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生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04 10:21:39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读后感

人生的读后感1

  喜欢周国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学观有很多让我产生共鸣,也有很多让我开始思考。既简单纯粹,又有深度。

  读完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之前没有稳定的价值观,现在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不时翻翻这本书,让我在快速前进的节奏中,慢下来沉淀一下,获得内心的一种淡定的满足感。

  生活态度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我想,我还算是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仅仅是因为内心觉得,我热爱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质、标准等无关。因为热爱生命,对这个世界仍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欢去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熟视无睹,觉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没活力;关于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颗感恩之心,觉得能活着已经是人生的万幸,继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着;关于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学习的东西。有信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在普通这么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独善其身,按照自己的节奏步伐来前行,若没有内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并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坚持跑步,坚持早睡早起,坚持自省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实际上的美好。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他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不知是因为敬畏生命而喜欢亲近大自然,还是因为喜欢亲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确,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简单的、免费的,却也是无价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静坐两分钟,看看自己在想些什么,听听自己的内心说些什么。

  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给予先哲的伟大其实已经成为失落的遗产。总是宅着是会禁闭自己的,要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必须要走出去和现实接触,才能体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学会思考。

  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作为一个喜欢看海的人来说,我觉得跟朋友们一起去和自己一个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义所在。有时,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无心无肺,跟伙伴们一起放松一起疯的节奏;有时,我们也的确需要独自一人面对宽广的大海,真实面对海,倾听自己的心声,让大海把自己的情绪冲洗干净。

  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很好的诠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快乐观,大抵如此!同样的东西,悲观和乐观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此快乐观跟王尔德的悲观理解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却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尔德认为,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智慧。需要在简单和深刻中找到一种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一个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己。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做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做认识人性的标本。去经历,再总结,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他们是否真正必要。还是得多自省。

人生的读后感2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浮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人生的读后感3

  好久没更文了,但我还想为我那仅有的一百几十个粉丝一直写下去,感谢可爱的你还没有取关我。顺便和大家说一下,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回到学校里上课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刚读的一本书,路遥的《人生》,是我离职前公司小编送我的一本书。让最近意志消沉的我重新找到了奋斗的理由。

  先给大家梳理一下书中人物的主要关系和性格特点:

  01 高加林

  书中的男主人公,有文化有报复,不愿意做农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村子里当民办教师的他刚发表了几个散文诗等文学作品,觉得离自己理想的生活又靠近一点之后。

  被村里第一能人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位,他又变成了农民,并与大字不识的巧珍相爱。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农民生活和体验到爱情的滋味后,他在新疆当军官的叔父回来了,成了他们地区的劳动局长,是村里第一能人高明楼的上级。高明楼怕加林和叔父告状,就伙同马屁精马占胜走后门,把加林弄成了县里的通讯干事,成了国家的正式工人。

  高加林利用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优势和打篮球方面的精湛技术,迅速成了小城里的明星人物,并且受到了高中时期互生好感的黄亚萍的青睐。

  当亚萍要随父母迁回南京后,和加林表明爱意,并承诺自己的父亲可以帮助加林在南京的大城市帮他在《新华日报》等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时。高加林犹豫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也想和有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他放弃了和巧珍的感情,与亚萍谈起了恋爱。

  后受到亚萍原来男朋友母亲的报复,加林找工作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使他失去了工作、城市户口、还失去了亚萍,同时他最爱的巧珍也嫁给

  别人,他又变成了农民……

  02 巧珍

  村里第二能人刘立本(和高明楼是亲家关系)的二女儿,由于刘立本先前的自私,为了攒钱,没让大女儿和二女儿读书,导致巧珍成了文盲,但巧珍却喜欢读书,并喜欢上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真诚地爱着高加林,懂他的所有心思,并主动向加林表达爱意,帮他卖白面馍,给他买好烟,穿他喜欢的黄色的确良衬衣,还因为他说:“以后,你要刷牙。”

  就不顾全村人的眼光每天刷牙。甚至等到加林去县城里工作后还怕加林在城里消费高,把自己在地里干活拿公分换的钱都给加林。

  当加林为了前途要和巧珍分手时,巧珍就放手让他走,还让他再找个更好的对象。

  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孩子失恋后也没放弃对生活的热爱,继续劳动,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

  而且在加林被举报失去工作回家当农民时,还央求姐姐不要羞辱加林,甚至请求姐姐的公公——高明楼,帮他找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好让他不那么受苦受累。

  03 黄亚萍

  博学多才还关注各国大事,父亲是县武装部长,母亲也有着体面工作,由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高中毕业后当上了县里的广播播音员。高中的时候与加林互生情愫,但因为加林最终回了老家当农民就不了了之。后来与高中就开始喜欢亚萍的克南(门当户对)在一起了。

  因为加林当时通讯干事来到城里工作时,又想起高中的时候两个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那种美妙的感觉,意识到克南在她心里的分量没有加林重的时候,决然放弃和克南的感情,选择和加林在一起。

  她是自私的,但她真诚地爱着加林,把她所有的工资都用来打扮加林,给加林买没吃过的东西。同时她也真诚地不情愿加林是个农民。

  04 顺德老汉

  有一颗及其善良的心,热爱着村里的.每一个娃娃,有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会分给娃娃们,从小就很照顾加林。

  当加林失去民办教师的工作,只能回家但农民下地干活磨得满手是血泡的时候,他心疼,劝他慢慢来。并且细腻地发现了他和巧珍的爱情,支持他鼓励他。

  在加林抛弃巧珍时,他还劝说加林不能忘本,不能轻浮;在加林最后失去城市工作回家又当农民时,开导加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甚至怕明楼打压报复,去敲点明楼。

  总结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慨是,人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要忘本,如果高加林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亚萍在一起而抛弃巧珍,也不会受到克南妈妈的举报,也不会刚刚好起来的生活又变回了从前,又成了农民,也失去了最爱他的巧珍。

  人生啊,有很多岔路口,总听别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其实是,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坚持下去才重要!

