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

时间:2021-08-12 17:51:51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

  《雾凇》教后反思第一篇

  今天,我又一次执教了《雾凇》这一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苏教版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

  一、 语文课上有了琅琅书声。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重视积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雾凇》一文的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这一物理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同时,这篇课文文质优美,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讲的东西,解决了重点、难点的教学。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朗读中领会到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与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二、 语文课上有了激荡的情感味。

  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倡“语文味”,就是要让语文课上得富有情感。本节课,吉林雾凇的奇特壮观把孩子们带入了诗情画意之中。通过精美的课件和动情的朗读,以及教师深情的描述,孩子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们的想象神奇、浪漫、诗意,他们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以至在学习结束时,超超同学动情地说:“吉林雾凇真美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之后,带全中国的老师们到吉林去领略雾凇的壮美。”听讲的孩子们、听课的老师们脸上顿时充满了快乐。当然,我的心中也是暖融融的,不仅因为他的回答,更因为课堂上激荡着浓浓的情感味。

  三、 语文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提倡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多次积累和说话训练,比如:积累古诗、说说雾凇的姿态、说说严寒是什么样了、用一段话说说看到的雾凇奇观、用上提供的词语说说雾凇的景象、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等等,我觉得这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丰富的想象提供的展示的平台。

  四、 远程资源的运用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远程职业育中,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大容量、快节奏、有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学习效果好。

  不过,这节课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处理“雾凇形成过程”一环节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地方用时太多,教学出现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延时几分钟,却使得“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的环节处理过于仓促,效果不太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语文课要回归本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雾凇》教后反思第二篇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赵主任的指导课,我选择了《雾凇》的第一课时。之所以一反常规,选择第一课时,是为了及早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使自己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加扎实。大致的教学思路是先揭示课题,产生话题,再检查读文,相机出示生字词,理解词义,感知段落大意,再感知全文内容,最后精读课文的第1小节。果不其然,在赵主任精心地修改教案和当堂聆听后的指导下,我明白了另一种流程的初读方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读指导要主抓“障碍点”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对孩子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的检查指导便必不可少。但是,已经是四年级上半学期的孩子了,显然不适合逐字逐句地指导。于是,赵主任告诉我,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应该主抓“障碍点”,这是第一课时的总思路。哪个生字读音比较难的,哪个多音字,哪个长句子比较难读的,应该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中,孩子出现读音、语义方面的障碍,重点指导读通、读顺,帮助理解,难读的长句子不仅要出示,而且要划分停顿,帮助读好,对于其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就不要多花时间,要精讲多练。

  诸如“过于饱和的水汽”这个短语虽然不包含生字词,并不一定会出示,但这是专业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在解决完这一段落中的生字词后,老师就可以问“这些词语理解有困难吗?除了这些,本段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这时,学生就会关注到段落中其它难懂的词语了,顺势引导理解,疏通障碍。而且,抓“障碍点”要贯彻始终。

  二、朗读指导要有凭借

  在指导精读第一小节时,有很多朗读的评价语言,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有温度的,诸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缀满枝头的洁白晶莹的霜花!”“谢谢你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着我们欣赏了这妙不可言的雾凇奇观!”但是在赵主任的点拨下,发现虽然我的评价语比较具有感情色彩,但是还是很朦胧,具体引导时还可以更具有导向性,比如当一个孩子读好了雾凇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外形后,可以这么评价“‘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读得好,让我好像看到了那缀满枝头的,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雾凇!”若读得不好,除了请班级里另外的朗读高手来读文外,还可以再加具体指导请那位同学再来读一遍,比如“‘十里长堤’好像没有读出奇特壮观的气势来,再读一遍吧,相信一定可以读得更好了!”这样,老师的评价语既给了学生鼓励,又能够明确地指出问题,不着痕迹地提升孩子的朗读,一举两得。

  三、子话题和主话题应该前后一致

  刚开始,我初读时的主导话题是“想知道吉林雾凇怎么个奇特,凭什么成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寻找答案。”显然,是引导学生从雾凇的奇特上去读文,但是在完成初读,学习第一小节时,却切换了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到松花江畔,细细欣赏这奇异的自然景观吧!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透过这段语言文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上文的对于“奇特”的牵引仿佛白白花了功夫,又再“另绕歪路”,而且画面后程再探讨会更好。子话题和主话题不一致,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思绪不流畅,教学流程不够连贯。所以,赵主任建议我应将子话题改成“现在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看看刚才大家探讨的话题:雾凇奇特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小节,先看雾凇的样子,有什么奇特呀?你从哪里感受到?”前后一致,层层深入,落实到了书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很显然,这样的话题牵引才更高效。

  四、依据孩子的回答巧妙牵引

  上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预设的关键词孩子总达不到点上,这时,我就努力想要从孩子的回答中捞到“稻草”,希望自己可以从这根“稻草”拯救整个课堂于混沌状态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孩子回答的契机,从他们的回答中巧妙牵引,引导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比如在引导孩子感悟第1小节的大意时,孩子达不到我的要求,感悟不到这一小节最主要是在说雾凇的样子,只能说到“第1小节主要写了雾凇一种奇观。”这时的我就手足无措了,其实,孩子说的很对,只要我再稍加点拨“嗯,说的不错,就是写了雾凇的——奇特、美丽(的)——样子(顺势引导孩子出样子)”。看来,这个本领真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好好锤炼,也是一种语言的基本功与随堂机智的锤炼吧。

  五、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精读课文时,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关注一些华丽的词语,比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而事实上,从一些朴实简单的词语中更能够看出别样的意蕴与内涵。要引导孩子读出人所未读的东西出来,那才有精彩的味道在里边,那才有眼球效应。但是,有的时候,兜了大半天孩子依旧没有答到你的点子上,其实你大可不必再绕歪子,节约课堂时间,直接引导“那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个词语,从中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这时,孩子在你的引导下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虽然这一学期我的导师指导课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从中汲取的知识、技巧却像养分一样,不断滋养着我,让我在不断思考与回味的同时,得以不断地成长与提高!

【第七册23课《雾凇》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雾凇语文课教后反思01-09

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教后反思06-20

语文《船长》教后反思01-11

精选《放飞蜻蜓》教后反思04-05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精选04-05

《问银河》教后反思精选04-05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04-05

《梅花魂》教后反思03-21

《推敲》教后反思汇编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