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

时间:2021-03-30 08:08:42 四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借物抒情,以树喻人。

  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了文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并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她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知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颗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知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宋庆龄的资料。

  我认真备课,解读课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组成的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起“喜爱”。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

  枝干 稠密 崇敬 瞻仰 蓬蓬勃勃 永久保持 繁衍后代 四季常青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学的词语你还认识吗?

  (2)指名读,并适时地评价。老师强调“崇敬”的“崇”、“瞻仰”的“瞻”、“稠密”的“稠”是翘舌音,“枝干”的“干”读三声。

  (3)让学生齐读词语。

  舍不得

  (1)看来同学们对词语掌握的非常好,谁来读这个词,指名读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想一想,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宋庆龄很喜爱她故居的两颗樟树。

  生:宋庆龄舍不得这两颗樟树。)

  (3)一个词语“舍不得”充分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之情,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出示句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齐读

  (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樟树的喜爱之情,为本堂课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所以自然地让学生进入第四自然,去感受樟树的外形美。)

  (4)这两颗樟树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竟然让宋庆龄这么的不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樟树,去领略他们的魅力吧!

  二、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特点的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蓬蓬勃勃 (强调“蓬蓬勃勃”的“蓬”是上下结构的字。)

  (3)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学生:形容非常旺盛,繁茂。)

  (4)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查字典)

  (5)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还可以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6)指名读句子并说一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形容樟树长的很旺盛。)

  2、是啊,一个蓬蓬勃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树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樟树的蓬勃生机呢?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枝干粗壮 ,伸得远远的)

  (2)师:这棵树可真够大的,你能读出樟树枝干的粗壮有力吗?(指名朗读)那樟树伸得远远地,而且伸向四面八方,像什么?(生:巨人,绿绒大伞)

  (3)多么旺盛的两颗樟树啊!老师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动词,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伸”)。大家把手伸出来,学着樟树的样子,樟树是怎样“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的?

  (学生努力地伸;老师:再伸,不留一点空隙。) 多么粗壮有力的樟树呀,让我们带着动作一齐读读。

  出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这句话写了樟树的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稠密,绿得发亮)

  (2)、“稠密”,读着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树上的树叶……?(生:很多、很茂密、绿得发亮)

  (3)多美的树叶啊!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4)你不光读好了“稠密”,把树叶的多读了出来,你的“绿得发亮”多么充满生命力啊!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充满活力的绿吧。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我注意引导生学生抓住文中的很关键字词句谈感受,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受文本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最终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评价樟树这种树木。)

  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四季常青:

  无论……总是……(你抓住了这个关联词来谈体会,真了不起!)

  (2)、一年四季,365天,樟树要遭受多少磨难啊!夏天,会有那骄阳的炙烤,暴雨的袭击,冬天,会有那刺骨的寒风,冰雪的侵袭,可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能用“无论……都……”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出示: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雷声大作,风雨交加,鹅毛大雪,骄阳似火)

  一个普通的关联词,表现出的却是樟树不普通的`品格,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它们总是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很有精神。让我们一起赞美这两棵生命力旺盛,精神顽强,长得蓬蓬勃勃的樟树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以此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体验,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4、指导背诵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在描写樟树的外形时,抓住了樟树枝干的粗壮,树叶的稠密,并用了一个关联词,为我们展示了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文章也显得有条有理。照着老师给你的提示,自己试着背一背这一段。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看来是难不倒你们啊!)

  5、课文学到这里,谁能告诉老师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是啊,宋庆龄与这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朝夕相处,怪不得周恩来劝她搬家时,她说:生一起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三、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过渡: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更是因为樟树有它们的可贵之处。

  1、自己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想一想,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 。

  2、交流 :

  生:香气永久保持。你从哪几句话感受到的?

  3、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1)樟树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这阵香气?(理解本身)

  天生就有的就叫“本身”。

  (2)这种香气什么时候会消失?(生答:永久保持)。

  樟树活着是有香气,枯死时香气不退,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仍然不变,这样的香气就叫永久保持的。这是多么可贵呀!谁能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句子: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指名接着往下说:生: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 )。

  生: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

  生:这木质永久保持,虫类( )。

  4、师小结:这种可贵的品质实在让人敬佩。让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对樟树的敬佩来。

  5、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作者在这段中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1)学生自由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石榴树上有很多虫子。)

  (2)作者写樟树,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生:通过石榴树与樟树的对比,更衬托出樟树内在品质的可贵。)

  (3)作者写石榴树的招虫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写作中的对比写法,以后大家写作文的时候也能用到作文中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对比的写法,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6、那好,就让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女生读石榴树的部分,男生读樟树的部分,好吗?

  7、读完了这一段,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什么?(生:樟树有香气,能永久保持;樟树有据虫性。)

  这樟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还能拒虫,能永久保持,这样的樟树,宋庆龄怎么会不喜欢呢?怪不得她深情地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读

  四、交流体会,感悟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1、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齐读)

  2、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宋庆龄和樟树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不要着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步步来。看,这就是宋庆龄,她给你什么印象?(生答:美丽端庄)

  总结:宋庆龄美丽端庄,就如樟树的蓬蓬勃勃。

  3、课前,老师让大家自主阅读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你能结合你看的故事来谈谈你心中的宋庆龄吗?(交流:生:她热爱祖国,身在过外,也想着祖国。

  生:她热爱儿童。

  生: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追随孙中山革命了近七十年。

  生:这是一位永葆革命青春、充满活力、大义凛然的特殊女性。

  生:这是一位一身正气、爱国爱民、永葆革命青春的特殊女性。)

  4、这就是宋庆龄,不光外形美,品格也很高尚,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那两棵樟树了吗?(生答)

  5、是的,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樟树具有了象征意义。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宋庆龄永葆70年的革命青春和革命斗志,这就如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生:她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这就如樟树 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让虫类害怕 。

  生:宋奶奶一生无私无畏,她的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樟树__散发着永久保持的香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宋庆龄的资料,学生了解到她具有一身正气,毫不畏惧等的高贵品质,再将她的这种精神与樟树的蓬蓬勃勃、拒虫、永久保持香气进行联系,体会两者的相似之处,为下面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打好了基础。)

  6、这真是人如其树,树如其人。此时,樟树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它早就成了宋奶奶的化身,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高贵的女性,看到了一位永葆革命青春、一身正气的战士。作者写樟树,其实是为了写谁?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谁?人们和樟树留影,其实是和宋庆龄留影,以此来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学到这儿,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将语文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

  7、宋庆龄奶奶的名声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美德就像这樟树一样散发着永久的芳香。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再搜集搜集,读一读,相信你会更深刻的了解宋庆龄身上所具有的樟树精神。

  板书: 宋 庆 龄 故 居 的 樟 树

  舍不得

  蓬蓬勃勃

  香气永久保持

  香气可以拒虫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特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激发“喜欢”

  我先让学生复习本课的词语,强调容易读错的字。然后引出“舍不得”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明白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很喜欢这两棵樟树,从很自然的进入第四自然段的教学。

  第二环: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我接着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最后我让学生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更加深入的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宋庆龄和樟树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对宋庆龄的了解,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用意。学生还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虽然整节课上完比较顺利,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的不到位,设计的内容太多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阅读(1786)| 评论(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教学案例05-0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04-0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03-3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说课稿03-2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文04-26

人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03-2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精品教学设计04-0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设计03-0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