱贺彩1人。
舞龙时要求龙珠领舞、龙头跟龙珠、龙身跟龙头、龙尾跟龙身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各自持竿配合好连体动作,全身左右舞动,如行云流水般让龙在空中游滚,边舞边向前翻腾,一般舞到十分钟左右稍作休息,这时由持蚌、魚、虾、花灯等演员上场表演。
防里舞龙的舞蹈套路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方、下钻洞、上翻身、横八字、大盘龙、拜四方等,成形套路达20多种,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
舞龙活动,通常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每年的正月初七开始,以族旗、锣鼓、号角和皮灯为前导,举行点睛仪式,将龙身从寺庙或祠堂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视为开始。舞龙队锣鼓打鼓走村串户表演,或到街道店鋪舞龙拜年,恭贺各家各店,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店铺老板为讨个好彩头,都会高兴热情地接待。舞龙队表演过程有龙出洞、之字拐、三点方、下钻洞、上翻身、横八字、大盘龙、拜四方等20多种。阵势上体现了龙“威、雄、豪、粗”的气势,技巧上又富有“高、难、精、美”的韵味,带给观众欢庆喜悦酣畅淋漓的视觉享受。传统舞龙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晚上闹完后,再把“龙”请进寺庙或祠堂才告结束。
每年正月里,村委会都会组织舞龙队去各地进行舞龙灯演艺活动;与周边邻村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舞龙体系,与各市县区内的龙灯队建立友谊关系,防里龙灯积极吸纳新元素以老带新,提升自身素质,打响自我品牌,不断提升防里舞龙的影响力,为走出县市,提高知名度而努力着。防里的后生们,撸起袖子“舞”起来!“舞”出一个崭新的防里,“舞”出一个新江西,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名村,我们期待!
【家乡的舞龙队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家乡散文随笔12-09
家乡故乡家乡的散文随笔10-05
散文随笔《家乡里》05-01
散文随笔:怀念家乡05-01
《家乡巨变》散文随笔05-01
家乡记忆-散文随笔05-02
黑色的家乡散文随笔01-13
散文随笔:美丽的家乡03-20
家乡的思念散文随笔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