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春行散文随笔
早就听说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值得一看,那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邃的徽商文化和古朴的民风习俗。更为有缘的是,婺源与安徽有着不解之缘。
车过长江,从东至直向景德镇,翻珍珠山,过中云,就到达了婺源。春日的婺源,绿树发新叶,竹园添新笋,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粲然盛开,在阳光下烁金灼银,撩人眼目;春水荡漾处,水鸟蹁跹,山影横斜,更增添了古村落的韵致与情调。朋友说,山水在别处,确乎如此。
午后到千年古镇江湾,看历史中的婺源之“源”。这里的建筑大多建于隋末唐初,是古徽州风水文化的典范,随处可见的徽式建筑无不显出苍劲、拙朴和沉凝的特色。漫步村中,我们观赏了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徽派古建筑,游览了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游人簇往的景点,并对建筑式样和用料进行了探究,发现古婺源实在是一部藏在民俗中的经典之作,它所保留的,正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即将或正在流失的,哪怕是一个榫头,一件雕刻或一笔墨迹。
转至李坑村,看到的多是明清古建筑,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古色古香,让人想起宏村和西递的马头墙以及幽长的'古黟民巷。这里的街巷也是溪水凌凌,纵横贯通,间以青光幽幽的石板小道和玲珑剔透的木石小桥,使人如入山家水墨写意,心里兀自生出许多感慨,许多牵系。
踏入晓起村,即听见有人情不自禁地吟咏起“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佳句。导游提醒,来这里不能不看看村后那数棵年代久远的古樟。果然,樟树年代已久,便想若是凌晨远伫,它分明是全村永远“晓起”的长者,总是那么精神矍铄,那么器宇轩昂。导游进一步介绍,因为这棵树的盛名,村中的农户也发展起了樟木产业,而且很有名声。行走在村道上,不时有香气扑鼻而来,沁入心扉,那香气既是香樟的气息,又是油菜花的芬芳。晓起村有成片的油菜田,把村道掩映在花海中,蜜蜂嗡嘤,蝴蝶翻飞,游客的相机不停地眨着眼,一帧帧彩色图片带走了春天的笑容,却带不走村姑的绿衫红帕,它们属于婺源的山水,属于婺源小伙子的真情挚爱。古朴典雅的明清幽居,曲折宁静的街巷小径,青石铺就的驿道甬路,叶碧风清的自然环境,以及遮天蔽日的古树繁阴,都使晓起这个好听的村名愈传愈远,愈远愈响。
傍晚时分,古村落又是别一番景象。疏疏落落的灯火,点点滴滴的露珠,隐隐约约的犬吠,三三两两的行人,簇簇丛丛的树影,全在婺源阔大的夜幕下,慢慢地酝酿着神秘,缓缓地更替着时光,渐渐地濡染着画面。婺源于是成了诗,意境幽邃,格调清新;婺源也就成了画,墨生五彩,韵入四季;婺源当更成了谜,有一千个谜面,让你把它猜成中国乡村的一千种谜底,然而它最确切的谜底终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
为了让游客白天饱览风景,晚上享受风情,尽情感受“中国最美乡村”的原始生态与厚重文化,他们还组织了舞蹈演员和歌唱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傩舞,以及灯彩、茶道、民歌等搬上舞台,为游客奉献各种味道的文化大餐,充分展示了婺源“书乡”、“茶乡”的文化生态魅力。
婺源的夜无疑是一滴馨香浑圆的神墨滋润开来的。
婺源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归安徽管辖,与徽商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与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保留着徽商文化“和合”的风格。难怪皖西南的民居至今仍然与这里的建筑式样不谋而合,原来机杼同出,渊源一脉。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鸿儒朱熹、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著名学者金庸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旅游资料显示,自宋至清,婺源共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号称“中国县级第一馆”。婺源的人文景观令人惊讶,难怪老外在这里一个劲地伸出大拇指,连连“OK”。
在婺源一些著名的的风景点,在鳞次栉比的徽派古典建筑群里,在与村民们的交谈间,在我们看到的文物、对联中,我们都感受到徽商文化的丰厚与深邃,体验着徽商文化对周围的熏陶和影响,思索着徽商文化本身的的博大精深。婺源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美好享受,更多的是隽永而恒久的沉淀,是地域文化折射出来的灿烂光华和哲学神采,是寻常生活光环之外的本真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