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身上的法宝的人生感悟
做事要留出回旋的余地
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害,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至泛滥成灾;留有余地,才能做均衡、对称、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曲伸任意。
待人处世也是这样,要留有回旋的余地。俗话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留有余地,日后能进退自如、收敛从容。这是处世的艺术,人生的哲学。
不留余地,就像下棋走入僵局,即使没有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与此相反,凡事留有余地,就会使事情愈趋完美,人生更加灿烂。
林肯在年轻时不仅喜欢评论是非,而且还常写诗讽刺别人。林肯在伊利诺州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后,仍然喜欢在报上抨击反对者。1842年秋,他又写文章讽刺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他在《春田日报》上写了一封匿名信嘲弄席尔斯,全镇哄然,引为笑料。席尔斯是一个自负而敏感的人,他当然会愤怒不已。最后终于查出了写信的人,他跃马追踪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虽然林肯能写诗作文,但却不善打斗,然而迫于情势、为了维护尊严,他又不得不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林肯和席尔斯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面,准备一决生死,幸好有人及时挺身而出,阻止了他们的决斗。
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无论你多么强大,对手多么的不屑,无论你地位多高、权多重、钱多少,在做事之前,都应给自己留些余地。否则,即使你当时得到了些什么,但被伤及被剥夺的人又岂能善罢甘休。长此以往,就像滚雪球似的,一次次地伤及别人,必然引起他人愤恨,势必使自己陷入泥潭,欲罢不能!
因此,在人际关系日益频繁而纷杂的今天,无论你是一个卓越的人,还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处理各种事物中,都要给自己留些余地。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的.确,人活在世,不管是与谁交往,包括上司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或是师长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甚至是夫妻之间。千万要记住,善留余地,并且要做到尺度适宜,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不留余地。因为留多了,是一种浪费,弓拉满了容易断;留少了,可能回旋不开;更不应该有“气盛”、“挑战”、“蔑视”之类的行为,就如林肯所发生的事情一样。
另外,一个人是否善于对所经历的事情留有余地,大多体现在说话上。这就要求我们警戒自己:话不可说得太满。
凡是话说得太满的人,一定表现出极端性格。凡事极端的人,基本上不愿妥协,损失掉灵活变通的机会。这典型的体现在公司或企业中,即使在与上司的相处中不会出现问题,上司亦会连带地想到,这么一个职员与同事、客户交手,会有很多负面效应产生。
世事如棋局,局面是瞬息万变的,不要把这种情况预计在自己的说话与行动里,很多事会令自己尴尬,也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
能够学习在言语行动上处处多留余地,可以回转,可以变通,是现代商业环境内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纷繁的世事在以不可小觑的速度改变着,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事做的太绝,那样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死地。
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
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
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不要太绝了,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无论做什么事,多使一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
当然,人与人相处,必然会遇到一些相冲突的意见或行动,但是一定要在整件事情上“得理”。待人处事需“得理”,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得理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相反,若不懂得给别人留余地,那么,种下的什么种,就只有吃什么果了。
一位留美归国的硕士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学历高,口才极佳,业务能力也强,在会议中屡展头角。可每当听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企划案,或是某些时候得罪到他时,总会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在他的观念里,这样并无不妥。因为这一切都是“师出有名”,如果不是别人有误在先,也轮不到他开炮。
然而,他的态度却让他在同事间成了只孤鸟,没过多久,他选择离开了公司,当然不是因为能力欠佳,而是因为人际压力,同事都疏远他,把他孤立起来。而一直到他离职前,仍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的观点错了吗?难道我发的脾气都是没有道理的吗?”至此他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孤立。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很多时候,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改变他人。
所谓“得意时勿太快意,失意时勿太快口”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冤家路窄遇到对方,更何况山不转路转,做事不能不留丝毫余地,表面上是没有给别人回旋的余地,但从内在或是长远来看,则是将自己推入一条没有归路的死胡同,尤其是同行之间。同行一定有再见面的时候,如果做得太绝,吃干抹净,不给别人留一些余地,恶名传出去后,就会为了一笔生意而断了一世生意。就像战国时候孙膑与庞涓,庞涓下山时,鬼谷子教他,“路狭隘处,退一步与人行”,庞涓没有听,做得太过分了,使自己死在乱箭之下。
人生在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留出可回旋的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有余地,才有足够的回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