  20多岁的你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岔路了,你会怎样选择你的学业,家庭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最近选择方面的困惑,我们一起帮助你吧!

人生的读后感4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生哲理-读后感。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有时候的我心态挺积极的,但有时候挺消极的。决定读博士时,不知为啥心情挺矛盾的,然后三年过去了,心态从积极转为了消极心态,

  最后终于决定出国一趟,出国的2年,心态挺好,好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现在6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心态如何,有点麻木的感觉。呵呵,不管怎样,仍旧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难于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说起自信,一直以为我是个挺自信的人。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是挺自卑的一个人!我非常相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的自信在一点一点的被磨掉,中间曾经捡起过丢失的那么点自信,但现在又不知道自信跑哪去了。我承认自卑是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但我不会因为自卑而止步不前,不能做到各方面都自信,但可以做到在某方面找到自我和自信!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也不会因为你知道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滋润你成功的食物和泉水。

  我也懂得“Ac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words”的道理,但有时候的我却是个拖拖拉拉的懒虫。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常给人“速度快”的感觉,而实际上,不是因为我的速度快,而是因为我做事马虎,另外,重要的、自己的事时,需要Actions,我却拖呀拖的。感觉自己有点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压力到底是什么……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激励与抚慰。

  常常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心灵快乐无比。学会给心灵松绑,就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总觉得自己挺坚强的,但渐渐发现我挺脆弱的,动不动就掉眼泪,哥哥说一看到我这么大了还动不动流眼泪就想狠狠揍我一顿!

  其实,平时的我还挺乐观的,总是嘻嘻哈哈的。但是,有时候,不争气的眼泪就是忍不住往下流。总觉得自己好像与别人反应迟钝,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异类的:某些别人觉得我无法承受的事,我却表现的异常镇定;某些别人觉得闹心的事,我却表现出像个外球人似的旁观者;但某些别人觉得没必要闹心担忧的事,我却一统瞎操心瞎担忧。是需要时不时的维护和保养自己的心灵!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次倾心的交谈,就是一种快乐无比的事情。快不快乐自己最清楚,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呵呵,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快乐,但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生活中免不了存在一些不快乐的事。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永远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丑一点可以,但人丑心不能丑!仁慈善良不在乎一个人的外表,只在乎人的内心!我就是一个丑小鸭,但我是一只快乐的丑小鸭!嘿嘿脆弱一点可以,但人脆弱内心不能懦弱!懦弱的人总是自悲的,所以,一定要有勇气、有主见、有自信!

  刚才在前面说了,有时候的我是个脆弱的人。勇气、主见和自信方面,说实在的,也许真有点欠缺,由于我不愿去计较,不愿去硬争,不愿去主动提出某某要求,所以有时候跟人感觉特没主见,但并不代表我是懦弱的!昨天同好朋友聊天,一聊就聊了2个多小时,其中就谈到各自的性格脾气和处事风格,我觉得我确实是属于“糊里糊涂”的人儿。

  人生吗,难得糊涂,干嘛将自己搞那么累。笨一点可以,但学习是不论早晚的,只要肯学,相信一点一点的,没有学不会的,就怕你不学!我是一个笨小孩,但好像我也是个懒小孩,该批了……讲究一点可以,但是讲究不是奢侈,讲究要有分寸,不要因为讲究让平凡的生活变了质。很认同这点!度的把握!有点脾气可以,但有脾气不等于有实力。

  要学会沉默,储蓄知识财富,做个真正有个性、有脾气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脾气的好坏,我觉得很难定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下,人的表现是很不同的。比如,对我来说,在外面,对朋友对工作,我脾气很好,忍耐度特别大,但是,在家里,对亲人,对男朋友,我脾气就特差。咳,不管咋样,有实力,有能耐是硬道理啊!

人生的读后感5

  其实看完三本的《人生拍卖会》已经有一段时间,每一本每一章节每一句对白对其的感受都很零碎,不易将其整理成一篇读后感,但今天鼓起一点点的勇气试著把它写出来。我想应该先说我对这个拍卖会的感受。

  人生拍卖会,真的是个很特别的想法,把那些厌世达标的人的人生拿来拍卖。如果真的有这个秘密组织,我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那是活生生的人啊!偷偷的把他们的人生拿来拍卖,但当事人全不知情,然后竞投成功的人顺理成章活上别人的人生,多么不可思议!表面看,把别人的人生拍卖掉,是不公平的事!没有人有资格剥夺另一个人的人生,不过那是一个神体组织。那神可以收回人类的人生吗?似乎可以的,因为是祂创造了这一切。而且拍卖会不会没有因由就把人生收回拍卖,那些被拍卖的人,都是极之厌世的人,都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人。

  想深一层,这既有意义,又环保!换另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活上那些厌世的人的命,未尝不是好事,我相信竞投成功的人都会尽力把生命活得更好更灿烂!我觉得厌世的人都很笨啊!直到人生被拍卖,然后悠哉悠哉活多十年的时间,就跟世界道别了。这种连死也不知道自己怎样死的人,真的很笨很笨!我总是觉得人啊!只要活著就会遇到好的事,用不著放弃自己。虽然我也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但我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差啊!

  尽管没有别人的好,但我也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总会有缺憾,那有完美?所以不想被人生拍卖会递夺走人生,然后胡里胡涂死了的话,就要保管好自己的人生!千万不要被别人盯上!可以的话,我也想参与人生拍卖会的拍卖,当然是以竞投者的身份,哈哈!我想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坐在座位上的每个人,都对别人的人生虎视眈眈,想活上别人的人生。看著这些人,应该很有趣吧?

