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书院与夫子洞日志
一
曲阜师范大学的文化底蕴很深,儿子考上了这所大学,我挺高兴的,可我知道妻子心里不满意,儿子心里不痛快。
为了让儿子能够多了解一些孔子的伟大,以便以后能够精辟的解读孔子思想,做一个大写的人,上个星期天,我带着妻子和儿子游览了孔府、孔庙和孔林。
谁知道,这母子俩竟然对“三孔”不感兴趣,两人就像逛公园似的走马观花地玩了一天。
我看着母子俩连一点点人生感悟都没有,心里挺不是味的。
回家后,那几天我就寻思着,妻子对儒家学说不感兴趣,还可以理解,因为这些年来,妻子的心里只有我和孩子,只有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可儿子生长在孔孟之乡,现在都已经高中毕业了,竟然对孔孟学说还如此陌生,这可怎么得了!不行,趁着儿子还没有到曲阜师范大学报到之前,再带母子俩到尼山书院和夫子洞去游览一番,继续实地启发儿子对孔子这个伟大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孔子一生宣传他的仁政德治的思想,其“仁者,爱人”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都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哺育、教育了无数个仁人志士和平民百姓。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使教育平民化,使官学转化为私学,在历代封建社会里让平民教育成为了可能,真的是很了不起。
孔子礼乐御射书数的六艺教育,从古自今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他这面大旗至今仍然还是光芒万丈,照耀着人类,影响极大,史无前例。就连美国人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英国人编撰的《人民年鉴手册》一书当中,都把孔子排在了世界第一位。
二
尼山,位于曲阜城区东南三十公里处,原名尼丘山。
尼山不算高,但周围五峰连峙,峦嶂相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景色。
尼山的东面,有常年不竭的智源溪,终年流水潺潺,即便是最寒冷的冬季,这一片的苍松翠柏也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尼山书院,坐落在尼山脚下。
尼山书院与洙泗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四大书院。
中国的书院讲学之风,主要是从宋代开始的。
公元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将州学和孔庙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庙学合一”。
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对尼山孔庙进行扩建。
元朝初期,书院列入了全国官办系统。
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创建了尼山书院。
元朝末年,尼山书院败落。
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发起重修。
1494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四氏学学录孔公璜又再次修建。
如今保存的尼山书院建筑,是清朝道光年间所修建的庙宇。
以前那所独立的尼山书院,建在尼山孔庙东北的百余米处,独为一院。书院内有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地方。
1925年,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再度重修,除修复了尼山孔庙之外,又修复了尼山书院及颜母祠。
尼山书院,是中国古代众多书院中的组成部分,影响面并不算是多么大,但因为它地处圣人故乡,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也就具有了一些独特之处。
尼山孔庙,因孔子诞生于尼山而建。尼山书院又依尼山孔庙而建,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书院建于圣人的诞生之地。
今天的尼山书院,即尼山孔庙。
尼山书院周围有一千多棵桧柏,棵棵郁郁葱葱,树干笔直,树冠不大,形似毛笔,被人们称为文柏、笔柏。古朴的青砖灰瓦隐藏在尼山书院苍翠的树木中。
尼山书院共有院落五进,殿堂五十多间,正门名棂星门,棂星门前,立有“大明尼山书院”的石碑。二门名为大成门。寺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前有两庑各五间,殿的东、西各有掖门。殿后有寝殿三间,两庑各三间。东、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东院前为讲堂,后为土地祠,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单成一院。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寺庙内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石碑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尼山书院红墙金瓦,院内苍松林立,古木参天,绿苔满地,班驳的红漆木门掩住了一院的幽深,这里的确是一处修心养性,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尼山书院东南不远处有一座四角飞檐的凉亭,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站在这里往东瞭望沂水河,触景生情,突感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不由自主地就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人在此地建亭纪念,故名观川亭。
三
夫子洞,是天然石室,又名坤灵洞,位于尼山孔庙东南崖下。洞里有一张天然石床,洞前立着一块刻有夫子洞三个大字的石碑。
夫子洞很小,也很普通,但传说颇多。
传说之一:孔子的母亲身怀六甲,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间肚子疼痛难忍,来不及赶回家了,就在这个野外的夫子洞里生下了孔丘。孔子的父亲看着这个婴儿十分丑陋,以为是个怪物,便将这个婴儿放在了洞中,拽着妻子回了家。
初生的婴儿嗷嗷待哺,山上的一只母老虎听见了,便跑进洞里来哺乳这个新出生的婴儿。当时正是秋高时节,洞里闷热,婴儿热得难受,哇哇大哭,就在老虎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只在天空飞翔的.老鹰飞闻声进洞里,站在地上用翅膀为这个婴儿扇风降温。
当时在田地里干活的一些老百姓,看到这种奇特的情景,以为洞里的婴儿是凤凰之子,于是民间就有了凤生、虎养、鹰扇风的优美故事。
四
那天上午,我和妻子站在夫子洞前照合影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琢磨着,春秋战国时期这样一个一出生就历尽艰险的婴儿,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历史的巨人?那个阶段中国的思想界,为什么大师如云?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正比的关系吗?中华民族的复兴中首先进行文化的复兴,是不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现今这个经济社会,还需要不需要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来滋养人们的灵魂?
那天,尼山书院和夫子洞景点上的游人很少,比起曲阜城里孔庙的那种一天到晚车水马龙的情景简直是天壤之别。偌大的尼山,古老的尼山书院,仅有我们一家三口人和司机小邹在闲逛。
那天,更加令我失望的是,临要回家的时候,儿子就好像是从荒郊野外转了一大圈,累的没点精神,连句话也不想说,无精打采地一头钻进车里,闭着双眼靠在车座背上打起盹来。
我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回头看了儿子几眼,心里寻思着,这个孩子生长在人们不计后果发展经济,全民经商的年代,虽然弄不清楚社会上老虎成群,苍蝇成堆的根本原因,但耳闻目睹过一些老师理直气壮地让学生家长办些私事,事后给学生调调座位;逢年过节笑眯眯地收下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给的红包,在这种校风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难免不滋长金钱主义至上的毒菌。
唉!但愿儿子将来可别是一个没有生活念想,没有人生信仰,没有灵魂的人。
我这么寻思着时候,脑子里突然涌出了几句莫名其妙的诗句,便不由自主地信口吟哦起来。
回头看到地上的影子,
忽长忽短扭曲着心魔。
思绪在尼山书院漂游,
围绕圣人不知做什么。
携妻带子步入夫子洞,
鹰扇风的传说在眼前。
漫山遍野到处是故事,
千年松柏寂静的语言。
观川亭里瞭望沂水河,
心里渐渐燃起一团火。
野草顶出冰冷的土地,
迎着西南风活出自我。
【尼山书院与夫子洞日志】相关文章:
游冠山书院02-01
雪花洞日志07-09
玛尼堆的述说日志05-06
崆山白云洞08-25
沈肯尼成长日志02-07
情感日志:山05-28
山恋日志05-01
游浮戏山雪花洞10-12
巴林喇嘛山日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