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时间:2022-04-11 14:09:3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安度晚年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1

  作为一个哲学家兼文学家,伯特兰.罗素的文章以透辟、缜密著称。这篇文章节选自他的散文集《来自回忆的画像》。

  从心理学上来讲,在老年时期要防止这样两种危险。第一是过分沉缅于过去。生活于过去之中,为已过的好时光而抱憾,或因朋友作古而痛苦,这些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人的思想应该朝着未来,朝着还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份不断加重的负担。人们容易承认自己的感情,过去比现在丰富,自己的思想,过去比现在深刻。如果这是事实,就把它忘掉。如果忘掉它,那它可能将不成其为事实。

  另外一件要避免的事情是跟着年轻人,渴望从他们的生机中吸取力量。当你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他们就要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对他们关心备至,你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除非他们特别冷漠。我不是说对他们应该不闻不问,但是你所给予的关心应是理性的,解囊相助的(如果可能的话),而非过于感情冲动。动物在自己的后代一旦能够生活自理时,就不再给予照顾,可是人类,因为幼年时期太长,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觉得一个人能做到对合适的活动兴趣盎然、不理会自己的个人得失,那么,他就很容易享有成功的晚年,因为经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在此可以结出累累的硕果,而经过经验产生的智慧在这个时候既有用武之地,而又不至咄咄逼人。叫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不要犯错误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他们不会信任你,同时也由于犯错误是接受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如果你做不到不计个人得失,那么,不将你的心放在儿孙后辈身上,你便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

  如果是这样,你必须知道:尽管你还能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诸如给点补贴或织几件毛衣,可是你千方不要指望他们会喜欢跟你在一起。

  有些老人为死的恐惧所困扰。假如年轻人有这种恐惧,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年轻人有理由害怕战死在战场上;但当他们想到被骗走了生命所能赋予的美好生活时,他们有理由表示不满。但假如对于一个尝尽人间疾苦,已经完成该做的一切的老年人来讲,怕死就有点不大好了。

  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使你的爱好逐渐扩大,越来越超出个人的范围,最后你的自我之墙将一点一点地退却,你的生命将越来越和人类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条河——开始很小,被两岸紧紧约束,激烈地冲过岩石和瀑布。渐渐地它变宽了,两岸退却了,河水静静地流着。到最后,不经过任何可见的停留,就和大海汇合在一起,毫无痛苦地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一个在老年能这样对待生活的人,将不会感到死亡的恐惧,因为他所关心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假如由于生命力的减退,倦意日增,安息的想法也许就是可喜之处。我希望我能死于工作之时,并且在我快死的时候能知道别人将继续做我不能再做的工作,同时能为自己已完成力所能及的一切而心满意足。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2

  夏日正烈,眼前的整个世界,仿佛也要融化了。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总能看到一张张挂满汗滴的面孔,一件件粘在脊背上的薄衫,一双双有气无力摆动的手,一只只欲速不达的脚,听的到一句句怨天欺人的话语。看样子整个人类都是要与老天结怨,却又无可奈何,谁叫自己有事在身。

  前几日感情的波动工作的繁重,导致自己想家,想回去看看母亲父亲以及我那花甲之年的爷爷。于是今天出现在了人群中,一偿久违依然不思的灼烤。好长时间没有回家,确实没有学生时代那么念家,但家有老人,不去看看是不孝,况且正处端午假日。此刻的我正在望着嗖嗖后退的窗外景象,犹如时光飞逝,好不感伤。

  记得在年后来西安工作之时,爷爷用颤抖的双手拭泪的情景,母亲一句句不断重复安顿的话,父亲默默望着自己孩子离去的双眼,我何尝不痛于心,于是自己假装上厕所之际流尽这伤感的泪水,好高高兴兴和家人道个别。

  而今归家,却提前接妹妹的电话,安顿我见到母亲莫提我感情的事,好让身体欠佳的母亲安心些。而我自己居然不知母亲有病在身,我想哭,但却怕把这伤感带给他人,我想大喊,却怕吓到旁人,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

  我大概在姐弟中算是一个不孝子。在我出生之时,父母大喜,而有人说老来得子,子只能是啃爹族。我曾努力学习,直至今日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发现还是没能逃过那句话。无法把爷爷父母接到身边,无法给他们带来一个小生命,让他们过上有天伦之乐的生活。爷爷的哭就是想在他闭目之前看看下一代人。而父亲每次出去见到别人逗着孙子,默默地又回家了,到现在几乎不在出去。母亲虽然一直以怕她老了没人帮人我带孩子为由劝说我,但是我何尝不能理解。我的心情岂能不沉重,而我的压力谁能与我分担,谁又能理解我?我努力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能把你们接到身边,我不怕累不怕苦,只想让你们安度晚年,不在劳累,不在牵肠挂肚。至于孩子我无法逼迫于她人,我有时真的想能找一个只要现在能给生我孩子的女人,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谁会心甘情愿。

  不知不觉车已行使好几个小时,马上就到家了,而我想见见她们的欲望更加强烈,恨不得立刻回到家。

  车正在缓缓的停了下来。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3

  父亲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咱陕西这块地方像一把钥匙。说完,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带,那里系着一串钥匙,能打开一处挂着锁的老房子。这处房子在陕南,藏在一条山沟里。

  这是父母来武汉的第二天。外面正飘着雪,亮着的电暖器像一盆火。父亲嫌这东西费电,说要是在家里,给火塘加些柴就能取暖。

  我明白父亲思乡心切,接着这个话题和他聊了火塘里的茶罐、煨着的酒、埋在火灰里的洋芋。父亲的心思好像不在这里,他说,这么冷的天,不晓得花脸猫咋样了?