  看著老年人竞投年轻人的人生、男人竞投女人的、女人竞投男人的、平凡的人竞投不平凡的人生。总而言之就是别人的人生比自己好,所以要活上别人的人生。反正不合意的话,又可以放弃再竞投另一些人的人生。说回小说中的角色,我对他们也有不同的感受。

  先是第一本的画家帕拉斯,一个被递夺了人生的男人,正过著那十年的优质生活,后来得悉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怎样的一回事,想要夺回自己的人生,却不得要领。一个天才画家,事业如何得意,生活中总有烦恼的,就是严重的失眠。失眠我想每个人也经历过,当中的煎熬大家也尝不少。但是他却不是普通的失眠,他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月只能入睡一两天,这是何等痛苦,因此他有不少厌世的想法还有伤害自己的行为。他的情况的确值得同情,上天赐了成就给他,却不眷顾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想到这里,只能说一句:上天是公平的,总不能让人事事如意。他提醒了我,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克服一些阻碍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好,否则被拍卖掉的`人生,是抢不回来的,就慢慢等著十年过去,然后撒手人寰,没人记得自己。接著就是第二本的重头戏主角之一的水獭先生,不!他是摇滚巨星琼斯登伯爵!这个男人说他痴情好还是傻好呢?他为了跟心爱的女孩再谈一次恋爱就竞投了巨星的人生。

  一听到是巨星的人生,我想大部分的人也觉得是多么风光啊!风光是一定的!但风光的背后隐藏的黑暗常常被忽略了。这位疯魔全球的音乐人,原来是有性癖的,也曾弄出人命。水獭先生深知那个人是恶魔的化身,也对他没好感,不过他依然愿意活上魔鬼的人生,全因为喜欢的女孩贝儿,她很喜欢很喜欢这位摇滚巨星琼斯登伯爵。他抛弃了以前那副让人厌弃的臭皮囊,披上这副狼皮。别以为活上别人的人生就是一件好事,因为你要连这个人的缺憾也一并接收,理所当然水獭先生也承接了琼斯登伯爵的性癖。水獭先生的最初目的总算是达到了,可惜他伤害了他最爱的人。

  性癖怎会是正常人受得了?贝儿也不例外。我说啊!如果这样子,当别人有甚么好呢?活上别人的人生还要抵抗那个人的缺憾。自己的人生也有缺憾,也不试著去克服,竟然去克服别人的缺憾,这有点可笑。难道别人的缺憾会比自己的易克服?哈哈!最后当然是大家最期待的大结局!关心树女跟拍卖官木伦古会不会有开心的结尾,好啦好啦!我想看了第三本的读者也知道结局了!不过我要说的是他们中间的第三者艾云雅达公主,其实她算不算第三者啊?当我看完这本小说之后的一个疑问。

  因为她的角色我觉得像第三者又不像第三者,怎么说,说她是启发者好像比较恰当。她一心以为自己会是拍卖官木伦古的重要人物,到头来,原来只是天神安排的一个小角色,为的是激发起木伦古的感情,好让他对树女回应相等的感情。艾云雅达公主是有点凄凉,但是她必需要接受这个事实。这个故事启发了我,生活中有些人只是过客,他跟自己的相遇是为了替我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还有不要以为自己对那个人多重要,到头来,自己也不过是个配角,甚至是路人甲乙丙。最重要就是深深感受到命中注定的霸道!

  命中注定就是爱情中最厉害的形容词,如果一个人说她的爱情是「命中注定」的,那就是最霸道的,天都敌不过她,甚至要出手帮她一把呢!我的读后感就打到这里。最后最后奉劝一句,好好看管著自己的人生吧!不要被人拍卖掉喔。

人生的读后感6

  路遥的《人生》:环境在变,感情在变,人生也在变。那天到朋友家里溜达,偶然看到路遥的《人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时间买回来看看。机缘巧合,读完这本书。

  《人生》讲的是农村孩子高加林的人生,成绩好,爱看书,刚出来时当民办教师,3年后,被关系户顶替。他接受命运的安排,当农民,种地,失意的阶段有善良的巧珍的陪伴,当他凭借着叔父的关系,到县城里做起记者时,又与曾经有着好感的漂亮女同学相好,狠心与农村姑娘巧珍分手,不曾想命运再一次捉弄,清查关系户,他又被打回原形,当农民。

  我感触挺深,可能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才如此理解高加林的择偶观。先说说我父母。我爸读过初中,我妈不识字,熟人介绍认识的。我外公看我爸人高马大,做事勤快,便应允了这件亲事。我妈说不喜欢我爸,最初的几年,穷,日子不好过。

  在一起30多年,我爸说一直很喜欢我妈,不管我妈脾气怎么坏,对他怎么骂。

  以前不能理解,他们没有共同爱好,我爸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跟我妈没共同语言,可是他就是顺着我妈,赚的钱也都给我妈。在看完《人生》后突然理解了,年代不一样,他们所追求的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

  大环境下的趋同形式,到了适婚年纪,找到喜欢的人,过一辈子。感情不合?磨合,调整,容忍,包容,慢慢地就是一辈子。择偶观是个人意识问题,但在身边的环境里容易受到改变。

  在《人生》里,高加林的择偶观很有主见,毕竟他读过那么多书,算是知识分子。不同环境下,心境发生改变,懂得取舍,更懂得自己想要的什么。他飞黄腾达时,抛弃农村姑娘巧珍,肯定很多人认为他不识好歹,忘恩负义。如果换做是你呢?你会怎么办呢?

