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望月》名师全程教学实录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望月》名师全程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05 17:01:18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望月》名师全程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预备读。

五年级下册《望月》名师全程教学实录

  生:望月。

  师:轻轻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柔柔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时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请同学打开书,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找一找江中月在哪,诗中月在哪,心中月又在哪?然后试着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

  生:先写江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

  生:再写诗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生:最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了不起。浏览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原来《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再写——

  生:诗中月

  师:最后写——

  生:心中月。

  师:当我们搞清了全文的写作顺序之后,我们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发现,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有了整体地读,我们接下来就要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的部分?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很努力,很认真地把“江中月”这部分读清楚了。好,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出示文字),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部分。体会体会你对这一江天月色的感受。开始。

  生:读这一部分文字。

  师:自由读, 按自己的节奏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江中月色。

  生:学生读。

  师:读得好,慢慢地读,安祥地读,你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祥。孩子们,假如你就在现场,就在这月亮皎洁的晚上,你面对着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心中涌起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生:安祥。

  生:宁静。

  生:清幽。

  生:升着。

  师:这是一种独特而奇怪的感受。

  生:笑。

  师:孩子们,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着这样的江天月色,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有人体会到是的是安祥,有人体会的是宁静,有人体会到的是清幽。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这片江天月色。(出示江天月色图及背景音乐)看,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宁静的月光,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就应该与江有关,是吗?在这一段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找到一个,画出一个。开始。

  生:看书,画词。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交流,你圈出了哪些带江的词。

  生:长江。

  生:江面。

  生:江水。

  生:江两岸。

  生:江天交界处。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五处带江的词。拿笔画出来。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带江的词,怎么读呢,我来读带江的词,你们读其余部分,我们配合着来朗读,来感受江和月的关系。现在开始,一、二读。

  生:其余部分

  师:读带江的词。

  师:现在调换来读,你们读带江的词,我读其余部分,注意听,我读时的声音、气息、节奏还有速度。

  师:读其余文字。

  生:读带江的词。

  师:此时此刻,月和江可以分开吗?不可以。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不可以。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

  生: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

  生: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你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月亮照耀的不仅仅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也许是万条。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江天月色,来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我一句,你们一句。(放背景音乐)

  师,读一句。

  生,读一句。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上的无数条江,而无数条江中倒映着一个一个清澈的明月。这就是“江——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在哪呢?

  生:读诗中月文字。

  师:这就是她找的诗中月。跟她找一样的请举手。没有找到的赶紧划下来。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看,这六句诗中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的同一个月亮,但是他当时的心情——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感受——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体会——

  生:不一样

  师:找一找,请你在每一句诗中找到一个动词,一个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圈了来。

  生:圈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

  生:呼字。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是吗?把呼字圈出来。

  师:谁敢呼月?

  生:那是小时候。

  师:小时候,对吗。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想着小时候对着月亮呼喊,呼叫,呼!叫它什么?

  生:白玉盘

  师:大声地呼。

  生:大玉盘

  师:直嚷嚷地呼

  生:大玉盘

  师:不对呀,它不是白玉盘,它叫什么?

  生:月亮

  师:它明明叫月亮,为什么叫它白玉盘呢?

  生:把它比喻成白玉盘。

  师:是吗,是吗?

  生: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的,把它看成白玉盘。

  师:是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叫什么名,是不是,但是尽管不知道,还直嚷嚷,你体会体会,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很兴奋。

  师:很兴奋,很好奇,好。把这种感受读出现,你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来再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诗

  师:不行,不兴奋,不好奇。来,你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句,看看你又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 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来,把这个问字圈出来。

  师:月亮出来了,诗人举起酒杯,对着夜空,问着月亮,问它什么?谁能用诗中的来回答。问什么?

  生:明月几时有。

  师: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是的,就这样问。你再来问一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起来,站起来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抬起头来,对着青天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会回答你吗?

  生:不会。

  师:明明知道,明月不会回答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他兴奋

  师:你呢?

  生:悲伤

  师:不对。此时呀,在这个夜里,诗人与他的兄弟相隔千里,他希望在这个月圆的晚上能与他的兄弟团聚在一起,然而,兄弟不能团聚,而月亮却圆了。这种孤独、忧伤。谁来读一读。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不错,谁再来试一试。你来。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真好。看第三句。你圈的又是那个动词?