  这把我的心思一下扯远了。我在武汉待了十来年,接父母来住过几次,他们总要留一个人在家,照应庄稼,人情礼往,还有花脸猫。这次,他们能一起来,下了很大的决心。得找到接手种地的人,不然地荒着像什么话;打电话告知亲戚,不然客人来了大门锁着那像什么话;至于花脸猫,自然也要请人来做猫饭。

  我和弟弟妹妹都不想让他们再回老家了,却不敢告诉他们,怕他们觉得被挟持了。可他们来了,我还是把他们落下了。除了周末,家里只有他俩,幸亏还有只狗小朱,给他们添点笑声。我每天中午打电话问他们吃了没,回答说吃了,要么煲谷糊糊,要么洋芋煮豆角,要么青菜煮豆腐,都是老家的吃法。

  晚上,我和父亲照例要喝杯酒,扯些闲话,通常我会说到某个邻居或亲戚到城里去了之后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下棋、看书。说到有一位表爷还上老年大学学书法了,父亲笑笑说:那是没办法的事,城里没有地嘛,手闲着也累。

  父亲喜欢看书,读了《浮生六记》,说写得真好,可惜沈复和芸娘命太苦了。他夸蒋坦的《秋灯琐忆》写得好,看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夸汪先生家常,是个好老汉。父亲看书时,母亲要么逗弄小朱,要么坐在阳台上看看花草。母亲进过扫盲班,开始能认一些字,后来全忘了。等到她的三个儿女都在城里成家立业,有一天她叹息一声:“原来养了三个客呀!”他们羡慕别人家里有老头、有青年、有小孩。其实,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却分散在几个地方。

  我听到这句话很伤感。我在城里这些年经常没有归宿感,时常发些“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牢骚,犯愁的事情层出不穷,可每次回老家,总要做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生怕父母忧心。在奔赴城市的路上,他们躬身做垫脚石,到后来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梦想,陷在世俗里。就算每年都回家探望,但一个事实就是——不说是抛弃了父母,至少是舍弃了父母:别人家济济一堂享天伦之乐,他们只有艳羡的份儿,并且生怕给儿女添麻烦。

  前年母亲摔倒了,半边身子不能动,他们竟然没吭一声。幸好我打电话回去,母亲还说不要紧,睡一夜明儿就好了。我当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刻电告亲友帮忙送到医院。虽说脑部出血点位置不伤要害,但手脚依然有障碍。母亲说:这回花了那么多钱,就像你们买回来一个妈,我得好好活几年,不然,你们太划不来了。

  有天晚上,父亲和我谈起了生死,说起了他预备的墓地位置。他说他要是死在城里,一定要把骨灰送回老家,他说他答应过祖母死后陪在她身边;他说那地方离老屋近,就像换个地方睡觉一样,离屋近还有个好处,你们想看我了,不用跑路。我想,是不是留他在城里这事儿给他压力了?

  他们还是孤单。我每次下班,他们都像五星级酒店的门童,站在门口,眼巴巴的,看样子等了很久。我说,以前每年回去两次,现在天天在一起,怎么还等起来了?母亲说,那样习惯了,现在不一样了,有盼头。

  周末扶着母亲去不远处的小广场晒太阳,母亲忽然指着一个人说,像咱们村里的一个人。这只是开始,后来每次下楼,她总能看到一个人像我们村里的某个人,要么背影像,要么头发像,要么走路姿势像。有一天,她看见一只松狮狗,怎么看都很忧愁,母亲忽然乐了,说:你看这狗多像某某某!我也笑起来,她说的那个邻居不苟言笑,倒真有几分神似。

  我笑着笑着,心一紧,原来母亲也在思乡。

  年关一点一点近了,父母想念起老家的腊月,烧酒的香,熬糖的香,左邻右舍欢快的声音,而这里缺这一份热气腾腾。每有亲朋来电问候,父亲总说挺好的,挂了电话会若有所思地叹息一声。有一天,我回来,父亲很开心地说:那位上老年大学学书法的表爷回老家了,不住城里了,说就像一棵玉米种在公园里,怎么看怎么不是一棵庄稼。看来,表爷的话让父亲产生了共鸣,我又忐忑了一会儿。

