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烈新村的嬗变散文随笔
洋烈新村以前叫洋烈场镇,原先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有二百来户人家,因其面积小和人员少,于2007年撤销乡政府建制并入君塘镇,留下两条土木结构的街道,几十家店铺支撑着场镇,赶场天还算热闹。
早些年在时政新闻部去过几次,被洪水淹没变成废墟也去过几次采访,后来工作变动到民生新闻部,陪中央、省、市电视台采访过几次变迁。后来直到新村建成,全国新农村首届文化活动展演在新村热闹没有去成,一幅洋烈新村的美景还是在电视画面里看到的,这成了我心中的一块心病和一份遗憾。
今年,随着部室工作相应的调整,提前准备好了日播节目,周末便开始有了休闲,也就有了周末散心游玩的概念。在一个暮春的周末里,我有幸专程探访了素有“川东第一村”美誉的洋烈新村。
洋烈新村位于君塘镇境内的州河和张家河交汇处的台地上。面朝八庙河,背靠午背山,左邻印盒寨,右有苑篼山。这里两江汇聚,风景秀丽,绿水青山,和谐自然。
据民间流传,交汇处的整个地形尤如一条泥鳅,在泥鳅的头部即沙嘴上建有一座双拱平面石桥,取名为“定远桥”。该桥历经两次修建,先是建成一座独拱坡面石桥,取名高拱桥。高拱桥因被水冲毁,然后再建成现在的双拱平面石桥,石桥取名为“定远桥”有“一定久远”不会再跨的意思。在泥鳅头部前面不远处有一形状如老鹰的巨石叫做老鹰石。为防止泥鳅逃跑,一只雄鹰常年守江边,保护着洋烈场镇。罗江电站建成后,定远桥和老鹰石均已长年淹没于水中。
据历史记载,洋烈场镇早在清嘉庆17年就已经开始兴场,后来逐渐发展成集水运、商贸、餐饮、医院、学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小场镇。场镇上的居民多以农商兼营,逢场天做生意,冷场天做农业。场镇上除民居外还有一座寺庙叫文昌宫,庙内建筑高大雄伟,殿柱的直径在60公分左右,终日香火不断。与文昌宫相邻有一秦家祠堂,由当时的秦姓家族修建,祠堂内雕梁画栋,很是壮观气派。后来,文昌宫改做洋烈小学,秦家祠堂改建成乡粮站。
洋烈场镇座落在泥鳅地形的台地上,泥鳅地形的背脊是一长条状的岩石,在岩石的中部分布着很多小洞,形似蜜蜂的巢脾。当地人把蜜蜂称为烈子,把没有蜜蜂的列子叫做火烈子,所以洋烈的列字下面加个火字,意指岩石上的.小洞如同火烈子,同时,寓意洋烈场镇能够红火,汉字简仪后,列字下面的火字改成四点水,成了现在的烈字。
由于人们认为石岩上的蜂烈子眼属神灵所为,是洋烈的一大风水,能够保佑民众,能够让洋烈的百姓过上甜蜜的好日子,再加上当时人们把细纱布称为洋布,煤油称为洋油,肥皂称为洋碱,火柴称为洋火,铁钉称为洋钉等,所以把石岩上的小洞称为洋烈子,为了感恩上苍,保护风水,场镇也即称为洋烈子。洋烈场镇的名称由此而来。
人民公社时期,洋烈更名为“灯塔”,洋烈公社称做灯塔公社,后来废除公社恢复为乡,还名为洋烈乡。后并入君塘镇,洋烈场镇起初称为飞泉社区,后更名为洋烈社区。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洪水给洋烈场镇带来了灾难,街道房屋全被冲毁,无一幸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场镇在原址上垫高靠后重建。一座漂亮的、多功能新农村综合体场镇展现在人们面前。
早起西出宣汉县城,乘车沿西延大道而下,一条宽敞六车道柏油马路向前延伸。窗外,两边人行道绿树成荫,崭新路灯排列向后退去,不远处时不时传来布谷鸟和扬雀在晨光中传来的叫声,让人感到故乡春天的美好和惬意。来到宣罗路,两岸青山迢递,山脊线在远处起伏绵延。罗江电站关起来几十米高的州河里船行绿水,两岸山坡披绿桐花耀岭,一路上擦亮人的眼睛。行程十余公里,车到洋烈老渡口,疑心路到尽头,却见一座大桥横跨老渡口,桥上车来人往。站在桥上右方看去,通往洋烈新村的路道蜿蜒向前,小叶榕和桂花树排列两边,郁郁葱葱;从正面水域看去,天高地远水阔,洋烈新村似铺陈在天地间的大写山水画,跃然眼前。
此时的路上,车流往返,人流如织,我看见州河六百里流域,山水形胜,吸引无数钟情山水的人,逐水寻梦桃园。身临其境,要比电视画面里更富有色彩,洋烈美,美在山,美在水。没有好山水,哪来好风水?没有好风水,华堂碧宫,雕梁画栋,也只不过是匠心搭建的一堆木石砖瓦。