  生:疑字

  师:疑。怀疑的疑,疑惑的疑。诗人面对着床前的这清幽的月光,诗人又会有什么事要疑呢?孩子们其实这首诗,我们打小就会,而且早已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为什么疑月?

  生:思念家乡,把月光比作霜,比较安祥。

  师:体会得真好。那是因为他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

  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

  师:面对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谁能接着说——

  生:心情却不一样。

  师:对,谁还能接着说——

  生:感受不一样。

  师:谁还能接着说——

  生:体会也不一样。

  师:对,面对天上同一轮月亮,但是收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第四句,圈的是哪个词。

  生:近字

  师:近,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把这个字圈出来。大家看,诗人旅途劳顿,日暮时分,终于把船停靠在了江渚,江边,可以休息了,可这时候最先出来迎接他的竟然是倒映在江边的那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欣慰、一点欣喜,来,我们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好。第五句找到了哪个动词。

  生:对字。

  师:好。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把“对”字圈出来。诗人面对着月亮,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月亮完全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蒙胧,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满腹的愁怅。让我们一起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看看你又找了哪个词。

  生:入。

  师:入,进入,是入字吗。

  生:江水流的流。

  师:我知道你会找这个流。什么流走了?

  生:江水流走了。情感也流走了。

  师:呵,有点道理。其实啊,这两句诗中中,确实找不到与诗人有关的动词。我们来看,必须要看诗的后两句,也许你要找的词在诗的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哪个字?

  生:思字。

  师:把思字写下来。

  师:诗人在思渝州。因为那轮娥眉山月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夜发清溪直向山峡,然而夜到渝州,那轮娥眉山月却再也看不到了,于是诗人像思念一位好朋友一样思念那轮明月。孩子们,我们看,有人因为好奇而——、

  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近月。

  师:有人因为愁绪而——

  生: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朋友一样而——

  生:思月。

  师:望着天上的同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的月亮是不同的,心情是不同的,感受是不同的,体会是不同的。孩子们,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我一句,你们一句,来感受诗人望月时的不同情怀。(背景音乐)

  师,上句。

  生,下句。

  师:面对天上同一个月亮,有人呼月,有人问月,有人近月,有人思月。

  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

  生:心中月。

  师:谁找到了?

  生:读心中月部分

  师:你找到的是谁的心中月?

  生:小外甥。

  师:小外甥,好的。大家看,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屏目出示心中月文字)。谁能把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生:月亮像一个喜欢看我们大地的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还可以再浓缩一点。

  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坚定地,肯定地告诉大家。

  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没错,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孩子们,有人说,《望月》中所望的三个月亮呀,有的是作者的想像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生:学生做题。

  师:好。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想象心中月,

  师:稍等。板书:想象心中月。继续。

  生:观察江中月。

  师:稍等。板书:观察江中月。继续。

  生:回忆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坐。

  师:又有人说呀,这《望月》所说的三个月亮,一个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一个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一个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完成第三小题。

  生:做第三小题。

  师:好。你请。

  生:江中月是现在。

  师:江中月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

  生:诗中月代表了过去。

  师:诗中月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

  生:心中月代表了未来。

  师:心中月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写来有童话的味道,一个写来有散文的味道,还有一个写来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自个的理解,试着完全成第四小题。

  生:做第四小题。

  师:好,你请。

  生:江中月是散文。

  师:好。大声点。(板书)

  生: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

  师:继续。(板书)

  生: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师:好。(板书)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孩子们,看黑板。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你眼前的就是《望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我们看——,《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读,《望月》先写——

  生:《望月》先写江中月

  师:那是他的观察所得,代表了现代之美,写得有散文的味道。作者接着写——

  生:诗中月。

  师:那是他的回忆所得,代表了月亮的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作者最后写的是——

  生:心中月

  师:那是他的想象所得,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孩子们,你们说,这样的构思好不好?

  生:好

  师:巧不巧?

  生:巧

  师:妙不妙?

  生:妙

  师:合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有人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逮着一次机会,可以当面向作家请教。他问,说老师你太厉害了,你的《望月》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请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想听听赵丽宏的回答吗?

  生:想。

  师:想不想?

  生:想。

  师:真想?

  生:真想。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出示在屏幕上)

  师:不要读。

  师:傻了是吗?有困惑是吗?什么困惑?你说——

  生:这是他后来写的时候想到的,他写的时候只能想到的是现实。

  师:你在替他作解释是吧?你自个的困惑没有解决,居然替他去作解释?好。你的困惑是什么?