  春节前两天,弟弟从南京过来,说起前不久去广州出差看望一位老邻人的事情,说那位邻人拉着他的手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弟弟说,一个老头子怎么会那样哭?父亲说,年轻人不知道乡情,古人把“他乡遇故知”跟“洞房花烛夜”列入人生四大喜事,那可不是胡扯的。

  父母第一次没在老家过年,母亲说前一阵给老家一位王神仙许了愿,让我去买了香火。我腾了一个花盆的土放在阳台上。母亲跟王神仙说:对不住,隔了这么远,害你跑路,这城里又不敢放鞭炮,怠慢你了,等我回去再敬你,我给你许的愿你可要尽心呀。我问母亲许了啥愿,母亲笑着不说。我又问,母亲说请王神仙保佑我有瞌睡,说她都一觉睡醒了,看我还坐着,就许愿请王神仙让我早点睡觉。

  再没有那样的情诗了

  姥爷一共有过4个孩子,只活了妈妈一个;奶奶也很特别,生了爸爸这一个孩子之后就再也不生了。于是,1935年出生的爸爸和妈妈,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子女”。

  爸爸和妈妈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考入铁路系统的,是新中国第一批铁路职工。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他们一起参加了铁路职工运动会。爸爸参加撑杆跳高比赛,妈妈的项目是短跑。那时他们彼此还不认识,但是两个人留在了同一张运动会的合影上。

  他们还一起参加铁路文艺汇演,妈妈跳“采茶扑蝶”舞,爸爸参加了合唱——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演出结束后的集体合影上,又留下了他俩的身影。

  这就叫缘分吧。

  也许爸爸就是从那时开始注意妈妈的——那个不善言辞、低头走路、被誉为铁路电报所“四大美女”之一的漂亮女孩儿。

  妈妈在众多通篇介绍自己成就或辉煌历史的求爱信中,看到了一封只有7个字的情书:“我想和你交朋友。”妈妈回了3个字:“我同意。”

  加在一起很简单的10个字,让他们承载了日后长期两地分居的艰难和痛苦,却始终信守不渝。

  确立关系一年后,爸爸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带着建设边疆的梦想,去了新疆。

  从安徽到新疆,要坐3天4夜的火车。两个连手都没拉过的年轻人,靠通信联系着,从没考虑过将来能不能调到一起。

  我曾在妈妈的抽屉里看到过一个用画报包起来的小本子,第一页上,是爸爸俊美的字体:“送给姐姐素琴,弟塔基。”

  爸爸所写的情诗,好像是普希金体,那是那个年代的时尚。

  本子里夹着一张很美的照片,妈妈的头发端庄地盘起,戴着一条洁白的珍珠项链。妈妈说,项链是跟同事借的。她把这张照片寄给远在新疆的爸爸,爸爸则在背面,郑重地写下了引自俄国文豪契诃夫的一段文字:“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无论是外表、衣裳、心灵,还是思想。在这一点上,我的妻,是我理想的化身。”这就是妈妈在我那理想主义的爸爸眼中的形象。

  对爸爸和妈妈的各种猜想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展开:妈妈比爸爸年龄大?为什么爸爸叫妈妈“姐姐”?在爸爸的情诗里,他们成了两个无比神秘的人。

  后来经过我的多方求证,终于搞清楚了,爸爸和妈妈是同年出生的,爸爸的生日在农历正月,妈妈的生日在农历十一月,所以妈妈比爸爸小了快一岁。

  可爸爸为什么要管妈妈叫“姐姐”呢?后来,我干脆直接去问妈妈:“为什么爸爸叫你姐姐?”

  “没有啊,你爸爸一直都叫我的名字。”妈妈好像不记得那本诗集一样。

  我只能安慰自己,岁月的磨砺让妈妈的记忆力衰退了。

  经过5年鸿雁传书,27岁的爸爸和妈妈作为当时的大龄青年,决定结婚。

  可是那会儿,妈妈还是不知道,爸爸有没有从新疆调回来的可能,爸爸的工资是多少,爸爸家有没有房子住。直到第一次见了爷爷奶奶,妈妈才知道,爷爷奶奶就爸爸这么一个孩子,爸爸要负担爷爷奶奶的全部生活费用——真不知道爸爸妈妈那5年的通信都谈了些什么。

  爸爸在新疆工作了15年后,终于在我6岁的时候,调回来了。

  15年里,爸爸每年都把一年来对家人、对妻子的思念化作力量,忍受着3天4夜的火车长途跋涉的煎熬,在短短的20天里,享受着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其间诞生了我们姐妹3个。

  爸爸回来后,每天晚饭时都会来姥爷家,一是因为妈妈住在姥爷家,二是因为这里有一群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每当爸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妈妈手里忙活着家务,耳朵却听着他们的谈话,不时点头微笑。闲下来时,她就坐在一旁,深情地看着爸爸,那眼中的欣赏分明是回给爸爸的情诗。

  不当诗人便亏了的爸爸,在妈妈50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妈妈一本集合了世界著名诗人给妻子的情诗集,在扉页上用普希金式的诗体写了一首献给妈妈的情诗,这个50岁的男人依然“跪拜”在被他誉为“女神”的妈妈脚下。