洋烈地处浅丘,丘峦遍布,高低错落,却并不阻望,也不闭塞,有开有合。合处貌似山穷水尽,到跟前才见柳岸花明;开处丘分峦让,地旷水阔,白屋青瓦隐约水畔山间,麦田菜圃绕舍,田园风光迷人。雄壮的牛背山,山势迤逶而下,在山脚形成一片不规则的开阔台地,洋烈新村就建造在这片台地上。近处绿树成行,新绿爽心悦目。最爱那河畔垂柳,临水拂风,柔姿婀娜。远处左依印盒寨,右挽箢篼山,秀连诸峰,势呈不绝。山不高危,亦不雄峭,风姿清秀,风韵俊雅。近山清晰,苍松翠柏,阔桐细樟,历历可辨,新绿旧翠杂染,浓郁如泼;远山低回,轻墨淡抹,云飘雾缈,亦真亦幻,阆苑仙境,大抵也不过如此罢了。山是洋烈的魂,水是洋烈的韵。有人称洋烈是江南水乡,水乡不独江南有,分明是川东水乡,何必千山万水去,扯江南来作梯子扬名呢?看吧,州河横流,河水汤汤,浩浩荡荡北去,又折而向西,直下达州城;烟波浩淼,云蒸霞蔚,磅礴大观。游船、渡船、货船穿梭来往,古老的乌篷木船,也在水烟中时隐时现,让人油然而生念旧情怀。群山之间,鱼子溪、张家河等无数清溪小河潆洄,潺潺淙淙,汇入州河,形成纵横交织、密如蛛网的发达水系。洋烈新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形如半岛,网在水乡中央。岛上二百多户人家,户户依山枕水,鱼米之香怡人。
洋烈新村脱胎于洋烈古镇。古镇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在陆地不通公路的时代,由于地处州河要津,发达的水运,使之成了重要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客,催生了集市、商贸、餐饮等行业兴盛,寺庙、祠堂等也应运而生,很快发展成为百余户人家的场镇。然而,由于古镇地势低洼,周围河流纵横,水患不断。自二00三年以来,洋烈场镇接连遭受了五次洪灾,特别是二0一0年“7.18”特大洪灾,场镇进水高达七点八米,房屋悉数被淹,百分之八十垮塌,古镇遭受了灭顶之灾。为彻底摆脱年年受灾、反复重建的困境,宣汉县委、县政府尊重自然,顺应山河,决定搬迁古镇,重建新村。新村选址,退出河滩,让位于河流,不与河水争道,基础高层整体抬升十一米,防洪避灾,一劳永逸。
站在游船的船头眺望,洋烈新村被三面环水围着,雪白的墙体倒印在水里,恰是一幅连体壁画;靠山的一面,四周山势绵延起伏,山间云笼雾罩,宛然一座世外桃源。整个新村综合体占地121亩,具有川东民俗特色农房三百零四间,拥有住房三万五千平方米,入住200户、800余人。
漫步新村聚居点,住建局老张介绍,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规格设计,高质量建设,坚持自然生态与川东民居的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容,淳朴的民风民俗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建筑依山就势、显山露水、错落有致,具有鲜明的川东民居风格建设的。
走进洋烈新村农舍,漫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连体别墅,座脊灰檐独具匠心,小青瓦规格统一,斜屋面美观大方,穿斗结构别具一格;仔细观赏,一排排小洋楼,粉墙黛瓦,玻窗明亮,画帘低垂。川东传统民居风格中,融入徽派和现代建筑元素,古风古韵,却不乏时尚,于青山绿水间,犹如图画点睛之笔。底商楼居,集民居、商贸、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嫁接农商,联动城乡,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绝佳样板。精品购物街、特色美食街、观湖度假休闲街、文化展示街、农副产品展销街等,在规范中亮出特色。农家乐、茶楼、超市、旅舍等招牌,随处可见。凤凰火中涅槃,灰烬中新生。古镇没于洪水,新村崛起水乡,风情不可同日而语。
步出洋烈新村,四望山水之乡,游客接待中心、水上乐园、观景平台、滨水休闲景观带、自行车骑游道等,散布各处,步移景换。西面的鱼子溪湿地公园,鸢尾花大片开放,若彩蝶蹁跹纷舞。水上浮岛、生态步道、湿地花田、迷宫栈道、水车、吊桥等,各有情趣,而注入了土家文化、巴人文化元素的土家背篓亭、巴人卤罐亭等,更是别有意味。
如今的村前舒卷广场上,一把椅,一杯茶,闲坐品茗,不闻尘嚣,清风徐来,宠辱皆忘。凭栏眺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村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心旷而神怡!洋烈天然山水画,我在画中。
【洋烈新村的嬗变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江南古镇洋湖散文随笔09-21
我就是丁洋散文随笔10-12
动物新村10-18
动物新村11-25
动物新村02-01
动物新村06-11
动物新村04-11
动物新村06-17
动物新村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