  生:他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跟本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他在想的就是月亮美。

  师:你有困惑吗?你没有困惑?我是说你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疑问?

  生:他为什么没有把自己融入进去?

  师:哦。你来你来。

  生: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怎样写好它,然后这些好词佳句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

  师:你还是在替他作解释。你们在维护作家的权威,是吧?来。我问一问大家,赵丽宏说这刚才的这些总是他跟本就没想过。你们看,我们前面忙活了这么长时间,那就意味着我们都白忙活了是不是啊?人家跟本没有想过。是我们加上去的,不白读了吗,你不觉得遗憾吗?你不挺失望?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赵丽宏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出示话)仔细看,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来,你明白了什么?

  生: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可各人的眼光都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生:每一个人都自己独特的解读。

  师:这个太重要要了。还有,你们看——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观察之月、回忆之月和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和未来之月,赵丽宏还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你们看,一篇课文至少有了四种读法,我相信,一定不至四种,也许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也许,十种、百种、千种、万种,当你认真地去读,读出来的感受都不同。我们把这样的读法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你们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然而当这个月亮倒映在故乡的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篇文章只写一个月亮,而读这篇文章的人就像倒映在这一条又一条江中的无数个月亮,这种读法,也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下周一接着整理)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我们再来听写第一段话。我有个特别的要求,我只读一篇。现在开始。

  师,老师一句一句读第二小节文字,

  生,学生听写。

  师:好,对照大屏幕,全对的举手,好,掌握得不错,把手放下。

  师:其实,写错了也不要紧,写错了能够改正,牢记的,我也算你全对。

  师:现要全对的,请举手,

  师:好,把手放下。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就这段的内容而言,是写景还是写事?来,准备,我们一起读,月亮出来了——读

  生:读第二小节文字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生:写景。

  生:写景。

  师:好。请在这段文字的边上标注上两个字“写景”。

  师:这的的确确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写什么景?

  生:月亮。

  师:月亮之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师:听清要求,我们跟着作家,一起来到了江轮的甲板上,这时候,我们像作家一样,抬头,只见——读——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作家是怎么望的,我刚才说了个关键词。

  生:仰望

  生:抬头仰望

  师:没错,抬头仰望。好,我们继续看。我们也学着作家低头凝望,只见——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像作家一样是怎么望的?

  师:怎么望,谁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关键词。

  生:俯看

  师:不对,没注意听。你说——

  生:低头望

  师:低头——凝望,这就对啦。

  师:孩子们,你们看,作家一开始是——

  生:抬头仰望。

  师:紧接着是——

  生:低头凝望

  师:这里面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的观察顺序。你们看,他的观察顺序是——从上——

  生:到下

  师:从上——

  生:到下。

  师:没错。他是这样观察的也是这样写作的。我们继续像作家一样看。

  师:在江轮的甲板上,先是抬头仰望,接着是低头凝望,又接着的是举目眺望,只见——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请问,当作家举目眺望时,他是向远处看,还是向近处看?

  生:往远处看。

  师:原来是往远处看,前面作家凝望时,看到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近处。

  师:当然是近处了。孩子们这也里又有一个秘密,体现了作家的观察顺序。是由近——

  生:到远。

  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段,作家是由上到——

  生:下,

  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样的观察顺序,作家写出来也这样。我们看,抬头望天——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低头望江面,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停,举目眺望远方,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们看,作家是这样望月,我们再仔细看看,每一次望,写下的都是什么?月亮出来了,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写景。月亮洒落在长江里,写什么?

  生:月亮。

  师:月亮。写景。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月亮之景。你们看,他望月,写的都是月亮,月光,月景。孩子们,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住“望月只是月”,在这一段的旁边写上“望月只是月”。作家时时处处写月亮,写月色,这叫“望月只是月”。其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写望月之景的文章,写得精彩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我们来看,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月亮,他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美不美?