  我们再没有那样的时代,再没有那样的爱情了,也再没有那样的情诗了。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4

  时间无声地流逝,冲不掉对您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季无息地更替,带不走对您与日俱增的思念。花开花落,金风吹来又一个您的节日。飘飞的思绪无由地飞到您的身边。真想,托秋风捎去我对您的祝福。

  ——题记

  尘满面,鬓如霜

  几年前的一个初秋,万木繁密,乍凉还热。那天我和同学们都端坐在教室里,怀着儿童的忐忑和好奇心理,静静地等待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铃声过后,教室里走进一位长相古怪,老态,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同学们立即用狡黠的目光将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个遍:凌乱的头发已夹了不少雪花,就如被霜打过的草地。瘦削的古铜色脸上布了一层灰,皱纹毫不留情地刻在额上。有点皱的长袖衬衫上,扣子一个不落地扣上,袖管却挽得高高的,露出了布满青筋的手臂。“是个老头”,“长得寒碜”,“是个老土”……几个调皮的男生立即窃窃私语地交换了意见。您却用温和的目光在教室里慈爱地扫了一遍,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了一个“唐”字,然后用四川话讲话了:“同学们好!我姓唐,刚从农村小学调到这里。这学期我将担任大家的语文老师。”话音刚落,下面就有人偷偷地笑起来,因为您把“老师”说成了“恼师”!说实在的,我对您的印象很不好,真有点土,还不讲普通话。就这样,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老教师就走进了我的世界。

  润物细无声

  因为是语文科代表,经常要到您的办公室,对您的了解就多了起来。当晨曦来临时,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总是最先响起,因为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与大家一起朗读(尽管你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当夜幕降临时,走得最迟的总是您,因为您总要忙着批改当天的作业;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您总是熬夜伏案工作,因为您还要为我们备课……渐渐地,我发现您并不土,您有一种吸铁石般的魅力吸引着我。

  最难忘的是那个考试后的傍晚,我因为考试很糟糕,心情非常烦躁,灰心丧气,整天只觉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坐在座位上,手中拿着一本书,翻来翻去什么也看不进去。“出来一下。”这一声打断了我的遐想,我疾步走出了教室。当走到教室门口时,一股凉风扑面吹来,使我的身体发抖。我想退回来,但是看到您那单薄佝偻的身子风中晃动,我把脚迈出了教室,走到您的面前。您和蔼地拉着我的手说:“你觉得这一阵子的学习怎样?”我把头低下,默默无语。您追问了一句:“是不是这次考试给你的打击很大?”我点了点头,头扎得更低了,不争气的泪水也涌出了眼眶。您又拍拍我的肩说:“一次失败决定不了什么,失败只是暂时的,要敢于面对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的原因,找到原因,要对症下药,这样才会有进步。把头抬起来,要敢于面对生活!”

  我抬起头,远处黑暗的天空中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我和您面对站着,昏暗的灯光撒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人生图画。

  老师,您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的心田。

  蜡炬成灰泪始干

  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风雨交加的一个早上。您仍然像往常一样早地来到学校。一进教室我们就发现您脸色不对,平日健康的古铜色变成了灰白的蜡黄色。我们叫您休息,您却说没什么。您仍然坚持在讲台前领我们读书。可是,“咚”的一声,您倒在了讲台前……

  因为过度操劳,年事已高的您终于累病了,躺在医院里。

  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单,鬓如霜的您躺在那白色的世界里。望着您那枯黄焦悴瘦削的脸庞,我流泪了。老师啊,如果不是呕心沥血地教育我们,如果不是起早贪黑地管理我们,如果不是夜里梦里都牵挂着我们,您怎么会累倒这里?您就像一支蜡烛,不停地燃烧着自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老师啊,您是我心中最美的人!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5

  去年终于搬进新楼,我们对面住的是一位老太太和她下岗的女儿一家,日子过得很是艰辛。老太太70多岁了,头发已花白,背已弓成了90度,然而,老太太却总也不闲着,每天起早贪黑背着一个破框子在小区的垃圾箱里、角角落落搜寻着烂纸壳子、矿泉水瓶及一切可卖钱的废品,似乎一刻也不闲着。

  受老太太的引示,六岁的儿子也开始每次把喝过的饮料瓶存起来,见到路边的各种瓶子也要捡回家。

  那天,收破烂的来到楼下,老太太把她捡的废品提到楼下卖。我便对儿子说,你看老奶奶生活那么艰难,把你捡的瓶子给奶奶卖了吧?儿子想了想,答应了,我们父子俩把那堆烂瓶子放到门口,我对老太太说,阿姨,这点瓶子你也拿去卖了吧。老太太没说什么,便提着下楼了。谁知,晚上我们正在看电视,老太太敲开了房门,手里拿着几张纸币,说这是我们卖的两块六毛钱,说着把钱放在门旁的鞋柜上退出了门,我忙走到门口说,阿姨,那是给您卖的!但老太太坚决不要。

