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1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金色大厅”里举行新春音乐会的视频,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些感性的东西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不错。
3、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
在课堂中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再提出:“假如我们漫步在维也纳,我们会看到什么?除了课文描写的,你还看到些什么?”等。我们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思想的余地,使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再外化,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2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朗读感悟,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这课文的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针对这三个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最终我将目标落实在朗读上,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给学生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但是学生的情绪还是跟着老师一起走,没有很好的发散出去。原因在于教师不能脱离教案,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如: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考虑到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但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是针对着一个一个问题而来,看似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的思维被老师控制了,因此真正的感悟没有到位。从而我也感受到了,我所制作的课件不应该为教案服务,而是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会得到真实的感悟,真正的感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3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 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
(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4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不仅要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因此,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3、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句式练习的好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的,让学生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2、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5
4月2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由于教学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教学上,对课文内容只能整体感知一下。
教学中,我以音乐《蓝色多瑙河》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生字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去画出生字和词语,通过指名读、领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去掌握字音字形。在词语理解方面,通过学生互相帮忙解决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生字书写时,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难写,再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完成,对写字的评价还是放手给学生,学生讲的不全面时,我再进行补充,随后请那几个学生再次书写,最后我对学生书写仍存在难度的字进行范写。
但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写的指导,写的训练,但时间稍短。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比如设置阅读要求不够明朗,板书不够美观等。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重复学生语言的现象比较严重。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6
使用介绍: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网站设有“音乐的摇篮”、“音乐的城市”、“音乐的传统”、“音乐的圣殿”、“新年音乐会”、“学习讨论”这几个栏目。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我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而制作的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思路。
首先,整合网络资源,打破时空局限“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是音乐的摇篮,是音乐的城市,更是音乐的圣殿。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时空的局限使得他们对维也纳和音乐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了解的并不深。更无从谈起要他们去理解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打开我所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主页,学生通过网站的音乐的摇篮、音乐的城市,音乐的传统、音乐的圣殿这几个栏目便可对维也纳有初步的了解。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它是维也纳的地理、人文、历史等大量信息的整合。通过它能够拉近学生和维也纳的距离。
其次,借助网络优势,加深理解感悟专题网站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图象鲜明生动,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新奇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事物的美。教学中,抓住兴奋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创设感悟美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同桌讨论,领悟到之所以称维也纳为音乐的摇篮、音乐的城市、音乐的圣殿的原由。当教师显示维也纳的雕塑时,雕塑的形象使学生仿佛一下子来到了维也纳,学生在想象中,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文章蕴涵的美感。
最后,发挥网络交互,引导自主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了几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时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就音乐的摇篮,音乐的城市,音乐的传统,音乐的圣殿进行考察,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爱好的栏目进入,最后作汇报交流。这样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学生兴趣极高。
同时网站还提供了留言簿,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另外网站还提供了搜索和资源站点的链接,使学生能够走出专题学习网站,拓展了教学空间。
当然,由于能力的局限,网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弥补不足。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7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8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9
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
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提供了专题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10
这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导读第2自然段,学习“总-分”写法;二、依托课文第3、4自然段,在框架图的帮助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中穿插词语用意的指导;三、依托课文第5、6、7自然段,尝试独立阅读。其中穿插说明方法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学生本位出发,由扶到放,逐层递进,最终向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方向走去。语言点的训练和说明方法的指导旨在强调语言有时需要细细地嚼,目的不仅是为了品味,也是为了表达。课后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思考,领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一、细节处理仍可提升。
新课程标准指出五年级学生学习词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课后练习题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抓了“摇篮”和“掺和”两个词语来品读。就“掺和”这个词语,这堂课上的教学是这样的:
【教师问:这里的“掺和”是什么意思?乐声是听到的,花草的芬芳是闻到的,它们似乎是不搭界的两件事物,怎么能混合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互相补充。教师再点拨:“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当然可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词语用得妙,让人仿佛和维也纳一起沉浸在音乐声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提示下找到了音乐与花香可以融合的几处,比如它们都在空气中飘荡,都让人觉得非常快乐等,理解了“掺和”在文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带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透,“掺和”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词语的体会可以再深入。
勾连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维也纳的魅力在于音乐,题眼“音乐”可以在这里发挥效果。如果在学生推想出意思后,打开维也纳露天音乐会的画面,再播放一段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花香飘来,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能将学生带到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那么,花香融于音乐、音乐融于生活的感受会更真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主题是不是也更清晰可表了。
参透编排的用意,这是教好这篇课文中的两个词语的前提,研读新课程标准则可以指导我的教学更加深入有效。今后,要更好地利用好这把衡量我的教学的尺子。
二、小组合作仍需加强。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更多尝试。这节课上放手由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较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比较有效。在教学准备时,我预设了这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设计了清晰的步骤(包括小组汇报的步骤),并预设了学生可能谈及的感受。
实际课堂呈示的也确实是过程的条理性,尽管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有自己的实践尝试,学习反馈的质量也还可以,但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还是要着力加强的。尤其是学生的表达方面,要通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的沟通,激发有质量的交流与表达。
1.说框架图的学生表述要更清楚、准确。比如: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分别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表述的语言要求规范,说得明白,其他同学才能听清楚,方便交流。
2.说自己感受的学生要引导其它同学一起关注自己的阅读点。比如:请同学们关注第几自然段的某某词,它的意思是什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很快找到要交流的内容
3.请其它组互动的同学有导向性。比如:请某某同学也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者请第几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一方面要指明发言人,另一方面要指明谈话的内容。
另外,组与组互动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更多的学习灵感。
三、框架图还可做文章。
备课的初稿不是用的框架,用的是课上常用的表格,主要服务于对课文的梳理。定稿改用了框架图,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清了教与学的思路,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可谓是这节课的功臣。课前,我以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打好了框架图,填好了内容给了一个学生可参照的范本。再按其它课文内容制定了三个空白的框架图,分别是第3自然、第4自然段、第5、6、7自然段的框架图。课上,学生便按框架图合作学习。
现在想来,既然是放手了,何不放得更畅,既然有了可循的方法,由着学生去读去画好了。尽管课前无法预知学生会画出什么框架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只要学生弄明白了所学内容哪句是总,哪句是分,再画几个圈来做框架应该不难的。再说,抓住了“总-分”这个要点,即使学生不是画圈,却画了方框,也是一样可以表达的。
学生什么地方需要帮助,什么地方不需要帮助,我应该想得更明白。我想,如果给一点距离,学生就有跳一跳的机会。大胆地信任学生,该放就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会更大,创造性会更强。
另外,最后指导学生自学一块,如何启发学生发现文字的规律,简单明了地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我没能想透彻。相信方法得益于多思勤学,勉励自己要不断改进,为学生发展再多一些耕耘。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10-18
维也纳之行(三)05-04
东亚文化之都06-15
作文素材:幻想之都09-08
音乐瑶族舞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05-27
悬在心上的维也纳05-09
大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通用15篇)11-07
大班音乐:秋天里来教案及教学反思08-10
印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06-24
不愧是东亚文化之都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