  1、高加林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合一、志同道合、合拍的伴侣。

  高加林读过高中,有知识,有文化,巧珍,农村姑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善良,纯真,一心爱着他,愿意付出一腔热情,她的爱很纯粹,不求回报,只要他好就行。

  两个人距离相差太大,可是在情感上却也产生过共鸣。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姑娘投来一颗热忱的心,让他心动不已。他讯速地与她在一起,甚至接吻。黑夜里,躲在在草垛里看星星,接吻,做着谈恋爱应该做的事。

  这是年轻人荷尔蒙的作用。这时候,我们不讲究读没读书,是因为处于那个环境,情不自禁。后来,他做了记者,发现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似乎与巧珍的关系不再亲密,似乎一夜之间,她便不再懂得自己。

  他在繁华里,在虚荣里,在自我感觉里,与高中同学黄亚萍速度升温,确立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有着谈不完的对生活的热爱,有着更美好的憧憬。虽然好景不长,在得知高加林被查,回老家当农民时,她也犹豫着,同时也想不顾一切的跟着他去。

  几分真情,几分世俗。

  在农村,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就拿现在女孩择偶标准来说,得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工作吧。可是如果没有感情,有这些也同样过不好日子。找一个喜欢的,合拍的,说什么他都懂的人该多好。你弹琴,他唱歌,高山流水难遇知音。

  2、工作发生变化时,择偶观也发生改变。

  如果高加林是农民,他就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巧珍走在一起。但是他踏上当记者的路,改变了人生轨迹,那么在相对应的环境里,他便有权利换一种择偶观念。

  不同环境里,不同选择。

  比如暴发户,曾经过着很苦的日子,突然有钱了,看着家里的老婆又丑又老,他肯定会在外面找个年轻漂亮的。小说里经常看到是有钱人士三妻四妾,朝三暮四,不过就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是人性。

  但是人的感情是真的,无论怎么变,曾经在一起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真心的为对方付出。这些经历是无法抹灭的。就算是假的,是欺骗,终究存在过。

  3、婚姻与爱情的不同之处,爱情是两个人的感觉,婚姻是家庭的磨合,父母的认可。

  高加林的父母得知他与巧珍在一起时,告诫他,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不要在一起。黄亚萍的父母得知高加林要回去当农民时,也是劝他们分手。父母所考虑的都是门当户对。

  父母观念认为家庭环境相差太大,在一起不会幸福。

  不无道理,两个人身份悬殊,经济不同,价值观不一样,生活在一起的有着无尽的矛盾。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城里儿媳妇给农村的婆婆买200的衣服,农村婆婆嫌贵舍不得穿,给自己亲爸买20xx的羊毛衫,她老公看不惯,说她为什么区别对待。关键是城里的岳父是领导人物,平时都穿这个价位的,跟农村的婆婆的肯定不同待遇。

  男人却认为是媳妇不懂事。他看不到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一味指责媳妇儿,能有什么好结果吗?高加林深知世俗的眼光,他立马与黄亚萍提出分手。他要斩断曾经的情投意合,斩断不可跨越的父母的在意。他是一个明白角色,他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该想些什么,该得到些什么。

  总结: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你配得上的伴侣过一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无论环境怎么变,身边的人说什么,唯有面对真实的内心,才能得到解脱与释然。

  爱情,是有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互相吸引,在一起的欢喜与悲伤,离别时的凄凉,过程中包含的体谅与惊喜,证明曾经来过的情绪,慢慢都会消融在现实生活里。

  人生起落,唯有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不管是择偶,还是工作,顺逆终有时。

人生的读后感7

  《人生的功课》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书。她和戴维?凯斯勒通过实践与精神的功课引导我们,让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处于充盈的状态。多年的临终关怀工作经验让两位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必修课思考了很多。他们发现多数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是一样的:真实、爱、处世、失落、力量、愧疚、时间、恐惧、愤怒、游戏、耐心、屈服、宽恕、幸福。

  关于真实。一个人永远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所以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实在的,不必伪装,无须隐藏。戴维也说,“真我不但是爱的最纯净状态,同时也是完美的最伟大境界”,没有人喜欢那些将自我藏在虚伪的美丽表层下的人,如果做不到直率,就做到坦诚,如果做不到坦诚,那就做到不要刻意掩饰就好了。

  关于爱。“如果以索取来衡量爱,我们将永远感受不到被爱,因为那种欲求不满的感觉始终充斥我们的心灵”,欲求不满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我并不赞同索取来衡量爱。但爱被附上条件时,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不堪重负,我们也必会感觉身心疲惫、伤痕累累。爱情应该是彼此两个人,惺惺相惜,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积极进取。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应该是,我很好,但因为他或她,我想变得更好,并一直为此努力着。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你爱上谁,何时爱上,爱了多久,这些都不重要,去爱就好了。”其实,人生须臾,稍纵即逝,所以遇上了,就好好珍惜,不要错过。

  关于处世。“在每段关系中,你所赋予的态度——积极或消极、希望或憎恶都会影响你对其他关系的判断。”其实我不懂得什么是最好的处世方式,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很多事情上,与人方便也是自己方便。我们应该积极进取而非消极过活。因为“如果你自己的船都浮不起来,那就别指望有人能陪你横穿大洋”。与其寻找可爱之人,倒不如让自己值得被爱。

  关于失落。很多人都是因为欲求不满,所以失落,其实失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经历失落的我们也不会成长,所以我们要正视失落,但不能因为失落而失落,在失落中爬起来然后不停的战斗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们应当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关于力量。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关于愧疚。没有人是完美的,也就意味着只要是人,就不免会犯错,所以愧疚这件事情也是无可厚非的。愧疚有时候会成为一部指南,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做得有些过了。其实我觉得在尽量避免愧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和践行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七字箴言——“作为人,何为正确?”