  不久后,老太太又卖废品,我又把儿子的瓶子放在门口,这次我对老太太说,阿姨,这几个瓶子也值不了几个钱,您就拿去卖吧。老太太犹豫了一下,便把那些瓶子和她捡的废品放在一块卖了。

  然而一天后,老太太又敲开门,端来一大盘包子,说这是她女儿刚包的……

  后来又有几次,我把儿子的瓶子让老太太卖,但每次卖后一两天,老太太都会给我们送来一些水果、蔬菜及孩子爱吃的零食,虽然我们也给老太太送过一点东西,似乎邻居间显得很亲近,但我总感到我那几块钱的瓶子给老太太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

  再后来,我再也不给老太太瓶子卖了,收破烂的一来,我便和儿子把他捡到的各种瓶子提到楼下卖,哪怕一块钱、几毛钱,儿子也会高兴得蹦蹦跳跳。我让儿子懂得:只要是自己的辛劳所得,再少的钱也快乐!每次卖废品,老太太也显得神采飞扬,有时我们不知道收破烂的来了,她就会敲开门,高兴地说,收瓶子的来了!我发现她的驼背也挺直了许多!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老太太那样的弱势群体,他们活得卑微却坚强!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我们施舍的所谓的帮助,有时,仅仅需要我们放低自己的姿态。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6

  晚间刚刚登陆就发现叶社给我留言,说我的散文获得七夕征文散文类唯一的一等奖。没想到我的散文能在众多惊天地泣鬼神之篇章中崭露头角,着实欣喜了一下。

  可是无论怎样的欢喜都消磨不了白日里的疲惫和惶恐。心思完全不在文字上面。

  早晨一大早就和母亲到六安去了。今天二舅做手术,两个手术合在一起很让人心惊胆战。我们六点多就忙着赶到人民医院住院部。九号病房住得满满的。二舅躺在第一张床铺上,看起来精神很好,脸色也很红润。他一直在叨叨絮絮说自己没啥病,胃部不可能有癌变,胆结石倒是差不多。我们都瞒着二舅,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其实二舅已经是胃癌中期,外加胆结石。所以需要做两个手术,合在一起最少得四个小时的手术时间。二舅终究是疑惑,一个小小的胆结石手术怎么需要那么多费用,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于是母亲就善意地欺骗二舅说,小石子附在胆囊上,需要细细剥离,那么精细的操作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难道还是‘咔嚓’一下用剪刀剪了?”其实母亲并不懂医,说的话也完全外行。但是能唬住二舅。

  表弟跑来跑去,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交钱,一会儿拿东西。忙得满头大汗,我看着表弟疲劳不堪的样子,心中也很难过,但不知该如何插手。所有的大小事情都有表弟一个人操心,对于才刚刚而立的表弟来说,二舅的手术无疑是他三十年的生活中最最焦心的事情,然而,我们终究都要长大,要承担起重重的责任。表弟苦笑着说,先前只知道闷头过日子,从来不去过多考虑老人的身体,不需要在老人身上花费太多精力,可是现在不能了。表弟读书不多,他说出这样的话,让我的心也隐隐作痛。

  十点整二舅被送进手术室。我们都只能呆呆在走廊上等候。我看着眼前的几个老人,突然害怕起来。我不知道等候在走廊上的几位老人哪一天会突然离我而去。不知道眼前的老人当他们燃尽生命之灯时,我能否承受?我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他们逐渐老去的事实,但他们分明都是风烛残年了。

  他们什么也不懂,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跟在我后面跌跌撞撞,出出进进。

  手术室的门紧紧关闭着,像是隔着了两重天,生死线。廊檐外许多等候的亲属都站立不安,满脸的惶然。我把母亲、大舅和二舅妈带到病房等候。我不想让他们担忧,害怕。我现在是他们的依恋和靠山。

  我安顿好大舅和二舅妈,带着母亲到“爱楼”检查身体。母亲的身体最近一直不太好,头晕,胸闷,心脏部位隐隐作痛。

  母亲做了心电图,结果显示冠心病已到中期。医生告诉我,最好让母亲住院观察,做手术,让母亲过一天再来复查。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便是回家。不做手术,不需要住院,吃点药就是了,哪能有什么大事!也不是癌症,非得做手术不可,你大姑不也是这种病么?你奶奶生前不也是这种病么?等到实在熬不下去的时候,时间也到了,我也老透了!母亲听到医生的话,絮絮叨叨着不做手术不住院的理由。

  我没想到母亲心脏有问题,我一直以为母亲胃窦炎,先前带着母亲做胃镜的时候,看到母亲那痛苦的样子,不知怎么办才好。现在我更不知所措了。

  回到病房,母亲和舅妈说话,我一个人呆呆蹲在外面的廊檐下。看医院中人来人往,各色病人在我眼前晃动,有胳膊上挂着吊水的病人慢腾腾从我身边经过去洗手间,病房里传来说笑声,也有低低私语声。突然间,我感到那么无助!我已经成了父母的顶梁柱,有我在,他们觉得踏实安慰,可是,我害怕,害怕自己不能背负起这样的沉重,怕自己能力不够。其实,我已经不能给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了。年迈的父母至今仍然忙碌不停,当大多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时,我的父母依然为着下一代操心不止,劳累不止。