  生:美。

  师:读一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你来。

  生: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美的感受。

  生:就是他把月光比作流水,

  师:月光是静的,他的月光写得好像在——

  生:动。

  师:还有一个更传神的字眼,

  生:泻。

  师:好,孩子,你知道这叫什么美吗?这叫灵动的美。请坐。

  师:你还有不一样的,好,你来说。

  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你觉得这一句写得特别的美,是吗?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叶子和花显得特别漂亮。

  师:好,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的美吗?这叫朦胧的美。其实有一个地方朦胧的感觉特别浓。他说“就像——”

  生:就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对。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感受感受它的灵动的美,朦胧的美。月光如流月一般,读——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师:薄薄的青雾,读——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你看,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 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望月之景。这就是望月之景。我们再来看,这是作贾平凹《月迹》中的月亮。他说“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看,在这段文字当中,你们发现没有,里面的一些词及景是你们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你说——

  生:他说“原来月亮是长着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嗯,说什么方面让你陌生

  生:他说,月亮是长腿的。

  师:月亮会长腿吗?你说

  生:不会。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拟人。

  师:对,拟人。把月亮当作什么来写啦?

  生:人。

  师:对,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好的,这是觉得陌生的地方,还有吗?比如,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字眼,比如——

  生: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哪个字眼,哪个词?

  生:盈。

  师:“满盈”,是吗?你知道满盈是啥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那个月亮特别的——

  生:圆。

  师:特别的圆。以后,看到月亮特别的圆,就叫——

  生:满盈。

  师:你说。

  生: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静静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师:你说,有什么让你陌生的地方。

  生:静静地,悄没声地。

  师:你觉得这里让你从来没有看到过,是吗?

  生:嗯。

  师:好。月亮还可以这样形容,静静地,悄没声地。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这段文字,是写景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对,月亮之景。好,我们再来看。这是斯妤《小窗日记》中的一段文字。她说: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我敢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让你来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你会想摘哪些?你来说——

  生: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师:你为什么在这么多句子中,单单喜欢这一句?

  生:她把月亮比作丝线,亮写得像发出白金一样的亮光。

  师:嗯,丝线、白金,那是多么细腻的观察啊,又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好,你来说,你最想摘的是哪一处?

  生: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师: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一处?

  生:我看那个明晃晃的月丝,写得特别好。

  师:哦,月亮竟然还有月丝。是吗?

  生:嗯。

  师:那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对吗?

  生:嗯。

  师:好的。孩子们,你想摘的肯定还有很多处,是吗?实事上这段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大家看,斯妤写《小窗日记》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月亮之景。这就叫望月——读

  生:望月只是月。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写得清幽之美,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写得朦胧之美,贾平凹写《月迹》写得生动传神,而斯妤写《小窗日记》写得清新闲静。现在我让你们写望月,闭上眼睛,(播放音乐)打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回到那个美好的月色,也许你是在自家的门口前望月……;也许,你特意找到一片空旷的草地望月……;也许,你来到了珠江的堤岸上望月……;也许,你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望月……。月亮出来了,尽情地喷洒着它的清辉,月亮照耀之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你的心起了怎样的波澜。好,睁开眼睛,请把自己的望月写下来。大屏幕上提供许多望月的优美词句,如果需要,只管拿来使用。

  生:写作

  师:停下手中的笔,不管你有没有写完,都把手中的笔停下,好吗。其实,写多写少,写长写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起笔的那一刹那,你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月夜。好,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望月?好,你来,孩子,我知道你写完了,而且一定写得很精彩。但是呀,我告诉你,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要写好,更要读好。好,拿起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望月。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

  师:怎能没有掌声呢?

  生:鼓掌。

  师:我很想替她再读一遍她的望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仔细听,在她的望月当中,至少有三个地方是借鉴了大作家的写法。仔细听,然后我们再交流。

  师: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

  生:鼓掌。

  师:现在不用鼓掌。现在要说说她的望月中哪几处是很好地学习了作家的写法。第一处,在哪?

  生:泻下。

  师:好,有一个泻字,借鉴了朱自清的写法。就一个泻字,含金量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第二处在哪?

  生:她提到了月华。

  师:嗯,月华。什么样的月华?

  生:满盈的月华。

  师:嗯,学谁的?

  生:斯妤的

  师:对,学斯妤的。你找到了你三处吗?

  生:轻纱拂在她的脸上。

  师:哦,轻纱拂在她的脸上。那是学谁的?

  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

  师: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像笼着轻纱的梦。你看,在自己望月的美好境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地借用大作家的写法,让我们自己的望月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优美、更加意义深远。这是她的望月,再请一位,好的,你来。注意,把作文本拿起来,不但要写好,更要读好。

  生:柔和的月光洒在了大地,银白色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如同在仙境一般。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

  师:真好。

  生:鼓掌。

  师:他这段望月,我觉得最大的特色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挺不错。那个部分是静,哪个部分是动?你说。

  生:一天始写“光洒在了大地”是写静,后来写“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是写动。

  师:这叫变化,这叫起伏。写得真美。其实,他的一动“鱼儿跳出水面,划破了清静的月华”是在反衬,月夜是多么的安静。真好。孩子们,大作家写望月,写的“望月只是月”,你们这些小作家写望月,写的也是“望月只是月”。如果,望月这些文章通篇都是写的望月之景,开始写望月,中间写望月,最后还是写望月,觉得怎么样?