  关于时间。活在当下,“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完整地经历当下,这个短暂的瞬间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幸福的可能、爱情的可能”。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可以称之为时间,每天碌碌无为慵懒的人,他的时间只是生命长短的度量。合理安排时间,严谨持之,张弛有度的人,会活的很充实想必也会活的很骄傲,因为他们有理由有资格骄傲,对他们来说,时间人在,是我们在流逝。

  关于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恐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燃烧斗志的勇气。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生命来说,要么去无畏地冒险,要么就一无所获。”经历过恐惧的历练,我们的生活才会到达敬畏和新奇的新境界。

  关于愤怒。气大伤身,何必?有时难免需要发泄,但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笑起来才是最帅的。

  关于游戏。过于严肃看待生活,生活便会失去乐趣。游戏不是小孩子的专利,更是大人的调味剂。

  关于耐心。“我们通常觉得只有改变周围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平静,但现实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我们才是最放松的。能让我们彻底平静下来的是耐心,它是一剂安抚心灵的良药。”

  关于屈服。一提到屈服,很多人就会感觉很违和,很多人对屈服感到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放弃和退缩。其实屈服有时候也是对自然、生命、宇宙的敬畏之情,是一种自知和安慰。

  关于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怀揣宽容之心,可容纳一片天空。

  关于幸福。“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事情的最终结果,也不依赖于周围的环境。能决定幸福的唯一的关键因素就是自己。”所以,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是幸运的。“生活中不乏风暴,但风暴总会过去。风暴或黑夜不会一直持续,而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也是反复交替、来来去去的。所以活得幸不幸福,真的要看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很喜欢书中的这短话:记住,这样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也只能经历一次;父母、孩子、家庭以至于生活,你都只能拥有一次;朋友,你也只能拥有一次,所有大地上的这些奇观,你都只能经历一次。海洋、天空、繁星,或者你所爱的人,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枯竭之时才去赶去看这一切最后一眼。还等什么呢?不如现在就出发吧!

  让我们出发吧,就现在。

人生的读后感8

  孔子说“四十不惑”。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丛生,常常思考关于人生之问题。在经历了许许多多之后,或喜怒,或哀惧,或戚郁、或迷惘,或爱恨……种种之情,矛盾纠结,于胸中连绵起伏,每每烦恼杂交之时,便去读书寻求解脱,到底人生是什么?到底人生为什么?忽然我在书架上发现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到底是怎样?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红尘的吧。因其正和我当下之心,便孜孜而读,读罢合卷,欣然,豁然,释然——人生应该如此:享受!

  人生应该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会联想到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之类。但此书之中的享受却是别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学会享受自然。

  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人的孕育而来,而经过一生的无论是叱咤风云也好,卑微低贱也好,最终都要化为一缕烟或是一掊土,回归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汇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林语堂是个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会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讨厌住楼房,因他认为那不是人类应该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时间他还是决心租了一个洋房,他这样写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楼层的缘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园,有横倒的树干,有碧绿的池塘,看上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我的书窗之前,又是夏天绿叶成荫冬天子满枝了。”后来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说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脚底踏土、踢踢瓦砾、听听蛙鸣蝉叫、养只乌龟,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结网、还要养只鸽子生蛋,哈哈,简直是个美妙的动物世界。他说,他的小孩子在这个园中观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至理,总比在学堂念自然教科书来得亲切而有意味。

  他还常去游览避暑、去海上钓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他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类的病,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烦恼。他还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是啊,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做是一个舞台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园,把怒吼的波涛当做音乐会,把山上的微风看做冷气,把恢弘壮丽的火烧云看做是世间最伟大的戏剧。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这是多么宽广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

  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动着。那雄浑的山,那柔情的水,那灵妩的草木,那多情的鸟兽……瞬间都在我身边美妙起来,于是,我合上了书,出得楼来,享受自然。

  冬日的风没那么凛冽,反而十分清爽。蜿蜒的小路旁灌木丛枝杈别致,托着白雪,映着光辉。这次我沿着小路来到了冬日很少来到的小树林,哈,这么多的鸟,以前怎么没有发现,鸟的叫声真好听,或“啾啾啾”,或长笛悠扬,或如唢呐吹奏,或柔肠百转,或清脆悦耳,在林枝间飞上飞下,你追我逐,真是妙趣横生啊!再看林间,树影疏斜,阳光明艳,天空湛蓝,白云飘飘,我的心立刻通畅起来,开阔起来,快乐起来,真如林语堂说:“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能与大自然协调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看到一位法国时尚杂志总编在中风后全身只有左眼睛会眨,而他就用这只眼睛写成了小说巨著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美国那位无腿无胳膊人怎样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

  而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

  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真的很感谢林先生让我在不惑之时豁然开朗。

  人生应该是自由的。林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具有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他曾经写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享受这份人生的自由。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人生的读后感9

  乔布斯,人称乔老爷,更多人看到这名字想到的是现在的苹果公司,还有它的产品iphone、ipod、ipad等。一开始的我也是报着这样的心态来阅读,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这位打造苹果帝国的男人,IT历史上最辉煌的商业奇迹的创造者,他的经历、他的专注、精彩的人生经历、走向成功的秘籍更加吸引人。

  断断续续算是读完这本书,浅谈下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二三点,谈谈自己的感想,更多的是收获。乔老爷的成功事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努力把今天做好,也许很多人,尤其是80、90后的我们有着严重的拖延症,总是想着事情今天没做完,明天还可以做,或者是计划事情非得到明天截止,才慌里慌张完成,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或者说草草了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幸运都会降临的,但若你没有准备去迎接它,它也会跟你失之交臂的。努力把今天做好,每一刻都有新机会。书中有句话很有道理,“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就在眼前,但很快就要过去;明天还未到来,很难掌握”。

  做大事前,先把小事做好。很多人,总是想着做大事,瞧不起小事,以为成功人做的都是大事,而自己天天在重复着这些琐事。其实小事,并不是小人物的事。大人物每天做的事情,也是一些小事。所不同的是,大人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某一件或某一些大事的构成部分。说不定等你们也看完这书,兴许会豁然开朗。古人也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大事前先做好每一件小事。

  书中说到“不要为别人而活”,现在也常流行说,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不要活的`那么累。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自己,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几句,可能很多上班族经常有这种想法,我这么努力工作全是为了公司,为老板卖命,然后发现后面越来越没动力。其实说真的,曾经也有一段时期,我也曾有这样的想法。后来看了这书后,瞬间释怀。其实你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你自己的,你不是在未老板或者公司卖命的。你是在为自己而努力的,可能说到这里大家要开始喷我了。想想,如果你每天都在很努力工作,处理之前从未遇到的问题,那么对你本身而言是不是一种进步,换个角度来想,假如哪天你换工作了那么之前你每天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镶金。不是为了老板或者公司,而是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积累,为自己而活,这样你也许就不会那么没有动力。