  我的眼泪“刷刷”流了下来,为二舅,为母亲,也为我们自己。近些天所有的不快全涌了上来,母亲的病情触动了心底柔软的神经,使我控制不住抽噎起来。可是不能让母亲看到。我怕她紧张。等到安定下情绪,我跟母亲说了一些饮食方面的注意问题,尽量淡化母亲内心里的忐忑。或许,母亲不会在意自己的病情,或许母亲也极力做出不在乎的样子,为的是减轻我的焦虑。

  因为下午有事,中午安顿好几位老人,交代几句,便坐车回家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事情并不重要,是我自己不敢再呆在医院,不敢看到二舅出了手术室后苍白的脸和失神的目光。我怕血晕症暴露出我脆弱的内心。逃离是我最不堪为人所齿的懦弱行为。

  心中时刻惦记着母亲的病,上网查了许多关于冠心病方面的知识,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询问二舅的情况,告知母亲需要如此这般,如此这般。话语中有责备,有关心,有无奈。母亲在电话的另一端连声诺诺,像个受训的孩子。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7

  每当听到闫维文演唱的《母亲》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歌中的词曲触动了我的心扉,一股暖流浸入心房,滋润着我。拨动着心弦,让我心动。脑海中母亲含心茹苦哺育我成长的往事如热血涌向心头,让我想起……。

  母亲家境贫瘠,家中排行老小,年轻时就体廋多病。她勤劳、聪明、贤惠,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质朴、善良、坚强之性格,传承着中华儿女的美德。她,用母爱呵护着我们长大,用挚爱哺育着我们成长,用柔弱的身躯挑起家庭重担,撑起儿女们的一片蓝天。

  母亲生有我们姐弟四人,上有哥姐,下有弟,听母亲说哥哥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我在家是老二。母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不顾自己的安危,赐予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多彩的世界,让我们饱享人间之乐。使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强。我要向您说声“母亲,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

  在我的孩提记忆里,母亲有病在家,操持家务。不仅照料着我们姐弟三人,还赡养着爷爷。那时,家里生活不富裕,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收入不多。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地安排着家庭生活,用她柔弱的身躯扛着家庭重担。

  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但她持家理财还是很有办法,总能让我们在最困难时,渡过难关。那时我们正值长身体时,她总是殚精竭虑地想尽办法让我们吃饱、吃好,我最爱吃她做的芸豆烩面,珍馐美食。结婚成家后,还时常想起这样的饕餮美餐。母亲有双巧手,她常给我们裁剪新衣、衲制布鞋。每逢过年之时,用她那双巧手,剪出窗花,贴在窗上。节日气氛顷刻间充溢整个房间,此时我们也是最欢快、最幸福的时刻。

  母亲是个孝顺的儿媳和贤惠的妻子,爷爷年迈已高,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到吃晚饭时,她总是最后一个就餐,并告戒我们要等爷爷和父亲一起共进晚餐。爷爷病重时,她和父亲陪伴着,虽然有病,但从没有怨言,直到爷爷走完生命的最后。

  母亲的勤劳、聪明、贤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了勤俭持家、孝顺老人、尊重长者。如今自已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我时常也会这样地教诲他。我想这就是在母亲身上学到的“家教”。我要向您说声“母亲,谢谢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教育我的后代”。

  母亲是个热心、善良的人,她虽然没有工作,在家操持家务。但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上班时,总会让她帮助照看家里的孩子们,把家里的门钥匙寄放到我家。她常常叮嘱我们和伙伴们:“放学早点回家,不要在路上贪玩”。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哥俩吵架,母亲用了很大力气把他们分开。弟弟若无其事地回了家,哥哥脾气倔犟,怎么劝就是不回家。此时,外面下起了漂瓢大雨,母亲怕他被雨淋坏生病,撑着伞想尽办法将他劝回了家。可是,哥哥还是生病了,母亲于是将他带到医院看了医生。

  随着爷爷去逝,我们长大,家事的操劳,使她的身体更不如从前。高中那年,当我在家夜读时,母亲陪伴在我身边,直到我入睡。当我夜读偷懒时,母亲轻声唤醒我,关切地询问我,让我去床上休息。母亲的身体不好,但是夏季天热时,怕我们夜里被蚊虫叮咬和热着,常常守候在我们床边,用扇子为我们驱蚊、纳凉……

  母亲已进入耄耋之年,20xx年在陆军总院做了一次心脏介入手术很成功。8年过去了,她的身体依然康健。如今,我成家立业,远离家乡,每年我都会携妻带儿,回家过年,感受着父爱母爱,感受着家的温暖。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妇女,她给我生命,哺育我成长。辛茹苦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感恩之心难以表达。

  我要向您说声“父爱似天,母爱似地,天地之大,比不上父母的恩情大。母亲,祝您晚年安康!”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8

  晚霞映红了天边,迷人的光彩中您依稀可见。

  唐老师,您在那边还好吗?