  生:很单调。

  师:单调。

  生:很无聊。

  师:很无聊,是吗?都有这种感觉,是吗?我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找一找,赵丽宏写望月,是这样写的吗?他还写了什么?谁能迅速地找出来,他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你说。

  生:他还写了小外甥。

  师:小外甥和谁,干什么?

  生:和小外甥对诗。

  师:对诗。你看,对诗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来,把“写事”这两字写在这件事情的边上。

  生,写字。

  师:文中除了写我和小外甥对诗、背诗这件事情以外,还写了另外一件事,啥事?

  生:小外甥在问他月亮像什么?

  师:他们在讨论、交谈月亮像什么。请问,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请在这件事情的边上也标注两个字——“写事”。

  生:写“写事”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不仅写了望月之景,还写了两件事,一件是——

  生:月下对诗。

  师:还有一件事是——

  生:月下交谈。

  师: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件事。拿起课本,我们分一下角色,全男生读舅舅的话,全女生读小外甥的话,其余的文字,老师读。准备——开始

  (师生分角色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样写还枯燥吗?

  生:不枯燥。

  师:还乏味吗?

  生:不乏味。

  师:这样写,我们很愿意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你们看,这个时候写望月,可曾写到望月之景?写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写到。他们对诗、背诗、交谈,这个时候月亮、月光、月色之景已经不在作家的文字中了,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不是月”。

  师:但是,这样写,虽然有很多好处,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题目是《望月》,可这与望月无关系呀,跑题了,而且跑题的篇幅还特别多,真正写望月的只有一半的篇幅,不是写望月的却有一大片。这是为什么?

  生:他望的是心里的月。

  师:你认为他跑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外甥他的心里也有一个月亮。

  师:你是说他们交谈是月,是与月亮有关,是这个意思吧?

  生:嗯

  师:谁有补充?你补充。

  生:他们话题都是围绕月亮的,所以没跑题。

  师:比如说,他们背的诗——

  生:他们背后的诗里都是描写月的。

  师:背与月有关的诗,是吗?还比如说——

  生:他们说这月亮像眼睛,也是说月亮的。

  师:也是与月亮有关,是吗?

  生:嗯

  师:他们无论是背诗还是交谈都是紧扣着望月,只是没有直接写望月,是不是,而更重要的是,你们发现没有,他们无论背诗还是交谈他们都是沐浴在——

  生:月光下。

  师:他们是月下——

  生:背诗

  师:他们是月下——

  生:交谈。

  师:背的是望月的诗,谈的是望月的话题。孩子们,这样写,景和事已经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虽然没有直接写望月,但是处处跟月有关。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作“望月还是月”。(老师板书“望月还是月”)

  师:孩子们,来,我们来看看“望月还是月”。开始是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月亮出来了——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忘不了江两岸——

  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也忘不了月光——

  生: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是指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还忘不了旧时不识月,——

  生: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

  生:把酒问青天。

  师: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

  师:天旷天低树——

  生: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娥眉山月半轮秋——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也是指这轮——

  生:诗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你说月亮像什么?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更是我们开头所接触的那——(指着板书)

  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是的。望月所望的就是这样三个月亮。但是,孩子们,其实,你仔细看看,我们还会发现,假如,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望见江中月吗?

  生:不能。

  师: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能想起诗中月吗?

  生:不能

  师:也不能。所以,你最终望见的只能有一个月亮,那就是——

  生:心中月。

  师:这个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个道理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明白。明白吗?

  生:(笑)不明白。

  师:明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生:老师再见。

  (完

【五年级下册《望月》名师全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望月》教学实录(附点评)03-30

《会走路的树》教学全程实录03-31

《神奇的克隆》名师教学实录03-30

鲁迅《雪》名师教学实录03-31

名师《青蛙看海》教学实录06-09

《月光启蒙》名师教学实录08-1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课堂实录+点评04-0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5、望月》课堂实录05-11

《行路难》名师教学实录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