  书中有句话我理解了很久才明白它其中意思。“如果你把赚到一百万当作成功,那么你会成功吗?答案是不知道或者说你永远也不会成功”,一开始我很是不理解,把赚到一百万当作目标而努力,怎么会说你永远也不可能会成功呢?后来我接下看其分析,慢慢的我才对这句话有了些理解,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吧。从你现在就是成功说起,我们要对每件事情的成功中增加自信,从每一件小事起。因为对于我们或者刚毕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要立马赚到百万(当然也有一些是例外)。我只是对于普遍的年轻人来说,那么是不是我们没赚到百万前都是叫失败呢。不是的,为何我们不从一万到十万才到百万这样来想,我赚一千一万也是成功的,任何目标的成功实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了自信,则困难和和挫折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山。可以说,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是自信的明证,只有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你才能够真正获得幸福生活你所希望的幸福。

  专注会让你赢得更多,生活中许多事让人们疑惑不解,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大都资质平平,却取得了远远超过人们预期的成就?其原因很简单,他们在追逐所谓潮流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依据这样一个假设:最后成功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能专注于一个领域,集中精力,耕耘不辍,想方设法一步一步地积累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仍在四处涉猎,永远无法关注于一个目标,终必一无所获。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专业,专注会让你赢得更多,赢得更多的机遇,赢得更多解决的办法,赢得更多的别人所不能发现的成功的秘诀。

  热爱你的工作,打个很简单的比喻,你可能会看一部电视剧看一整天,你可能会玩游戏玩通宵不睡觉,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你喜欢这件事,如果叫你看一部你不喜欢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你会看吗?答案是肯定不会看的,因为你不喜欢。那么对于我们的工作也一样,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中一种劳动,那么你会越来越累,你会越来越讨厌它。当然我这里说的也不是那种工作狂,整天整夜工作其他事情都不管的。我说的只是对于你白天8个小时的工作。一件事,只要你喜欢上,你就会很有激情去完成。那么激情又是什么,激情是一种洋溢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珍贵的精神,是对工作的热衷、执著和喜爱。它是一种力量,使人有能力解决最艰难的问题;它是一种推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前进。对乔布斯来说充满激情,比获得成就、获取功名更加重要。没有激情,就没有上进心,就没有火热的诗、燃烧的爱、壮丽的人生。

人生的读后感10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维稳,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平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读后感11

  初识周国平,是通过他的散文集《安静》;真正钦慕周国平,是因为他的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随感集《人与永恒》。就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生哲思录》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源于周国平对人生和写作的态度:“灵魂是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觉地凋谢了。我感到惋惜,于是写作。”“凡是我不屑于放进自己的精神仓库里去的东西,我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我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使他永远散逸着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熏陶渐染了一批灵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无当与隔靴搔痒的看似精深实则空洞的论说,而亲近明白如话与晓之以理的貌不惊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恳切的态度与最诚实的思考,他们是真正的朝圣者。生命绵延永续,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将会永远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群里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他们始终存在着。我把周国平看作是他们的公开发言人。

  这本书被分为四编: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分类是一项颇费斟酌的工作,但周国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细推敲,人生的价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国平说自己的写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寻求觉悟和走向超脱的心灵之路。若要深究,此话未必确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试图解释困惑云云者,无一能够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从而获得一种上帝视角,以客观和公正的心态对这一切作出评判。这时的人离动物性远了,离神性近了。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正是人的精神积淀量变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这关系到语言与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不多谈。就像王安忆说的,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好书常读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开了《人生哲思录》,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几次读到,我仍为它的机智跳脱而击掌叫好。实际上,整本书都是妙语迭出的。

  看完此书,最大的感慨便是原来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误导。我现在并不是处在一个写一篇三段论的,需要拿几个漂亮的“哲学故事”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应试作文的时代。想到这里,并不禁为过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经一度狂热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这样的书籍中,因为懂一点点所谓的处事哲学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学是思考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清单。就像希望是我们寻找希望的过程。我不想看到哲学的滥觞,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学”二字上敲上金钱的钢印。若要说语言是符号,我不希望哲学是那个充满诱惑力和指向性的符号。成功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失败,失败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够在绝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够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去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经典命题也只不过偶尔在课上提及。其实,哲学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许怀揣着哲学之梦,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著名学者周国平新作《人生哲思录》,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他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分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说过:“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实我是……样的”。这样我们就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应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们。如果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背道而驰,那我们将会困惑,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东西,得到了我却一点都不高兴?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开心,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么读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回家读大师的书,心里就会得到安抚。不用一页一页翻着读,你可以遇到问题就翻到相关章节寻求解答,也可以随手翻一页读下去。总之一句话: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华。如果你还是个没有自己主见的人,那么,这书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与其说是本书,不如说是本人生辞典!

  结语:上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人生哲思录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的读后感12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利用假期读了肖川老师所著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翻开书目,我就被吸引了,从目录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幸福教师的“兵法全书”:“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颇有感触,文章内容丰富,文笔清晰,构思精巧。正如书中所说,教育是打造灵魂的事业!追求卓越是教师体现教师职幸福的过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教师应该树立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正是各种任务和压力,不断进取,从身边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工作岗位上,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第一辑的开篇絮语中,作者谈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而“学校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学生胸中充满雄心和壮志,那么,这将是最失败的教育!”真是语出惊人!原来我一直以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呢。作者高瞻远瞩看教育,给我们指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啊!作为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就很难培养出雄心壮志的学生,就不能引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

  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要做卓越的教师。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作者引用了一个个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如开发潜能,爱岗敬业,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博览群书、加强研究等。其中对我思想触及最大的是第二项修炼“爱我所选终不悔”。回想自己从教15年的经历,虽然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

  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作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当然快乐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开心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精神及其丰富的人,他们才能成为幸福的人”。作为教师,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适当的休闲和积极的运动以外,恐怕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最开心和最充实了。作者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读书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我们的境界提高了,我们的胸怀宽广了,我们能不开心和幸福吗?