  秋风,请送去我的问候。

  大雁,请带去我的祝福。

  天边的夕阳,你慢些走。

  最美夕阳

  黄昏,夕阳开始散发金光,天空的颜色开始变深,由亮白变成了粉红。

  是夕阳开始下坠。

  它仿佛有意渲染天空的色彩,有意制造这良辰美景。在夕阳的渲染下,云朵仿佛喝醉了酒般,朵朵鲜红,朵朵醉人。江水仿佛镀了一层金似的,用淡淡的金光映照着周边的花草树木,缓缓向东流去。

  江边,一对年近七旬的老夫妇悠闲地漫步着。

  众多行人,他们与众不同:一个老爷爷推着一把轮椅,轮椅上坐着他的老伴。

  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得让人羡慕的老夫妇。老奶奶下半身残疾,无法站立,可老爷爷不嫌弃老奶奶,细心地照料她,还时常推着老奶奶来江边走走,看看晚霞,活动活动,尽管老爷爷自己的腿脚也有些跛。

  “哎,你瞧,西边的云多好看啊,鲜红的,着了火似的!”

  “老头子呀,要我说,还是东边的好看嘛,像朵花儿!”

  “祝你生日快乐……”洒水车从远处开来,哼着悦耳的小调,喷发着快乐的源泉,滋润了干旱的大地。花草树木得到了水的恩赐,透出一种水灵灵的柔美,与夕阳的金光交织在一起,更显妩媚。

  洒水车前进着,路两边的行人纷纷躲避它喷出的水。

  可那对老夫妇似乎浑然不知,沉浸在他们那快乐的交谈中。

  终于,洒水车的歌声提醒了他们,可能躲到哪儿去呢?再说,也来不及了呀!

  就在路人为他们担心时,洒水车的水量开始奇迹般减弱,由原来疯狂喷发的水变作一股细细的水流,开到老夫妇脚边时,又变做一滴晶莹的水珠,滴在老夫妇脚边。

  路人见到此情景,不禁为司机的行为竖起大拇指。老夫妇更是感激,老爷爷朝那位司机挥挥手,喊了一声:“谢谢啊,同志!”司机笑着点点头,洒水车又唱起了欢乐的歌,喷出快乐的水源。

  老夫妇目送着洒水车渐渐远去,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太阳坠落的地平线。老夫妇继续在江边散步,笑着议论新安江的新风尚。夕阳的脸慢慢消失在远处的山峰中。天空的颜色开始变深,直到浓稠的黑夜把老夫妇的身影吞没…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9

  闲暇无事,我喜欢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沏一杯清茶,放一段音乐,听一段戏曲,在氤氲的茶香和静静流淌的音乐中,翻看一些美丽诱人的山水画和惊艳多姿的仕女图、花鸟画。这些画,有些是摄影师的杰作,有些是画家们的神韵,但都是大自然的再现:风和日丽,山清水秀,亭台楼阁,鸟语花香,美女多姿,情思绵绵…,真是美不胜收!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置身于美景之中,贪婪地享受着那大自然的恩惠。此情此景,旁若无人,畅然惬意,清净无为,以至忘却了一切,忘却了自我的存在!

  进入古稀之年,和佛结缘,实乃幸事,只是恨见太晚!我先后读了净宗“五经一论”,禅宗“七经一观”,以及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中常用的些许经典,深深感到:佛教超越了一切学科理论的认识领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回答了人们苦乐生死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证,只要学人依教奉行,制心一处,皆可修成正果,圆成佛道。

  诵读大乘经典,感受颇深。每读一部佛经,都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仿佛释迦佛深解人意,开口便能直指人心,你不开悟也不行!每每使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心生欢喜,乐而忘忧,真乃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使人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以至有一种读经就是人生享受的感觉!人们也许想象不到。诵读佛经和一般读书不同,它是一种神圣的和对佛祖诚敬的行为,是激发本具的智慧德能的唯一方法,它对于纠正偏执,树立正见,端正人生,纯洁心灵,真是非佛经莫属了!

  在深入经藏、增长智慧的同时,把现实生活做为修行的道场,以出世之精神入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说话办事,无不是壇城。面對境界,体悟佛性,歷事煉性,對人煉心;把小我融于大我;不取不舍;入不二法门;保持清净心。学中修,修中学,修学并运,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体味那清净、自在、安详、快乐的境界,享受那恬淡、无欲、潇洒、自如而又典雅的生活!

  平素,我喜欢书,不读书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大有寝食不安之感。正所谓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爱书,倒不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因为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充实自我的大门,是通向成功的舟楫!当我品读那古今圣贤们的至理名言时,当我品读那古今诗词名家的隽永诗文时,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反复品读、一丝不苟。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不读则已,既读必得。读书是自己的爱好,或者说是嗜好,是几十年的职业习惯(宣传教育),我把学佛、读书、吟诗、撰文,作为晚年修心养性的一种依托,对于我来说,也许这是一种必然的归宿吧!

