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19放飞蜻蜓》评课稿
1、李军玲老师《放飞蜻蜓》这一课,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线,组织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多,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识词,在读中了解蜻蜓的食物、尾巴、眼睛等特征,体现了阅读教学让学生读好书的课程要求。
2、这节课李教学过程中亮点很多。李老师创设了一些精彩的情境,在情境中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学习“七嘴八舌”“抢”这些词语时,师生进行了角色转换,很巧妙地让学生实现了意会。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都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比如:生字卡片、幻灯、多媒体。增强了学生对生字、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李老师设计了“蜻蜓吃捕捉苍蝇并吃掉苍蝇的教学环节。”李老师播放媒体,让学生观看了蜻蜓捕捉苍蝇并吃掉苍蝇的全过程,看后,让学生夸一夸蜻蜓,并出示文字幕,指导学生说一说。媒体创设的语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原有的阅读认识,通过观察、质变成了自己的.认知,再通过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指导认知蜻蜓的尾巴时,李老师出示了媒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这时李老师又出示“一截”这个词,这个词与“一节”读音与意义都很相似。但表达的意思却有不同,这样即时对学生的词汇教学,丰富了语言功能。再谈到蜻蜓吃尾巴时,李老师抓住一个关键的词“据说”,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但李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她问“你见过呢?”“陶行知先生见过吗?”通过这个词,很好地指导学生理解了“蜻蜓吃尾巴,其实只是一个“传说”。这样在处理教学难点上,李老师采用的方法很“得体”很“巧妙”。
另外,李老师相机出示了文字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
蜻蜓用尾巴掌握方向.
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长出来的。
李老师这种教学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能力,顺理成章的化解了教学难点,梳理了教学教学环节,都不能看出李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很强的。
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蜻蜓的眼睛时,也同样出示了媒体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蜻蜓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个类似蜂窝状的眼睛组织,这时李老师相机给学生一个专业的术语:复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复”字,“复”中有一个“日”,“日复一日”。再让学生夸一夸蜻蜓。学生便由此理解了蜻蜓的眼睛的内容,由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由此理解了蜻蜓眼睛的“大”、“很复杂”。正是由于蜻蜓的这些特点,蜻蜓才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这样的教学很有趣,而且高效。
这些教学手段,体现了李老师处处着眼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处理教材上李老师拿捏的非常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李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时时为学生着想,从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眼,精心设计,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3、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路很清晰,教师梳理课文内容时抓住了三个重要的词语。一个是“捉”、一个是“说”、一个是“放”。即体现的重点,而在设计上又非常简洁和精巧。
4、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不仅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住契机为学生架设自主学习的途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多,还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淀,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难看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她的课堂分分妙妙都是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着。
5、李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始终站在课堂组织者的角色上,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对话、文本对话、目标都很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无论识字、阅读、交流、解疑,都亦步亦趋、扎扎实实。
6、看李老师的这节课,学生读的厚重、认的深刻、议的热烈、学的真实。
以上是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粗浅认识,说的不好,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