  当然,本书中还有一些部分专门叙写如何做会育人的班主任,如何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时间关系,我还没有认真阅读,但其中的一些精彩语言我已摘录如下,以便以后细细品味:

  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

  有同行说:“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一会儿促膝谈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这次全校同读一本书的机会,好好研读,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人生的读后感13

  《文化与人生》这本书是由贺麟先生编纂完成。贺麟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我国的哲学教授张祥龙曾这样说;“贺麟先生是引导我走上哲学之路的恩师,他的学识和人品是我所崇敬和终生感怀的。”并表示贺麟先生在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界中属于出色之列。

  坦然的说,作为一名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90后,《文化与人生》是我读过的第一部涉及到哲学,伦理,文化和文化与文化与人生等方面的著作。也是我读过的最有深度的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它更需要的是读者的深度思考和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纵向理解与把握,此外它也要求我们对西方哲学和文明进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当然也正因为它的深度与难度让我认识到文化的深厚意蕴,文明的伟大魅力与自己的浅薄。而这,也正是我的收获之一。

  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为中国当前迫切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所引起,并且根据个人读书思想和生活体验所得去加以适当的解答。这些解答所取的途径,似科比较接近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篇中大都亲切地自道所思所感和所体察到的新意思,以及与青年朋友们谈心论学的观点。寓个人的哲学见解以浅近的方式于各篇中,并希望引起读者的哲学兴趣进而启发他的哲学思想。当然,他也成功了。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感受较为深刻的当属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及其引发的其他问题。贺麟先生在论人的使命,信仰与生活,理想与现实,乐观与悲观,自然与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观念与行动等数篇文章中着重与剖析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并寓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于大的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差异之中,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使文章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深度。在信仰与生活中,他剖开政治经济道德,对信仰进行客观研究得出客观原则,进而才通过信仰的功用种类过渡到文化与政治,在文章的最后则自然的谈起青年的政治信仰问题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凡是学者专家以及有知识的青年,均应该有政治信仰,或均应该培养成健全的政治信仰和正常的政治兴趣。足以表明他对青年的关爱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也正是这点,改变了我以往对哲学家的凭空的印象,哲学家并不是空想家,他也是根植于生活,发现与生活,同时深深的思考和关心着生活和伟大祖国的'命运。

  在文化方面,可以说贺麟先生是学贯中西。可以说文化问题及这本书所透露出的文化的巨大张力与底蕴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学术建国与抗战建国,法治的类型,基督教与政治,纳粹灭亡与德国文化,诸葛亮与道家,学术与政治,政治与修养,从看外国电影谈到文化文化异同,认识西洋文化的新努力,文化,武化与商化等多篇文章均深深的打着文化的烙印。同时这些文章从始至终所传递和表达的一个思想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是不分家的,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彼此影响互相扶持的。在文化,武化与工商化中,贺麟这样说:要搞政治,必须先有基础。政治的基础最初是武力,后来是财力。武力的政治产生霸道,工商业的政治产生资本家。以后必须加上一个“文化”。此外,贺麟先生所涉及到的纯正的文化知识则通过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王船山的历史哲学陆象山与王安石等篇章表现出来,也着实让知识贫乏的我开了眼界。古人都已经做出了那番惊天大事与成就,而我们作为后人竟然还不知,不知也就算了,如果知道了还不知进取,那我们在自叹不如的同时,也该暗自羞愧了吧。

  说起伦理,其主题对象当然也还是人。也因此个人认为伦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与文化与人生问题。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五伦的四层

  要义。他讲道,在种种价值中,五伦说特别注重道德价值,而不甚注重宗教,艺术,科学的价值。希腊精神注重自然,故希腊是科学艺术的发祥地。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了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我也曾对中西方文化科技与艺术的不同发展甚至教育方式而深感疑惑,而贺麟先生的这番话也真是让我豁然开朗了。不再为阿基米德,麦克斯韦,伽利略,摩尔,牛顿等等的一大批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均出自于西方而暗自困惑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三纲五常,五伦即为五常的意思。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三纲是由五常进化而来,它是五常的发展与补充,提倡的是绝对,片面之爱用以补救五常相对关系的不安定。它成立于西汉,而儒教也是在西汉正式成为中国的礼教。一个伟大的帝国需要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礼教,以严密有力的三纲说为核心的儒教自然因其优胜条件在那个恰当时候成为中国的礼教了。当然,它曾桎梏人心,束缚个性,妨碍进步达数千年之久,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三纲作为五常的必然发展,它也尽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三纲五常加以新的解释与发挥,以建设新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中华文化与文明也正是因为与时俱进的吗特型而源远流长的。

  以上这些也只是我个人对贺老先生著作的浅薄理解。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他,可以说是看着祖国受尽屈辱,也看着他流血流泪,看着他反抗,也是看着他一天天康复成长起来。同时他也花费毕生精力在研究着他的历史与现在。他丰富的阅历皆汇聚成深刻的文字,这些通古融今,纵横中西的学术性文字,又岂是我辈靠着二十载象牙塔的生活感悟所能理解的。唯可以做的是储备,储备知识,在以后的文化与文化与人生路途中去体会,吸收,消化。

人生的读后感14

  假期里带着无奈的心情打开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失望、无奈。这一次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拿起肖川先生的这本书。拜读后轻轻合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是肖川教授对于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释,他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这里的受教育不仅仅指上过学,获得了某个学位或某种文凭。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对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实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关注。