  写诗作文,从中寻找乐趣,是我的特长。把自己一生对工作、对生活的感受,总结一下,梳理一番,融合古今圣贤们的教诲,以诗文的形式写下来,不无益处,起码也是自寻其乐之道吧!闲暇无事,坐在案头,我常对自己写下的诗文反复读诵、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个词、一个字也不放过,至到词通意达、完全满意为止。君不知,当一篇诗文经过锤炼,朗朗诵读,心满意足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惬意、喜悦、欢快心情,是别人难以体味的!我给孩子们说,学佛、悟禅、读书、写诗,是最好的养心丸、维生素、保健品、长寿药,有百利而无一害!自己深有感触,不知人家信不信。或问,你这样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修改这些诗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说:什么也不为,这是一种治学习惯,修习风格,也是一种陶冶情操,背尘合觉的有效方法,或者说,这是寻找其中乐不思蜀的快意之感罢了!

  我喜欢清静,但也喜欢交友。几位情投意合的老朋友不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暢谈国事民情,豁达开怀;几位大学老校友定时聚会,谈诗论文,唱和诗联,倒也饶有风趣;在网上,诗友、高手就更多了,正好学习提高。不管外事何其多,但有一点我是始终不渝的,那就是:随缘应事,事過不留!交往谈吐过后,马上把心收回来,回到原本清静的思想境界!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南怀瑾的两副联来: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品茶,听乐,赏画,读经,修心,养性,撰文,写诗、处事、交友…。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内圣外王。我想,这才是最好的修行吧!——关键在我。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 篇10

  就在当代今天,新婚夫妻动辄就离婚各奔东西而去,在小区却住着一对老夫妻,互相守着当年的誓言、爱的承诺,虽然坎坷,虽然风雨,不离不弃,也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仅存的唯一的一对老夫妻,方显示出稀少珍贵。

  一对空巢老夫妻。两人走过了相助的70多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男老翁姓邵,就叫老邵吧,妻子贵珍,生育有两个男丁,后来羡慕女儿收养了一个义女。三个孩子都不在小区里住。小儿子在市区住,大儿子在外市省会开饭店,女儿在外市省会开出租车。退休后老邵曾经去市区住了一阵子,吃饭习惯不方便与儿子儿媳妇,就回到小区来住,老伙计多,熟人多,根在小区。

  老邵大腹便便,血压高血脂稠,好吃红烧肉,好喝些小酒,喜欢与年轻人混在一起,时不时邀请年轻街坊到家里喝酒吃肉聊天,维持日子。老伴贵珍糖尿病、大脑硬化萎缩,自己可以自由活动,只是智力下降如同小孩子,有时间她自己对着电视机喊,“看我干什么!不要看。”最后啪把电视关掉,再也没有人看她。下楼在院子自己一人种地,拾塑料袋子、方便面袋子,拿往家里,老邵趁她不注意就扔回垃圾桶。她也不找。重拾,重扔,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候邻居从她的小片荒菜地经过,她不乐意,就驱赶经过的人,用凳子撵人,楼上的老邵看到就对着人群大喊,“不要和他一样!”“一个精神残疾病人,有什么法子,有时间气得我大骂她一通,她呵呵笑,怎么办!就这样吧!”

  儿子们抽空回来,就给母亲洗澡,洗一遍衣裤、床单枕巾。孩子们回不来就找邻居们帮忙给他洗澡。

  老邵大部分时间就是老伴的法定监护人。大部分时间在家里。买菜购物出去,自己洗澡就需要把老伴锁在屋里,和老伙计去洗澡。害怕她一人走失迷,找不到家门。

  春节了,儿女们轮流回来照看。春去秋回,日子流失。

  昨天因为有事去看老邵。他让我们看了他平时在家里看的书籍刊物。眼花了,少看一会,看累了,就对着窗户下看。看过往行人。打招呼。谁家有婚丧嫁娶之事就去帮忙。每天看天空流云日子飘过。

  老夫妻双职工,不缺钱花。经济阔绰。就是健康,身体一天一天衰老下去。

  或许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老人们,有一天今天年轻的我们明天也会向他们二人一样老去。空巢。孩子在外市工作学习安家。

  就在小康社会来临,养老院还不可以普及,有些老夫妻不愿意住老年公寓,愿意住在自己家里,就是需要社会一些支持。有的地方在试点。有些地方却照旧纹丝不动。

【如何安度晚年散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如何遇见了外面的世界散文12-05

夏日私语散文(通用19篇)11-10

朱自清散文读书心得(通用5篇)02-28

适合朗读的散文(通用35篇)03-11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8篇)07-09

五十年同学情谊散文(通用5篇)03-11

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通用7篇)10-12

史铁生散文的读后感(通用16篇)07-09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3-20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