  我是一名家长,同时我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同许多家长一样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为受过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又让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在大街上一边声如洪钟呵斥孩子、一边吐痰的家长;逼着孩子现在吃苦上苦将来作人上人的家长,埋头苦读“我送儿子上哈佛”和“天才儿子学习经”然后在自家试验田里耕耘不息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时间而插队、闯红灯的家长,……他们总让我心惊肉跳。他们的做法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离,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长,却被上苍和社会赋予了培育和监护孩子成长的特权。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补的一课。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对原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判,也给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从事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电视中发现中外孩子在行为举止、思想品质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国的孩子能独立的面对世界,自信乐观,胆识过人;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理性地思考问题,自主判断;能充分体面的表达自我,衣着得体,言行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我想有了这些教养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定会受益无穷,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定会强与其他人。但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有些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社会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后还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识中我们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自我;我们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无动于衷;每一次集体活动总有人不守时守信,但他们毫不羞愧,还为自己的行为编制这样那样的理由。对照这些,我不禁汗颜,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仔细研读肖川的书,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家长,我们不该只关注孩子今天考了几分,我们还要教给他们独立的意识和健康的人格,以自己模范的行动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体罚,要给孩子成熟的,无条件的爱。适当的放手,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能自我发展。在此,我佩服国外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像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权威,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一时无法适应的角色,但为了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转换一下自己的角色呢?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养——内心纯正、举止文明、注重细节,又葆有生命的灵动与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过多的讲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快乐、激动、感伤。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拥有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这本书中肖川呼唤我们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肩负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我深深感觉生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么事业能比把孩子培养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为伟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人生的读后感15

  人的生命长度大抵都是相当的,但人所创造的生命价值却是千差万异的,这或许就是生命宽度的不同吧。人不可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生命绽放的光彩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季羡林先生走过的“世纪路”让国人领略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求学做人的瑰丽华章。

  我本人也是早就结识了这个名字,在不同的书籍杂志中耳闻目睹其事迹介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己对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山东老乡的一些崇拜之情而已,从未洞察其生命中的涓涓细流与波澜壮阔。近日,怀揣景仰心情细读了其晚年出版的《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年1月版)。通过季老娓娓道来的温润清香言语,我深刻地洞悉了季老传奇人生的点点滴滴,深深的感动于季老对学问的执著、对人生的淡泊,特别是季老浓郁的情感倾诉和虚心涵咏的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荡着我,同时也鞭策教导着我。

  季老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正是在这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旅程中,中学时期的六个“甲等第一”,高中毕业同被北大清华录取,留德十年全优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引起轰动,回国效力学术成果丰富卓越,……其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泰斗地位更是无人项背。纵观其一生,所有的成功与荣誉无一不与季老的勤奋相联系。可书中季老对其勤奋换来的成就描写极其吝啬。相反,文中却时常看到“自己少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自己这块料分量不够”、“我绝不是什么英雄”、“十分平庸”等谦虚字眼。即便留学德国的博士学位也被季老轻描淡写为“平凡人抢夺饭碗的搏斗工具”。

  季老藏珠怀玉,名闻遐迩、卓尔不群,却如此坦诚低调,虚怀若谷,此非但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格力量,反而使他更加熠熠生辉。反观当前社会许多人通过交易获得某些所谓的“外在成功”,而又在公众场合以谎言标榜自己的勤奋与“取之有道”。更甚有之,一些公派出国学生不学无术,摇身又变成“海归”学者,其实不过是新时代的“方鸿渐”,在季老面前,其生命只能用奄奄一息来形容。

  简单的字眼往往更能洞悉事情的本质和核心。季老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成功诀窍来告诫后人,既是一代国学大师对后人学生的谆谆教导,更是其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留德十年,季老没有过多的业务生活,甚至有点单调和乏味,自己更是躲闪了许多社会应酬和交际,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学术研究中。有人把季老比作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老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老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阅读季老的人生,会给人以很多启迪,阅读季老的文字,更有一种入芝兰淡雅之室的清香沁入心脾。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季老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

  大凡有名气的人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他们不近人情,为了事业和追求可以置亲情于不顾,令爱情于凋零,置友情于淡漠。季老在《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中,把很多文字用在了思念与感恩。他写自己早逝的母亲,写道对母亲苦涩的回忆与永久的悔恨,心肝剧烈,眼泪盈眶,说到动情处,但见捶胸顿足心如刀绞,“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老写自己的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劳恩教授、冯·格林博士,与他们生活的细节描写如在昨日,对他们的尊敬、感恩、追思之情溢于言表,“他(西克教授)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国的老师中对我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剧烈地跳动,老泪立刻就流满全脸……”。“想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了,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此情此景,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情又岂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感悟得到的?

  季老和女房东的非亲非故到休戚与共、患难之交,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关系和租赁关系,“我是她身边唯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这种需要消除文化隔阂而构成的“亲属”关系,不是季老浓浓人情的真实写照吗?“我一想到相处七年,风雨同舟,一旦诀别,何日再见,也不禁热泪盈眶了”……

  季老的情义不仅体现在他对“外人”的追忆上,为了尽人子、人夫、人父的责任,他毅然放弃了剑桥大学的聘约,要知道对于一个视学术研究为“马行夹道难回马”的人来说,放弃最有利的学术环境和资源无异将其毕生成果付之一炬,其学术前途可谓付诸东流。而这正充分表现了一个中国男人的责任意识。这就是一位国学大师的平凡之处,而就在这平凡的人之常情中,让大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正如一泓清泉,潺潺细流缓缓注入读者心脾。让人如同静夜时分细细品尝案头的一盏清茶,淡雅浓酽,微醺而醉。在书中,跟随季老漫步于其精神的还乡旅程,感受季老对苦楚的从容,对伤痛的淡然。透过季老回望的目光,感悟化作风烟的峥嵘岁月,让自己这颗浮躁浅薄的心也得到生命的洗礼。

【人生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3-31

人生的读后感05-09

《人生》读后感05-09

《人生》读后感12-21

《人生》读后感04-12

人生读后感11-27

读后感:人生04-15

《人生》读后感04-10

《人生》读后感08-08

《人生》的读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